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北大六院,北医六院,北京六院消化器官交界性肿瘤专家

简介: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是北京大学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学的临床医疗、人才培训与科学研究基地,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精神卫生中心,是拥有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的双中心医院。北京大学的精神病学专业创建于1942年,为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设立的神经精神科。1951年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建立精神病院,1954年成立精神病学教研室。1954年建立脑电生理学研究室。1962年建立生物化学研究室。1966年迁址到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为该院精神科。1980年3月成立北京医学院精神卫生研究所。1982年2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定我院为国内第一家精神卫生研究和培训协作中心。1987年2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正式创刊出版发行,杂志编辑部挂靠在我院。1989年至1999年成立北京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系,共招收六届本科生。1992年10月6日迁入现址,增加北京医科大学第六医院名称。1993年卫生部批准我院建立部属的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1997年被评为北京市三级甲等专科医院。1998年卫生部批准我院成立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0年4月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后,更名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2001年12月被卫生部确认为国家级继续教育基地。2002年2月教育部批准我院为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重点学科。2002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精神卫生中心成立,挂靠在我院。2002年7月成立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挂靠在我院。2004年12月增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名称。2006年成立法医精神病司法鉴定中心。2007年成立记忆障碍诊疗与研究中心。2007年成立公共卫生事业部,作为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执行中央支持地方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2011年获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4年3月北京大学医学部睡眠医学中心挂靠我院。2014年6月痴呆诊治转化医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落户我院。2014年10月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4年10月北京大学-Lieber转化神经精神医学联合研究所落地我院。2020年4月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院完成竣工验收。历任行政领导:1942年至1953年,许英魁教授任主任1953年至1972年,伍正谊教授任主任1973年至1980年,沈渔邨教授任主任1980年至1997年,沈渔邨教授任所长1997年至2001年,崔玉华教授任所长、院长2001年3月,于欣副主任医师任副所长、副院长,主持工作2004年7月至2013年7月,于欣主任医师任所长、院长2013年7月至今,陆林教授任所长、院长历任党委领导1981年1月至1984年8月,沈渔邨教授任党委书记1984年8月至1986年3月,李从培教授任党委书记1986年3月至1987年9月,陈二乔同志任党委书记(任期内病故)1987年12月至1994年6月,张津萼研究员任党委书记1995年4月至1998年4月,王玉凤教授任党委书记1998年4月至2003年4月,周东丰教授任党委书记2003年4月至2012年10月,黄悦勤教授任党委书记2012年10月至2020年12月,王向群主任医师任党委书记2020年12月至今,陈斌斌研究员任党委书记医疗服务我院始终秉承“以科学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求实创新为动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临床服务。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形成了综合实力卓越、亚专科齐备、诊疗病种鲜明的医院特色。设有综合病房两个,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急症、重症、难治的精神障碍患者;设有特需医疗病房一个,面向高端人群和国外使领馆的外交人士;设有老年、儿童、临床心理病房、睡眠医学科病房等亚专科病房以及酒药依赖和进食障碍等特色病种病房,为相关人群提供专科的精神卫生服务。门诊设有普通门诊、专家门诊、特需门诊、中西医结合门诊、神经内科门诊、多专家会诊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问题患者的就诊需求;还设有进食障碍、成瘾行为、睡眠障碍、记忆障碍、行为分析治疗、精神疾病康复咨询、心理治疗、老年儿童等相关专业门诊,以满足就诊者对专科或特殊方向的咨询和治疗需求。我院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指定的精神科药物临床试验基地,自1997年以来,共完成了百余种精神科药物的新药临床试验和疗效验证。健康教育和自助团体在精神康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发动患者和家属参与到精神疾病康复的全过程是我院的医疗特色之一。多年来我院定期举办戒酒互助会(AA)、痴呆患者家属联谊会、精神分裂症家属联谊会、老年期痴呆家属联谊会、抑郁症患者自助团体、进食康复联谊会、强迫症患者生活发现会等活动。北京市孤独症儿童康复协会也挂靠我院,定期组织孤独症儿童家长培训班和家属联谊活动。以上团体组织的各项活动为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其社会功能和社区再适应奠定基础。交界性肿瘤是一种在良性和恶性之间的肿瘤,是指组织形态和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的肿瘤,也称为中间性(或中间型)肿瘤。,尚不明确,消化器官,对于交界性肿瘤需要积极进行治疗,并不像良性肿瘤那样在比较小时没有症状,可以暂时观察。但是也并不像恶性肿瘤疾病一样,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等一些治疗。,良性肿瘤,恶性肿瘤,患者应多饮水、少量多餐,建议高维生素、营养丰富、高蛋白的饮食,保证食量,以增强机体对化疗的耐受力。避免饮酒、刺激性饮食如辣椒,忌食煎炸、烘烤及辛辣之品。,病史采集、身体检查、抽血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组织活检,。

