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复旦儿科医院脑血管病后遗症专家

简介: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创建于1952年,系国家卫生健康委预算管理单位、三级甲等医院,是集医、教、研、防、管为一体的综合性儿童专科医院,全国儿科学重点学科、国家“211”、“985”和“双一流”工程建设单位,最早被国家授予儿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临床医学(儿科)博士后流动站。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复旦大学发布的中国医院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和北京大学发布的中国医院最佳临床学科排行榜,我院儿科学均位居前列。荣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上海市第十届儿童工作白玉兰奖。2017年获批成为国家儿童医学中心。连续十一次荣膺上海市文明单位,连续两次荣膺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医院宗旨:一切为了孩子。医院使命:建树医学典范,呵护儿童健康。医院定位:立足上海、服务全国、辐射亚洲、放眼全球。医院愿景:国际一流的儿童医学中心。医院院训:团结、奋进、严谨、创新。医院理念:尊重、平等、热情、关爱。经过70年的发展,医院学科综合实力领先,临床专科优势突出。拥有一批国家级重点学科和平台,包括:7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新生儿、重症医学科、小儿消化科、中医儿科、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小儿外科、临床护理);4个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专业(新生儿、外科、心血管、传染病);国家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管理办公室;国家儿科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国家高通量基因临床诊断基地;国家远程医疗与互联网医学中心儿科协同中心;国家卫健委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国家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重点专业基地(儿科);国家新生儿特色保健专科基地。省部级级重点学科和平台有: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中心(儿科);上海市儿科疾病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重点学科(儿科、儿外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新生儿):上海市小儿外科疑难重症临床医学中心、新生儿会诊抢救中心、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诊治中心、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治中心、听力筛查诊治中心;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呼吸急救);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发展专业(小儿传染病);上海市儿科临床质控中心、上海市新生儿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质控指导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点实验室。医院科研实力雄厚,近10年来,承担712项科研课题,经费5.9亿元。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等。在Nature,TheLancet,NatGenet、CancerCell,Circulation,CellRes,CellStemCell,JAMAPediatrics,Pediatrics,JournalofPediatrics,PediatricResearch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发表高影响力论文1800余篇。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项30余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儿科学》、《小儿外科学》以及重要专著《实用新生儿学》、《实用新生儿外科学》、《实用新生儿护理学》、《小儿感染病学》、《现代实用儿科学》等百余部。主办《中国循证儿科杂志》、PediatricMedicine等学术期刊,与美国儿科学会协作主办《Pediatrics.中文版》。医院是教育部儿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精品课程和优秀教学团队。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儿科学系设在儿科医院,每年承担临床医学八年制、五年制以及预防、公共卫生等专业1000余名医学生的理论授课与临床实践教学工作;拥有7个博士点、10个硕士点,每年在读研究生250余名。拥有国家儿科和儿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围产新生儿和小儿麻醉专科基地,13个上海市儿科亚专科和儿外科医师培训基地,每年在培住院医师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210余人;每年培养长期进修学员350余名,短期进修学员400余名。每年举办60余期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形成了“全链条式教育”的儿科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为一体的有机衔接和螺旋式能力提升。十三五期间,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建设项目。2021年,《儿科学)获首届国家精品教材奖。医院先后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26家国际上知名的医学机构和国内82家省级单位建立密切协作关系,开展广泛交流。多次举办大型儿科国际学术会议,包括国际儿童医院院长论坛、太平洋小儿外科年会、国际儿科肾脏病大会、IMFAR亚太区孤独症论坛、上海新生儿论坛、儿科心血管国际研讨会、国际儿科肾脏病论坛、亚洲新生儿医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国际儿童重症医学论坛、儿童炎症性肠病国际高峰论坛、上海普拉德•威利综合征国际论坛等。七十年来,儿科人以“一切为了孩子”为宗旨,以“团结、奋进、严谨、创新”的院训勉励自己,努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医院文化,为成千成万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促进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又称中风,是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类。症状一般持续24小时以上,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出血性中风占30%,缺血性中风占70%。中风一般起病急,致死率、致残率均高。2014年后在中国人口死亡的病因中脑血管病居首位。,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的病因不同。缺血性中风按发病机制可以分为动脉血栓性、栓塞性、腔隙性脑梗死等;出血性中风分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治疗方法有所不同。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血液稀释、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溶栓治疗等,必要时需要行手术治疗。 出血性中风中脑出血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手术治疗;对于动脉瘤破裂造成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可以采用脱水降颅压治疗、抗脑血管痉挛、动脉瘤夹闭手术、动脉瘤介入治疗; 对于脑血管畸形破裂的病人需要行手术切除或者介入治疗或伽马刀治疗。 无论是缺血性中风或出血性中风病人,在功能障碍的恢复期都可以考虑行康复治疗、高压氧治疗。,其他脑血管疾病,无,起病后应该尽早到医院行检查。首选头CT,鉴别是出血性中风还是缺血性中风。怀疑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如果CT没有明确出血证据,可以行腰穿取脑脊液化验以明确诊断;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则应该尽早行CT血管造影(CTA)或脑血管造影检查以明确是否有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在治疗过程中根据病情变化,需要复查CT或磁共振MRI或脑血管造影。,。

