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携手京东健康心理精选心理机构“大儒心理”推出的《咨询师解惑》的第六期留言来自一位为弟弟操心的哥哥/姐姐,弟弟无止境的撒谎行为令他/她十分担忧。
读者留言:
我弟弟今年12岁,各种撒谎,而且面不改色。
比如他可能觉得每天刷牙洗脸麻烦,没人在旁看着,就会偷偷不刷牙。但如果你问他刷牙了没?他就撒谎说刷了。问他有作业吗?没有。考试了吗?没有。是不是又玩手机了?更是绝对不会承认。但其实,大人能轻而易举地发现他在这些事上撒谎。
以前每次发现他撒谎,我们都会训斥他。但现在这个情况越来越严重了,骂已经没有效果了,他怎么样都不承认。甚至有的时候气上头了会打他一顿,但依然没有用。我很担心他成年以后会道德败坏,想请教一下专家,像我弟弟这种情况,应该如何补救啊?
咨询师解惑:@心理咨询师邢永妹
从你的留言中可以看出,弟弟的撒谎行为让你很头疼,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好像都不管用,甚至愈演愈烈。我相信,有很多孩子的家长、家人与你有相同的担忧:12岁,正是一个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关键期,孩子现在那么爱说谎,以后会不会道德败坏呢?
下面,就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下,如何理解爱撒谎的孩子。
01|为什么孩子会撒谎?
想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需要先追溯问题的起因。
令孩子做出撒谎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可能性。自我保护:孩子可能因为害怕惩罚或失去信任而撒谎。比如在学习的初期,“写作业”“家长询问考试成绩”这些事,对于孩子来说可能是有压力的,他们会担心自己因为这些事情没有做好而受到家长的惩治。于是,出于自我保护,孩子选择以撒谎的方式暂时瞒过这一关。
逃避责任:孩子可能会把“刷牙”“做作业”这样的行为视作是一种责任,而撒谎可以让他暂时逃避责任,减轻压力。
模仿行为:孩子可能会把“刷牙”“做作业”这样的行为视作是一种责任,而撒谎可以让他暂时逃避责任,减轻压力。
抵抗行为:其实,孩子刚开始撒谎,内心是很忐忑的,因为编造谎言也需要消耗内心的能量。但时间长了,很多孩子撒谎时可以做到面不改色,这是因为孩子把撒谎当做了一种对抗成人权威和规则的方式。所谓的叛逆,可能由此就开始了。
习惯形成:当然,如果撒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那孩子可能会在没有明显理由的情况下撒谎
除此以外,孩子撒谎还可能与他们的道德发展有关。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
第一阶段的儿童,缺乏按规则来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第二阶段儿童,表现出了对外在权威绝对的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第三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第四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不难看出,大部分12岁的孩子都已经可以做到道德自律。但留言中的弟弟,似乎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顺利过渡到这一阶段。
那很可能是在2-5岁时就出了问题。
我在以往的来访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案例:孩子还很小,就已经善用谎言。不知留言中弟弟的具体家庭情况如何,但从家庭系统的角度来讲,类似的案例大多跟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父亲角色代表着权威、责任、边界、规则等等。如果在童年期,孩子没有在内心建立起对这些概念的认同,那往往后期孩子的行为就会逐渐失控。当然,权威型的母亲或者哥哥姐姐也是可以承担这个角色的,正如自古道“长兄如父、长嫂(姐)如母”。
但同时,我必须强调一点:
权威并不等于专制,而是有边界的民主和责任。
很多孩子会在第一个小叛逆期2-5岁,用撒谎来挑战规则框架,但这时候,他内心其实也充斥着矛盾、恐惧。
害怕被发现,担心被批评。那这类孩子在心理咨询中该怎么办呢?
02|心理咨询师,是如何帮助撒谎孩子的?