马弘 主任医师

精神病及功能管理,心理咨询,创伤后应激障碍

好评 100%
接诊量 16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精神病及功能管理,心理咨询,创伤后应激障碍
更多服务
闫俊 主任医师

精神障碍、心理治疗、强迫 症等神经症、青少年心理卫生

好评 99%
接诊量 2103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精神障碍、心理治疗、强迫 症等神经症、青少年心理卫生
更多服务
宋煜青 副主任医师

宋煜青,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 1、青少年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青少年厌学。青少年精神疾病。2、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成人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精神科系主任Prof.Tang SW 和 Prof. Sham PC o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London;获得过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发表国际和国内论文多篇。 目前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委员。 系统接受北大六院的心理咨询资格的培训: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婚姻治疗,森田疗法等。

好评 99%
接诊量 1505
平均等待 -
擅长:宋煜青,女,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 1、青少年的抑郁症、焦虑症、双相障碍以及情绪障碍等;青少年厌学。青少年精神疾病。2、成人的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成人情绪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的诊断和治疗。 北京大学,获得医学学士和医学硕士学位;香港大学精神医学博士学位,师从于美国加州大学Irvine分校精神科系主任Prof.Tang SW 和 Prof. Sham PC of Department of Psychiatry, Institute of Psychiatry, London;获得过香港大学郑裕彤奖学金,在香港大学玛丽医院精神科进修学习。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临床和研究工作,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发表国际和国内论文多篇。 目前是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身医学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会心身医学会委员。 系统接受北大六院的心理咨询资格的培训:包括认知行为治疗,家庭婚姻治疗,森田疗法等。
更多服务
张五芳 主治医师

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2557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14岁以上青少年和成人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躯体化形式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诊疗和康复;
更多服务
王力芳 主治医师

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好评 99%
接诊量 2603
平均等待 10小时
擅长:孤独症(自闭症),儿童青少年焦虑抑郁,成人情感障碍
更多服务
孙新宇 主任医师

老年精神心理疾病诊疗,老年抑郁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 老年认知障碍 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 老年心理保健 帕金森病、癫痫、脑外伤相关精神心理问题

好评 100%
接诊量 1049
平均等待 -
擅长:老年精神心理疾病诊疗,老年抑郁障碍 老年焦虑障碍 老年认知障碍 痴呆伴发的精神行为症状 老年心理保健 帕金森病、癫痫、脑外伤相关精神心理问题
更多服务
张鸿燕 主任医师

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好评 99%
接诊量 2168
平均等待 2小时
擅长:成人精神障碍,抑郁焦虑,新药临床
更多服务
司飞飞 主治医师

儿童成人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常见精神疾病。重点提醒:线上咨询仅接收北大六院面诊过的复诊患者,不接受首诊患者。

好评 100%
接诊量 240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儿童成人焦虑症、抑郁症、多动症等常见精神疾病。重点提醒:线上咨询仅接收北大六院面诊过的复诊患者,不接受首诊患者。
更多服务
范肖冬 副主任医师

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好评 99%
接诊量 1269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焦虑、抑郁、失眠、惊恐、躯体症状、疑病症
更多服务
马宁 主治医师