丁一峰 副主任医师

癫痫,结节性硬化症,热性惊厥,发作性运动障碍,抽动症,多动症,化脓性脑膜炎,线粒体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199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癫痫,结节性硬化症,热性惊厥,发作性运动障碍,抽动症,多动症,化脓性脑膜炎,线粒体脑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胡超平 副主任医师

熟悉癫痫,抽动,脑炎,头痛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致力于儿童神经肌肉病,线粒体病的研究,尤其擅长各种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线粒体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熟悉癫痫,抽动,脑炎,头痛等各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长期致力于儿童神经肌肉病,线粒体病的研究,尤其擅长各种肌营养不良、先天性肌病、线粒体病、周围神经病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周渊峰 副主任医师

儿童癫痫诊治、难治性癫痫手术评估定位,抽动症、发育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

好评 100%
接诊量 30
平均等待 -
擅长:儿童癫痫诊治、难治性癫痫手术评估定位,抽动症、发育障碍等神经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杜晓南 主治医师

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7
平均等待 15分钟
擅长:小儿神经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李奕洁 主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朱小妹 主治医师

擅长小儿内科常见病及肌病专科疾病的诊治。

好评 100%
接诊量 8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小儿内科常见病及肌病专科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施伟 副主任医师

小儿神经系统先天畸形,重症颅脑外伤的综合治疗,小儿颅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胎儿产前颅脑发育畸形咨询

好评 100%
接诊量 2
平均等待 -
擅长:小儿神经系统先天畸形,重症颅脑外伤的综合治疗,小儿颅脑肿瘤的手术治疗及术后放化疗,胎儿产前颅脑发育畸形咨询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头痛、眩晕、半身不遂,想了解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17
2024-11-03 06:05:31
母亲患有脑血管病,询问用药建议及生活护理。
32
2024-11-03 06:05:31
50岁男性,患有冠心病、心绞痛和高脂血症,想咨询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是否适用于治疗。
56
2024-11-03 06:05:31
父亲患有脑萎缩,医生建议使用复方活脑舒胶囊,担心效果及副作用。
40
2024-11-03 06:05:31
血压偏高,想了解是否有适合的药物治疗。
64
2024-11-03 06:05:31
父亲65岁,男性,患有脑血管病后遗症,头晕,想了解血塞通颗粒的用药情况。
68
2024-11-03 06:05:31
72岁男性,患有脑血管粥样动脉硬化,服用阿司匹林和瑞舒伐他汀钙片,咨询是否需要继续用药。
13
2024-11-03 06:05:31
脑血管疾病患者,咨询鱼油的选择和使用。
39
2024-11-03 06:05:31
患有脑血管疾病,出现心率失常,咨询用药问题。
46
2024-11-03 06:05:31
头痛、头晕,怀疑患有脑血管病。
29
2024-11-03 06:05:31

科普文章

#脑血管病?#脑血管病后遗症
141

脑小血管疾病的病理损害是什么?

