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 眼肌麻痹,门诊常见就诊病因,多先就诊于眼科,后就诊于神经内科。 中枢性及脑神经病变 :瞳孔改变,头部症状,MRI 检查,DSA 检查,可发现梗死,出血占位病因,甚至为动脉瘤性。MS,等多种脑干综合征。 神经肌肉接头疾病:疲劳试验,MG 是引起眼睑下垂、复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应该进一步行新斯的明试验、腾喜龙试验,肌电图重复电刺激检查以排除; 眶内病变:眼球疼痛、视力改变,海绵窦综合征,痛性眼肌麻痹等疾病。 代谢性肌病①甲亢性眼肌病:无眼球突出,无甲状腺肿大,暂不支持,可行甲功检查;②线粒体脑肌病: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CPEO)、KSS,需进一步行乳酸运动试验、心脏彩超等寻找支持证据;③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也颇为多见。 遗传相关的肌病:眼肌型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等需要进一步行检查排除。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中比较罕见的类型,其中眼咽肌型肌营养不良(OPMD)为成年起病,与 14q11 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肌病,亦见散发病例。男女等同发病。起病年龄不一,一般以 30~40 岁起病多见,主要表现为缓慢进展的眼外肌、吞咽肌麻痹,常在眼外肌麻痹后数年出现吞咽困难及构音障碍。少数病例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先于眼部症状数月至数年出现;另有极少数病例还可出现广泛性肢体和躯干的肌肉萎缩和眼球运动障碍。血清酶异常者少见。肌电图提示肌源性损害,OPMD 的治疗主要是基因疗法,但目前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无特效药。

  • 作者:六层妖塔,第十一诊室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点击查看

           