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好评 99%
接诊量 637
平均等待 3小时
擅长: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障碍的诊疗与康复。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68岁患者,眼部淤肉复发,使用氟尿嘧啶注射液治疗,但药物难以购买。患者女性
24
2024-10-17 14:19:14
晚期喷门肿瘤,食欲不振,体重下降,有高血压病史。患者女性
15
2024-10-17 14:19:14
肝脾间肿块,担心肝癌,无不适症状。患者男性52岁
21
2024-10-17 14:19:14
消化系统肿瘤指标异常,疑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女性31岁
33
2024-10-17 14:19:14
肚脐以上疼痛,胃镜检查未发现异常,验血报告显示肿瘤标志物指数较高。患者男性77岁
19
2024-10-17 14:19:14
消化系统出现肿瘤,疑似良性,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患者女性55岁
31
2024-10-17 14:19:14
家人体检发现癌胚抗原数值偏高,伴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有腹泻和腹痛症状。患者男性61岁
68
2024-10-17 14:19:14
肚子变大,无其他症状,有抽烟史。患者男性18岁
34
2024-10-17 14:19:14
患者想了解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的化疗方案,包括药物形式、疗程和用药注意事项。患者女性
8
2024-10-17 14:19:14
女儿腹腔积液严重,嗜睡脚肿,疑似肝硬化或消化道肿瘤。患者男性66岁
45
2024-10-17 14:19:14

科普文章

#肝交界恶性肿瘤#消化器官交界恶性肿瘤
1194

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是有癌细胞存在的,只不过这些癌细胞跟我们正常的细胞处于一个正常的平衡状态,在平衡的状态下,癌细胞是无法分裂生长的,因此并未造成身体的不适。但是当外界的一些诱因,比如环境污染、化学污染、电离辐射、免疫功能紊乱等各种致癌物质,诱发了癌细胞的异变之后,这个平衡性就会被打破。这些癌细胞就仿佛被关在笼子里太久了的狮子,开始肆意侵蚀周围的细胞,攻城略地,占领周围的领土,逐渐建立自己的堡垒,也就是肿瘤形成,甚至转移至多出形成多处肿瘤。这就是癌症的来源。

癌症发生其实需要两个最核心的因素,第一个是基因突变第二个是免疫逃逸

这是什么概念呢?其实它就像我们社会上要出现混混一样。混混出现需要两个原因,第一,人要一步步地变坏,所以它需要积累不同的经历-这就造成基因突变。第二,它不仅要变本加厉变成坏蛋,还得逃脱“执法部门”的监管,他就会贿赂这些“执法部门”,这样才有可能慢慢做大做强,变成黑老大。癌症也是一样,它要积累很多突变,同时要摆脱体内所谓的“执法部门”,也就是免疫系统的监管。

#直乙交界癌#消化器官交界恶性肿瘤
20

我们的身体由亿万个细胞组成,其生长和凋亡受到基因这个“总指挥”的统一调控。

 

一般情况下,人体细胞遵循着正确指令,按照一定的速度和方式分裂、生长、凋谢、死亡,完成机体的新陈代谢,维持身体正常功能。

 

 

如果某些细胞的“总指挥”失灵,就可能会过度增生或异常分化,形成我们常说的肿瘤。

 

肿瘤如何一步步打垮身体?《生命时报》邀请权威专家解读这个过程,并总结一份高发癌的筛查提示。

 

受访专家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 尤长宣

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肿瘤预防医学中心主任 刘俊田

 

肿瘤如何一步步打垮身体

 

当肿瘤细胞通过不断膨胀性、外生性、浸润性地生长来扩大领地,向周围组织蔓延;

 

甚至“漂洋过海”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安家落户”,我们的身体就会被一点点打垮。

 

01压 迫

 

肿瘤膨胀性生长会压迫邻近脏器以及血管、神经,使其的结构破坏,功能逐渐丧失,这是很致命的。

 

!肿瘤在肝脏

压迫肝脏组织,导致肝功能受损。

 

!肿瘤在消化系统

一些消化道肿瘤压迫相应区域,常常会导致消化道功能受到影响,甚至引起梗阻。

 

胰头癌会压迫十二指肠乳头,使胰胆管开口梗阻,造成严重的梗阻性黄疸,引起肝功能损伤,最后导致患者死亡。

 

