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广医一院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专家

简介: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创建于1903年,是一所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也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医院。2018年入选为广东省“登峰计划”首批单位、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2020年,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正式挂牌,2021年,大坦沙院区成为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承担着省市乃至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紧急医疗救援任务,特别是在抗击非典、禽流感以及新冠疫情等突发事件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深受广大群众信赖,享誉海内外。2020年,钟南山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在《2021年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中,我院排名全国第31位,呼吸专科连续13年专科排名第一;2021年,中国“顶级医院100强”排行榜位居全国第26位。目前,医院开设三个院区,包括沿江院区、大坦沙院区、海印院区,开放床位2850张,在建珠海横琴医院计划500床,全院职工3149人,高级职称540人,博士生导师105人,硕士生导师216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4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长江学者3人、珠江学者4人、广东省名中医2人等高级别人才。目前,医院拥有国家级平台12个(广州实验室临床基地、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重大疫情救治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卫生部内镜与微创医学考培基地、粤港澳呼吸系统传染病联合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1个[内科学(呼吸病系)];呼吸系统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呼研所);国家临床重点专科8个(呼吸内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耳鼻喉科,器官移植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建设学科1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中医肺病专科);广东省重点学科3个(内科学,儿科学,外科学);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23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血液内科、感染病科、普通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妇科、儿科、急诊科、重症医学科、变态反应科、肿瘤科、中西医结合学科、耳鼻喉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临床护理,器官移植科);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重点实验室3个(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泌尿外科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骨科矫形技术与植入材料重点实验室)。医院注重医学专业技能与医学人文技能教育,主要承办南山学院、临床医学一系的本科教学工作,临床医学专业是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设有内、外、妇、儿等23个教研室及24个住培专业基地,承担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流动站、成人教育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层次人才培养。临床医学为一级学科博士点和一级学科硕士点,临床医学是国家特色专业、同时也是国家级一流建设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形成了较完整的四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国家级-省级-市级-校级)。2001年至今,医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含973/863项目)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83项,主持省部级项目573项,国家级奖项6项,省部级特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省部级二等奖11项,省部级三等奖15项,科研论文23111篇,SCI收录6072篇,专利数1244项。医院创办多本专业杂志,2007年起承办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09年创刊广东省第一本医学SCI杂志《JOURNALOFTHORACICDISEASE》,2011年被PubMed收录,2013年被SCI收录;创刊《AnnalsofTranslationalMedicine》2014年9月被PubMed收录,2018年被SCI收录。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医院不断优化服务流程,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预约挂号、专科门诊服务等便民措施,通过加强医院精细化管理,持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及服务质量。医院还大力开展帮扶工作,现与广东省百余家基层医院签订支持和帮扶协议,多次赴西藏等地区进行巡回医疗活动,主动参与海外医疗援助工作。同时,医院积极开展健康科普宣教活动,每年举办COPD日大型讲座义诊、肿瘤防治宣传活动、帕金森病友联谊会等形式多样的惠民活动,深入社区、深入基层,广泛传播健康理念。在2003年的“抗非”斗争中,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广医一院人主动承担广东省大部分最危重非典病人的抢救重任,做出了重大贡献,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近年来,在“仁爱为本,精诚为强”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医院积极探索人文医学道路,2006年被批准成立全国首家“中国医师人文医学执业技能培训基地”。传承百年历史,力争再创辉煌。医院连续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医院医保管理先进单位、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等国家级荣誉5项,获广东省百家文明医院、最佳服务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先进集体等省、市级荣誉9项。。

黄顺开 主治医师

研究方向主要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儿童哮喘,婴幼儿反复喘息,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鼻-鼻窦炎等。

好评 99%
接诊量 5203
平均等待 30分钟
擅长:研究方向主要是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尤其是儿童哮喘,婴幼儿反复喘息,慢性咳嗽,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窦炎,鼻-鼻窦炎等。
更多服务
秦旭 主治医师