无论是留言中的弟弟,还是大部分爱撒谎的孩子,都并非没有向上之心。如何探索、激发他们内心的真实体验至关重要。而心理咨询,就是发掘他们内心感受的过程。
想要让孩子在咨询师面前打开心扉,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关键在于孩子是否信任咨询师。只有当他能感受到你真的理解他内心的感受,真的尝试在帮他,关系才能一点点的建立。而后才能慢慢深入孩子的内心,和他探讨当时的感受。当孩子能把自己的行为“言语化”并伴有反思的时候,撒谎这一行为才能被剖出来看,并且慢慢用积极的行为去替代。 这很需要咨询师的表里一致,以及家人和孩子的共同努力。
也有些孩子,可能不愿意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自己,这时候心理咨询师可以借助沙盘或者绘画的方式,通过“无意识”来呈现孩子们内心的冲突。比如,部分孩子在沙盘过程中会呈现一种英雄之旅,其实就是孩子在慢慢认同有力量、有担当的人物形象。很多时候,探索自我的过程是不需要太多语言的。
03|给孩子自主权:放下控制,抓大放小
人人都讨厌被欺骗,可说实话,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撒过慌。但撒谎并不意味着道德败坏,无药可救。它更多时候是人类情感和理智交织下的复杂产物。谎言的存在反而提醒着我们,真诚与坦率是人际交往中最宝贵的品质,值得我们不断追求和坚守。所以,对于家长来说,与其过度担心孩子,觉得“孩子现在撒谎,未来一定会道德败坏”;不妨试试自我反思,积极寻求更合适的教育方式。
两三岁的时候,孩子懵懵懂懂,不断的试探,对外界充满了好奇,也没有太多道德的概念。此时,孩子撒了谎,大人们也不会太在意,总觉得长大了就好了,或者打一顿就是了。然而。孩子最初撒谎后内心的矛盾、恐惧的体验与价值观的摇摆,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慢慢被忽视了。很明显,打骂不是拯救孩子的方式,爱才是。
作为家长,身教重于言传。以下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a、沟通而非训斥
长期的训斥和惩罚可能会导致孩子更加抵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你可以尝试以平和的态度与孩子沟通,了解他撒谎的原因。你可能并不知道,家长愤怒的情绪在孩子的眼中是一个巨大的怪兽;当面对这个庞然巨物时,孩子真实的内心可能会被吞噬掉。曾经有一位小来访给我画了一幅画,上面是一个发怒的妈妈和一个弱小的孩子,发怒的妈妈有着大大的牙齿和直立的头发,孩子告诉我:那一刻,她感觉自己被“骂小了”。
b、与孩子建立信任关系
让他知道说实话是安全的,不会被过度惩罚。
我们需要更多关注孩子讲真话的过程,和他一起讨论撒谎和说实话内心体验的不同,善意的谎言和违背道德的情感差异。
c、正面激励
当孩子说实话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让他感受到诚实的价值,讲真话,就是体验自己真实感受的过程。
d、避免过度担心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孩子的行为不等于成年后的道德败坏。不要过早的给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孩子的心理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不断学习和调整自己的行为,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和教育。
文章最后,我想说:教育孩子确实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家长付出耐心和爱心。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也要多关注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与孩子共同成长。
如果你想要系统、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在这里也给大家推荐一些书籍:《0-12岁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心理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童年的秘密》《孩子的成长,妈妈的修行》《正面管教》《孩子,把你的手给我》这些书籍涵盖了儿童心理学的多个方面,包括心理发展、情绪管理、沟通技巧和行为解读,推荐给家长以及对儿童心理感兴趣的各位读者。
写在最后
如果你家孩子也总爱撒谎,这让你感到很头疼,不知如何处理才合适,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妈妈,你爱我吗?”孩子为什么老问我爱不爱他 | 咨询师解惑02
原创 携手大儒心理的 京东健康心理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二期。
留言来自一位13岁孩子的母亲,她的孩子总是反复向她确认自己是否被爱着,这让她很困惑。
读者留言:
我家孩子今年13岁了,是个男孩。
他总是喜欢问我:“妈妈,你爱我吗?”
