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潭市余江区中医院

小儿神经外科

小儿神经外科推荐医生
查看全部
高喆
高喆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外科,擅长颅脑损伤,儿童先天畸形,脑积水,脊膜膨出,儿童颅内肿瘤,颅面畸形颅缝早闭,儿童脑瘫神经外科治疗等儿童神经外科疾患
陈伟
陈伟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诊治各类型颅脑良恶性肿瘤、脑积水、神经系统先天畸形、颅脑重症感染、脑外伤。
夏泽阳
夏泽阳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神经外科,狭颅症,肿瘤,脊柱裂,脊髓栓系
宋云海
宋云海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脑积水、蛛网膜囊肿,各种脊柱裂、狭颅症、脑脊髓肿瘤,功能性神经外科治疗包括癫痫及脑瘫外科等
钱静
钱静

副主任医师

南京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功能神经外科以及小儿神经外科各种常见病
邸飞
邸飞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小儿神经外科疾病,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脑外伤,胶质瘤,脑膜瘤,听神经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神经鞘瘤,星形细胞瘤,脑积水,狭颅症,PEEK材料颅骨修补,脊膜瘤
张晨冉
张晨冉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长期扎根于临床,在颅脑肿瘤(如胶质瘤、颅咽管瘤、三脑室后部和松果体区肿瘤、后颅窝肿瘤等)、椎管内肿瘤、先天性脑积水、蛛网膜囊肿、Chiari畸形、先天性神经管闭合不全、颅缝早闭和难治性癫痫的显微外科治疗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各类基金7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17篇,研究成果受邀在世界神经外科联合会全球研讨会(2016年-伊朗站)、亚澳小儿神经外科会议(2016年-印度)和世界神经外科学术会议(WFNS,2019年-北京)上发言。
林锦荣
林锦荣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小儿神经外科相关疾病的诊治,如脑积水,先天性脊髓栓系综合征,脑膨出,颅缝早闭,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癫痫等。
许树元
许树元

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好评率:-

立即咨询
擅长颅内肿瘤 胶质瘤 脑膜瘤 听神经瘤 垂体瘤 颅咽管瘤 小儿脑血管病 动静脉畸形 蛛网膜囊肿 脊膜膨出症等诊断及手术治疗 掌握小儿颅肿瘤AVM头部伽玛刀的立体定向放射性治疗
马鸣雷
马鸣雷

主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脑积水微创治疗、脊髓栓系综合征、肿瘤、脑外伤
李继业
李继业

副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胶质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动静脉畸形,脊髓栓系综合症,脑积水、脑外伤,狭颅症、癫痫外科治疗等
孙守庆
孙守庆

主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头皮肿物、头外伤、小儿脑积水、蛛网膜囊肿、狭颅症、儿童脑肿瘤、脊髓栓系
王永军
王永军

主治医师

天津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擅长小儿神经外科相关疾病,颅脑创伤,颅内出血,颅骨骨折,颅骨缺损修补,颅内感染,脑肿瘤,蛛网膜囊肿,头皮肿物,颅缝早闭,脑积水,小脑扁桃体下疝,脑血管畸形,烟雾病,脑脊膜膨出,脊髓栓系综合征,脊髓损伤,椎管肿瘤,癫痫,脑瘫等
李云林
李云林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癫痫外科,头颅畸形,痉挛脑瘫手术,脑脊髓发育畸形,脑积水,脑肿瘤,脑外伤,儿童烟雾病
吴明星
吴明星

主任医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脑积水及蛛网膜囊肿的内镜治疗、烟雾病、脊髓栓系、脑血管畸形,颅缝早闭,髓母细胞瘤,颅咽管瘤,生殖细胞肿瘤
梁秦川
梁秦川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儿童难治性癫痫手术治疗,脑肿瘤、脑积水、颅缝早闭、脊髓栓系等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治疗。
袁宏耀
袁宏耀

主治医师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脑积水,脊髓栓系,狭颅症,各种颅脑外伤,脑血管病变,颅内肿瘤。
徐城炎
徐城炎

