黄岩皮肤病医院

小儿康复科

小儿康复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刘振寰
刘振寰

主任医师

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康复,脑瘫,自闭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多动症,学习障碍,抽动症,癫痫等
张丽
张丽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孤独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语言发育迟缓、感统失调、发育迟缓
麦坚凝
麦坚凝

主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 癫痫,自闭症,运动发育落后及脑性瘫痪,抽动障碍,儿童多动症,睡眠障碍等 2. 脑发育障碍高危儿(早产儿,高龄产妇儿,试管婴儿,多胎儿、剖腹产、小于胎龄儿,多胎儿)神经发育保健及预后评估 3. 0~3岁婴幼儿神经发育保健/脑功能发育水平评估 4. 脑发育营养和养育指导
曾祥平
曾祥平

副主任医师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语言发育障碍、运动障碍、多动症、抽动症、孤独症诊疗
张勤良
张勤良

副主任医师

临沂市人民医院

好评率:99%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发育性疾病,脑瘫,智力落后,自闭症或孤独症,语言落后,儿科常见疾病,感冒,发烧,腹泻等。
杜森杰
杜森杰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脑性瘫痪、全面性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发育迟缓、遗传代谢性疾病以及各种急慢性脑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段宗果
段宗果

副主任医师

西峡县人民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1.肺炎腹泻,发热咳嗽哮喘。 2.新生儿疾病,黄疸,早产,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等。 3. 生长发育喂养问题!
郑菲菲
郑菲菲

主治医师

安徽省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康复:脑性瘫痪,发育迟缓,智力低下,脑发育不全,孤独症,运动障碍,染色体病,基因病,臂从神经损伤
于荣
于荣

主任医师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康复:儿童发育障碍(脑瘫、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语言发育迟缓、言语不清晰、肌肉无力、足内外翻及膝内外翻等异常姿势)的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早产儿及高损伤儿童发育随访;神经重症康复; 癫痫及共患病诊疗及长程管理,神经系统罕见病诊疗。
尹兵兵
尹兵兵

副主任医师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从事儿童神经康复多年,多次去国内著名医院,高等学府研修学习。擅长小儿脑性瘫痪、发育迟缓,缺血缺氧性脑病,脊髓损伤,骨折术后,颅脑外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及康复治疗。
陈婷婷
陈婷婷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儿童运动障碍,语言发育迟缓,口吃,智力发育迟缓,孤独症,脑性瘫痪,高危儿诊断及治疗
郭琳敏
郭琳敏

副主任医师

大同市第一人民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目前擅长各年龄段儿童(尤其小婴儿及新生儿)常见疾病的诊治;高危儿早期发展、儿童发育迟缓、语言障碍、儿童生长发育性疾病(矮小、性早熟、肥胖等)。
吴野
吴野

副主任医师

徐州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肉毒素注射,发育迟缓、脑瘫、缺氧缺血性脑病、脑瘫高危儿、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臂丛神经损伤、颅内出血、脑梗塞,脑外伤,病毒性或化脓性脑炎、脊髓损伤、脊髓炎康复、皮质盲、先天性斜颈、面神经炎、吞咽障碍等
李林琛
李林琛

副主任医师

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的诊断及康复治疗。如脑性瘫痪、发育迟缓、脊髓性肌萎缩症、腓骨肌萎缩症的诊断和康复治疗。
赵卫
赵卫

副主任医师

乌鲁木齐市第一人民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待完善
王冀平
王冀平

主任医师

徐州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从事儿童康复及小儿内科临床工作30多年,曾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儿童康复专业,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脑性瘫痪、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孤独症、脑炎后遗症、脊髓损伤、脑外伤综合征、臂丛神经损伤、腓总神经损伤、先天性肌性斜颈、面神经炎等疾病的诊治,对脑瘫高危儿的早期干预有独到见解。对儿童普通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张桂香
张桂香

主任医师

大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集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发育迟缓,孤独症谱系障碍,抽动症,高危儿早期评估和干预,癫痫,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神经康复相关疾病。在小儿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及疑难病症的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Wendy Kay Lee
Wendy Kay Lee