!肿瘤转移到脑部

原发性脑瘤或恶性肿瘤转移到脑部,很容易压迫到呼吸和心跳中枢,引起呼吸心跳停止;如果压迫到视觉中枢,则可导致失明。

 

如果癌细胞成团脱落,堵塞了脑血管和心肌血管,将会迅速引起死亡。

 

02出 血


恶性肿瘤的侵袭性很强,就像树根往地里钻一样,它会不断向周围的正常组织扩张,所经的正常组织都会受到挤压和破坏。

 

一旦遇到有血管甚至是大血管的组织,就容易引起血管破裂,导致出血。

 

 

比较常见的有肝癌的破裂出血、肺癌的咯血、食管和胃癌的呕血及结直肠癌的便血等。这种长期出血,会导致患者贫血,甚至循环衰竭死亡。

 

癌细胞还会侵袭破坏大血管,如中央型的肺癌,它周围有肺主动脉、主动脉弓、肺动脉等大血管,一旦被侵袭的血管发生破裂,会导致身体脏器大出血,引发出血性休克,来不及抢救就会死亡。

 

03营养缺乏

 

癌细胞不断扩张,会影响正常细胞获取能量,导致机体营养缺乏。

 

!营养摄入减少

癌细胞膨胀性、侵袭性生长常常导致机体不适,如有些脑瘤会引起颅压升高,压迫呕吐中枢,引发恶心、呕吐等;有些恶性肿瘤会影响心肺功能,导致呼吸受阻……

 

种种不适都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消化功能,导致营养摄入减少。

 

 

!能量消耗增加

肿瘤发生后,人体利用体内能量的方式会发生改变。

 

细胞正常摄取能量的方式叫做有氧代谢,能量利用率很高。而恶性肿瘤局部的血管紊乱,会出现一些地方血供很丰富,有些地方却缺乏血供,没有氧气。

 

为保证肿瘤局部在没有氧气时也能生长,它就将有氧代谢改为不依靠氧气的无氧消解,但这一方式非常粗糙,对能量的利用率极低,糟蹋了体内大量营养物质。

 

不仅如此,肿瘤细胞消耗能量的方式也非常有害。

 

正常细胞能量代谢体是有规矩、有策略的,非常讲究,往往是先把糖用掉,再消耗脂肪,最后才消耗蛋白质。

 

但患癌后,机体的能量消耗方式会变得混乱,可能糖都没怎么用掉,就把蛋白质消耗掉了。因此,癌症患者常常会能量不足。

 

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常常会出现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称为“恶液质”。且恶性肿瘤长期存在使患者机体水、电解质、蛋白质、脂肪和糖类代谢紊乱。有统计显示,超半数中重度肿瘤患者都存在营养不良。

 

04免疫力低下

 

恶性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抑制免疫的副调节因子来抑制免疫系统正常“工作”,导致机体免疫力低下。而营养缺乏、长期放化疗等,也会使身体抵抗力进一步降低,容易并发感染。

 

六大高发癌各有筛查方法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近一半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1/3的癌症可以通过癌症筛查及早发现、明确诊断。

 

在肿瘤对身体“下手”前,及时进行癌症筛查非常重要。

 

 

刘俊田提醒,做癌症筛查前,要了解常见癌种及高危人群,并结合自身年龄、家族病史、性别、生活习惯等,初步选择筛查项目。

 

国家癌症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前6位的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和食管癌,应尤其注意。

 

肺 癌

 

高危人群

50岁以上;每年吸烟大于等于20包,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不足15年者;长期被动吸烟者(基本每天接触,超过20年);有石棉、铍、铀、氡等接触的职业暴露史;有慢阻肺或慢性肺纤维化病史;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

 

主要筛查手段

普通X线检查、肺部低剂量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

 

每年一次胸部低剂量螺旋CT,若查出肺内结节,需遵医生建议,或专科就诊进一步检查、监测。

 

乳腺癌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女性;有乳腺癌家族史、乳腺疾病史、乳腺癌致病性遗传突变;初潮年龄小于12岁、绝经年龄大于55岁、未生育或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5岁;长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品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

乳腺触诊、乳腺超声、乳腺X线检查等。

 