主治医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婴幼儿喂养,发热,腹泻,呕吐,便秘,咳嗽,生长发育,意外伤害,脑外伤,脑积水,脊髓栓系等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治,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陈若平
陈若平

主任医师

上海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待补充从事神经外科和小儿神经外科工作32年,擅长以微侵袭手术技术诊治各类小儿神经外科疾患,尤其是高难度和复杂性疾病。擅长诊治各类肿瘤:大脑半球功能区域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三脑室肿瘤、松果体区肿瘤、颅咽管瘤、脑干肿瘤、颅底肿瘤、脊柱和脊髓肿瘤;擅长诊治各类神经系统先天性畸形:脑积水、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综合征、小脑扁桃体下疝、颅缝早闭、各类颅颌面畸形。擅长以神经介入技术治疗各类脑和脊髓血管畸形;擅长立体定向手术技术治疗儿童癫痫等功能性疾病;擅长颅内压监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护技术和儿童神经重症。
晋艳勇
晋艳勇

副主任医师

厦门市儿童医院

好评率:100%

立即咨询
擅长小儿外科常见病的综合诊治,主治小儿神经外科相关疾病,擅长小儿腔镜操作,小儿微创专科,小儿神经外科诊疗技术及微创相关诊治方案。门诊时间安排:周一,周三,周六上午 地点:门楼3楼外科9号诊室,小儿神经外科门诊。
小儿神经外科科普文章
查看全部
  • 尖锐湿疣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具有一定的感染型。尖锐湿疣容易生长和繁殖的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很多患者担心,不知道患尖锐湿疣和家人衣服一起公用洗衣机会不会传染。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医生给出了以下结: 每一个尖锐湿疣的患者,由于年龄、病程、感染部位和范围、HPV 分型、病毒拷贝量等病情和自身免疫功能的不同,其综合性系统治疗的方案也不同,且随着病情进展变化需要不断调整。 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期间,症状表面的疣体很容易清除,难的是怎样把黏膜或者是皮肤下面的 HPV 病毒清除干净。患者在治疗没有疣体以后要继续观察,医生叮嘱病人定期到门诊来复诊,一般一个月一次。在临床见不到尖锐湿疣的疣体以后,三个月以内是尖锐湿疣复发的高发期。大概六个月至八个月没有再长出疣体,就算临床治好了。 尖锐湿疣主要有以下三种传播途径: 母婴传染:患有尖锐湿疣的孕妇,尤其是症状不明显。而子宫颈部位有尖锐湿疣病毒感染的孕妇,生殖道内会有病毒,分娩时,胎儿由产道,导致新生儿的病毒感染,引起婴幼儿感染尖锐湿疣。 间接传播:这是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之一,最常见者为尖锐湿疣的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巾、浴盆等。所以,医生一般建议私人物品分开使用,尤其是尖锐湿疣患者的内裤,可以开水烫洗,阳光下暴晒。 直接性接触传染:这是最主要的尖锐湿疣的传播途径。 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的医生温馨提示:患有尖锐湿疣,可以和家人共用洗衣机清洗上衣,但是注意内裤分开洗涤,防止病毒间接传染,导致传染家人。

  • 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口-眼-生殖器三联征等,以复发性口腔溃疡、生殖器溃疡、眼炎为临床特征,同时可以出现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等多脏器受累,是一种慢性变异性系统性血管炎。 患者病情呈“发作-缓解”交替变化,除少数因内脏损伤控制不佳死亡外,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白塞病如何调理副作用小?病情控制后,停药不易复发? 白塞病可选用西医治疗或中医治疗,各有尤势。 西医治疗白塞病常用药物有非甾体药物、沙利度胺、激素、生物制剂。需要长期服用,停药病情容易加重。长期用药有很多不良反应,如肝肾功能异常、神经轴索变性、犯困、骨质疏松等。 中医治疗白塞病副作用小,可从根本上改变体质,提高免疫力,病猜可得到有效控制,停药后症状可持续缓解,病情不易复发