主治医师

海南博鳌培声沟通障碍医学中心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语言发育迟缓、构音障碍、语言障碍、唇腭裂、全面发育迟缓、自闭症谱系障碍、听力障碍、言语失用症、口吃、社交沟通问题、行为情绪问题、专注力问题等
邢婕
邢婕

主治医师

德州市妇幼保健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专业领域:儿童保健、儿童康复。擅长:儿童发育行为问题、儿童多动症、学习困难、抽动症、孤独症、 运动发育迟缓、语言障碍等疾病的评估、个体化的治疗建议,以及父母家长培训。
郑世柱
郑世柱

主治医师

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孤独症,多动症,语言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发育迟缓,小儿脑瘫、小儿斜颈,感统失调儿童的评估和诊疗等。
小儿康复科患者评价
查看全部
    暂无患者评价
小儿康复科问诊记录
查看全部

展开更多

小儿康复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是乙肝五项检查中常见的两个结果组合。两者虽然在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因为存在大三阳变小三阳“转阴”一说,很多人认为小三阳说明“病情较轻”,是这样吗?大三阳、小三阳到底能治好吗?-1-大三阳并非更可怕大三阳是指乙肝五项的第一、第三、第五项指标阳性,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 (抗HBC)三项阳性。大三阳意味着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就是说, “大三阳”不等于病情严重。有人就问了,乙肝病毒复制活跃,那不就是越来越多很难治疗吗?实际上,乙肝治疗的难题是,病毒的复制在肝细胞内完成,而目前的药物无法进入肝细胞杀灭乙肝病毒,只能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时的遗传物质DNA复制从而降低病毒的载量,进而降低肝脏的炎症。可以说我们目前是不能杀灭乙肝病毒的,我们的目标是减少他们对肝脏的损害。-2- 小三阳并非更好治疗“小三阳”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跟大三阳一样,小三阳的治疗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肝功能、B超、病毒DNA检测等,了解肝脏受损情况和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如果病毒DNA阳性,肝功能严重异常,此时的治疗形式也是同样甚至更为严峻的。-3-抗病毒治疗大三阳小三阳的病情评估,都需要看近期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和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如果符合治疗指证,就需要开展抗病毒治疗。而抗病毒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降低体内的病毒复制水平,进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延缓肝病向肝硬化或肝癌进展。抗病毒治疗使用的两大类药物是口服核苷酸药物和干扰素,其中口服核苷酸治疗为主,常见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4- 治好的标准,治疗的终点患者不应该专注于“治愈“的概念,纠结于如何尽快停药,从而陷入无谓的焦虑之中。患者应该把长期服药维持病毒DNA测不到作为基本终点,把抗病毒治疗作为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脏受损进程,保证大多数乙肝病人一生不出现肝硬化、肝癌。总之,在恰当的时间开始治疗,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治疗药物,坚持治疗,规律复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肝功解读,用药指导↓点击链接即可↓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9010126818

  • 癫痫患者在药物治疗方面有几种常见的选择。常用的抗癫痫药物包括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氟马西尼、丙戊酸钠和巴马妥等。这些药物通过调节神经传递物质的活动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在药物治疗开始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癫痫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通常情况下,单一药物治疗是首要选择,而且剂量会逐步增加,直到达到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剂量为止。 癫痫药物治疗的关键是坚持按时服药。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并遵守规定的剂量和用药频率。同时,定期复诊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医生能够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药物,以获得更好的预后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对药物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癫痫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可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的试验和调整,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药物和剂量。此外,药物治疗通常是长期进行的,即使癫痫发作得到控制,患者也应继续按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以防止频繁发作。 总而言之,癫痫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患者需要与医生密切合作,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定期进行复诊,以获得更佳的预后效果。 癫痫患者的药物治疗禁忌 对药物过敏:如果患者对某些抗癫痫药物存在过敏反应,应避免使用该类药物。在使用新药之前,应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以确保安全使用。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某些抗癫痫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或计划怀孕的女性应在咨询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药物,并注意避免怀孕期间或哺乳期间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害的药物。 肝功能损害:某些抗癫痫药物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因此患者如果已经存在肝功能异常或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定期检查肝功能。 肾功能损害:部分抗癫痫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主要通过肾脏完成,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肾功能损害,应避免使用这些药物,或者调整剂量以适应肾功能不全的情况。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通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应考虑到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和潜在的不良反应。 以上禁忌情况仅供参考,具体的用药禁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决定。如果您或您的亲人是癫痫患者,请务必在用药前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 癫痫患者在日常饮食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规律饮食: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和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 2. 均衡营养:合理搭配各类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3. 控制咖啡因摄入:咖啡因含有兴奋神经系统的成分,过多摄入可能引发癫痫发作。因此,患者应限制咖啡、茶、巧克力和某些饮料中咖啡因的摄入量。 4. 避免食物过敏:有些癫痫患者可能对某些食物过敏,如乳制品、鸡蛋、坚果等。如果存在食物过敏,应避免摄入这些食物,以防诱发癫痫发作。 5. 控制食盐摄入:过量的食盐摄入可能导致高血压,而高血压是癫痫的诱因之一。因此,癫痫患者应限制食盐的摄入,选择低盐或无盐食品。 6. 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食品、生鱼片、生肉等潜在存在食源性疾病的食物,以减少发病风险。 7. 避免酒精摄入:酒精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容易诱发癫痫发作。因此,癫痫患者应避免饮酒或限制酒精摄入。 以上建议仅供参考,具体饮食方案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如果您或您身边的人患有癫痫,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以获取更详细的饮食指导。

