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是浙江省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及计划生育、妇女保健工作的指导中心。三级甲等妇产科医院(妇女保健院)。曾先后获得全国妇幼卫生先进集体、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全国优秀爱婴医院、全国母婴友好医院、浙江省市文明医院、浙江省示范文明医院、浙江省计划生育科研先进集体等荣誉。核定床位1520张。职工2000余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专家200余人。现有国家卫生健康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2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讲座)教授2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医师3人。年门诊人次160万人次,年收治病人近8万人次,年分娩数超2万人次。是妇产科学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国家妇产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建设单位。学科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鲜明,享有较高声誉。设有妇科、妇科肿瘤科、产科、新生儿科、生殖内分泌科、计划生育科、妇女保健部、外科、内科、中医科、麻醉科、门急诊科等临床科室以及检验科、超声诊断科、放射科、病理科、药剂科、生殖遗传科等医技科室。医院的前身是浙江省立医学院附属医院。1951年,成立浙江省立妇幼保健院。1954年,成立浙江省妇女保健院。1960年,医院改称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1985年,医院改称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1999年至今,医院改称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浙江省妇女医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妇产科学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妇产科学”为国家精品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妇科、产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拥有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含妇产科、病理、医学检验、影像学等专业基地),国家卫健委辅助生育技术培训基地、妇科内镜诊疗技术培训基地、临床药师(妇产科专业)培训基地、围产期母婴护理服务实训基地,全国产科麻醉培训基地,全国助产士规范化培训基地,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浙江省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全国妇幼健康科技奖9项。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辅助生殖诱发胚胎源性疾病的风险评估和机制研究”、“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生殖健康状况评估及关键技术研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宫颈癌筛查与干预新技术及方案的研究”“排卵异常的发生机制及临床干预研究”“辅助生殖的遗传安全性研究”的牵头单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1个(“生殖安全转化医学研究”项目创新团队);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群1个(生殖医学);浙江省医学重点学科7个,其中重点支撑学科4个(妇科肿瘤学、计划生育学、产科学、生殖内分泌学)、创新学科3个(妇科微创学、普通妇科学、围产护理学)。医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等10多个国家建立了互访和合作关系,有计划地选派专业人才出国访问、进修、培训;接待外国专家来院讲学、交流,聘请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的知名妇产科专家作为客座教授,开拓深层次的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与国际机构建立联合研究中心,是英国皇家妇产科学院Part1考试全球第24个考点。挂靠在医院的机构有:浙江省生殖医学中心、浙江省产前诊断中心、浙江省胎儿医学诊疗中心、浙江省宫颈疾病诊治中心、浙江省人类辅助生殖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产前诊断(筛查)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产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分娩镇痛技术指导中心、浙江省母婴护理专科护士培训基地、浙江省围绝经期保健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妇科泌尿与盆底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宫颈癌防控技术培训基地、浙江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控制中心、浙江省子宫恶性肿瘤诊治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出生缺陷防治人员培训基地、浙江大学妇产科计划生育研究所、浙江省妇女保健质量管理质控中心等。医院钱江院区项目位于钱江世纪城,是浙江省重点建设项目,占地面积132亩,总建筑面积约24万平方米,设置总床位1200张,机动车停车位1600个,分两期建设。钱江院区按照“大专科,小综合”的建设标准,打造以妇科、产科、生殖、妇科肿瘤为中心,并配套相应的辅助性综合临床科室,同时兼顾教学科研为一体的现代化妇产科医院。整体遵循分区合理,布局紧凑,流线清晰,管理高效的原则,保证医院日常运营的经济型,高效性,以及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院区采用波浪形的造型设计,取意于钱江潮,同时体现妇女的柔美姿态,独树一帜。钱江院区将产科、生殖、妇科、妇科肿瘤及科研教学楼按功能分栋设置,形成相对独立的五栋高层建筑,在每一栋楼中设门诊、专科医技及病房,就医者基本上可以在本大楼中完成就医,减少了交叉感染,缩短了就医流程。主楼中间设大型医技部门,使大型医技合理共享。对于停车问题,钱江院区实现“人流在上、车流在下”的人车分流的立体交通模式,医院外部交通快捷有序。医院秉承“慈心妙术求是创新”的院训,以“守护妇幼健康唱响生命繁华”为使命,坚持“仁爱、奉献、务实、创新”的核心价值观,贯彻“为妇幼健康保驾护航”的宗旨,始终践行“品质为本关爱为怀”的服务理念,努力打造享有国际盛誉的创新型、研究型、生命型医院。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脑,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无,1.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影像学显示分离遗忘患者颖叶中部和基底节前部的脑灌注降低。 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分离性遗忘患者右侧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率减低。 3.事件相关电位(ERP)对脑功能和神经认知科学的探究也给分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