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始建于1892年,原名福音医院,后又称四川红十字会福音医院、仁济医院,是西医入川原点、四川红十字运动发源地和第一家红十字医院,也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前身。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总工会“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卫生系统“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改革创新医院”“改善服务创新医院”“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红十字模范单位”。医院共有庆云院区、龙潭院区、草市分部,编制床位2600张,全院职工3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近550人,博士220人,博士后13人,硕士1100人;享受国务院、市政府特殊津贴、省市各级学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等55人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个(皮肤科),四川省临床重点专科3个(康复医学科、骨科、神经内科),四川省医学重点学(专)科9个(皮肤科、烧伤整形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骨外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学、麻醉学、肿瘤学),成都市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1个(皮肤病学),成都市临床重点专科5个(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骨科、麻醉科、肿瘤科),成都市医学重点学科33个(皮肤科、烧伤科、内分泌科、麻醉科、护理学、康复医学科、老年病学、肝胆胰外科、介入放射学、疼痛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学、胸心外科学、医疗美容科、医学影像学、中医皮肤科、消化内科、儿科、普通外科(胃肠方向)、耳鼻喉科、检验科、皮肤病学、急诊医学科、肾病学、泌尿外科、病理科、药学、重症医学科、眼科、口腔科、妇产科、血液内科)。市级研究所2个(皮肤病性病防治研究所、烧伤研究所)。国家级诊疗中心8个(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消化系统肿瘤多学科协作组、前列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脂肪性肝病诊治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市级质控中心7个、省属适宜技术(慢病类)推广基地1个,2021年成为四川省人社厅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23年成为四川省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成都第二临床教学培训中心、遵义医科大学成都附属医院,成都医学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医美学院,是遵义医科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成都医学院等五所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点,是包括重庆医科大学、遵义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川北医学院等16所医学院校的培养基地,承担了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住培、专培、护培及省内外进修生的教学任务。医院是国家首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四川省首批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和护士规范化培训基地,是四川省和成都市继续教育培训基地,也是成都市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基地。年均在院各层次研究生、规培生、进修生、实习生共计2000余人次。医院拥有数字化手术室系统、PET/CT、回旋加速器、双源CT、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LA)、核磁共振成像仪(MRI)等高端仪器设备。近年来,医院致力于开展高水平对外交流合作,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实施“成渝经济圈”战略,瞄准国际顶尖医疗机构或特色医疗机构,以专科合作、远程医疗协作等方式医院与丹麦VIA大学、以色列阿苏塔医疗中心、日本明治药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等国际国内院校共建研究平台、高端医疗人才培养基地、医学模拟教育培训中心和研究院、所,形成国际、国内合作网络,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成都疑难皮肤病会诊中心”“肿瘤放疗精准康复技术中心”。130年来,医院以廉洁、安全、稳定为基本,将患者看得了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作为医院最大的公益长期坚持,紧紧围绕“三满意一发展”办院思路,注重皮肤、烧伤、医美专科特色发展,着力打造神经、肿瘤、微创等多学科诊疗中心,以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为抓手,以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为遵循,以医、教、研协同高质量发展为前进方向,努力建设全国一流、西南领先,人文传统深厚、学科特色鲜明、环境优美舒适的“百年仁济”知名品牌医疗联合体,全面形成支撑全省、引领西部、带动全国、链接全球的医疗健康保障中心势能,为“健康成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分离性身份障碍既往又称多重人格障碍,指患者身上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一种人格都是完整的,都表现出一种独特的自我体验,有独特的与自身、他人和世界的关系模式。 