  • 冬天血糖水平比较高,夏天血糖水平比较低,这种情况临床上很常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的血糖浓度,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水平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由于一年四季温度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比如相对于寒冷的冬天,人们更喜欢在夏天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比如散步、打球等,而这些户外活动有助于排汗量的增加和人体内糖的消耗。同时,相较于冬天,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饮食偏于清淡。因此,夏天人们会从饮食上摄取更少量的糖。 除了外界因素的作用,夏天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较多,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增高。综合以上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 夏季血糖控制的注意事项 夏天血糖值普遍降低,但糖尿病患者不应自行减药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 7.0mmol/L 左右即可 夏季血糖自然降低有助于维持疗效和加强患者治疗信心 糖尿病患者在夏季仍要密切监测血糖,坚持用药 药物剂量或种类调整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当夏天血糖值普遍降低,有时甚至接近正常的时候,糖尿病者还要不要继续按原量服用降糖药呢?答案是否定的。夏天虽然血糖水平相对较低,但千万不可自行随意减药。自行随意减药或停药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长久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的要害是持续高血糖,并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国际上血糖控制理想的标准是: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放松警惕,反而要充分利用好夏季,强化治疗,促使轻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至正常,重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对于少数患者不仅不能减少药物剂量,甚至还需稍加剂量,待血糖水平降至正常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减药。 当然,即使是可以减药也必须与医生配合,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能骤然停药,以免发生意外或使病情加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血糖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上升,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而老年患者往往并发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 7.0mmol/L 左右即可。 利用夏天血糖自然降低的规律,将血糖有效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于正常水平,这对进一步维持疗效,加强患者治疗信心,都大有好处。 由此,我们再次提醒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在夏季,仍要密切监测血糖,坚持用药,如需调整对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务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记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 足藓,俗称“脚气”,常发生于足底、足缘、足弓和趾间及趾屈侧面,到了夏季往往容易反复发作/病情加重。 这是因为,人的足底和趾间汗腺很丰富,却缺乏分泌抑制皮肤丝状真菌的脂肪酸的皮脂腺,加之空气流通性差、局部潮湿温暖,特别是夏天,有利于丝状真菌的生长。 不过脚痒、脚臭、脚上的皮疹也不一定就是足藓,足藓本身也可按照皮疹形态可分为水疱型、糜烂型、鳞屑型三种类型,怎么治疗都依赖于鉴别诊断。   -1-不同类型足藓的治疗▼水疱型:多发于足弓和趾侧。表现为群集或散在分布的粟粒大小水疱,破溃或吸收后有少许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糜烂型:发生于趾间,尤以第三、四趾间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常因搔抓摩擦,表皮破损剥落而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则瘙痒并有灼热疼痛感,分泌物有特殊臭味。本型也容易因搔抓而继发感染。 鳞屑型:发生于足底、足缘。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自觉微痒或不痒。冬季则皲裂疼痛。 这三种类型可能是混合的,但是某一时期以一种类型表现为主。   足癣有水疱但还没破溃时,可参考: 先用 3% 硼酸溶液浸泡,然后选用联苯苄唑乳膏等抗真菌霜剂。 趾间有糜烂、渗液时,可参考: 不可以外用刺激性强的药,最好先使创面收敛干燥再用药。可以用 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然后外用油剂或粉剂,待皮肤干燥后改用盐酸特比萘芬等霜剂或软膏。 皮肤角化增厚严重时,可参考: 可以先用 10% 水杨酸软膏或复方苯甲酸软膏等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使角质软化,再用抗真菌药。皮肤干裂明显者,可以每次温水浸泡后局部涂油膏,然后用塑料薄膜封包,外缠绷带,24~48 小时后除去,然后再用抗真菌药。 足癣诱发了细菌感染,局部红肿热痛,可参考: 用呋喃西林溶液或 1:2000 黄连素溶液湿敷。严重感染者,可以口服抗生素等。 顽固性足藓可能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 对于顽固的足癣,医生会建议去线下医院真菌培养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然后再询问既往诊疗情况,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会给予口服药,如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这些口服药物效果好,但应注意其可能带来的副反应,尤其是肝毒性!一定要在皮肤科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按时用药,定时复诊。 -2-与其他问题区分▼ (1)与足部湿疹区分 足癣的特点是边缘的皮损更严重,而湿疹往往中间皮损严重;足癣一般最初发生在趾缝,足弓、足背很少见,而湿疹一般从足弓或足背开始。足癣和湿疹都可能有瘙痒症状。足癣患者往往在患病初期感觉瘙痒,老患者则往往有角化、增厚和皲裂,反而不痒。 有的足癣可能会因为延误或治疗不当导致湿疹化甚至继发细菌感染。 (2)与一般脚臭区分 脚臭难闻不一定就是足癣。因为脚臭是由于小汗腺分泌物在细菌、霉菌分解下产生秽臭。在多汗条件下,脚上的细菌大量繁殖并分解角质蛋白,因此足癣常伴发脚臭,并不是一定代表有足癣。    脚痒怀疑脚气的切忌自我诊断,可能不对症;就算对症,自己随便买点药涂上了事,有的患者买的是药店推荐的单纯激素药膏,虽然可以暂时止痒,但真菌不能被杀灭,反而会更加猖獗,还会干扰局部免疫反应,甚至诱发更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但是已经确认诊断的,再次发作时可以按本文操作进行处理,长期看来还是应该咨询医生规范治疗哦。 ▼https://m.healthjd.com/s/doctorList/1?querySentence=%E8%B6%B3%E7%99%A3 