彩超检查,45岁后每1~2年一次;高危人群可每1~2年做一次乳腺钼靶摄片检查。

 

结直肠癌

 

高危人群

50岁以上;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慢性结肠炎及肠息肉病史;长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长期(近2年持续存在)慢性便秘或慢性腹泻,连续2周出现黏液血便等肛肠症状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

肛诊、大便潜血检查、结肠镜、肿瘤标志物检查等。高危人群以第一次检查结果决定下一次检查时间。

 

 

胃 癌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喜食腌制、熏烤食物;吸烟酗酒、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

 

主要筛查手段

胃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查、胃蛋白酶原检测等。有胃癌家族史的高危人群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肝 癌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肝或肝硬化患者;有肝癌家族史;长期接触化学药剂的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

超声检查、肝增强CT、肿瘤标志物检查等。每半年做一次腹部超声检查;高危人群每半年接受一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查,建议同时做乙肝病毒表面抗原、丙肝抗体检测。

 

食管癌
高危人群
40岁以上;有食管癌家族史或来自食管癌高发区;有上消化道疾病;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吸烟酗酒等人群。

 

主要筛查手段
X线钡餐检查、食管镜检查、食管功能测定检查等。高危人群需胃镜检查,下一次检查时间以第一次检查结果而定(遵从医生建议)。

 

做好10件事有助防癌

 

美国癌症研究所总结了10条对防癌有益的行为,每天为健康做出一点努力,坚持下去你就能看到改变。

 

 

增加植物性食物比例

坚持2/3~1/3餐盘原则,保证每餐有2/3以上为植物性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1/3为动物性食物,如禽肉、海鲜、瘦肉、鸡蛋和奶制品等。

 

每天多走100步

养成运动习惯应从低强度运动开始。每天多走100~200步,每周运动5天,10周后每天就能多走5千~1万步。

 

还可以用时间来计算,比如以前每天只散步20分钟,那么此后每天多走1分钟,每周运动5天,一周后运动时间就达到了25分钟。

 

多吃颜色鲜艳的果蔬

尽量选择颜色鲜艳的果蔬,比如胡萝卜、紫甘蓝、西兰花、菠菜、橙子等,建议每餐都要吃一份(约100克)深色蔬菜。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推荐,成年人每天要吃200~350克水果,300~500克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应占一半。深色蔬菜是指深绿色、红色、橘红色、紫红色蔬菜。

 

 

加大运动强度

适当加大运动强度,每天增加5~10分钟中高强度运动,例如将散步改为快走或慢跑。

 

减少精制谷物摄入量

用全谷物食品代替部分精制谷物食品,保证每餐吃一份(约100克)全谷物食物。

 

与精制谷物相比,全谷物的麸皮、胚芽和胚乳较完整,含更多的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

 

站立代替久坐

比如在电脑前工作时尽量站起来;向同事传达信息时尽量走过去面对面交流,而非发电子邮件、消息或打电话;等待某人或看电视时可以在周围走走。

 

 

少吃加工肉类

增加鱼肉、禽肉等白肉摄入量,减少猪肉、牛肉等红肉和加工肉类。

 

加工肉类指经过熏烤、腌制或其他处理方式以增加风味、延长储藏时间的肉类,包括火腿、培根、腊肉、香肠等。

 

如果一时难以戒掉加工肉,每周最多吃一次。另外,红肉摄入量每周不要超过18盎司(约1斤)。

 

尝试新运动

把运动当成爱好,而非机械性地重复,获益的不只是身体,还有精神上的愉悦。

 

建议开启新的运动项目,例如跳舞、有氧操等具有趣味性或团体性的运动。

 

用白开水、茶代替酒精饮品

戒掉酒精饮品,可用水、茶、咖啡或牛奶代替。有些酒精饮料的热量很高,且酒精本身就会增加癌症风险。

 

犯酒瘾时用健康饮品来代替,可以有效减少酒精摄入。需要注意的是,饮用咖啡和茶饮料时,应尽量选择不含糖的黑咖啡或纯茶。

 

带动身边人一起防癌

你会发现生活习惯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但不能止步于此,身边的人会影响你的饮食或运动决定,优化周围环境有助将健康生活持续下去。▲

