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操作流程:
- 免疫吸附疗法的基本操作流程是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建立体外循环并抗凝,血液流经血浆分离器分离出血浆,将血浆引入免疫吸附器与免疫吸附剂接触,以选择性吸附的方式清除致病物质,然后将净化的血浆回输患者体内,达到治疗目的。
- 有的免疫吸附装置不需要分离血浆,而可直接进行血液灌流式免疫吸附治疗。
- 免疫吸附治疗的关键部分是吸附柱,包括载体部分、配体部分及两者间链接方式。与吸附对象(致病物质)发生吸附反应的核心部分称为载体,固定于载体上、具有免疫吸附活性的物质称为配体,两者间通过交联或耦联的方式相互作用。
- 配体的吸附活性本质是与吸附对象(致病物质)之间的选择性或特异性亲和力,即分子间相互作用,包括生物学亲和力(如抗原-抗体反应)和物理化学亲和力(如疏水交互作用)。
- 目前可用于免疫吸附柱配体的物质有葡萄球菌 A 蛋白、小牛血清、多克隆抗人 IgG 抗体(Ig-Therasorb 吸附)、苯丙氨酸(PH-350 和 PH-250 吸附)、色氨酸(TR-350 吸附)、Medisorba MG-50 吸附柱、硫酸葡聚糖纤维素(DSC )、多粘菌素 B 纤维柱(PMX-F )、直接全血吸附脂蛋白(DALI )、DNA 吸附、C1q 吸附、抗 LDL 抗体吸附、糖蛋白吸附、各种解毒戒毒吸附、胆红质吸附柱(Medisorba BL-300 )及各种细胞吸附柱等。
二、作用机制:
- 清除致病物质:
- 很多疾病都是由循环中的致病因子造成的。这些致病因子包括自身抗体、循环免疫复合物、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大量低密度脂蛋白、各种副蛋白、循环毒素和内毒素等。
- 清除过敏毒素:
- 过敏毒素不仅可激活单核细胞和粒细胞,还可调节毛细血管通透性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免疫吸附可延迟过敏毒素对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扩大炎性反应。
- 免疫调节作用:
- 免疫吸附可调节患者的免疫功能,使脓毒症患者的白介素 1 和白介素 6 合成下降,抑制淋巴细胞增生和减少炎性介质释放。
- 另外,免疫吸附还可恢复血浆因子、补体、凝血因子和调理因子功能,恢复损伤细胞及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减少肿瘤细胞的封闭因子,增加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等。
- 非特异性治疗作用:
- 免疫吸附可降低血清中的炎症介质,如补体和纤维蛋白原等。
三、适应证:
- 免疫吸附的适应证很广泛,包括:
- 多种风湿免疫病,尤其是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系统性血管炎等。
- 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 肾脏疾病,与免疫相关的肾炎,包括紫癜肾、IgA 肾病等。
- 消化系统疾病,如暴发性肝衰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梗阻性黄疸等。
- 神经系统疾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重症肌无力和脱髓鞘多发神经病等。
- 血液系统疾病,如冷球蛋白血症、巨球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及多发性骨髓瘤等。
- 内分泌代谢病,如高脂血症、甲亢危象、肥胖症及Ⅰ型糖尿病等。
- 中毒,如有机磷中毒等。
四、应用现状:
- 目前,免疫吸附技术发展已较完善,尤其是采用膜性血浆分离技术后,并发症减少。与过去常用的血浆置换相比,免疫吸附在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 免疫吸附去除致病性抗体较完全和彻底,回输给患者的是其自身的血浆,无须补充外源性血浆及置换液,可有效防止传染病的传播,还可避免血浆置换中较常见的枸橼酸盐中毒、凝血机制异常、过敏反应、低血压及低钾血症等。
- 此外,免疫吸附具有高度的选择性和特异性,不影响同时进行的药物治疗,耗材少,且价格相对便宜,是重症难治性风湿免疫病有发展前途的治疗方法。
- 目前,国内已有医院开展免疫吸附治疗风湿免疫病,免疫吸附对难治性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多肌炎/皮肌炎、白塞病及银屑病关节炎等均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总有效率和临床缓解率达 90%以上,配合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则疗效持久。
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拮抗剂:
-
白细胞介素 6 受体拮抗剂一一拖珠单抗。
a:适应症:中重度活动性的类风湿关节炎、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b:用法:8 毫克/公斤,每四周一次,静脉滴注。
