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徐晓玮
徐晓玮

副主任医师

河北省眼科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白内障、青光眼、翼状胬肉、近视、高度近视、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霰粒肿
杨涛
杨涛

主任医师

玉田县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复杂眼底疾病、眼底激光治疗
申文辉
申文辉

副主任医师

保定新视眼科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30年眼科临床经验,擅长白内障超声乳化,各类型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等疑难眼病的诊治。屈光白内障高端个性化手术定制,近视全飞秒激光手术、ICL高度近视有晶体眼植入。
曹立伟
曹立伟

主治医师

霸州鑫泰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眼科常见病
白内障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糖尿病患者都知道吃五谷杂粮有助于控制血糖,可你知道嘛,如果五谷杂粮的烹调方法不对,不仅不控糖,可能还会升高血糖。 错误一:杂粮做成糊糊 现在很多超市都有专柜在卖杂粮杂豆粉,回家后可以轻松地用沸水冲泡成杂粮糊。 也有很多人用家用豆浆机或“破壁”食品加工机来做杂粮糊,觉得口感特别细腻好喝。 然而杂粮杂豆经过焙烤、打粉、冲糊之后,对细胞结构的破坏程度都较大,淀粉颗粒能够快速吸水,消化速度随之也大幅度上升,使升糖指数大大增高,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烹调选择。 错误二:煮得太软烂 同样的糙米(比如黑米、红米等),做成粥后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会比较高,做成饭会相对低一点。 这是因为做粥用的水量比做饭更大,能够使淀粉粒更充分地吸水膨胀、彻底地糊化,容易消化。 此外,流质的粥在胃内的停留时间也比固态的饭要短,能够快速地进入到小肠从而被消化吸收。 很多家庭还有加碱煮粥的习惯,加碱会让粥煮得更快更软烂,即便是杂粮粥,这种方法也不适合糖尿病患者。 错误三:炸了吃 有的糖友为了改善粗粮的口感,会把粗粮炸了吃,但是高脂饮食同样也对控制血糖不利。 高脂肪的食物往往所含能量高,这样很容易造成总能量超标,而糖友需要控制总能量的摄入,控制好体重,因此仅注意控制主食类食物显然不可以,控制每日油脂摄入也很重要。 另外,在炸粗粮主食时,还需要裹面粉和淀粉,这些都是能快速升糖的食材。 为了追求粗粮好的口感反而丧失了粗粮对控制血糖的好处,得不偿失。 错误四:长时间浸泡 米浸泡时间越长升糖越快。 在做米饭的时候,提前浸泡大米的时间越长,做出来的米饭质地越柔软,消化起来也越快,血糖也会升得越高。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做米饭不要提前浸泡。 糖尿病患者应当少选细腻的糊糊,多选整粒的谷物;少选纯米饭,多选杂粮饭。 喝杂粮粥最好其中一半是淀粉豆类(比如红小豆、芸豆、鹰嘴豆等)和燕麦、大麦等食材,尽量降低白米的比例,以保证餐后血糖反应显著低于白米饭。点击即可对话三甲名医

  • 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子在体检中被查出,“多囊卵巢综合征”或“卵巢多囊样变化”。然后去网上搜索,多囊卵巢到底是什么回事?有什么影响?应该怎么办?但在网络信息中,甚至是一些医生问答网站中,由于医生专业范围、专业水平等原因,会有一些比较局限、片面的观点和结论,让女孩子们越看越焦虑。下面我就我在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最多的一些错误论断,进行一个辟谣。 1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一定要吃达英-35达英-35的作用是抗雄激素,并能控制月经周期。如果单纯雄激素升高,但月经周期正常、没有生育问题,可以暂时不用达英-35。如果有高雄激素的症状,不管合并或不合并月经问题,都可以吃达英-35。如果要求生育,在促排卵之前有高雄或卵泡过多,可以用达英-35将升高的雄激素或LH降至正常再促排卵。 2 多囊卵巢综合征要怀孕不一定要促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有可能不排卵,有可能稀发排卵,也有可能正常排卵。有正常排卵的可以自然妊娠,不需要促排卵;稀发排卵的也有可能自然妊娠,只是机会较少,如果怀不上也可以促排卵;不排卵想要怀孕的才要促排卵。 3 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后不一定会流产多囊卵巢综合征往往合并有一些内分泌问题,比如:雄激素升高、泌乳素升高、胰岛素抵抗和甲状腺功能不正常等,这些问题不解决,怀孕后有可能引起流产和胚胎停育。如果没有问题,或者在调整解决这些不正常因素后再怀孕,将减少流产的几率。 4 多囊卵巢综合征怀孕后不一定要保胎保胎不是一个明确的医学术语,在现代医学中类似的操作就是用雌激素、孕激素等相关药物去增加妊娠顺利的几率。如果是做试管婴儿,是需要黄体支持的。如果是自然怀孕,没必要进行所谓“保胎”操作。常有人说是孕酮低导致流产,所以常常要求补充孕激素。其实到底是孕酮低导致流产还是要流产导致孕酮低,是无法分清的。如果是前者,补充孕激素可能有效,如果是后者,补充再多孕激素也无效。因此,自然怀孕没有症状不需要保胎。如果有先兆流产或者有前次流产的病史,可以保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患者也是同样的情况。 总之,医学上没有那么多“一定”,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点击下面医生名片即可咨询

