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北大六院,北医六院,北京六院躁狂发作专家

简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是拥有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双中心医院。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我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我院。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1993年卫生部批准我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998年卫生部批准我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我院。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我院。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执行中央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我院。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2014年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我院。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完成竣工验收。历任行政领导: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历任党委领导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2020年12月至今,陈斌斌研究员任党委书记医疗服务我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诊疗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我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躁狂症(Mania)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作为心境(情感)障碍(Mooddisorders)中的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脑,躁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其药物治疗最典型的是锂盐、碳酸锂以及这种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有这种抗躁作用,患躁郁症的患者,治愈后维持一段时间可以逐渐停药,无需抗复发治疗。但是发现复发的症状,如睡眠减少,说话多,活动多,必须立即重新开始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躁郁症患者,治愈后的抗复发治疗必须遵循复发的规律。,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

张卫华 副主任医师

睡眠疾病,成年人精神疾病和少年(13岁及以上未成年人)精神卫生咨询。

好评 99%
接诊量 2844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睡眠疾病,成年人精神疾病和少年(13岁及以上未成年人)精神卫生咨询。
更多服务
杨莉 主任医师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注意障碍、ADHD)、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儿童期起病及延续至成年的发育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的临床诊断、评估与治疗、包括药物与心理行为治疗,有二十余年的临床和研究经验,特别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专业医生。

好评 99%
接诊量 3941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注意障碍、ADHD)、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等儿童期起病及延续至成年的发育与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的临床诊断、评估与治疗、包括药物与心理行为治疗,有二十余年的临床和研究经验,特别是国内较早系统研究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专业医生。
更多服务
管丽丽 主治医师

常见精神障碍诊断治疗与早期预防 线下门诊时间:周三上午(成人普通),周三下午(双相障碍专业门诊)

好评 100%
接诊量 876
平均等待 7小时
擅长:常见精神障碍诊断治疗与早期预防 线下门诊时间:周三上午(成人普通),周三下午(双相障碍专业门诊)
更多服务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好评 99%
接诊量 1269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更多服务
张五芳 主治医师

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2557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更多服务
马宁 主治医师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637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更多服务
王力芳 主治医师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好评 99%
接诊量 2603
平均等待 10小时
擅长: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更多服务
钱英 主任医师

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多动症和心理障碍、心理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450
平均等待 12小时
擅长:情绪障碍、儿童青少年多动症和心理障碍、心理治疗
更多服务
宫小云 主治医师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孤独症,多动症,抽动症

好评 100%
接诊量 375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症,进食障碍,孤独症,多动症,抽动症
更多服务
张鸿燕 主任医师

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好评 99%
接诊量 2168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科普文章

双相情感障碍快速循环型和环性心境障碍的区别

躁狂急性发作最好的药物

躁狂了加喹硫平可以吗?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躁狂发作#躁狂状态
41

 

躁狂症的病人以心境高涨为主,无故表现为高兴愉快甚至欣喜若狂,有些患者仅表现为易激惹症状。病情轻者社会功能无损害或仅有轻度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患躁狂症的病人,至少有下列表现中的3项:

 

(1)注意力不集中或随境转移;

(2)语量增多;

(3)思维奔逸(语速增快、言语迫促等)、联想加快或意念飘忽的体验;

(4)自我评价过高或夸大;

(5)精力充沛、不感疲乏、活动增多、难以安静,或不断改变计划和活动;

(6)鲁莽行为(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的行为等);

(7)睡眠需要减少;

(8)性欲亢进。

 

当然此类病人的社会功能严重缺损,常常给他人造成危险或不良后果,且病程至少在1周以上。早发现,早治疗仍然是防治该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度抑郁发作#躁狂发作
29

其包含躁狂发作、抑郁发作和双相情感障碍。

现阶段治疗抑郁发作的药物主要有米氮平、艾司西酞普兰和氟西汀、舍曲林。美国 FDA 批准可以在儿少抑郁症治疗中运用氟西汀,将其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该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很高,且患者吸收效果比较理想,但是也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比如,头痛、恶心和失眠等。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使用帕罗西汀的效果比不上安慰剂,且服用该药物会出现显著的戒断症状,容易导致患者产生自杀倾向,所以,儿童和青少年患者应避免使用。还有文拉法辛,在刚使用时也容易让患者产生自杀倾向,所以,儿童青少年患者也要避免使用。

