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始建于1949年,位于吉林省长春市,系国家卫生健康委委属委管、教育部直属高校附属医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国家研究型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医院。医院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曾先后定名为长春医学院内科学院、吉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00年,白求恩医科大学与吉林大学合并,医院更名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别名: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医院学科齐全、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直击前沿,人才济济、实力雄厚,锐意创新、成果丰硕,在院党委领导和全院职工共同努力下,各项事业稳步快速发展。2020年度国家卫健委医患“双满意”排行榜全国第2名(东三省第一);2021年中国综合医院手术量全国第2名(东三省第一),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指标考核全国第17,比上年提升3名,连续四年考评级别为A+,2021年医信天下中国医院影响力综合榜全国第17名(吉林省第一),2021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全国第57名(吉林省唯一百强),2022年中国医院“自然指数”(科研指数)排行榜全国医疗机构第28位,在2022届中国医院竞争力顶级医院排行中位列全国第42位(吉林省第一),10个专科入围2022年度艾力彼中国医院竞争力全国30强,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综合排名第41名(吉林省第一),2023年第六届“中国医院知库排行榜”第20位(东三省第一)。在近几年丁香园医学网站中国医疗机构最佳雇主综合排名中,均名列全国前十。获2020年第四季中国医院管理奖运营管理金奖、2020年首届中国医院绩效大会“金杠杆奖”,2021年度全国医院质量管理案例奖——卓越奖等。2021年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临床医学院斩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全国总决赛金奖,重症医学科荣膺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创新转化项目荣获“全国临床创新与发明大赛”等比赛一二三等奖12项,吉大一院“战疫先锋教师团队”荣获2022年度“吉林好人·最美教师暨黄大年式好老师”荣誉称号。2022年医院获得“城市医疗集团榜单”全国第一名,获“2022最佳临床试验医疗机构金马奖”,入选国家首批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基地。2023年获批国家科学技术部国外专家局“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吉林省医学首家。医院现有2个院区(总院区、乐群院区),总建筑面积近5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5900余张,职工9600余人。其中,博士生导师204人,硕士生导师535人,双聘院士6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称号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教学名师、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等各级各类专家4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34名。医院拥有75个临床科室,5个门诊科室,8个医技、辅助科室,96个手术间。2021年门急诊量578.6万人次,出院病人27.7万人,手术例数19.2万例。2022年门急诊量442.18万人次,出院病人21.3万人,手术例数9.1万例。医院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17个,国家级平台5个,国家师资培训中心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1个、国家药监局重点实验室1个、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临床研究中心23个。近年来,医院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项7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会二等奖2项,吉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8项。承担国家级项目530项,牵头国家级重大专项15项,国家重点类项目14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多年排名吉林大学第一位。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科研经费综合排名全国第9名。2022年吉林省唯一入选国家研究型医院。2011年,医院被批准为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医院主办的《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临床肝胆病杂志》和承办的《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为国家级核心期刊。主办的《eGastroenterology》为英文国际消化病学期刊。医院稳步开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和器官捐献来源的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等移植工作,现已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具有肝移植、肾移植资质、脑死亡判定质控合格医院、吉林省器官获取组织、吉林省眼库所在单位,器官捐献与移植总量位列东三省第一,全国前十。移植的例数、成功率、患者的长期存活率等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21年7月,成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进一步推动相关工作向前迈进。医院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创新开辟学术特区和学科特区建设。2022年聚焦高质量发展,首批遴选了“器官移植与移植免疫”研究团队、“感染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脑血管病”研究团队、“肿瘤免疫治疗”研究团队4个学术特区,给予学术特区经费、人才、招生等支持政策,每年资助每个团队1000万元,资助期为5年。设立2个高峰学科、5个高原学科、12潜力学科、9个培育学科等28个“学科特区”。重点突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成立器官移植中心、神经专科医院、普外中心、骨科中心、妇产中心、罕见病诊治中心等,进一步为学科建设赋能提效。医院持续深化“五精四度”优质护理服务理念。建立适应现代医院管理要求的护理管理体系、建立全链条护理服务体系。提升护理专业能力,推进专科平台建设,完善专科人才培养体系。以中华护理学会京外培训基地为基础,深化专科护士培训基地建设,打造东北地区专科护士培训优秀基地,为基层医院护理人员提供提升专业能力的路径、发挥医院对下级医院护理技术帮扶作用、实现护理优质资源下沉辐射。重视护理教学科研、提升护理学科综合实力。开展循证临床转化实践,推动护理创新项目及专利成果转化,推动高质量专科成果产出,提升业内影响力。成为中华护理学会首批11个专科护士培训(京外)基地、中华护理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副主委单位,护理学科位居中国医院科技量值“2021年度中国医院/中国医学院校科技量值(STEM)”排行榜全国第5位、五年总科技量值全国第5位。医院深化“互联网+健康医疗”服务,2020年获批吉林省首家互联网医院。开设App、公众号、小程序端的预约挂号,医生、护理、药师在线咨询,处方、检查检验在线开立,门诊、住院在线缴费及明细查询、电子随员证,检查预约,核酸检测自助开立及报告下载打印、电子胶片、病历寄递、院后随访、健康档案管理、慢病管理、医保在线咨询、床旁入院办理及缴费等便民服务。2021年7月成功通过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五级乙等测评,2022年上报案例入围国家卫生健康委通报表扬数字健康典型案例中10个可复制推广的示范案例之一。