c:主要的不良反应:感染、肝酶升高、胃肠穿孔、输液反应、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减少、血脂升高、头晕、头痛、眩晕、皮疹等。
-
重组非糖基化的人白细胞介素 1 受体拮抗剂一一阿那白滞素。
a:适应症:18 岁以上的中重度活动性的类风湿关节炎、对其他的 DMARDs 治疗无效。
b:用法:每次 100 毫克/每天一次,皮下注射。
c:主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反应、感染、中性粒细胞的减少、头痛、腹痛、腹泻、流感样症状等。
-
白细胞介素 12/白细介素 23 拮抗剂一一乌司奴单抗
一种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通过白细胞介素 12/白细胞介素 23 的共同亚单位 P40 的特异性的结合,可阻断白细胞介素 12/白细胞介素 23 在炎症中的作用。
a:适应症:中重度斑块性银屑病、银屑病关节炎。
b:用法:每次 45 毫克,在第 0、4 周分别用药一次,此后每隔 12 周用药一次,皮下注射。
c:主要的不良反应:注射部位反应、头痛、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关节疼痛。感染、心血管事件等。
-
白细胞介素 17 A 及其受体拮抗剂一一苏金单抗
是一种高度选择性的白细胞介素 17 全人源单克隆 IgGlk 抗体。
a:适应症:中重度斑块银屑病。
b:用法:每次 300 毫克(分两次皮下注射,每次 150 毫),在第 0、1、2、3 和 4 周分别用药一次,此后每 4 周用药一次,每次 300 毫克。
c:主要的不良反应:鼻咽炎、腹泻和上呼吸道感染等。
1. 恶性肿瘤的 Ki-67 和 p53 常规检查
目前的研究表明,大部肿瘤的复发、转移取决于 Ki-67 值和 p53 值,而与肿瘤的组织的分型关系不是十分密切,如中分化腺癌,如果 Ki-67 和 p53 值超过 50%,预后不佳。
相反,如肿瘤的组织分型为低分化腺癌,而 Ki-67 和 p53 值较低,预后也会较中分化或高分化癌的预后稍好。
2. 耐药预后标记全套 4 项: P-gp,GSTπ,TOPOⅡ,Ki-67
P-糖蛋白(P-gp)--药泵作用--胞膜/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米托蒽醌、长春花碱、长春新碱、紫彬醇、泰素帝。
谷光甘肽 S 转移酶(GST π)--解毒作用--胞浆--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耐药性越强:阿霉素、顺铂、氮芥、环磷酰胺、瘤可宁。
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靶点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对下列药物越有效:蒽环类抗生素和鬼臼毒素类,如 VP-16、替尼泊苷、玫瑰树碱、新霉素、柔红霉素、表阿霉素、阿霉素、VM26。阳性率高者对 VP-16 尤其有效。
Ki-67--细胞增殖标志--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3. 乳腺癌五项(ER、PR、C-erbB-2(Her-2 )、Ki-67、p53)
乳腺癌耐药预后标记,全套 7 项: P-gp,GSTπ,TOPOⅡ,Ki-67,ER,PR,HER2。
雌激素受体(E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孕激素受体(PR)--性激素作用--胞核--阳性率越高,肿瘤对内分泌治疗越有效,预后越好。
C-erbB-2--癌基因产物--胞浆--阳性率越高,肿瘤恶性程度越高。如果 ER 和 PR 均阴性,C-erbB-2 强阳性预示预后不好。ER、PR 阳性,90% 的病人对三苯氧胺类药物疗效好;ER、PR 阳性而 C-erbB-2 也阳性者,用三苯氧胺治疗效果不好。C-erbB-2 阳性(2+-3+)可使用抗 Her-2 药物。
p53 一种抑癌基因,分野生型(Wtp53)和突变型(Mtp53)。野生型 Wtp53 因微量免疫组化难以检测,突变型 Mtp53 能够被免疫组化测定,突变后则丧失了启动细胞凋亡的能力。突变型 p53 高表达,细胞的高度增生、分化程度差分化、恶性程度越高、预后不良,公认预后差指标之一。
4. 垂体腺瘤功能六项检查
LH(促黄体生成素),FSH(卵泡刺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TSH(促甲状腺素),PRL(泌乳素)、GH(生长激素)。根据某一种抗体阳性表达进行术后药物治疗。
5.GIST(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GIST 特征性表达 CD117(95%)。
GIST 特征性表达 DOG1-(Discovered>• DOG1 阳性表达部位与 CD117 相似。
• DOG1 可以表达于部分 CD117 阴性的 GIST 中(6%)。
• DOG1 在胃部 GIST、上皮样 GIST、PDGFRA 突变的病例中, 表达率高。
大多数表达 CD34(70%)、局灶性表达 SMA(40%)、S-100 蛋白(5%)、通常不表达 desmin(2%)。