儿童反复咳嗽、咳痰、喘息、鼻塞流涕、打呼噜相关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4929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儿童反复咳嗽、咳痰、喘息、鼻塞流涕、打呼噜相关的疾病,包括支气管炎、肺炎、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反复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余金龙 副主任医师

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人格解体、网瘾、厌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1853
平均等待 7小时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失眠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人格解体、网瘾、厌学,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更多服务
马静 副主任医师

高危妊娠,产前诊断

好评 99%
接诊量 1237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高危妊娠,产前诊断
更多服务
何志毅 主任医师

熟悉妇产科各种疾病的诊治,特别对围产医学、高危妊娠、妇女心理等有深刻体会及经验,在这一领域主持多项省市、医院科研项目并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围产医学会围产营养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产科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广州市分会围产组成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分会理事。

好评 100%
接诊量 50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熟悉妇产科各种疾病的诊治,特别对围产医学、高危妊娠、妇女心理等有深刻体会及经验,在这一领域主持多项省市、医院科研项目并发表了多篇科研论文,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广东省围产医学会围产营养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产科学组成员、中国医师协会广州市分会围产组成员、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分会理事。
更多服务
王万钧 主治医师

擅长诊治各种上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真菌过敏严重哮喘,慢性咳嗽)。

好评 99%
接诊量 675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诊治各种上下呼吸道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鼻窦炎或过敏性鼻炎,真菌过敏严重哮喘,慢性咳嗽)。
更多服务
时旭 主治医师

擅长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尤其对过敏原诊断、过敏原休克等过敏性疾病疑难病症的病因学诊治有较深研究。

好评 99%
接诊量 445
平均等待 5小时
擅长:擅长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过敏性疾病的诊治。尤其对过敏原诊断、过敏原休克等过敏性疾病疑难病症的病因学诊治有较深研究。
更多服务
曾源 主治医师

擅长肺部小结节诊断与微创外科治疗;肺癌、胸腺肿瘤、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与综合治疗;肺大泡、手汗症等其他胸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管微创胸外科技术和肺移植外科技术。

好评 80%
接诊量 5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肺部小结节诊断与微创外科治疗;肺癌、胸腺肿瘤、纵膈肿瘤外科治疗与综合治疗;肺大泡、手汗症等其他胸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无管微创胸外科技术和肺移植外科技术。
更多服务
谢佳星 主任医师

重症哮喘及鼻窦炎的管理、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脱敏治疗、高嗜酸粒细胞疾病的诊断、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好评 99%
接诊量 452
平均等待 -
擅长:重症哮喘及鼻窦炎的管理、过敏性鼻炎及哮喘的脱敏治疗、高嗜酸粒细胞疾病的诊断、特应性皮炎的治疗
更多服务
张碧云 主治医师