脑小血管疾病(CSVD)时一组影响脑穿支脑小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病理过程,导致以下脑部病理损害:

(1)大脑皮层下灰质和白质的损伤:该损伤与许多脑实质病理改变相关,包括小的深部脑梗死、弥漫性胶质增生、缺血性白质脱髓鞘和轴突损伤。这些病理改变,对应于磁共振影像学上的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和弥漫性脑萎缩的区域。

(2)临床上脑小血管疾病相关腔隙性卒中,也是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原因。此外,它似乎与阿尔茨海默病相互作用,加剧了认知障碍的程度。

因此,脑小血管疾病是一个巨大的健康负担。尽管如此,对该疾病及其潜在机制的理解仍然有限,这阻碍了针对小血管病治疗方法的创新。

年轻男士亟待身心减压 破除“障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男科发现,性功能障碍合并有精神心理问题的男性约占60%。医生指出,对于男性而言,性功能障碍也是全身健康的“晴雨表”,需要做慢病管理。例如,患者王先生因生活压力大导致性功能障碍,经情绪、心理治疗后才得改善。同时,研究还表明性功能障碍与心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等息息相关。年轻、轻症男性可通过及时治疗、改变生活方式等好转。

广东省人民医院神经科副主任医师何池忠表示,很多人以为卒中(中风)是“老年病”,其实青年人患卒中并不少见。何池忠援引世界流行病学数据指出:全世界每4个人中,就有1个人一生当中会患卒中;在中国,每5个人中就有2个人一生当中会患上卒中,比例达4成。世界上每6秒钟就有1人死于卒中,每6秒钟就有1人因卒中而致残。卒中的可怕之处在于发病急,进展迅速,直击脑循环,患者会出现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严重者导致死亡。因此卒中被称为威胁健康生活的“头号杀手”。世界卒中组织最新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医生建议,可通过体育运动的力量来预防和战胜卒中。很多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本身就可以有效降低卒中风险,还能帮助控制体重、血压、血糖等卒中重要危险因素;另一方面,发生卒中后,体育运动、康复训练促进患者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认知功能,还可以改善他们的情绪、睡眠和社交能力。

缺觉带来困倦是次要的,最主要的危害是会使人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增加代谢性疾病、癌症、精神疾病等的发病风险。英国萨里大学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持续一周,人体就会有711种基因的功能发生改变,其中涉及到新陈代谢、炎症、免疫力和抗压等功能。

近日,气温明显下降,然而街头却出现了混乱穿搭的的景象。在街道上,一部分人早已裹上厚厚的羽绒服,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以抵御寒冷的侵袭。他们行色匆匆,羽绒服的帽子也紧紧戴着。但与此同时,有一部分人出于对自己心仪穿搭风格的执着追求,即便气温已然下降,却依旧身着单薄的衣物,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颇为格格不入。专家提醒:“虽然每个人对温度的感知和耐受程度不同,但在降温天气下,还是要注意适当增添衣物,以防受寒感冒。”网友:降温会惩罚每个不穿羽绒服的人

知名打拐志愿者上官正义发文称,一名刚生育完3个多月的28岁女子,经人介绍到成都做代孕,被安排去贵阳移植后,体检查出血值没翻倍,代孕机构便放弃并让其回家,但该女子回家后发现自己已怀孕。女子借钱买票来到成都与代孕机构沟通,却遭对方拉黑。目前该女子正寻求援助。此事引发网友热议。
卫健局回应网传哺乳期妈妈代孕:针对网络反映哺乳期妈妈代孕情况,该局高度重视,立即会同有关单位对相关医疗机构开展调查。一经查实,将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四期。留言来自一位苦恼的母亲,她的孩子目前正休学在家。

读者留言:
我家孩子今年13岁了,初一之前他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很乖很懂事。可从今年7月份开始,他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脾气变得暴躁、易怒,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情就发脾气,让我措手不及。虽然我承认自己之前对他的控制欲会比较强,什么事情都帮他安排好了,但仍旧没想到他会变成现在这样。

说说儿子的现在的状态吧:首先就是沉迷电脑。主要就是看B站视频和玩“我的世界”游戏。除此之外,他还不肯上学,厌学特别严重。从11月份开始,先是不写作业了,在家里也不学习,现在已经一个多月没去学校了。上周在家,我每天问他去不去上学,他都说去,到了早上又不肯去,本周更是直接就说不去了。他还变得很不讲卫生。经常不刷牙,也不洗澡(一二周洗一次),矫正牙齿的牙套也不肯戴了,角膜塑形镜也停了一个多月了。

咨询师解惑:@心理咨询师陈美
看完这位妈妈的留言,我捕捉到了很多关键信息,其中有一个很直观且重要的信息就是:“13岁”和“初一”。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个时期刚好处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比较特殊的阶段:一是青春期,一是小升初的过渡期。