  • 一、糖尿病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1.运动前后检测血糖 低血糖是运动中最常出现的风险之一。为预防运动诱发的低血糖,运动前应根据血糖水平和运动强度调节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或胰岛素注射量。结伴运动或在医护人员监督下进行运动,可减少低血糖相关问题的发生。 由于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抑制性较弱,一些患者在运动初期常感运动不足,而自行增加运动量或加大运动强度,容易引发意外,建议遵照医生所开具的运动处方进行运动,在开始的2周内注意严密监护。2.运动前注意全面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 运动前注意检查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注意询问有无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眩晕等症状,以及睡眠情况、药物服用情况等;注意查看手足、眼睑有无浮肿。3.准备容易吸收的糖食品。4.注意计算年龄摄入和消耗。5.运动开始1小时前进行胰岛素注射。6.餐后1小时方可进行运动。7.胰岛素注射应避免运动部位。8.注意糖尿病性坏疽部位,避免运动外伤和感染。二、糖尿病运动疗法的禁忌证1.低血糖发作时。2.合并糖尿病肾病患者。3.伴眼底病变者。4.血糖控制不良(空腹血糖>13.9mmol/L,尿酮体+)。三、运动前的准备1.补充水分运动前饮用100ml左右白开水。运动中每间隔30~60分钟饮水一次。不建议饮用含糖、盐等的运动饮料。2.准备运动至少5分钟以上,老年人需10分钟以上。注意全身性运动,包括拉伸肌肉。四、运动处方的制定1.运动方式提倡进行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可多种有氧运动进行组合,但动作要规范标准。此外,还可增加轻度的肌肉力量练习。还可将运动融入日常生活中,在生活中进行身体锻炼。2.运动强度临床可用心率储备法或目标心率法确定运动强度。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运动强度%+静息心率。3.运动频率每周3次以上,每次30~60分钟。同样的合计运动时间,多次短时间效果优于少次长时间。4.运动时间 需考虑患者是否注射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不建议在胰岛素活动峰值时运动,因为可能发生低血糖。此外,由于有发生运动后延迟性低血糖反应的危险,因而,睡前也不建议运动。五、需暂停运动治疗的情况1.安静时心率>120次(包括瞬间上升)。2.血压不稳定,收缩压过度上升(160~200mmHg以上),有眩晕、出冷汗、呕吐等低血压症状。3.安静时有胸痛、心悸、呼吸急促、气喘、疲乏、下肢关节疼痛等症状。4.肝功能或肾功能指标异常。5.心脏与胸廓比例值连续增大。6.少尿或体重增加(3天增加1.8kg以上),肢体或眼睑浮肿加重。7.全身疲倦感无法消除。六、需配备心电监护的情况1.左室功能严重低下(LVEF)。2.安静时或运动时出现室性心律不齐。3.伴随运动出现收缩压下降。4.曾出现突然的休克。5.合并心衰、心律不齐或心肌梗死的患者。6.重症冠脉病变,即运动诱发的严重缺血(ST段下移2mm)。7.各种原因无法自行检测心率的患者。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神经鞘瘤是一个常见的肿瘤,它会对于我们的身体产生局部的疼痛,患者需要及时的了解哪些部位会是产生这些疼痛的存在。我们在日常生活还可以及时的察觉运动的时候哪些部位出现了疼痛这些都是症状。脊椎管内神经鞘瘤影响着我们的脊椎健康和发展,脊椎的健康带动着我们的身体各个系统。  椎管内神经鞘瘤病程大多较长。胸段者病史最短,颈段和腰段者较长。有时病程可超过5年以上。肿瘤发生囊变或出血时呈急性过程。椎管神经鞘瘤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为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和括约肌功能紊乱。感觉异常的发生率达85%左右,疼痛的发生率近80%,首发症状最常见者为神经根痛,其次为感觉异常和运动障碍。上颈段肿瘤的疼痛主要在颈项部,偶向肩部及上臂放射;颈胸段的肿瘤疼痛多位于颈后或上背部,并向一侧或双侧肩部、上肢及胸部放射,上胸段的肿瘤常表现为背痛,放射到肩或胸部;胸段肿瘤的疼痛多位于腰部,可放射到腹部、腹股沟及下肢。胸腰段肿瘤的疼痛位于腰部,可放射至腹股沟、臀部、大腿及小腿部。  腰骶段肿瘤的疼痛位腰骶部,臀部、会阴部和下肢,以感觉异常为首发症状者占20%。其可分为感觉过敏和减退两类,前者表现为隐形感,发麻,发冷,酸胀感,灼热后者大多为痛、温及触觉的联合减退。  感觉障碍一般从远端开始,逐渐向上发展,病人早期主观感觉异常,而检查无特殊发现,继之出现感觉减退。最后所有感觉伴同运动功能一起丧失。圆锥、马尾部已无脊髓实质,故感觉异常呈周围神经型分,典型的是肛门和会阴部皮肤呈现马鞍区麻木。  针对脊髓神经鞘瘤,主要的治疗方式是早发现、早治疗,目前手术是治疗的主要方法,如果治疗及时,大多数患者愈后良好。作者:金铂 北京积水潭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5710657628