发热,慢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新生儿疾病,生长发育异常,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疱疹性咽峡炎、支原体肺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睡眠障碍、过敏反应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75
平均等待 -
擅长: 发热,慢性咳嗽,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哮喘、新生儿疾病,生长发育异常,贫血,胃肠功能紊乱,腹泻,疱疹性咽峡炎、支原体肺炎、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睡眠障碍、过敏反应疾病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我的孩子3岁半,语言发育基本正常,但不太喜欢和同龄小孩玩,喜欢跟大孩子玩,偶尔会自己玩,不太理人,尿尿拉臭臭不会喊,担心是否有自闭症或其他问题。患者男性2岁5个月
20
2024-11-07 09:26:51
患者母亲社交行为异常,熬夜玩手机,与异性过度聊天,情绪波动大,子女寻求帮助。患者女性66岁
19
2024-11-07 09:26:51
朋友聊天时只发“6”,这种情况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患者男性16岁
12
2024-11-07 09:26:51
家人频繁因小事大发雷霆,甚至对家人恶语相向,但对外人却彬彬有礼,平时不太出门,喜欢独处,除了打乒乓球外几乎没有其他社交活动,是否存在某种精神健康问题?患者男性52岁
62
2024-11-07 09:26:51
患者自述存在情绪冲动、社交行为异常等症状,持续4-7天以上,已进行心理量表评估,需要了解详细病情和症状变化。患者男性21岁
34
2024-11-07 09:26:51
孩子喜欢陌生人抱,是否缺爱?患者女性1岁
28
2024-11-07 09:26:51
我的儿子近一年来夜间不眠、不出门,很少与家人交流,总是待在房间里。我们担心他的健康状况。患者男性23岁
10
2024-11-07 09:26:51
孩子3个月开始呼叫无反应,1岁6个月不会叫爸妈,无目光对视,兴趣单一刻板,曾说过话现在不说了。患者男性2岁4个月
30
2024-11-07 09:26:51
一岁儿童,语言发育迟缓,社交行为异常。患者男性1岁11个月
18
2024-11-07 09:26:51
两岁半儿子接种麻腮风疫苗后出现多动、攻击行为,社交不良,注意力问题明显,想知道有没有改善交流和社交的西药?患者男性7岁
18
2024-11-07 09:26:51

科普文章

#焦虑障碍#焦虑症#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
17

社交焦虑不是事儿,陈医生带你轻松应对!
社交焦虑退退退! 陈旭东医生的秘方大公

Hey家人们,你们有没有在社交场合突然紧张到说不出话来的时候?
今天,陈旭东医生手把手教我们如何克服社交焦虑,让你在任何场合都能自信满满!
*联系我,分享你的社交焦虑经历,让我们一起克服它!
#如果你有任何关于社交焦虑的疑问·欢迎您留言·陈医生会亲自解答哦!

#社交恐怖#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
15

社交恐惧症是一种起病年龄较小的精神障碍,约有半数患者于 13 岁前起病,90%的患者于 23 岁前起病。因此,社交恐惧症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儿童。

与成年社交恐惧症患者的表现相似,多数儿童患者也主要表现为害怕一些社交情境,并可能回避这类他们所恐惧的社交情境。只是因为年龄相关的心理发展程度的影响,儿童期社交恐惧亦有其自身的特点。例如,儿童期常见的一种形式为选择性缄默,即患儿在某些特定的社交情境中缄默不语,但在另外一些社交场合却又能言语自如。虽然国外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称,学龄期儿童患选择性缄默的比例不足 1%,远低于其他年龄组的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但多数专家都认为,选择性缄默是一种最早起病的、严重的广泛性社交恐惧。有人发现,选择性缄默患儿的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而且症状一般至少持续半年以上。但是,儿童选择性缄默的表现又很少有持续不变一直至少年期的,部分患儿可能会自发缓解,但多数可能会残留程度不等但却较显著的社交恐惧的症状,进入到少年期甚至到成年期。

儿童期社交恐惧症表现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在社交恐惧症起病之后,很多患儿紧接着会再患抑郁症。有学者在德国慕尼黑对社区少年和青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这些青少年患抑郁症之前,不少人曾患过明确的社交恐惧。而且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这些患过社交恐惧症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病程不良(慢性或反复频繁发作)、疗效差、自杀意念强、自杀企图多。因此,对于儿童期起病的社交恐惧症及时诊治不仅对于社交恐惧本身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防止随后的抑郁发作也有重要意义。

如果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明显影响到患者在学校或工作环境的社交活动和适应行为,就应该受到重视并及早进行干预,以避免病情渐进性加重,导致其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受损。

#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怖
4

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所恐惧的社交情境较为有限,只对一两种社交情境有恐惧之感。例如患者可能只害怕当众进食,或者只害怕在大厅广众之下表演节目或发表演说。不过,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与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症状有一定的重叠,例如,有 80%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害怕当众讲话,而这正是几乎所有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也都害怕的情境。