在患者日常生活中,至少有两种分离的身份能够发挥作用,并反复对患者的意识和心理进行控制。,在应对创伤事件时,部分人先天性地更倾向于表现出分离反应,这种倾向性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多种基因被证明与此特征有关,包括多巴胺代谢相关基因、神经元生长和修复相关基因、创伤引起糖皮质激素反应相关基因以及5-羟色胺转运相关基因。 海马及杏仁核体积偏小也可能与分离性身份障碍有关。,脑,针对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心理治疗一般而言是长程治疗,需3~6年甚至更长时间。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各人格的整合;如患者无法或不愿完成整合,则将治疗目标下调至实现不同人格之间的协调和互助,以此减轻患者症状。,其他特定的分离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核心症状是身份的分离或瓦解,同时伴有反复的遗忘或意识功能和自我感的破坏。其他特定的分离障碍通常未表现出明显的上述特征,可据此与分离性身份障碍相鉴别。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也可能出现感官方面的幻觉体验,这些症状容易被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或某种精神病性症状。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幻觉症状通常是高度人格化的,与特定人格状态有关,且通常是由不同人格发生转换引起的;也可能与创伤引起的其他分离性症状有关,如闪回。这些症状均不能用妄想来解释,可据此与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相鉴别。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常见拟人化的、内部的、交流式的幻听,且幻听症状通常起病于儿童期,病程随时间波动。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幻觉通常与其他精神病性症状(如思维混乱、情感平淡)在同期表现,即20岁左右开始的功能普遍退化。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分离性身份障碍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共病率很高,但也存在仅患一种障碍的情况。仅患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个体可能表现出如下特征症状,可据此与创伤后应激障碍相鉴别: 遗忘反复发作,且遗忘的是许多日常事件(而非仅遗忘创伤性事件)。 不同的人格状态之间的不频繁的、完全的改变。 出现分离性闪回,随后可能遗忘闪回的内容。 个体的自我感和自我控制感因身份状态的转变而被破坏,与创伤性事件无关。 重性抑郁障碍 有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个体经常表现出较为严重的抑郁症状,符合重性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因而可能发生混淆。 在仅患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个体中,其伴随的抑郁表现通常有此重要特征:其抑郁心境和相关认知是波动的,这是由于他们只能在某些人格状态中体验到抑郁心境,但是在其他人格状态中体验不到。 双相情感障碍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也常因人格状态转换而出现心境转变,表现出抑郁或躁狂特征,例如性欲亢进或攻击性,由此可能与双相情感障碍相混淆。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心境转变通常是快速的,发生于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并且心境转变与身份转变直接相关。可据此与双相情感障碍相鉴别。 边缘型人格障碍 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也常有童年期创伤暴露史,常与分离性身份障碍共同发生。 分离性身份障碍在身份瓦解上的特异性表现,如在多个人格转换期间发生的遗忘,可作为二者的鉴别要点。 做作性障碍与诈病 做作性障碍患者会故意装出躯体或精神症状,包括表示自己有多重人格,以满足某种心理需求(如为了得到关注、同情或照顾)。诈病患者则在此基础上还需求一些特定的外部利益,如获得失能收入或逃避工作责任。 二者可根据以下要点与分离性身份障碍相鉴别: 属于上述两种情况的个体通常会过度报告分离性身份障碍广为人知的症状(如有限的、刻板化的人格转换和分离性遗忘),较少报告不为人知的症状,如其他分离性症状及负性心境。 其所描述的症状可能与其获益性目的密切相关,如报告存在“好的人格”和“坏的人格”以逃避罪责等。 其通常看起来并不为症状所困扰,缺乏对症状的回避、否认、羞耻和痛苦感。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酒精或苯二氮䓬类中毒可致遗忘发作;大麻、致幻药等可诱发人格解体。 全面评估患者的物质使用、滥用及依赖史有助于鉴别这些因素所致分离性症状与分离性身份障碍。 一般性躯体疾病 遗忘及感觉丧失等症状也可能由躯体疾病引起,可根据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和查体(可能涉及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来排除器质性疾病。,无,医生在进行诊断前通常会收集患者的病史信息,包括患者个人和家庭的躯体疾病史、精神疾病史。除此之外,还可能涉及精神检查、躯体检查(用于评估身体状况、排除躯体疾病)、影像学检查(用于评估患者是否存在脑功能受损的情况)等。 对于儿童患者,还需针对可能存在的性虐待和躯体虐待进行针对性的病史收集、躯体检查以及患者、家属访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