  • 每逢过年走亲戚,总要被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唠叨,学生问学习,毕业问对象,结婚的问孩子,有孩子问孩子上学。先不要嫌老妈老婶老姨姥姥唠叨,他们可能是进入了更年期。那么更年期的女人如何保养呢?咱们往下看。 一、正常生育和哺乳 专家指出,那些 30 岁前生育过子女,哺乳期较长的女人,往往更年期来的较晚。一般女人首次怀孕、首次生育年龄越大,更年期到来的就越早;而哺乳期越长,排卵就越少,卵巢功能越好,更年期则越晚。 二、维持正常的体重 在现在以瘦为美的社会,很多女性盲目减肥,结果导致卵巢功能早衰,更年期提前出现。因此,专家提醒,推迟女人更年期应注意维持正常的体重,最好保持身材在正常范围内偏胖。女人在正常生活中,要注意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让身体储备一定的脂肪,从而保证雌激素分泌正常。 三、要尽量远离香烟 研究发现,每天吸烟多于 10 支的女性有 40%会过早进入更年期。吸烟的女人容易失去雌激素,雌激素减少不仅使皮肤粗糙,皱纹早现,而且平均绝经期提前 3~4 年。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现象也更严重。所以,想要推迟更年期的到来,一定要尽量远离香烟。除了自己要戒烟之外,还要远离有人吸烟的环境,以免被动吸烟而受害。 四、多吃大豆食品 多食大豆食品,由于大豆食品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于女性延迟更年期的到来具有很大帮助。因此,女性要在缓解心理压力、保证饮食多样化的同时,多吃大豆食品,以延迟更年期,减轻更年期症状。 五、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果,新鲜蔬果含有的维生素 c,能够有效遏止自由基的猖獗活动,保护女性身体,延迟更年期的到来。所以,女性要想阻挡衰老的脚步,就要多吃新鲜蔬果,补充体内的维生素。 六、积极生活 对于所有女性来说,更年期是不可逆转的自然发展规律,应该泰然处之。不少女性惴惴然想得太多,以致人未老而心先老。良好的情绪,可以提高和协调大脑皮层和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充分发挥身体潜能,使人精神饱满、精力充沛、食欲增强、睡眠安稳、生活充满活力。这对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适应更年期的变化大有裨益。 更年期是女人进入老年期的一种过渡,它的主要表现为因为卵巢的衰退导致的雌激素分泌量下降,女人会出现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症状,很容易引发生理和心理上疾病,甚至于精神障碍。女性进入更年期之后,可适当看喜剧,缓解更年期的心理压力。做子女的更应该进行良好沟通,尽力调节母亲焦躁的情绪。