一般而言,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只对某种特定的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情绪及回避行为,或者只在与某些有特定身份的人交往时才出现明显的恐惧及回避行为。例如某些患者可能只害怕在舞台上表演或在讲台上讲演,而对其他社交场合则无明显恐惧。另一些患者可能只对某些处于某个年龄段的异性有恐惧及回避,或者只在有威严的长辈或有权威的上司面前表现出相应的恐惧症状与回避行为,这些多属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的表现。

在我本人诊治的精神障碍患者中,有一些人即具有这类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表现。我将其中部分表现具有特征性的非广泛性社交恐惧根据其基本特征分别命名为“操作恐惧”(operation phobia)和“特殊关系恐惧”(special relationship phobia)。

操作恐惧的患者表现为在他人注视或在场的情况下实施某些操作时出现明显的焦虑,例如不敢当着他人的面书写或签名、不敢在他人注视下操作电脑或其他电子或机械设备等,或者在上述情况下出现明显的焦虑而使其操作动作变得更为笨拙或走样。类似的社交恐惧还可以表现为不敢在公共厕所解手,我诊治的一位患者在客厅有人甚至是患者父亲在客厅的情况下,都不敢在家中的洗手间解手,或者不能排尿。

特殊关系恐惧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只对在某些特定人士面前有社交恐惧表现,而在与其他人交往时并无此类现象,例如他们可能在某些位高权重的人士面前局促不安,不敢在这样的人面前进食、发言、对视等。也有些患者只在长者在场的情况下有社交恐惧,不敢发言或表演,即或发言也嗫嚅难言,一旦长者离开,患者便如释重负,言行自如。

日本的学者曾经提出一种所谓“taijin kyofusho”的社交恐惧表现,认为这是一种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特别是社交恐惧的表现形式,其中的 offensive subtype(冒犯他人亚型)亦应属于广泛性社交恐惧。这样的患者在人际交往中担心自己的言语和行为会触怒某人或某些人,因而在社交场合中畏首畏尾、局促不安。但实际上澳大利亚研究者在该国的 SAD 患者中也发现了类似的表现,因此,日本学者关于文化差异导致这一亚型的假说受到了质疑和挑战。

#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怖
19

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是最常见的社交恐惧形式,患者惧怕并回避多种社交情境。

这些患者不仅对当众说话或表演有明显的恐惧,而且还对参加聚会、开会、与陌生人交谈等社交情境有明显的恐惧。症状较轻微时,患者可能勉强或被迫参与这类活动,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某种“不自在”的感觉,只要条件许可患者就会寻找机会离开这样的场合。症状较严重的患者则会以各种理由或手段拒绝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若被逼无奈不得已参加,患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会有“如坐针毡”、局促不已的焦虑体验,并可能伴有显著的心悸、面红、出汗等植物神经症状。患者会争取尽快离开这些场合,一旦离开则顿觉释然,焦虑症状一扫而光。症状严重的患者根本不可能参加这样的社交活动,以各种借口和方式拒绝,甚至不惜以某些极端手段拒绝。

例如,有的严重的社交恐惧患者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通过攻击在自己身边的客人来驱赶陌生人,达到回避这一社交情境。这样的患者只敢面对家中最熟悉的亲属,对稍微生疏一些的亲属都采取回避接触或见面的行为。最为严重的患者根本不能与任何非直系亲属见面,将自己“自我拘禁”在自己家中,每当有客人进来时患者则只能将自己“拘禁”在自己的住房内,不能离开房间半步,成为彻底的社会隔离者。此外,部分社交恐惧患者除了有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外,还可能表现出严重的缄默表现。笔者诊治的一名社交恐惧症患者除了在家人面前有耳语样言语之外,在外人面前完全缄默,同时伴有不与他人对视的表现。该患者完全脱离了与非亲属的接触,呈严重的自我隔绝和退缩状态。

 