尤其是把事情搞砸了以后,他一定会问我这句话。
我也曾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妈妈不管你什么样子,都会爱你。”
但有的时候,他犯的一些错误令我无法接受时,我很难把那句“我爱你”说出口,甚至会直接表达“我不爱你”的这种行为。
咨询师解惑:
@咨询师徐凯文
我能感受到你字里行间的困惑和矛盾。
其实,并不是只有你的孩子会这样问,很多人都会反复向自己的父母求证:
自己“正在被无条件地爱着”。
也并非只有你会觉得,那句“我爱你”有时很难说出口,很多家长都曾经历过这样的瞬间。
下面,我将试着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来聊聊这件事,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你知道作家王朔吗?我们就从他与母亲的故事讲起。
他们双方的关系一直都不太好,为了能够缓和矛盾,两人一起上了一档电视心理节目。
他母亲是位老军医,曾经是复兴医院的大夫,上节目的时候已经快90多岁了。
王朔那时候也已年50多岁了,他在节目上直白地问他母亲:
“你爱不爱我?”
他母亲回答:
“我肯定爱你啊,我无条件的爱你。”
王朔继续追问:
“那如果我杀了人,你还爱不爱我?”
身为一名老军医,他母亲听到这话后愣了一下,说:
“我爱你,我要劝你去投案自首。“
王朔不依不饶,又问:
“如果我就不投案自首,你还爱不爱我?你会不会去举报我”;
他母亲被逼急了,气得说:
“你犯罪,我就要去举报你。”
两人就此谈崩了。
这其中的问题出在了哪?
01|
人与行为要分开
我认为有两点。
其一是,他母亲没有听懂王朔的言下之意。
王朔问的不是“我现在杀了人,你会不会举报我这个行为“,而是“我现在杀了人,你还会不会爱我这个人”。
他想确认的,只是母亲有没有对他这个人无条件的爱。
那从王朔妈妈的角度来看:
儿子杀了人,自己还爱他吗?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要把对这个人的爱和他的行为分开。
事是事,做错了事当然应该纠正。
为人父母,要做好孩子的“守门员”。
守什么门?法律的门。
如果孩子吸毒,我们难道能坐视不管吗?
如果孩子赌博,我们难道能袖手旁观吗?
当然不能,这些事是一定要管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
我们否定的,是事情,是行为,而不是这个人。
我们并不会因为孩子做错事就不爱他;
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爱孩子,就不去纠正他所犯的过错。
02|
爱要及时表达
其二,是很多家长的一个“通病”:不会表达自己的爱。
当然,我不是特别了解您的情况,但我觉得许多中国父母都比较内敛含蓄,不太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尤其是在对孩子。
明明很爱,却憋着不说,导致孩子难以接收到爱意。
拿我自己为例,作为老一辈人,我父母就从未直接表达过对我的爱,这让我觉得很遗憾。
为了不让女儿重蹈覆辙,我就经常向她表达自己对她的爱。
从她一出生,我就觉得是一个奇迹,感谢上天赐予了我这么好的女儿,如今她已经19岁了,只要一有机会,我还是会对她说“你知道我有多爱你吗”。
虽然她有时会显得有点不耐烦,但她会回复我“我知道”。
她接收到了我的表达。
当然,如果你正因为孩子表现不好而感到愤怒,或其他比较“拧巴”的时刻,没有必要强迫自己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这个时候你说出来的话不是发自内心的,孩子自然也能感知到这种言不由衷和敷衍。
但是,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孩子表现优异,或者很可爱,又或者身上闪烁着其他美好特质的时候,请及时地把自己对他的爱表达出来。
不要等到孩子有所需求了才说,平日里就要大胆地表达出来。
这样他们才能更确认:
自己“被爱”的事实。
写在最后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
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问题一、医生,什么是心理治疗?心理治疗与普通谈话的有什么区别呢?