 

本期编辑:徐梦莲

#消化道内异物#消化器官交界性肿瘤
227
消化系统 alimentary system 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图5-1) .消化管 alimen-
tary canal是指从口腔到肛门的管道,其各部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可分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 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部分管道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 alimentary gland 按体积的大小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外,成为一个独立的器官,所分泌的消化液经导管流入消化管腔内, 大唾液腺、肝和胰。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如唇腺、颊 腺、舌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焦虑经常与消化系统(GI)症状或疾病共同出现,两者很可能存在双向联系——焦虑可恶化 GI 症状或疾病,而一些 GI 症状也可诱发焦虑。

 

除了可以有效治疗伴发的焦虑之外,苯二氮䓬(尤其是长效苯二氮䓬)还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或降低平滑肌张力缓解 GI 症状,提高患者的幸福度。

 

此外,使用苯二氮䓬(相比于仅使用躯体治疗药物)也有助于患者从药物治疗向心理治疗的转换,而后者对于功能性症状尤其有效,疗效也更持久。

 

针对存在 GI 症状伴焦虑的患者,苯二氮䓬的优先级应高于抗抑郁药。苯二氮䓬自身通常没有 GI 副作用,但抗抑郁药经常带来很多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腹痛、便秘等。

图片

 

苯二氮䓬类药物常用于消化系统(GI)疾病患者,如治疗与 GI 疾病相关的焦虑症状,治疗肝病患者的酒依赖,诊断性内镜操作,以及外科手术的准备工作等。

 

事实上,焦虑经常与 GI 症状或疾病共同出现:焦虑可导致 GI 症状或疾病的恶化,而一些 GI 症状也可诱发焦虑。

焦虑与 GI 症状

 

焦虑与 GI 症状关系复杂,但近年来针对此课题的研究兴趣相对有限。

 

Esler 及 Goulston 发现,相比于大内科患者对照,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焦虑及神经质水平显著更高。Walker 等发现,与未报告任何 GI 症状的个体相比,主观报告无法解释的 GI 症状的患者在一生中出现惊恐发作(2.5% vs. 0.7%)、广场恐怖(10.0% vs. 3.6%)及重性抑郁发作(7.5% vs. 2.9%)的比例显著更高;并且,存在两个 GI 症状者的上述比例更高:惊恐障碍,5.2%;广场恐怖,17.8%;重性抑郁,13.4%。

 

Spinelli 在一项综述中指出,约 40%-60%的 IBS 患者共病至少一种精神障碍,以焦虑、抑郁、躯体形式障碍最为常见,且心理应激可恶化 GI 症状,包括 IBS 症状。Niles 等发现,焦虑与 GI 溃疡独立相关,而焦虑及抑郁症状的严重度与躯体并发症更多呈强相关。Goodwin 及 Stein 发现,广泛性焦虑障碍(GAD)与消化性溃疡(PUD)存在强相关性,GAD 患者发生 PUD 的比例为无 GAD 个体的 5 倍。Schuckit 则指出,焦虑可恶化以下三种 GI 疾病——结肠炎、溃疡、IBS。

潜在机制

 

焦虑与 GI 疾病双向关系的机制尚未充分阐明,也未得到足够的研究。例如,研究者自从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在 PUD 中扮演的角色之后,探讨应激角色的兴趣有所下降。值得一提的是,关于焦虑对 GI 症状的影响,一些间接证据其实来自探讨苯二氮䓬影响 GI 功能的研究。如 Birnbaum 等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口服地西泮 10mg 可显著减少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夜间基础胃酸分泌。

 

众所周知,焦虑尤其是慢性焦虑可升高全身平滑肌张力,包括 GI 平滑肌。尽管具体机制尚不清楚,但这一进程通常被认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四氢西泮(tetrazepam,一种肌松剂)可改善离体大鼠十二指肠及豚鼠回肠痉挛,提示外周也参与了这一进程。另一方面,静脉给予地西泮可降低人类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提示外周(肌源性)及中枢(焦虑)机制可能均有参与。上述发现提示,使用苯二氮䓬缓解 GI 肌痉挛是有可能的;并且,考虑到 GI 动力及张力一致性、持续性的变化,使用长效苯二氮䓬(如氯硝西泮)很可能有意义,而非短效药物(如阿普唑仑)。