脾气突然暴躁,情绪化严重,沉迷网络、电子产品,厌学严重,不讲卫生、拖延邋遢,自我否定严重......这些问题在这一阶段的孩子中非常普遍,并且出现得越来越频繁。更严重的,有一些孩子会出现抑郁、“躺平摆烂”、觉得人生没有意义,甚至产生一些极端的想法和行为。这些都是我们家长非常担忧的情况,我相信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变成这样。但很多家长对此却束手无策,即使付出了一些努力,往往也适得其反。

我真的很心疼各位家长朋友们,也很能理解大家的焦虑。作为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是小心翼翼。管的多了,怕给孩子带来压力;管的少了,又怕耽误孩子;管的轻了,觉得不管用;管的重了,还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如何适度合理管教,这个“平衡”和“度”很难把握,为此我们常常会很着急。

我也明白,大部分人都是第一次做父母,“摸着石头过河”,在努力尝试和不断探索着,这个过程中也投入了不少的心血和物力财力。况且我们本身还承受着很多其他压力,包括家庭、工作的压力,以及关系中的困扰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面对和处理。所以,当结果不是我们所期待的或是问题层出不穷时,难免感觉心力交瘁、疲惫不堪。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究竟可以做点什么呢?
接下来,我将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希望不止为这位妈妈,也能给所有正在为此操心的父母提供一些帮助。

01|最爱不过我懂你: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变化和特点
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孩子和家长都备受煎熬:孩子觉得家长不理解他,家长则觉得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青春期阶段的孩子,无论从身体上还是心理上都在发生着很多的变化。身高的增长、大脑的发育、思维和逻辑能力的快速发展,都会让他觉得:“我是一个大人了,我已经有了与你对抗的力量和底气。”他想在决定上有更多话语权。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些,就会认为孩子不懂事,便想通过控制、批评、指责等方式去管教,结果孩子可能会更加逆反,矛盾就激化了。再加上他们这个阶段激素水平的变化,使得他们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亲子关系就很容易产生破裂。

最爱不过我懂你。只有先了解孩子身上发生的变化,才更能深刻清楚孩子需要什么,把握孩子内心真实的需求,实现“精准投喂”;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支持,从而收获真正的心理营养和内在力量。
所以面对孩子情绪化、网络成瘾、厌学等问题,家长最根本的处理方法是:要先认识了解、懂得理解,学会共情,与孩子建立情感链接,才能更好地激发他自己主动学习、主动投入的内在动力。

02|学会适应:正确把握过渡期
很多孩子在小升初的过渡期,都会表现出学业的不适应。因为学科一下增多,难度加大,与小学阶段的节奏和付出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孩子一时无法适应就会“跟不上”,这样落下的学习内容会累积更多,他会越来越听不懂,越来越跟不上,最后就会出现烦躁、畏难的情绪,从而产生厌学的行为。而如果他在这个期间曾表现出一些努力和调整,但结果仍不尽如人意时,也可能会陷入习得性无助,开始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

所以家长朋友们,在孩子小升初和初升高的过渡期,我们要首先了解孩子厌学的原因,找到突破口,打破因为适应问题导致孩子厌学的恶性循环,激发他们的学习成就感,顺利度过过渡期。
具体来讲,可以怎么做呢?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利用教师和优秀伙伴的资源或寻找替代榜样等;还可以通过言语激励,分解困难的目标、孩子有进步时及时给予积极反馈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尝试的策略。

03|给孩子自主权:放下控制,抓大放小
我在与青少年的咨询过程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回答:“我真的很讨厌我的家长什么都管我,每天死盯着我,干点什么都管,烦死了。”
我曾经接待过一名来访者,是高中生,因抑郁休学在家,可父母在家还是会极度地控制;一遇到诸如早上起来没有及时拉开窗帘、屋子垃圾没有及时倒、书包放在床上没有放在椅子上这样的小错误,就一直向孩子说教,搞得孩子很崩溃。

还有一位来访者,是一名住校生,周五回到家后第一件事就是想躺在自己床上休息会儿,妈妈就会不停地唠叨,觉得孩子应该与她汇报下这一周的情况。这让孩子觉得非常压抑,感觉一点自己的空间都没有,想给自己一点喘息的时间都不行,逼得孩子想要自己出去租房。

管得太多,就是在逼着他叛逆。

大的事儿我们要管,比如原则性的、触碰法律的、涉及安全的这些大事我们都要管;但是生活上的那些小事,我们能不管就不管。
在电视剧《小欢喜》中,陶虹扮演的宋倩就是一个极度控制的妈妈,最后孩子抑郁到想要跳河,妈妈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所以,我希望家长朋友们可以从现在就开始觉察并思考,给到孩子一些自主权和空间,尊重孩子,认可孩子。