  • 点击查看

    作者:六大内,第十一诊室

  • 李大爷75岁,打了10年的基础胰岛素,让我给停了,半年下来,不仅血糖控制的更好了,还减了30斤体重,以前他走路气喘吁吁,现在走几百米一点都不会喘。-1-为什么给他停用胰岛素首先,他是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联用,体内胰岛素水平容易升高,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体重不容易控制。其次,李大爷处于肥胖状态,身高172厘米,体重90千克,需要控制体重。第三,有低血糖现象。李大爷血糖控制很理想空腹都在6-7mmol/L,餐后也在8mmol/L以下,但经常会出现餐前的低血糖。这就是胰岛素和促泌剂联用的两个弊端:一是容易出现低血糖,二是体重很不容易控制。检查后我还发现,李大爷的肝肾功能都很好,完全可以停用胰岛素该换口服药。 李大爷停用胰岛素6个月后:空腹血糖5-6 mmol/L,餐后血糖6-7 mmol/L,这么标准的血糖却从来没有低血糖。他自述,没有了低血糖的困扰,也敢长时间出去走走路逛逛了,以前饭稍微吃的晚一点,胃就不舒服,很快满头大汗,低血糖,让他非常害怕——现在也没有了。像李大爷这个岁数空腹血糖控制在6-7 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控制在8mmol/L左右就完全可以了。饮食尽量丰富些,两餐中间可以常规少量吃些水果,吃水果的糖尿病患者比不吃水果的神经系统的并发症要出来的晚。 -2-哪些人群适合停用胰岛素以下情况下可以考虑停用胰岛素或减少注射次数: 1 常年累月在用胰岛素治疗的肥胖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或者轻度异常,血糖控制差者。 2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血脂紊乱、脂肪肝等代谢综合征的其他表现的尽量停用胰岛素,无论年龄大小。 3 完全用预混胰岛素30治疗,经常出现餐后血糖不达标,追加胰岛素用量,从而出现餐前低血糖者,如果没有禁忌证可以改为口服药降糖药加基础胰岛素,或完全改为以二甲双胍为基础的口服降糖药。 4 长效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治疗下血糖控制即使达标,如果胰岛素用量不大,可以考虑停用胰岛素。 5 因肝肾功能轻度异常而选择注射胰岛素者,比如有些慢性乙肝或者丙肝患者,没有肝硬化肝功也很好或者轻度异常,完全有可供选择的口服降糖药。 糖尿病朋友们想想:是否您真的需要用胰岛素治疗,是否可以重新调整方案,摆脱注射胰岛素的不便与低血糖的困扰? 通过这个案例,糖友们应该知道每日监测血糖的重要了吧,还要知道治疗方法完全因人而异,找到一个好医生,坚持治疗很重要↓点击链接,即可问诊:https://www.healthjd.com/teacher?id=195810257709

  • 维生素C对身体的保护作用:除了能够帮助构建胶原质外,维生素C还能发挥更多的功能:1、当体内的毒素过量时,如果补充充足的维生素C能解毒,现在将维生素C与有毒物质结合并排泄到尿液中的结合称为抗坏血酸原。2、维生素C还有助于治疗病毒和细菌所引发的疾病以及非传染源所引发的疾病,例如痛风、关节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感冒、肺炎、脑膜炎、风湿热、肺结核、白喉、前列腺扁条体炎等否有一定的治疗效果。3、维生素C有助于防止过敏症,对治疗各种过敏症,无论是鼻炎、花粉热、哮喘、湿疹,还是麻疹都同样具有很好的效果。大剂量的维生素C能使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4、维生素C能起到防止疲劳的功效。内酮是脂肪完全燃烧后的剩余物,当血糖降低至正常水平以下时,它会堆积在身体组织中,是导致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维生素C对这些内酮具有排毒的作用。很多人把维生素C当作抗生素来使用呢。 克莱勒博士是用维生素C剂量最大的人之一,很多重症患者在注射了大量抗生素无果后都被认为无活下去的可能,但大多数体温在39.4-40.5℃的患者在注射维生素C几分钟后,体温开始降低,几小时后恢复正常。最初的剂量往往是2000-6000毫克,如果4-8小时体温未见正常,第二和第三次注射2000-4000毫克。克莱勒博士的方法治疗严重感染等疾病取得了非常惊人的效果。他评论道:“如果有哪种东西能被称作特效药的话,那就是维生素C了。”接下来,一起来了解维生素C的需要量。 经过实验者不断的探索:维生素C的摄取量有赖于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以及它是慢性的还是急性的。为了使身体达到饱和,开始时都应该大量的摄取,后来再逐渐减少。如果补充的维生素C超过身体所需,那么多余的将被排泄到尿液中。在身体组织达到饱和之前,任何维生素C都不会流失的。一个健康的人每天大约只需要补充200毫克的维生素C。可能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多少剂量的维生素C在所有情况下对所有人最有利,人们每天对维生素C的需求是不同的。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暴露在清洁剂、烟雾、烟尘、烟、甲醛等化学物质之中,空气、食物、水污染严重,绝大多数人每年都会发生一种甚至多种感染。所以每一个人都应该补充维生素C来解毒,来保护我们的身体。