抵抗抑郁的药物,应该尽量做到单一用药,从低剂量开始运用,可以在一星期内滴定到治疗量;如果患者还有精神症状,就可以使用一些增效剂,比如,丁螺环酮、心境稳定剂等。躁狂症通常选用碳酸锉进行治疗,再配合使用其他抗精神病的药物。

对于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在使用药物时会用到较多类型的药物,比如,心境稳定剂、抗抑郁、抗焦虑和抗精神病药物等。有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使用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和心境稳定剂,在治疗效果上要比一代药物好。MECT 一般会和药物治疗进行结合,针对躁狂症急性期、难治性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患者药物治疗。一般常用的药物种类主要包括: SSRIs 类药物舍曲林、三环类抗抑郁药氯米帕明、帕罗西汀以及氟伏沙明等。在治疗中一般会将抗精神病药物当作增效剂配合治疗,现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包括阿立呱哗、利培酮、奥氮平以及喳硫平等。

#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躁狂发作
576

(1)锂盐     已经证实锂盐是治疗躁狂急性发作的首选药物,以碳酸锂为代表。对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的双相情感障碍有很好的治疗和预防复发作用,对反复发作的抑郁症也有预防发作作用。但起效较慢,需用药2周左右显效。应定期监测血药浓度、甲状腺激素水平及肾功能。另外,肾功能不全者、严重心脏疾病患者禁用。

(2)丙戊酸盐   代表药物丙戊酸钠、丙戊酸镁及其缓释片,是目前使用最为普遍的心境稳定剂,用于治疗与双相情感障碍相关的躁狂发作。长期服用个别人出现体重增加及肝功能异常。 有肝病或明显肝功能损害者禁用。

(3)卡马西平    预防或治疗躁狂-抑郁症;可作为锂、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无效的或不能耐受者的替代治疗,可单用或与锂盐和其他抗抑郁药合用。突然停药可诱发癫痫,服药期间需监测肝肾功能及血钠。有房室传导阻滞、血清铁严重异常、骨髓抑制、严重肝功能不全等病史者禁用。

(4)拉莫三嗪片   主要用于双相抑郁,对单相抑郁无效且不宜单用。少数患者可出现严重皮疹。与丙戊酸钠合用可增加皮疹的发生率,一旦出现应停药。缓慢增加剂量可减少皮疹的发生率。

(5)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包括氯氮平、奥氮平、利培酮、喹硫平、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可作为心境稳定剂或增效剂,尤其适用于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患者。需注意代谢和心血管副作用。已知有窄角青光眼危险的患者禁用。

微信扫描关注,填写资料,静等你来咨询啊,好评等着你!

 

 

理论上,抗癫痫药类心境稳定剂可升高惊厥阈,故电休克治疗期间似乎应停用此类药物,或至少降低其剂量,以免阻碍电休克诱导发作。然而,一系列证据显示,联用此类药物并不损害电休克治疗的总体疗效。
 
电休克联用锂盐的不良反应总体较少,停用锂盐后可快速逆转,且可能与血锂水平过高相关。然而,电休克治疗期间停用锂盐可能诱发快速循环,而这一现象在重新使用锂盐后消失。
 
 
图片
 
相比于治疗抑郁,电休克(ECT)治疗躁狂的证据较少,且诸多问题有待解答,如联用心境稳定剂(如抗癫痫药或锂盐)对电休克疗效的影响。
 
图片
 
一项近期发表于《美国精神病学杂志》(AJP,影响因子 14.119)的综述中,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针对电休克治疗躁狂的证据进行了全面回顾。以下简要介绍电休克联用心境稳定剂时的疗效与安全性证据,尤其是与未联用此类药物相比时。
 
 
抗癫痫药类心境稳定剂
 
众所周知,很多心境稳定剂同时也是临床常用的抗癫痫药。关于抗癫痫药类心境稳定剂在电休克治疗期间的使用,现有证据存在一定冲突。
 
抗癫痫药可升高惊厥阈。从这一角度出发,电休克治疗期间似乎应停用此类药物或至少降低其剂量,以免阻碍电休克诱导发作。然而与直觉冲突的是,一系列证据显示此类药物并不损害总体疗效。
 