标准免疫组化染色套餐是: CD117,DOG1, CD34,SMA,S-100,Desmin。可依据组织形态表现,添加需要的鉴别染色抗体,如 Actin 等,除外平滑肌性肿瘤,GFAP,Leu 7 等,除外神经性肿瘤。
6. 淋巴瘤的 WHO 分型
淋巴瘤 WHO 最新分型有 33 个亚型,每个亚型的预后和治疗方案均有所不同,而淋巴瘤的诊断和分型又是极其困难的,是病理中的难中之难,所以诊断淋巴瘤的免疫组化方案必须「双份套餐式」的,即每一种组织的标记物必须用 2 种以上的抗体。
诊断 B 细胞淋巴瘤,必须有 CD20 和 CD79a 阳性正面证实,同时还需要用 CD3 阴性反面来证实,因此诊断淋巴瘤需 8-10 种左右的抗体,才能准确地反应出淋巴瘤各种亚型的信息。
当地时间11月13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了基因疗法KEBILIDI用于治疗AADC缺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批准直接作用于大脑的基因疗法。AADC缺乏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这个病挺严重,还会缩短患者寿命。近年来,大家关注到我们大脑中含有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对运动功能极其重要的物质,这种病会导致我们脑中无法合成多巴胺。
这种疗法是一种基因替代疗法,是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直接把药物注射到大脑。临床试验结果显示,在进行基因治疗后的12个月内,患者运动和认知功能就有了快速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效果的持续时间可以达到5年。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和神经递质分析也证实了患者体内多巴胺的产生增加。改善源头后,患者的各种症状(比如情绪、出汗、体温和眼动危象等方面)得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回到这个神奇的基因疗法,KEBILIDI是一种基于重组腺相关病毒血清型2(rAAV2)的基因疗法,里面包含了人的功能基因。
注入大脑后,这种功能基因可以增加AADC酶的含量,从而恢复多巴胺的产生,以此来纠正潜在的遗传缺陷。但还需要注意的是,KEBILIDI禁用于通过神经影像学评估还没有达到颅骨成熟度的患者。
参考来源:
1.PTC Therapeutics Announces FDA Approval of AADC Deficiency Gene Therapy.
2.Tai CH, Lee NC, Chien YH, Byrne BJ, Muramatsu SI, Tseng SH, Hwu WL. Long-term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adocagene exuparvovec in patients with AADC deficiency. Mol Ther. 2022 Feb 2;30(2):509-518. doi: 10.1016/j.ymthe.2021.11.005. Epub 2021 Nov 8. PMID: 34763085; PMCID: PMC8822132.
当地时间11月13日,两款心电图相关的设备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一款是可佩戴的贴片,可连续14天来监测我们的心电图,当发生心律失常的时便于直接通知医生。
另一款是心电图监护仪,也能直接佩戴在胸部,能及时识别心律失常的具体类型[1-2]。这两款设备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筛查。
未来心电图监护仪还将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分析心电图以更早诊断不同类型的心脏病。这台心电图监护仪还可以生成24小时连续心电图,可以在锻炼的时候使用,还能检测心率等数据。而可佩戴的贴片由有7个心电图导联,在检测心律失常方面准确性高。
1.什么是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包括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扑动(室扑)和心室颤动。有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毫无征兆,这两个设备的获批有助于更早发现;有时会出现心悸或黑矇,甚至发生心脏性猝死。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大陆的年猝死人数可达54.4万[3]。且在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盯上了年轻人,是导致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心律失常等疾病,保护好你的“小心脏”。
2.心律失常检查包括哪些?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