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肺科医院互联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肺科医院)创建于1933年,首任院长为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颜福庆教授。目前是一家集医疗、教学与科研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三级甲等专科教学医院,主要诊疗特色为肺癌综合治疗、疑难肺部疾病诊治、结核病防治、职业病防控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医院连续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2015年以来获得全国和上海市“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国家卫健委“改善医疗服务示范医院”、全国平安医院工作表现突出集体、“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和“上海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优秀服务品牌”等荣誉,行风政风测评成绩全市前茅,连年跻身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医院排行榜与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双百强,分别位列2021年复旦榜42位和2021年科技量值榜63位。医院主院区位于杨浦区政民路507号,占地面积10.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6万平方米,另在延庆路130号和沽源路229号设有分院区2个。作为“上海市花园单位”“杨浦区文物保护单位”,已有一个多世纪历史的“叶家花园”绿树成荫,为患者的治疗和休养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环境。医院核定床位1200张,设有胸外科、肿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结核科、职业病科等11个临床科室、11个医技科室和多个研究机构。现拥有胸外科、呼吸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肿瘤科、结核科)、职业病科(中毒科、尘肺科、核辐射科)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3个上海市临床重点专科(胸外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结核科)、2个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呼吸病学、结核病学)、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胸外科)、2个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结核科、中毒科)、1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肺移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上海市感染性疾病(结核病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1个省域重点疾病诊疗能力建设项目(肺部非感染性疾病)、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集群项目(恶性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同时,医院设立临床转化中心以及肺癌、疑难肺部疾病、结核病、职业病4个临床研究中心。在2021年复旦医院管理研究所全国专科排名中,胸外科、结核科均位列全国第2位,呼吸科获全国提名;在2021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名中,8个学科进入百强,其中结核病学、胸外科学均位列第2位、呼吸病学第5位、急诊医学第16位、传染病学第24位、肿瘤学第31位、变态反应学第65位、护理学第90位。2022年,医院提供门急诊服务1330505人次,出院87350人次,实施胸外科手术16057例,其中肺移植手术48例,平均住院日3.73天。全院现有职工1845人,专业技术人员占94.53%,高级职称比例12.31%,研究生比例31.11%。拥有一支包含长江学者、青年长江、国家杰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和青年科学家、国家优青、上海领军人才在内的优秀人才队伍。“十三五”期间,医院主持及参与国家级项目119项,牵头十三五重大专项1项、子课题2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3项,包含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点项目3项、重大研究计划集成项目1项、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2项、优秀青年基金4项,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2项。共立项临床研究项目319项,其中注册类临床试验项目(GCP)158项,含牵头项目58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161项,含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24项。发表SCI论文共666篇,含《Nature》正刊2篇、子刊4篇和《CELL》正刊1篇,单篇最高IF42.778,IF≥10分共39篇。科技奖项获重大突破,2019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肺癌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另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等成果奖励共16项。“十四五”以来,医院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获国家级科研项目61项,其中国自然59项,含杰出青年基金1项,重大研究计划1项、基础科学中心1项、优秀青年基金1项、专项项目2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1项、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立项药物临床试验(GCP)136项,其中国际多中心牵头10项,国内多中心牵头42项;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IT)121项,其中国内多中心牵头18项。发表SCI论文443篇,IF>10分48篇。荣获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二等奖等科技奖项。面向未来,全院职工将始终坚持以“精医重道、务实创新”的肺科精神,紧紧围绕国家和上海市卫生健康政策和公立医院办医要求,坚守公益办院初心,提升改革发展动力,秉持高质量发展理念,努力将上海市肺科医院建成专科优势明显、具有国内引领地位和较高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呼吸系统临床医疗、创新研发和人才培育中心。韦格内肉芽肿是以进行性坏死性肉芽肿和广泛的小血管炎为基本特征,主要累及上下呼吸道、肾脏、皮肤等脏器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男女均可发生,男女比例为3:2,半数以上发病年龄为30~50岁。多数病人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关节痛、肌痛等,典型表现为上呼吸道、肺及肾脏病变三联症状。,病因尚不清楚,由于多数患者先有上呼吸道症状,继有肾小球肾炎,因此有人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被分离的缓释蛋白可成为致敏原,导致机体产生变态反应而发生疾病。 有报道用三甲氧苄氨嘧啶(TMP)及碘胺甲基异恶唑(SMZ)治疗获得长期存活,提示本病与微生物感染有关。半数病例类风湿因子阳性,具有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循环免疫复合物,并有细胞免疫介入。 许多资料发现,活动期韦格内肉芽肿患者具有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并有抗SSA及抗SSB抗体阳性,经免疫抑制剂治疗,病情缓解时,血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可消失,病情复发时可再次出现,表明ANCA与本病发病机制有关。,口腔,局限型可行X线治疗,选用单一肾上腺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即可有效。系统型未予治疗者则预后差。80%患者一年内常死于肾功能衰竭。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在肾功能损害前予以积极治疗,使本病预后大为改观,93%患者可达到完全缓解。目前多主张尽早采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合并免疫抑制剂联合疗法,病情好转后减低剂量。免疫抑制剂可选用环磷酰胺、硫唑嘌呤、氨甲蝶呤等。环磷酰胺可作为治疗本病的基本药物。待病情稳定、缓解后持续用药1年以上,逐渐减量至终止治疗,停药后复发再次治疗仍有效。 对于已发生肾功能衰竭者,疗效一般不满意,除应用强有力的联合治疗外,有报告采用血液透析及肾移植而获得成功者。最近有报告用复方新诺明作为治疗本病的辅助药物。,无,无,1.白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常增高 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常有小细胞性贫血,血沉增高,特别当系统受累时更为明显。尿液检查,出现蛋白、红白细胞提示肾脏受累,肾功能与肾受损的病变一致。部分病例类风湿因子阳性,γ球蛋白增高,循环免疫复合物增高,血清补体正常或轻度增高,抗SSA、SSB抗体,抗平滑肌抗体阳性。 近年许多文献报告,用嗜中性粒细胞作为抗原底物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病人的血清抗嗜中性粒细胞浆抗体(ANCA)是本病的特异性抗体。呈亮、粗颗粒的胞浆型,活动期的敏感性为70%~100%,特异性为86%,可作为诊断本病和监测活动性的指标。 2.X线检查 胸片示两肺多发性病变,早期多为非特异性间质浸润,继而出现浸润性、结节性、甚或空洞性病灶、孤立性肿块等,类似肺炎、结核、肺癌等。少数病人可因肉芽肿阻塞气道形成肺不张。支气管体层显相示气管或支气管狭窄。上呼吸道X线显示鼻窦黏膜增厚,甚至鼻及鼻窦骨质破坏。 3.病理检查 上呼吸道病变活检可显示血管炎或坏死性肉芽肿。反复检查可提高阳性率。肾活检在部分病例可见肾小球局灶性、节段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