例如,一项较早(2010年)的病例回顾研究提示,相比于未联用抗癫痫药类心境稳定剂的患者,联用者平均所需要的电休克治疗次数更多(7.9 vs. 6.3),住院时间更长(25.1天 vs. 20.6天),但两组总体症状相当(CGI-I; 2.0 vs. 1.96)。
 
此后发表的随机对照研究同样提示,联用抗癫痫药类心境稳定剂不损害总体疗效。
 
图片
 
例如,电休克联用丙戊酸钠或卡马西平时,患者所需电休克治疗次数或住院日并不多于单用电休克时。一项相对较新的研究中,接受双颞侧电休克治疗的患者被随机分入全量抗癫痫药、半量抗癫痫药、停用抗癫痫药组,抗癫痫药主要为丙戊酸钠及卡马西平。结果显示,三组患者症状转归(YMRS、CGI)及认知副作用无显著差异,且全量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所需时间较半量组短。此外,电休克联用拉莫三嗪也被证明是安全的,且并不影响发作及刺激所需电量。
 
作者认为,个体化滴定刺激电量至少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抗癫痫药对诱导发作的影响。
 
 
锂盐
 
有关电休克联用锂盐的研究证据很多;尽管结果各异,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未发现与电休克联用锂盐直接相关的死亡个案。
 
图片
 
有研究者对电休克治疗期间联用锂盐的安全性进行了详尽的回顾。目前已有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呼吸暂停时间延长、长时程或迟发性惊厥发作,电休克后谵妄,认知损害更重,以及5-HT综合征。然而,患者用药繁杂、共病躯体疾病等一系列因素影响了研究的外推性。这些不良反应通常发生在血锂水平较高时,如接近或超过1.0mEq/L。
 
今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于单用电休克或单用锂盐,电休克联用锂盐治疗的患者被诊断为谵妄或认知损害的比例显著更高,如谵妄风险为单用电休克者的11.7倍。具体而言,联用锂盐的抑郁症患者发生谵妄的比例为7.8%,双相抑郁患者为3.4%,而躁狂患者为0%。然而,该研究为回顾性质,且缺乏血锂水平及电极放置方面的信息。
 
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及一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均显示,电休克联用锂盐并不升高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如采用双颞侧电极放置时,联用锂盐者尽管呈现出麻醉恢复所需时间及呼吸暂停时间更长的趋势,但未达统计学显著性,且与血锂水平较高(接近或超过1.0mEq/L)显著相关;联用与未联用锂盐者在电休克后谵妄及发作参数方面无显著差异。
 
另一项大规模回顾性研究中,相比于联用其他精神药物(如抗精神病药)的51名患者,90名电休克联用锂盐者所需要的电休克治疗次数及治疗后住院日无显著差异。这一发现也与既往一项研究结果一致,即联用锂盐时并未观察到麻醉恢复所需时间延长。
 
总体而言,文献提示电休克联用锂盐时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一旦发生,停用锂盐后可快速逆转,且可能与血锂水平过高相关。如果患者正在使用锂盐,且将电休克作为维持治疗手段,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在电休克治疗前一天临时停药。然而,大部分有关电休克联用锂盐的研究证据来自重性抑郁发作患者,针对躁狂患者的外推性存在不确定性。
 
图片
 
此外,为开展电休克治疗而停用锂盐,可能造成一系列问题。如一些个案报告提示,电休克治疗期间停用锂盐诱发了快速循环,而这一现象在重新使用锂盐后消失
#多动性障碍#多动症(童年或青少年期多动性反应)#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0

【健康科普】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什么原因?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首先,生理因素不可忽视,如睡眠不足、营养不良或健康状况不佳,都可能影响大脑的正常功能,导致注意力难以集中。

其次,心理层面的原因同样重要,如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焦虑或抑郁等心理状态,都可能干扰个体的专注力。

此外,环境因素也是影响注意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嘈杂的环境、过多的干扰或缺乏适当的学习或工作环境,都可能使人的注意力分散。要准确找出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原因,需要综合考虑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