04|善用资源:寻找专业支持、科学评估
当然,如果你已经做了很多的尝试和努力,而孩子的问题没有好转,甚至更为严重了,请一定要学会积极利用一切可以帮助的资源,寻找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尽早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后,一定是越早解决越好。

您可以通过心理咨询给孩子做一个全面的评估,以排除心理疾病的可能。比如,有些抑郁症患者就会表现出不讲卫生、不肯上学、不愿意行动等情况,而青春期的抑郁表现往往更为情绪化,这些都是传达给我们的、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及时干预的信号。

写在最后
如果你家孩子也突然“性格大变”,这让你手足无措,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五期。留言来自一位单亲家庭长大的女孩,她对于亲密关系有着自己的困惑。

读者留言:
我在网络上看到亲密关系主题的讲座。
其中提到,在谈恋爱时,一定要和对方一起回忆童年,通过回忆童年来确定伴侣的家庭情况。如果对方来自单亲家庭或曾受过创伤,那理应慎重考虑。这让我感到很沮丧,难道说我来自单亲家庭,就一定不健康吗?

咨询师解惑:
@心理咨询师杨利霞:在看完这位女生的留言后,我决定先直接回答她的问题,也想为所有被区别对待的单亲家庭的孩子们发声:家庭结构只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一个因素,而非决定因素。许多来自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关爱、支持和正确引导下,也能够发展出健康、积极的性格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

的确,单亲家庭的孩子可能会面临一系列挑战。比如,可能会亲眼目睹父母感情从亲密到疏离,甚至反复经历父母之间剧烈的争吵,直至最终分开;可能会与双亲某一方的相处时间不可避免地减少;也可能不得不去面对经济压力大、家庭支持系统相对薄弱的情况。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在很多家庭中:即便父母已经分开了,但是他们依然可以各自承担为人父母的的责任和功能。
你可能会感到疑惑,网络上常说的那些“妈宝男”,不就是因为单亲家庭中,男孩子与母亲联结太过紧密导致的吗?为什么说单亲家庭也能抚养出健康的孩子呢?

今天,我就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与你详细聊聊:单亲家庭到底是如何影响孩子的?以及为什么我认为家庭结构不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决定性因素。

01|
“妈宝”的真正原因
我们还是拿“妈宝男”举例,他们的形成一般需要以下两个条件:一,生命早期,孩子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二、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边界意识薄弱,经常强行突破孩子的边界。

依恋理论创始人,心理学家鲍尔比认为:在生命早期,母亲能够给到孩子充足的、稳定的爱,能及时给予孩子情感的回应,孩子就会形成安全的依恋。这就意味着,孩子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时就拥有了坚强的后盾。

如果孩子得到了足够的爱和及时的回应,孩子就会相信:
无论遭遇什么,他都可以回到母亲提供的安全的港湾,并获得支持和肯定孩子就有了离开父母探索环境的勇气,也有了拒绝父母的侵入、维护自己边界的底气。

如果把人的成长类比为树的成长的话,那生命早期的依恋关系的建立就相当于培育树的根,只有树根长好了,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经得住生命中可能会遭遇的各种事件。

可如果孩子在生命早期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回应,孩子就很难形成安全的依恋,他就会停滞于继续寻找爱,就会粘滞在和母亲的关系中。他不敢违背母亲的意愿,因为那可能意味着会被母亲抛弃,那样就再也得不到爱了。为此,他们需要对母亲言听计从,甚至被迫迎合母亲的需要,只有那样母亲才高兴,才有可能施舍一些爱给自己。

所以,虽然妈宝男们看上去和母亲关系紧密。实则在孩子的感受中,母亲是若即若离的,一不留神就有被母亲抛弃的危险,内心充满着恐惧和不安。

更可怕的是,这种安全依恋的“标准”并不会因为孩子的性别而有所改变。母女之间的安全依恋与母子之间的类似。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男孩子或许会成为“妈宝男”,女孩子则可能会成为“扶弟魔”。这两种类型的人都和家庭结构无关,只和生命早期是否形成安全依恋有关。当然,这种安全依恋的形成不一定非得是母亲,也可以是能够给与孩子充足而稳定的爱的其他人,比如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是保姆。