  • 男性一旦过了“而立之年”,健康状况就开始滑坡。比如身体发福,体力、精力衰减等。此时,该为健康做点什么呢? 一些人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补肾,事实是这样的吗? 并非如此。中医学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上了年纪、肾偏虚的老年男性适当补肾无可厚非,而中年男子大可不必去凑这个热闹,最需要去做的就是养肝。 肝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以通降为顺。肝功能正常与否,和人的消化、血液循环及精神情志等密切相关。 如果肝的功能失其常度,人体气血运行便会紊乱,引发消化不良、高血压等诸多疾病。同时,中年男性正处于事业、家庭的“风口浪尖”,心理压力大,精神压抑,容易造成肝气不疏、郁结,从而导致烦躁、易怒、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另外,男性应酬多,嗜烟贪杯,加上肝炎病毒等的肆虐,往往祸及肝,众多肝病就会在暗中盯上你。 那么,具体如何保护肝呢?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经常锻炼,我这里有一个穴位按摩的方法。 第一步,揉大敦穴。盘腿端坐,赤脚,用左手拇指按压右脚大敦穴(脚大趾甲根部外侧),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大敦穴,手法同前。 第二步,按太冲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右脚太冲穴(脚背第一、二趾骨之间),沿骨缝的间隙按压并前后滑动,做20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脚太冲穴,手法同前。 第三步,揉三阴交穴。盘腿端坐,用左手拇指按压右三阴交穴(内踝尖上3寸,胫骨后缘处),左旋按压15次,右旋按压15次。然后用右手按压左三阴交穴,手法同前。 第四步,推搓两肋法。双手按腋下,顺肋骨间隙推搓至胸前两手接触时返回,来回推搓30次。 另外,就是要注意饮食,选对正确的具有护肝功效的食物。如奶、蛋、鱼、瘦肉、豆制品等食品, 每日膳食轮换安排,为肝提供足量优质蛋白。 适当食用葡萄糖、蔗糖、蜂蜜、果汁等易于消化的单糖与双糖类食物,以增加肝糖原储备。 山楂含有熊果酸,能降低动物脂肪在血管壁的沉积,有一定的防止或减轻动脉硬化的作用。如平时吃些鲜山楂,用干山楂泡水喝,或在炖肉时加入山楂,既调味,又能帮助消化。 绿茶清热解毒,消食解腻;菊花平肝明目;玫瑰花疏肝解郁。常饮这类茶水可护肝。 枸杞子滋补肝肾、养肝明目,或泡茶,或炖汤,或熬粥皆可。 常吃核桃仁、开心果之类的坚果,以疏肝理气、缓解焦虑。 另外,要多喝白开水,每天3~4次,每次500毫升。白开水可增加循环血量,增进肝细胞活力,有利于代谢废物的排除而收到护肝之效。点击下方医生名片,义诊期间仅需0.1元↓中医养肝,五星好评医生