患病率和功能损害

美国学者估计符合 DSM-IV 诊断标准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时点患病率或上一年的时段患病率约为 3~5%。此外,与非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相比,一般而言,广泛性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合并有其他精神科共病较多、功能损害程度较严重、生活质量也较差。有研究发现,病情中等程度的广泛性社交恐惧症患者从大学毕业的可能性比一般人组成的对照组要低 10%、薪酬比对照组低 10%、从事一种有技术、有专业知识或管理工作的可能性比对照组低 14%。

#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怖
4

近年来,因为兴趣所在,我对社交恐惧症的诊断和治疗问题较为关注。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对该病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发现社交恐惧症的患病率有增加的趋势,起病年龄有低龄化的趋势,疾病表现有非典型化的趋势。

近日因撰写公众号文章《在精神卫生法光芒照射不到的角落……》,提及社交恐惧症导致患者社会功能严重受损的问题,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未发表的关于社交恐惧症的综述。为了更准确地将社交恐惧症的表现及危害介绍给读者,我把该综述中的部分内容摘选出来,发在本公众号。

 

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SP)在现代精神病学分类和命名体系中称作“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SAD),属于焦虑障碍类别中的一种。但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是非正式的学术交流中,人们更习惯于用“社交恐惧症”这个沿用较久的名称,本文也使用这个名称来介绍该种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

 

社交恐惧症的核心症状是对在不熟悉的人面前或处于被他人审视的场合这类社交情境有持续与过分的恐惧,患者害怕会在这种场合失态,导致自己出丑或尴尬,或让人看出自己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患者可能害怕在公共场合说话、进食,也可能害怕在众目睽睽下从事任何行为,甚至害怕与陌生人对视。患者为了避免这类恐惧,往往有意采取回避行为,甚至完全脱离各种社交活动。

 

根据患者主要害怕的情境,一般将社交恐惧症分为两种常见亚型,即广泛性社交恐惧症(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GSAD)和非广泛性社交焦虑症(Nongeneralized social anxiety disorder,NGSAD)。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社交恐怖#不善社交的行为观察
16

今天接诊一个患者,长达十多年病史的强迫症伴社交回避,陪同患者的家属说有位医生说“患者的病做三到四次咨询就完全康复了”,但是那个“神医”离得太远了,你这里很方便,而且我们也有医保,就你来给我们做咨询吧!

我澄清:我是普通的医生,不是神医,我不能不见患者看病,不见患者给出具体用药或者咨询,你要是在我这边看,可能在最初几个月每周都需要来,看了三个月我也不一定帮你完全除根。之后探讨了近 40 分钟(我们医院每次咨询门诊 25 分钟)的初始访谈,详细的了解发病情况及用药情况,并给出可能的诊疗方向,然后走时这个患者家长说:你这不是咨询啊(没付费走了)。

发文再次给广大的患者说医生不是神,尤其是难治性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时间医生患者家属一起努力才能看到治愈可能的!

特朗普胜选第60届美国总统 !!1946年的川普,如何在80岁,还能保持强大的精力?

不可否认,他作为老年人是积极成功的,成功老龄化是指老了都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获得社会成就
特朗普78岁了还在奋斗他的美国梦,我们多少人78岁了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等待死亡。所以,坚持健康的饮食,适度的运动,活跃的社会参与,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爱到老,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B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超过2.5亿人。根据统计数据,每年因HBV相关疾病而死亡的人数约为82万,这一数字反映出HBV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尤其是肝癌,作为HBV感染的主要并发症之一,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死亡原因。

然而,尽管已有多种HBV治疗药物问世,这些药物仍无法完全消除癌变的风险,且HBV引发癌变的具体机制仍未得到充分揭示。

HBV与肝癌的发病机制

在HBV感染过程中,病毒会在宿主细胞内复制,产生多种病毒蛋白。其中,病毒蛋白HBx被认为在HBV的致病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HBx通过降解宿主蛋白Smc5/6来促进病毒复制。Smc5/6是宿主细胞中与DNA损伤修复密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其功能的损害可能导致DNA损伤的积累,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的研究小组,包括关场一磨特任临床医师、大塚基之讲师和小池和彦教授等,针对HBx对Smc5/6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提出了一个假设:HBV产生的HBx不仅促进病毒复制,还可能通过降解Smc5/6来抑制宿主的DNA损伤修复能力。