心理治疗是一种专业的帮助和支持,通过与训练有素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谈话和互动,来解决情感、心理和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应对多种问题,如压力、焦虑、抑郁、人际关系困难、自尊问题以及重大生活变故等。世界卫生组织将心理治疗认定为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的一线治疗方法。
-
- 明确的目的与目标:与普通谈话相比,心理治疗通常带有更明确的目的,这通常会和治疗目标相关联。比如实现个人成长,解决情绪问题,婚姻家庭。
- 专业性:心理治疗是由受过专业训练的精神科医生或治疗师进行,具备长期培训的专业知识,沟通技能,和干预技术。
- 方法和结构:心理咨询有特定的方法和步骤,比如认知行为疗法等。这些特定的步骤方法都是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而得出的高效方法,比起普通谈话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更有效。
问题二、我曾经参加过心理治疗,但是为什么在初次访谈中好像都是我一直滔滔不绝?
心理治疗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而强调平等地尊重和接纳每个人的个性和想法。心理治疗师不希望用一套公式或社会的既定假设来评判来访者。因此,在初次访谈中,心理治疗师需要收集尽可能多的来访者背景资料,了解他们寻求咨询的原因及其当前的看法和感受。这些信息能够帮助心理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制定有效的治疗目标,并帮助咨询师设计合适的治疗计划。
每个人数十载的生命历程丰富而独特,相比之下,一小时的治疗时间显得微不足道。因此,心理治疗师花时间去深入了解来访者是非常必要的。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建立信任和安全感的关键时刻。通过倾听和理解来访者的故事,心理治疗师能够建立起一个基于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为后续的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表达感受和想法本身就是一种释放压力和减轻负担的方式。因此,你可以在治疗室中自由地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想法,治疗师不会带有任何批判或偏见。
问题三、在心理治疗中我能获得什么呢?
- 心理治疗将提供安全、无评判的环境,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和接纳,能够自由地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困扰。
- 获得新的视角和洞察:治疗师通过专业的视角和经验,帮助来访者看清问题的本质,理解行为和情感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获得新的洞察和解决方法。
- 获得情感支持和共情:咨询师通过倾听和共情,不带任何评价的给予来访者情感上的支持,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和痛苦。
- 认知和行为的改变: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来访者识别和挑战适应不良的思维模式,建立更加适应的思维方式,调整想改变的行为习惯。
- 技能学习和策略制定:治疗师与来访者共同讨论并发展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和技能,如放松技巧、沟通技巧和问题解决技能,帮助其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问题四、为什么坚持做心理治疗才会有比较明显的效果?
- 深层次问题的探索需要时间: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深藏在潜意识中,需要时间和耐心来逐步探索和理解。这一过程通常不是一次或几次咨询就能完成的。
- 行为和思维模式的改变需要反复练习:改变长期形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需要反复的练习和巩固。通过持续的心理治疗,来访者可以逐渐建立和保持新的、适应性更强的模式。
- 新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学习和掌握新的应对技能需要时间。在持续的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应用和调整这些技能,从而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 持续的支持和反馈:咨询师作为来访重要的支持系统,可以在长期过程中持续提供情感支持和专业陪伴,提供倾听和共情。
- 预防复发和维护心理健康:心理问题的产生和反复是很正常的现象。持续的心理咨询有助于来访者在面对新的压力或挑战时,能够迅速识别和应对,从而提到来访者的问题应对能力和解决能力。
当人面对挫折和失败的时候 , 往往会有两种倾向 , 一种 心态 是 ——“ 这事都怪我 ”, 这种人在心理学当中属于 “ 内归因 ”。 另外一种 心态是 ——“ 这事可不怪我 ”, 这种属于心理学 中的 “ 外归因 ”。