  • 长期以来 ,水果一直被排除在糖尿病食品之外 ,因为很多水果中含有糖 ,如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等。另外有些水果中还含有少量的淀粉 ,如苹果 、芒果和香蕉等。倘若食用不当 ,可致血糖升高 ,使病情出现反复。有些人甚至到 了"谈水果色变"的程度,一口水果都不敢吃。 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很想吃些水果 ,但又害怕血糖升高而不敢吃。其实这种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它源于广大糖友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无机盐和膳食纤维 ,对维持人体健康起着特殊的作用。加之各种水果鲜艳夺目、美味迷人 ,是人们生活中离不了的一种食品 ,完全舍弃未免可惜。这个矛盾如何解决?办法很简单 ,只要认识和掌握糖尿病患者食用水果的四个基本原则 ,就可以完全做到既控制好血糖 ,又可享受到食用水果的好处与乐趣。 不甜水果未必就低糖 糖通常给人以“甜”的味觉感知,因此,人们常认为不甜的食物就不含糖。实际上,糖并不仅指我们能够尝到味道的葡萄糖、果糖,还包括吃不出甜味的淀粉,所有的碳水化合物被统称为“糖”。因此,判断某一种食物是否为高糖食品,不能仅依靠口感。 数据显示,每100克火龙果中含有碳水化合物13.3克,每100克西瓜中仅含有碳水化合物5.8克。虽然相比之下,西瓜比火龙果甜很多,但火龙果才是真正的“高糖”食物。只是火龙果所含的碳水化合物中,有相当一部分不是葡萄糖和果糖,人们尝不出甜味。也就是说,并非不甜的食物含糖量就少,人们要警惕掉入“不甜的陷阱”。 作为天然甜味剂,果糖多存在于天然水果中,几乎在肝脏中被代谢,因此升糖缓慢,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的福音。随着对果糖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果糖摄入过多也会带来健康风险。同时,糖尿病患者及肥胖患者不仅要考虑升糖快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考虑控制一天中的能量摄入总量。 尽管果糖升糖速度缓慢,但果糖中含有能量,吃多会造成能量的过量摄入,同时一部分在肝脏内代谢的果糖很可能造成中性脂肪的增加,引起脂肪肝或者肥胖。因此,果糖升糖慢,不代表可以放开吃,控制能量摄入是关键。 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的水果有哪些? 苹果:稳定血糖,减少并发症。苹果含有的铬能提高糖尿病友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苹果酸可以稳定血糖,预防老年糖尿病。同时,苹果富含钾,还能降低血压和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能预防糖尿病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樱桃:促进胰岛素的生成。樱桃富含花青素,能促进胰岛素的生成,增加人体内部胰岛素的含量,从而有效降低血糖。 火龙果:控制血糖浓度。火龙果含有花青素,花青素是强有力的抗氧化物,能预防2型糖尿病,更能帮助已经患有糖尿病的人控制血糖浓度。 柚子:改善糖尿病友的骨质疏松症,对抗糖尿病肾病。柚子的果肉中含有胰岛素样成分,有降血糖的功效。另外,柚子还含有丰富的钙,柚子中的钙对防治糖尿病非常好处。实验研究证实,柚子中的钙不但能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骨质疏松症,还能对抗糖尿病肾病的发展。 草莓:辅助降糖。草莓的热量较低,可防止餐后血糖值迅速上升,不会增加胰腺的负担。此外,它还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辅助降血糖。 木瓜:可用于糖尿病并发症的调养。木瓜含有一种叫齐墩果酸的生物活性物质,齐墩果酸能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对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和高血脂的患者大有裨益。 桃:延缓肠道对糖类的吸收。桃含有的果胶可推迟食物排空、延缓肠道对糖类的吸收,从而控制血糖升高。桃含有的膳食纤维可占据胃的空间,减少热量的摄入,是糖尿病合并肥胖症者适合吃的水果。

