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中医医院始建于1952年8月,1997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命名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1991年2月、1995年5月、2006年12月先后被命名为市康复中心、市中医药研究所、市骨科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医院现为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中国胸痛中心、中国卒中中心联盟成员单位、国家PCCM规范化建设项目达标单位、全国首批“CAAE二级癫痫中心”、省级卒中中心、宝鸡市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市中西医儿科诊疗中心、市病理会诊中心、市首家精准医学检验中心和心脏预防评估中心。也是陕西中医药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延安大学等高等院校的教学医院。医院东西院区占地面积近200亩,建筑面积23万㎡,东院区拟开放床位1500张,西关院区现开放床位1487张。医院配有3.0T磁共振、超高端双源CT、飞龙DSA血管造影机、瓦里安医用直线加速器系统、西门子SPECT/CT、西北首台运动助理机器人、数字化跑台、上下肢震动康复训练器、超高清4K腹腔镜、高压氧舱、质谱仪等一批百万元以上高精尖设备60余台(件),拥有各类中医诊疗设备400余台(件)。医院始终秉持“厚德、精医、敬业、和谐”的院训,传承创新、突出特色、精准管理、科学发展,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中医药系统改善医疗服务“以提供优质高效中医服务为核心,实施方便看中医行动”先进典型,“陕西省先进集体”、宝鸡市“五一劳动奖状”等荣誉。医院现设有临床、医技、药学科室58个,现有职工1726名,其中,其中卫技人员1517名,高级职称415名。省级名(老)中医5人,市级名(老)中医21名、市级中青年名中医7名,市拔尖人才11人,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医院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5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协作组成员单位5个,陕西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1个,陕西省中医特色、康复示范中心建设项目1个,陕西省重点专科、重点学科16个,宝鸡市医学重点专科、优势学科15个;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5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7个。骨科医院现设有骨伤、关节、脊柱、手外、足踝、康复、运动、儿骨等11个病区,开设床位500张,年出院量1.3万余人,门诊量近10万人次,手术7000余例。是国家卫健委加速康复外科骨科试点医院、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认证的西北地区脊柱微创培训中心、脊柱内镜培训中心。宝鸡市中医药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以提高临床疗效为中心,开展各类临床应用开发研究,现设置有制剂工艺研究室、质量标准研究室、中医临床研究室、中医药图书馆等。研究所依托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院所资源,运用传统和现代科学方法,开展名老中医经方、验方的挖掘整理;学术流派、重点病症的经验总结;中医药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及重大疾病的临床研究;中药传统制剂、道地药材的研究和开发应用以及其他相关中医药研究工作。近年来,医院大力实施“科技兴院,人才强院”战略,努力打造“名医、名科、名院”,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建设了一批品牌学科和亮点专科。形成了以郭锡范老中医为代表性传承人的“郭氏骨科”和刘云山名老中医为创始人的“刘氏儿科”两大学术流派,建设有5个国家级名老中医工作室,6个省级名老中医工作室,省级名中医6名,市级名中医29名,国家级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5名,省级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7名,先后培养了82名国家级、省市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承担国家级、省级中医临床人才、创新骨干人才、西学中骨干人才等培训项目,培养了一大批学有专长、勇于创新的中医优秀人才。针对腰椎间盘突出、失眠等常见病、多发病,开设特色专病门诊37个,开展中医特需门诊5个。为进一步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医院先后与北京积水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等知名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聘请多位教授助力学科建设。同时,派出150余名业务骨干前往中国中医科学院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阜外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研习深造。安排大批医院中医骨干“走出去”,前往北京中医药大学附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拜师深造,采取“一徒多师”形式,广开其眼界和思维。五年来,共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著作6部;科研立项课题共116项,其中参与国家级课题1项,省级科研课题19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市级科研奖励11项,开展院内新技术、新项目297项。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未来,屹立在炎黄故里、岐伯之乡的宝鸡市中医医院将继续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发展思路,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向着打造“现代化医疗技术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显著的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目标砥砺前行,推动全市中医药事业长足发展,护佑三秦人民的健康与安宁。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脑,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无,1.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影像学显示分离遗忘患者颖叶中部和基底节前部的脑灌注降低。 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分离性遗忘患者右侧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率减低。 3.事件相关电位(ERP)对脑功能和神经认知科学的探究也给分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