医院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自2009年开展医联体工作以来,目前已经与覆盖吉林省40多个县市和内蒙部分地区的120余家医院开展合作交流互动,并牵头成立了67个专科联盟,推进我们的医联体建设“四驱模式”,即:让利益、强基层、快流程、暖服务,让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触手可及”。2021年9月挂牌成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梅河医院,其发展模式就在吉林省形成了示范引领效应,20余家医院前来参访交流梅河医院管理模式。吉大一院已与多家医院加强紧密型专科联盟合作。2022年9月挂牌成立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敦化医院。2022年3月被评为第三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医院。此外,医院积极参与援藏、援疆、援萨摩亚等支援工作,先后选派多批骨干投入到对口支援单位的医疗、科教和管理工作中,圆满完成各项支援任务,得到各方一致好评。医院拥有北方四省第一支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多批医务工作者在国内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救治工作中冲锋在前,救死扶伤,多次得到国家、省市领导的高度赞誉。医院积极推进公益事业,助力吉林省安宁缓和医疗事业的发展。率先在吉林省建立医务社工实践基地,打造公益慈善品牌项目,引领国内三甲医院开展专科特色的医务社工服务,助推医疗机构医务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医院积极推动医工结合与创新成果转化,与60家高校院所和企业在药物研发、医疗仪器设备、医用材料、人工智能、体外诊断等领域开展合作,搭建工程化平台10余个,设立医工结合项目580余项,开发产品110余台(件),授权知识产权1200余项,成果转化项目10余项,孵化项目公司5家。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中,医院共有280余人次先后参与湖北武汉、内蒙古满洲里、新疆乌鲁木齐以及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等地的患者救治、检验检测和指导工作,因贡献卓越,表现突出,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获得“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殊荣,中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殊荣,多支抗疫医疗队获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集体”“中国五四青年奖章”“2020年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创新团队奖”等荣誉。援武汉国家重症救治医疗队领队、党委书记吕国悦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医生”等荣誉,多人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疫情防控先进个人”“白求恩式医生”“抗疫先锋”“吉林好人”等国家及省市各级荣誉。2021年,医院先后有1000余名医护人员在省内疫情一线奋勇冲锋、顽强坚守,在吉林省长春市、通化市、公主岭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抗疫一线,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党和人民交办的各项任务。抗疫救治工作得到了国家卫建委、北京协和医院、上海复旦医院等专家以及患者们的认可与好评。2022年,医院先后派出2300余名医护人员冲上全省疫情防控第一线。在长春市传染病医院、吉林省肝胆病医院、吉林市中心医院、吉林市465医院以及吉大一院二部5个定点救治医院和珲春市、吉林市、长春市等地9个方舱医院开展救治工作,累计救治2万余名患者。并派出多支医疗队开展检验检测、咽拭子采集、专家指导等工作。在医院内部开创了“3+X”大急诊综合疗区三级收治模式,急诊救治能力提升了50多倍。医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聚焦公立医院党建工作要求,结合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医改的实际,制定《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十四五”时期党建引领“一一三五十”高质量发展体系》,2021年7月,医院第七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全票审议通过,2023年进行全面修订。具体内容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党建统领医院工作全局。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一种精神:大医精诚 尚美至善;三个提升:提升疑难危重症诊治能力;提升区域医疗综合服务能力;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五个统筹:统筹“医疗服务、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统筹“患者需要、职工需求、医院发展”统筹“质量效率、成本效能、社会效应”统筹“岗位管理、绩效改革、科学运营”统筹“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十项工程:党建引领文化,凝聚医院发展力量,运用特区思维,提升学科整体实力,优化诊疗流程,提升临床医疗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深化优质护理、创建暖心服务品牌,加强作风建设、提升医院工作效能,加快信息建设、完善智慧支撑体系,强化运营管理、激发医院改革活力,优化后勤服务,提升综合保障效能,整合医疗资源,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在过去74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医院始终秉承“对医术精益求精、对患者满腔热忱、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白求恩精神,秉承“大医精诚,尚美至善”的院训,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科学的管理,聚焦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为吉林大学“双一流”建设、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贡献智慧和力量。 躁狂症(Mania)在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作为心境(情感)障碍(Mooddisorders)中的一独立单元,与双相障碍并列。以情感高涨或易激惹为主要临床相,伴随精力旺盛、言语增多、活动增多,严重时伴有幻觉、妄想、紧张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躁狂发作时间需持续一周以上,一般呈发作性病程,每次发作后进入精神状态正常的间歇缓解期,大多数病人有反复发作倾向。,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功能活动异常;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可能存在功能活动异常,因作用于此神经递质的抗癫痫药可以作为心境稳定剂,有效治疗躁狂症和双相障碍。②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③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家系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脑,躁郁症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其药物治疗最典型的是锂盐、碳酸锂以及这种不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利培酮等有这种抗躁作用,患躁郁症的患者,治愈后维持一段时间可以逐渐停药,无需抗复发治疗。但是发现复发的症状,如睡眠减少,说话多,活动多,必须立即重新开始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躁郁症患者,治愈后的抗复发治疗必须遵循复发的规律。,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