  • 大三阳和小三阳都是乙肝五项检查中常见的两个结果组合。两者虽然在名称上只有一字之差,但因为存在大三阳变小三阳“转阴”一说,很多人认为小三阳说明“病情较轻”,是这样吗?大三阳、小三阳到底能治好吗?-1-大三阳并非更可怕大三阳是指乙肝五项的第一、第三、第五项指标阳性,即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 (抗HBC)三项阳性。大三阳意味着体内病毒复制比较活跃,但是否引起了严重的肝细胞损害,还要看肝功能检测情况和患者的自觉症状,也就是说, “大三阳”不等于病情严重。有人就问了,乙肝病毒复制活跃,那不就是越来越多很难治疗吗?实际上,乙肝治疗的难题是,病毒的复制在肝细胞内完成,而目前的药物无法进入肝细胞杀灭乙肝病毒,只能通过阻断病毒复制时的遗传物质DNA复制从而降低病毒的载量,进而降低肝脏的炎症。可以说我们目前是不能杀灭乙肝病毒的,我们的目标是减少他们对肝脏的损害。-2- 小三阳并非更好治疗“小三阳”与“大三阳”的区别在于大三阳是e抗原阳性、e抗体阴性,而“小三阳”是e抗原阴性、e抗体阳性。跟大三阳一样,小三阳的治疗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肝功能、B超、病毒DNA检测等,了解肝脏受损情况和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如果病毒DNA阳性,肝功能严重异常,此时的治疗形式也是同样甚至更为严峻的。-3-抗病毒治疗大三阳小三阳的病情评估,都需要看近期的肝功能检查结果和乙肝病毒DNA检查结果。如果符合治疗指证,就需要开展抗病毒治疗。而抗病毒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降低体内的病毒复制水平,进而减轻肝脏的炎症,延缓肝病向肝硬化或肝癌进展。抗病毒治疗使用的两大类药物是口服核苷酸药物和干扰素,其中口服核苷酸治疗为主,常见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4- 治好的标准,治疗的终点患者不应该专注于“治愈“的概念,纠结于如何尽快停药,从而陷入无谓的焦虑之中。患者应该把长期服药维持病毒DNA测不到作为基本终点,把抗病毒治疗作为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抑制病毒复制,延缓肝脏受损进程,保证大多数乙肝病人一生不出现肝硬化、肝癌。总之,在恰当的时间开始治疗,选择强效低耐药的治疗药物,坚持治疗,规律复诊,才是最明智的选择。肝功解读,用药指导↓点击链接即可↓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9010126818

  • 少帅张学良又喝酒又抽烟,活了100多岁,而有的人只是闻几下二手烟就得了肺癌。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竟然这么大,那究竟是什么决定了我们之间的不同呢?其实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基因。   什么是基因?   基因就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娃长得像爹还是隔壁老王,根本原因就是它!   我们的生长、衰老、疾病和死亡等一切生命现象都与基因有关。通俗来讲基因就是人体的一本“出厂说明书”,决定了一个人的性别,更是影响了这个人的高矮、胖瘦、身体素质、疾病的易感程度。   我们能不能通过检测基因来预防一些疾病?   答案是可以的。现代医学告诉我们:除外伤以外,一切疾病都与基因有关!     什么是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预测一些疾病风险、未来身高、肥胖风险等等。   通过基因检测,我们一方面可以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另一方面可以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诊断遗传性疾病或科学指导用药。   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患癌时,曾花费10万美元对肿瘤及自己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并因此创造胰腺癌——“癌中之王”患者生存超过8年的奇迹!     可见基因检测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基因不够,后天来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近期,流感患者挤爆三甲医院的新闻不断刷屏,占据朋友圈,引得人心惶惶。据北京疾控中心报道,全球每年约有 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和29-65万例死亡。   今年这一数字比往年有所增加! 患病人数不断刷新纪录!What??这么多人!!   既然这么多人患流感,那到底要不要接种疫苗预防流感??   别着急,听我娓娓道来………   流感病毒是RNA病毒,中国常见的是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被中国卫计委纳入季节性流感的范畴。流感R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不是完美的,像人一样也会犯错,每复制1万次会出错一次,所以会“漂移”和“转变”而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   而流感季,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流感病毒监测的情况分南北半球给予推荐意见。但是病毒的类型和亚型这么多,而疫苗的种类有限, 怎么保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不出错呢??答案是:没办法保证!!!     很遗憾,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押错宝了。目前国内除了甲型流感以外,流行最多的是B型乙型流感的其中一株(Yamagata系),恰好不含在公布的疫苗种类中,这是由于流感疫苗的发展和技术现状造成的。   听到这里,有没有绝望的感觉?不过没关系!     事实上今年可以接种的疫苗除了无法覆盖B型流感Yamagate系外,对其他流感仍有45%左右的覆盖率,虽然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有效,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可以受益。   而且病毒每年的流行菌株会发生波动,今年流行的,近两年都不会流行了。 因此,疫苗接种仍然是首选且有效的预防方式!   最后, 什么样的人适合接种流感疫苗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一旦得了流感,建议立即咨询医生,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