研究方法与发现

研究团队通过使用人类样本、小鼠模型和HBx过表达细胞进行实验,发现当宿主蛋白Smc5/6被HBx降解时,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显著降低。DNA损伤的积累被广泛认为是癌变的主要促进因素,研究结果显示,在Smc5/6被降解的细胞中,肿瘤形成能力得到了增强。

此外,研究还发现,使用化合物尼塔佐克仑(Nitazoxanide)抑制HBx的功能,可以有效阻止Smc5/6的降解,从而恢复宿主细胞的DNA损伤修复能力。这一发现为HBV相关肝癌的预防提供了新的策略,表明通过抑制Smc5/6的降解,可能能够降低癌变风险。

新的癌变预防概念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HBV相关肝癌发生机制的一部分,还提出了“通过Smc5/6分解抑制药物来预防癌变”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可能为未来的癌症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团队的成果已于9月1日在《肝脏病学杂志》(Journal of Hepatology)在线版上发表,标志着这一领域研究的重要进展。

研究支持与未来方向

本研究得到了日本医疗研究开发机构(AMED)和文部科学省科学研究费补助金等多个机构的支持。AMED的肝炎等克服实用化研究事业中,研究团队围绕HBV cccDNA维持相关宿主因子的全面鉴定和控制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HBV的生物学特性,也为开发新型治疗策略提供了基础。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深入探讨HBx的功能:进一步研究HBx在HBV感染及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其对宿主细胞信号通路的影响。

2. 开发新型药物:基于Smc5/6分解抑制的概念,开发新型抗HBV药物,以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3. 临床试验:将实验室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通过临床试验验证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4. 公众健康教育:加强对HBV感染和肝癌风险的公众教育,提高人们的防范意识,促进早期筛查和治疗。

结论

B型肝炎病毒的研究不仅是基础医学的挑战,也是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随着对HBV及其相关癌变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有望开发出更有效的治疗和预防策略,减少HBV感染者的癌变风险,最终改善全球范围内的肝病防治状况。

通过科学研究的不断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战胜HBV及其引发的肝癌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参考文献:https://www.h.u-tokyo.ac.jp/participants/research/saishinkenkyu/20210901.html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1年9月 来源:u-tokyo

ChatGPT的基础技术,Transformer提高了精度

东京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检验部的讲师佐藤雅哉(消化内科医师)、消化内科的助教中塚拓马、副教授建石良介、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小池和彦、教授藤城光弘等研究小组,开发了一种基于射频消融术(RFA:Radiofrequency ablation)后的肝癌预后预测模型,并首次证明了使用Transformer模型的预测模型比传统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

RFA作为肝癌有效的根治术,已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然而,肝癌的复发率较高,且存在预后不良的肝癌,因此治疗仍面临挑战。准确了解RFA治疗后肝癌的预后对于实施个体化的知情同意和制定最优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2017年,Google Brain研究团队开发的AI模型Transformer,作为ChatGPT(生成预训练Transformer)的基础,已在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展现出超越传统深度学习技术的高性能。通过使用Transformer模型,有望更准确地评估RFA后肝癌患者的预后,但迄今为止尚未有使用Transformer模型进行肝癌预后估计的报告。

使用Transformer的机器学习模型进行的预测,除了肝癌之外,还可以应用于医疗的多个领域,未来的其他领域应用也备受期待。本研究成果于2023年9月9日(当地时间)在美国学术期刊《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在线版上发表。

本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不能替代专业诊疗

文章发布时间:2023年8月 来源: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