  • 儿童糖尿病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孩子年龄小,正处在生长期,他们需要更长时间的夜间睡眠,睡的时间越长,就会有糖分消耗多补充不及时的情况出现;二是孩子的情绪变化不稳定,行为自我约束力差;三是他们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也较差,血糖忽高忽低,就如同人乘坐电梯上上下下,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晕,经常坐就习惯了。 如何防止低血糖? 1 型糖尿病多发生在青少年时期,这些小患者体内胰岛β细胞被破坏而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满足机体的需要,造成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患者必须每天应用胰岛素治疗,才能保持正常的生长发育。 天真活泼、贪玩好动是小朋友的天性,学龄时期的小朋友学习任务很繁重,体力和脑力消耗都较大,机体所需要的热量相对较多,所以,对于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小朋友,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成分不能缺少;而且为了增强体质,让患 1 型糖尿病的小朋友与正常的小朋友一样健康地成长,必要的运动锻炼也不能缺少。 同时,预防 1 型糖尿病患儿低血糖有以下四点: 应当让他随时在口袋里准备一些糖果或零食,以备在剧烈运动后及时食用; 1 型糖尿病患儿最好不要一个人单独活动或进行剧烈运动,活动时一定要有知道他病情的人监督; 必要时可随身携带一张卡片,写上姓名、住址、患有糖尿病以及与家人的联系方式等,以便在患儿发生低血糖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警惕与运动有关的低血糖反应。与运动有关的低血糖反应可在锻炼后不久出现,但还可能在 12 小时以后才发生。 在患病儿童的运动方式上 除积极参加学校体育活动以外,每天应再增加 30 分钟到 1 小时的体力活动,可采用步行或骑自行车而不是坐机动车等出行方式,增加运动时间。建议儿童采用运动全身的有氧运动,如跑步、跳绳、登楼梯、游泳等。活动强度要适宜,每次活动 10 分钟至 30 分钟,每周至少锻炼 4 次。 控制孩子的血糖要注意什么? 一些家长担心孩子出现低血糖,就故意让孩子在睡前多吃些零食,让其血糖控制在较高水平,以避免夜间低血糖的发生。这是不正确的,这是在以高血糖的代价来避免低血糖,不仅不能有效达到对血糖的控制,还会恶性循环,导致以后的治疗更加艰难。 简单说就是需要达到一个平衡。合理使用胰岛素,而使血糖安全达标的底线就是不出现重度或严重低血糖的情况。既要降血糖,又不能出现低血糖。专家介绍,儿童糖尿病的治疗需要给予更安全、更灵活的胰岛素治疗。“基础-餐食”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就是使用了一个长效的基础胰岛素,同时配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简单来说,就是“三短一长”,以地特胰岛素为例的基础胰岛素,一天一次注射即可有效控制血糖,尤其是降低夜间发作低血糖的风险;以门冬胰岛素为例的速效胰岛素在每天三餐前注射,又更加灵活方便。这种治疗方法使得胰岛素注射和进餐、运动以及生活方式相结合,可有效地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做好低血糖的监测,是控制血糖的基础。目前最理想的方式是每天测 4 次血糖,即三餐前和睡前。但这项工作实施起来很痛苦。每次测血糖要扎针,不仅孩子难受,家长也心疼。所以,对于血糖控制得较好的儿童,巩纯秀建议可适当减少监测次数。比如,有的孩子在清晨的空腹血糖始终很好,就没必要在这个时间点重复扎针监测,只要一个星期测一次作为抽查,如果一直保持良好,这个时间点就可以省去。但是如果一旦出现血糖波动的情况,这个时间点的监测就不能少。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