除此之外,一个“妈宝男”的背后必然站着一对强势的父母或者其中一方。这样的父母在家庭生活中没有边界意识,对孩子处处“越界”,控制甚至干预孩子的一切。从一饮一食、穿衣打扮、兴趣培养、交友选择甚至人生发展,无不充斥着父母的直接安排或“善意提醒”。如果亲子之间出现相左意见,父母往往用“过来人”的经验进行规劝、限制甚至打击,或者采用爱的收回、冷漠等方式逼其就范,甚至采用道德绑架。而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此类父母就是盘旋在孩子头顶的直升机,随时俯冲下来帮助解决问题。

久而久之,纵使有自我意识的觉醒和渴望独立的想法,孩子也会因为这种家庭既有模式和父母的态度而放弃“权利”,变得听之任之。在面对需要自己独立判断、选择和处理的问题时,显得毫无主见、唯唯诺诺。 对于女孩子来说同样如此,如果遇到同款父母,也会变成没有思想、没有主见的傀儡。

但值得强调的是,这样强势的父母并不是单亲家庭才有的。获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小金人”奖的动画短片《Bao》,描述了一位母亲意外收获了由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点燃了她做母亲的热情。

她每天把“新儿子”捧在手心里,给予他无微不至的照料,给他喂食,帮他洗澡、带他逛街。
随着儿子慢慢长大,儿子对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有了自己的爱好、朋友圈,可是母亲却对儿子进行了种种限制,在最后为了阻止儿子离家出走,在绝望中将儿子整个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
影片中没有一句语言对白,却生动地表达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控制,最终在面临失控时将孩子“吞噬掉”的隐喻。
所以,一个人心理状态如何,与她是否来自一个单亲家庭没有绝对直接的关系。
更多的是她和原生家庭的相处模式决定的。

02|
单亲家庭的孩子还能完成认同吗?

可能有人会问,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是和双亲其中一方生活在一起的,那孩子会不会没有办法完成对父亲或者母亲的“认同”。
的确,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认同”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理想的状态是,父母恰好可以成为孩子认同的对象。但现实是很多父母没办法陪伴孩子一起成长,亦或没办法和孩子建立情感联结,亦或起不到榜样的作用,因此孩子需要通过其他途径完成认同。比如,通过认同身边其他的人,认同舅舅、认同保姆、或者认同小说中的人物。

再比如,孩子父母中的一方对另外一方的描述也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认同。

比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虽然奥巴马他爸并不是个负责任的父亲,但奥巴马从母亲和外祖父母口中听到的都是关于父亲如何才华出众、魅力非凡、抱负远大的故事。老奥巴马曾在国际音乐节上演唱非洲歌曲,母亲会说“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个人都被他迷住了”。所以,即使奥巴马的父母分开了,但他们之间依然彼此尊重,不攻击对方,不在孩子面前奚落对方。
反而经常告诉孩子,对方是如此地爱着孩子。这些都可以帮助孩子完成认同。

03|
离婚不是过错无爱的婚姻伤害更大
另外,对于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刻板印象,多少也能反映出人们对于离婚的一些态度。离婚,仿佛是一件什么不光彩的事情。“离婚的人大概率是存在一些人格缺陷的。”“离婚的两人之前一定经历了刀光剑影的冲突,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的婚姻内部已然是一地鸡毛、一片狼藉,轻则同床异梦,严重的则是“硝烟弥漫”。出于对于离婚带来的社会舆论的恐惧,或是有着熟悉感、安全感的需要,很多家庭努力保持着婚姻表面上的完整状态。然而,当人们从伴侣身上得不到所需的情感时,就会慢慢开始向外抓取:要么从婚姻外寻找,要么就是从孩子身上找。所以,那些貌合神离的家庭氛围,反而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

可见,对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情况而言,家庭结构并非最为关键的要素。有没有形成安全的依恋、合适的认同以及和原生家庭保持合适的边界,才是我们和潜在伴侣回忆童年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写在最后
如果你有一些亲密关系方面的困惑,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在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暨2024年世界卒中日科普传播活动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中国卒中学会会长王拥军教授提示,有卒中风险的人平时多照镜子、多微笑,既能改善心情,还有可能发现卒中的早期迹象。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近1/3男性感染了至少一种HPV,约1/5感染了一种或多种高风险/致癌性HPV。总体来说,年轻男性HPV感染患病率高,25~29岁达到顶峰(35%),此后稳定或略有下降。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