 

此外,关于焦虑对 GI 症状的影响,脑肠轴及微生物群的调控日益显得重要。大脑持续接收来自消化道的内感性输入,将信号进行整合后反馈至不同的消化道细胞,包括上文提到的 GI 平滑肌。大脑可通过内源性疼痛易化或抑制削弱调节来自 GI 的传入信号,进而在 GI 痛性症状中扮演着角色,如 IBS 的某些症状。显而易见,稳态反射的变化与 GI 一系列功能的改变相关,包括分泌及动力,进而导致腹痛、不适、排便习惯改变等。肠道的调节涉及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以及各种各样的神经递质,包括 GABA。很多神经递质可影响脑肠双向信号传递,而苯二氮䓬又可以影响其中一些递质的传导,包括 GABA。

 

综上,焦虑参与 GI 症状/疾病的机制尽管已被很多人所知晓,但尚未得到很好的理解。然而看上去,包括苯二氮䓬在内的一些药物可通过中枢及外周的双重机制改善 GI 症状。

苯二氮䓬的疗效证据

 

大部分探讨苯二氮䓬治疗 GI 症状的研究开展于上世纪七十及八十年代。

 

1973 年,一项纳入 30 名患者的随机双盲交叉对照研究显示,美达西泮(medazepam)改善功能性肠病主要症状群的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此后一项纳入 28 名患者的随机双盲交叉对照研究中,该团队进一步比较了地西泮 5mg bid、劳拉西泮 1mg bid 与安慰剂治疗功能性 GI 症状的疗效;结果显示,两种苯二氮䓬的疗效均显著优于安慰剂,而劳拉西泮(当时尚属于相当新的药物)耐受性良好。

 

其他多项研究中,劳拉西泮也展现出了针对有焦虑成分的 GI 疾病的治疗价值。如 Kasich 等开展了一项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研究,纳入了 120 名与焦虑相关的慢性 GI 疾病患者;结果显示,劳拉西泮 0.5-4.0mg/d 的表现显著优于安慰剂,与地西泮 2.5-30mg/d 相当。作者得到结论:对于那些器质性 GI 疾病受到焦虑负面影响的患者,劳拉西泮是一种有效、安全、有用的辅助治疗药物。

 

一项纳入 61 名「器质性」或「功能性」GI 疾病伴焦虑患者的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Chaplan 及 Vanov 发现,劳拉西泮(平均剂量 3mg/d)较安慰剂能够带来更显著的获益。劳拉西泮不仅能改善焦虑,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一些 GI 症状,如烧心、便秘、嗳气、口苦等。

 

最后,Stokes 在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中报告称,相比于安慰剂,劳拉西泮可以更显著地改善全部结局指标,包括焦虑、总体病情及 GI 症状。该研究中,劳拉西泮的起始剂量为 3mg/d,而 21%的患者在研究结束时使用了更高的剂量。

 

另有研究者探讨了苯二氮䓬联合其他药物治疗 GI 问题的疗效。一项随机双盲对照研究纳入了 50 名经内镜确诊存在活动期十二指肠溃疡的患者,并比较了雷尼替丁联用普拉西泮或联用安慰剂的疗效。治疗 4 周后,联用普拉西泮组的溃疡愈合率为 95.6%,而联用安慰剂组仅为 75%,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p=0.03)。两组分别有 2 名及 1 名患者脱落。另一项针对 IBS 患者的研究中,甲溴辛托品(一种抗胆碱能药物)联用地西泮(40/2.5mg bid)的疗效与联用安慰剂无显著差异。

 

很重要的一点是:上述所有研究中,苯二氮䓬的副作用通常很轻,主要是镇静和困倦。上述证据综合提示,苯二氮䓬在管理一系列消化道症状/疾病中拥有重要的角色。

苯二氮䓬 vs. 抗抑郁药

 