  • 几天前,宜宾的郭大爷迎来了73岁生日,恰好也就是这天凌晨,郭大爷的生命戛然而止。而让老人突然辞世的,竟是我们以为“无公害”的保健品。 最近几年,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在去世前的一晚,他竟也拒绝去医院治疗,坚持要天亮后,去保健品店铺“拿药吃”。郭大爷原以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吃保健品、用保健器材,就可以活到120岁。 近些年来,保健品逐渐成为走亲访友地佳品,但是保健品到底能治病吗?我们真的需要吃保健品吗? Q:保健品,到底能不能治病?通俗的说,保健品不能治病,并且不是人人都适合吃。 Q:我应该吃保健品吗?只要大家按时吃饭,不挑食,没处在特殊时期(比如怀孕、疾病),一般都是不需要吃膳食补充剂的。 Q:那么,哪些人适合吃保健品?小编列举了一些适合补充营养的人群,朋友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 1.婴幼儿:可以补充增加骨密度、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食品。例如:铁,钙,维生素D、益生菌、益生元2.孕妇可以关注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加骨密度、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有通便功能、以及促进泌乳的保健食品。例如:铁、维生素C,叶酸,DHA,钙、益生菌、益生元、乳清蛋白3.老年人:适当食用具有抗氧化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胃肠道、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的保健食品。例如:维生素B12、维生素D、钙、D-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叶黄素、花青素,益生菌/益生元当然,朋友们也要咨询医生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健食品和器械,合理搭配饮食和营养。

  • 中国疾控中心昨日(14日)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是否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国家疾控局今天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有男男性接触史,猴痘主要局限于男男性行为人群和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根据6月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   专家介绍,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地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原则上应及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病人的临床表现好转,病变部位结痂,经过评估可以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这个结痂部位自然脱落解除隔离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具有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患者,经过临床和疾控机构的共同评估可以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居家隔离期间病人要单人单间居住,要避免与家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要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的话,要穿上长衣长裤,戴上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不要与其他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疾控机构判定密切接触者后 ,会指导他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检测的证明,预防控制主要是采取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加强重点人员出入境人员医疗机构的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例,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他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   专家:猴痘重症率低 多数可痊愈   有公众担心猴痘感染后出现的疱疹是否会留下永久疤痕,国家疾控局邀请的专家表示,目前从全球来看,总体上重症率低,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以痊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染病,它的病毒叫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和以前的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制作天花疫苗的痘苗病毒都是同一个属,它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这些皮疹疱疹有可能会痒痛。如果我们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和曾经有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后,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专家表示,目前国外已有猴痘疫苗上市使用,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在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从2022年5月份开始以来的全球的猴痘病例,发现他的重症率死亡率还是非常低的,目前来看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在6%左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大概在1‰左右。猴痘病例绝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他的疱疹比较深,比较大,治疗又不及时,有可能会留下瘢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色素沉着。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猴痘)一阳之后他会获得一个持久的免疫力,通常是不会发生二次感染的。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避免与猴痘样密切症状者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戴口罩有用吗?专家对公众做出提示。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猴痘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其他人群无需戴口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要加强个人的手卫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首先是尽量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另外我们如果是说像医护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接触,尤其是采集标本的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