  • 肺炎的症状和感冒很像:咳嗽、发烧、精神萎靡、手脚发凉。有的家长会一副soeasy 的表情表示孩子吃点感冒药就好了~其实不然,这个时候宝妈妈们还是要通过以下方法判定一下,宝宝是普通的感冒还是肺炎!为什么呢? 因为后果很严重~如何判断孩子可能得了肺炎?在没有听诊器和X线检查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通过数呼吸和观察胸凹陷,来初步判断孩子有没有得肺炎。数呼吸:让孩子平卧,在没有哭闹和体温相对正常的情况下,家长站在孩子侧面,平视他的胸部,来计数每分钟呼吸的次数。 年龄呼吸增快小于2月60次/分(体温接近正常)2月-1岁50次/分(体温接近正常)1岁-5岁40次/分(体温接近正常)胸凹陷:让孩子平卧或半坐位,解开他的上衣,在孩子没有哭闹和体温相对正常的情况下,观察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还有肋间隙,它们在正常的时候不会随着呼吸有任何变化,但是肺炎的时候,呼吸费力的时候,这些位置,就会随着呼吸出现凹陷。病情越重越明显。儿童常见的病原肺炎大致有以下几种:1、肺炎链球菌(细菌肺炎之一)预防:接种肺炎链球菌疫苗。2、流感(病毒感染)预防:接种流感疫苗。现在每年在流感季节前进行大规模接种,这种保护性可以持续一年。3、支原体肺炎表现为:高热不退、咳嗽相当剧烈、咳到吐,影响睡觉和休息。由于病原的特殊性,是需要红霉素、阿奇霉素来治疗。有些重症患者会有后遗症,部分患者肺部的病变不能完全恢复。 由上可知,即使只有一次不小心的护理疏忽,也很有可能就因为这一次,从此影响宝宝的一生。所以宝妈们不仅要敏锐察觉宝宝的健康状态,同时还要做好家庭护理~护理的内容:1、首先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温保持在22℃~25℃之间。2、室内保持一定的湿度,室内相对湿度应在50%~60%左右。3、婴儿咳嗽无力,不会咳痰,要经常为患儿翻身,变换体位。或每日两次替患儿拍背,每次10分钟左右,使肺内痰液松动,利于排出。4、患肺炎时常影响进食,有的患儿还有呕吐、腹泻等症状。故应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呛入。5、定时测量体温,一般每4小时一次,发热超过38.5℃以上应立即给予物理降温或退烧药。喂药一般采取在餐前半小时为宜。6、通过观察呼吸次数,胸凹陷等的变化判断病情,如有加重及时就诊。 ——本文出自熊猫儿科专业可信赖的儿童健康医疗服务平台

  • 一、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主要是柯萨奇病毒 A16 型和肠道病毒 71 型)引起的,最近柯萨奇病毒 A6、A10 也在增多,会在手、足、臀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或疱疹,少数可并发高热惊厥、脑炎等,重症会危及生命,目前已经进入手足病高发期,主要以轻症为主,一般 7-10 天症状好转,一般预后良好,无后遗症。 二、手足口病中招后怎么处理 手足口病无特效药,一般为对症治疗为主。 (一)发热处理 腋下体温小于 38.5℃的宝宝可以先选择物理降温,不建议用冷水擦浴,严禁使用酒精擦拭降温。 腋下体温大于 38.5℃的宝宝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两次用退热药时间要间隔 4-6h。 (二)一般药物治疗 相关研究表明,早期使用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有一定疗效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 四、科学预防 (一)多通风: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良好,每天 3-4 次,每次 35 分钟左右。 (二)勤洗手:饭前便后要勤洗双手按七步洗手法(1.洗手心,2.洗两指,3.洗腕叉,4.洗手背,5.洗指缝,6.洗手指,7.洗手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 35 秒。 (三)多喝温开水、少吃生冷食物:夏季是肠道病毒感染高发季节,要让宝宝做到多喝温开水、吃熟食。 (四)预防交叉感染:高发季节外出尽量佩戴口罩,少去人流密集的场所。 (五)接种疫苗:接种肠道病毒 EV71 疫苗,可预防因肠道病毒 EV71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等,接种疫苗可减少重症、死亡病例的发生。虽然接种 EV71 疫苗只能预防肠道病毒 EV71 型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等,但因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种类很多,不同类型肠道病毒间无交叉保护能力,因此接种疫苗后仍有可能感染肠道病毒 EV71 型以外的其他肠道病毒。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文中所提及药品,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