鉴于副作用相对温和,针对存在 GI 症状伴焦虑的患者,苯二氮䓬的优先级应高于抗抑郁药。苯二氮䓬自身通常没有 GI 副作用,但抗抑郁药却并非如此,经常带来很多消化道反应。

 

例如,三环类抗抑郁药的确可以有效治疗功能性 GI 疾病,包括与认知行为治疗(CBT)联用时,但其本身即可造成便秘。

 

第二代抗抑郁药,如 SSRI 及 SNRI,消化道反应也甚于苯二氮䓬,常导致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泻、腹痛等。即便只是短期使用 SSRI,也与 GI 出血风险升高显著相关,提示应给予患者与使用 NSAIDs 及阿司匹林时一样的安全性警告。综上新型抗抑郁药似乎不太适合治疗与 GI 症状相关的焦虑,此时应优先考虑使用苯二氮䓬。

结论

 

苯二氮䓬在治疗各种 GI 症状(如嗳气及 GI 相关疼痛)及某些急慢性 GI 疾病(如 PUD、结肠炎、IBS)的角色尚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其临床使用应得到扩展。除有效治疗伴发焦虑外,苯二氮䓬尤其是长效苯二氮䓬可通过减少胃酸分泌和/或降低平滑肌张力缓解 GI 症状,提高患者幸福度。

 

此外,使用苯二氮䓬治疗也有助于患者从药物治疗向心理治疗的转换,而后者对于功能性症状尤其有效,疗效也更持久。

也可能是腱鞘巨细胞瘤

#重症哮喘#过敏性鼻炎伴哮喘
2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疾病,患者经过系统规范的治疗可以达到完全控制,达到完全控制的哮喘患者没有任何症状,生活和工作与正常人一样没有任何影响。

20 年来,随着“全球哮喘防治创议( global initiative for asthma GINA ”及中国“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的发布,支气管哮喘在治疗上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依从性好的患者,遵从医生的医嘱坚持用药的患者可以达到哮喘的完全控制或良好控制。

支气管哮喘治疗用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控制药物和缓解药物。

控制药物主要包括:吸入 性糖皮质激素 、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 、常用的前两者联合制剂如: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倍氯米松福莫特罗气雾剂、糠酸氟替卡松 维兰特罗粉 ,以及还有孟鲁司特钠片、全身性 激素、 缓释茶碱、 甲磺司特、色甘酸钠 等。

缓解药物主要包括:速效吸入(如沙丁胺醇气雾剂)和短 效口服 β2 受体激动剂、吸入性抗胆碱能药物、短效茶碱和全身性激素等

支气管哮喘患者需要长期使用控制药物,尤其是吸入激素加长效 β2 受体激动剂 的联合制剂,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哮喘控制药物。

专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选择不同剂量的药物,来控制和维持哮喘患者的病情。

患者病情控制的好不好,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剂量,需要根据哮喘控制测试( ACT )问卷来进行评估。

哮喘控制测试问卷,是以问卷的形式来了解哮喘患者在过去 4 周内患者的症状、用药及感受等,具体详见下面问卷评估表。

哮喘控制测试评分方法:

第一步:记录每个问题的得分;

第二步:将每一题的分数相加得出总分;

第三步: ACT 评分的意义:

评分 20~25分,代表 患者的 哮喘控制良好 ,需要继续维持目前方案治疗,部分患者经专科医生评估后可以考虑降阶梯治疗

评分为 16~19分,代表哮喘控制不佳 ,需要专科医生进行评估,调整患者用药剂量,升阶梯治疗或更改用药方案

评分为 5~15分,代表 患者的 哮喘控制很差 ,多数情况需要住院进行调整方案,尽快控制患者的病情。

支气管哮喘是可以完全控制好的疾病,临床上有一套相对复杂、不断更新的诊疗方案,需要专科医生进行综合评估、系统治疗,更需要患者的积极配合,提高对哮喘疾病的认识,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 2020 年版)。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20 43 12 ): 1023-1048.

一夜两次的男人,后来都怎样了?

为什么体检心电图复检很多?

心脏有时候隐隐约约的疼是怎么回事?心脏有时候隐隐约约的疼。

左臂和右臂血压相差大是什么原因?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