其实 这两种归因方式 是各有利弊的 , 内归因的人自我反思多 , 所以成长的快 。 而外归因的人 经常把负面情绪丢给外界,所以 不用 自己 承担 这些压力, 所以相对来讲 , 自己过得比较舒服 , 不容易 产生 心理问题 。
但是 也 有一种人 比较特殊 ——当他们 遇到困难挫折失败 时, 既不内归因也不外归因 , 而是 进行 自我抨击 。 这种人的体验 , 就像大脑里有一个声音 , 在反复的播放那些负面的自我评价 , 这种自动式的思维模式会在他面对挫折 、 失败 和 困难的时候 自动 启动 , 而且 自己还控制不了这种自我批评 , 因此 往往会陷入到一种负面的情绪 , 陷入自我怀疑 和 自卑的状态 , 长此以往 , 处在这样状态里的人就会过度的关注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 从而呢忽视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 并且 对事物产生无力感 。
那 如何去 改变这种自动的思维模式 ? 这就 需要你能认真的思考 “ 如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 ”, 然后想办法培养一个更积极的思维方式 , 去 替代自我攻击的思维方式 。 如果 感觉 自己做不到 , 可以尝试通过心理咨询 、 正念练习 等 心理学的方法去解决它 。
作为心理师,我想和大家聊聊孩子情绪不稳定的问题。最近,您是否发现孩子情绪波动大,容易生气或者哭泣?这可能是因为一系列潜在原因。
首先,现代父母常面临工作压力和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容易传递给孩子,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缺乏情感表达的途径,缺少与父母深入沟通的机会。他们需要一个健康的情感出口,否则负面情绪会在内心累积,导致心理问题。
第三,孩子的内在需求会不断升级,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父母应该理解这一点,避免用简单化的方式对待孩子,因为这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后,互联网游戏的泛滥也容易影响孩子,使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和正常社交能力,产生心理依赖。
作为家长,我们需要正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积极的沟通、倾听和陪伴是帮助孩子克服这些困难的关键。我们的目标是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使他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并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的未来创造一个充满阳光的道路。
为什么越咨询越痛苦?聊聊心理咨询中的重要时刻 实际上当一个人出现了一些障碍 哪怕是很小的一个问题 其实是埋在一个很深很深的底下 那当我们去慢慢的去触碰到那个根源的时候 那么就会引起焦虑甚至恐惧
“脏乱差”也是一种病?这种冷门心理症状了解一下心理学 冷知识科普
所有人都告诉他们要开心,却不愿意花时间了解一下 内容过于真实 热点 心理 心理学 心理健康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区分症状和病因。例如在感冒发烧的过程中,发烧叫症状,引发发烧的原因叫病因。之所以用了很多办法都没有办法解决自控力极差,是因为一直忙于解决症状,没能找到引起自控力差的原因,自然得不到解决。
所以要想彻底解决掉自控力差的这个现象,一定要研究明白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自控力差,才能够真正解决自控力差的这个现象。
常见的原因一般有三种。
第一个原因:生理因素
大脑结构和功能导致的问题。大脑前额叶皮质是负责决策规划和自我控制的一些高级认知的功能,如果这个部分受到了损伤或者是发育不成熟的话就可能会影响自控力。为什么儿童青少年的自控力就比较弱?因为他们的大脑中的前额叶皮质尚未发育成熟。
第二个原因:心理因素
例如情绪管理能力太差,会导致自控力很差。最典型的就是有的人在极度焦虑的时候就会通过过度消费,通过买买买来去释放焦虑。这种冲动行为是没有办法控制的。这就是心理因素导致自控力极差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三个原因:环境因素
在不良的环境里周围人的不良行为的影响。例如周围人都熬夜,吃垃圾食品,你怎么可能让自己去吃健康食品呢,人是很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
所以如果你真的能评估出来你自控力极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那就可以针对性的去解决。进而自控力极差这个现象也就能被解决掉,例如你是情绪影响导致的。那就可以通过修习正念,或者学习自我催眠的方式。自控力自然也就提升了。再例如你确定了自控力差是因为环境导致的,那就尝试换一个环境,在新的环境里所有人都在坚持做一件事,可能就会被大家带动,自控力自然也就提升了,所以自控力极差这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死丫头,你这样会让心理咨询师没饭吃的!!!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