针对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以下是一些解决思路:

1.保证充足睡眠:睡眠是恢复精力的关键,建议每晚保持7-9小时的睡眠时间,并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

2.改善心理状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相信自己有能力应对挑战和困难。避免陷入消极情绪中,以免影响注意力。

3.减少干扰:在学习或工作时,尽量减少外界干扰。关闭手机通知、电视等可能分散注意力的设备,创造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

4.营造舒适氛围:保持室内光线柔和、温度适宜,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同时,保持工作桌面整洁,减少不必要的物品和干扰

5.设定目标:为自己设定明确的学习或工作目标,并制定详细的计划。这有助于保持专注和动力,减少分心的可能性。

6.时间管理: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拖延症。制定清晰的时间表,合理分配任务和休息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7.练习专注:通过一些练习来提高专注力,如番茄工作法(每25分钟专注工作,然后休息5分钟)等。这些练习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自律性。

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且已经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他们可以通过评估和分析,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帮助个体更好地应对注意力问题。

【健康科普】注意力很难集中是什么原因?解决注意力难以集中的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并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通过调整生理状态、改善心理状态、优化环境、培养专注力以及寻求专业帮助等方法,可以逐步提高个体的注意力水平,提升生活和工作质量。

【健康科普】怎样疏导孩子厌学的心理?孩子厌学是许多家长和教育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首先,要深入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是学业压力过大、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或是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不和谐等。

一旦明确了原因,家长和教育者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例如,对于学业压力过大的孩子,可以适当减轻其学习负担,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节奏来学习;对于对学习内容不感兴趣的孩子,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而对于人际关系问题,则需要引导孩子学会与同学、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此外,家长还可以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支持。同时,也要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心态,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逐渐消除厌学的心理。

以下是一些疏导孩子厌学心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孩子参加自己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如参观博物馆、参加兴趣班等,通过兴趣的培养,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建立奖励机制:设立学习进步奖、优秀作业奖等奖励机制,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家庭环境:保持家庭环境的和谐与宁静,减少室内的噪音和争吵,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舒适的学习环境。

4.营造学习氛围:设立专门的学习区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如图书、文具等,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氛围。

5.定期与老师交流:家长应定期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问题,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6.合理安排休息时间:给孩子留出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让他们能够放松身心,缓解学习压力。

7.避免过度期望: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习目标和期望,避免给孩子带来过大的压力。

【健康科普】怎样疏导孩子厌学的心理?治疗孩子厌学的心理需要家长和教育者从多个方面入手,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通过深入了解厌学原因、增强学习动力、改善学习环境、调整学习方法、加强家校沟通、关注心理健康以及减轻学习压力等方法,帮助孩子逐渐克服厌学心理,重新找回学习的乐趣和动力。

#抽动秽语综合征#抽动障碍[抽动症]#一过性抽动障碍
0

【健康科普】抽动症一般多久才能好?每个患者的抽动症状况、病因、身体条件以及治疗方式都可能不同,因此恢复的时间也会有所差异。

抽动症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两大类。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有抗精神病药物,如氟哌啶醇、匹莫齐特、硫必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等,这些药物可以及时控制患儿症状,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另外,可乐定等药物也可用于抽动症的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用药需遵医嘱,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心理治疗方面,主要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家庭治疗以及行为治疗等。支持性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儿和家长正确认识抽动症,正确看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改善患儿情绪,增强患儿自信。认知疗法则可以帮助患儿和家长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征,减缓或消除他们的担心和焦虑。家庭治疗则强调调整家庭系统,减少家庭环境中可能诱发或加剧抽动症的因素。行为治疗则包括放松训练、习惯逆转训练等,可以帮助患儿减少抽动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外,合理安排患儿的生活也是治疗抽动症的重要一环。家长应避免患儿过度兴奋、紧张、劳累、感冒、发热等诱发或加重因素,适当减轻患儿学业负担,适当延长睡眠时间,避免患儿过度紧张,避免剧烈运动等。同时,家长和老师应对患儿保持理解和支持,避免歧视和过分关注,为患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健康科普】抽动症一般多久才能好?抽动症的治疗方式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病因、身体条件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同时,家长和患儿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坚持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