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中医院始建于1954年,是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海南医学院的附属医院(非直属),广东省中医院、浙江省中医院的协作医院,以及海南省中医药学会、海南中医医联体、海南省中医医疗集团的牵头单位。医院设有临床科室44个,医技科室17个,门诊部3个。开放床位1241张,在册员工1481人,年诊疗量近90万人次。医院秉持“传承创新、福泽民生”的办院宗旨,矢志践行“仁、和、精、诚”的核心价值观,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服务上至善至美,坚持患者至上、举医为公的理念,赢得了广大患者的普遍信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后荣获“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单位”等荣誉。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省中医院抢抓“百万人才进海南”的政策机遇,深入推进人才战略,实施“师带徒”工程,形成了“刚柔并济、内外并举、量才适用、知能善任”,以及通过竞争遴选骨干、后备人才重点培养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建设体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目前医院拥有国医大师1名,全国名中医2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名,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7名,国家中医师承及优才指导老师13名,海南省优秀专家5名,海南省名中医7名;高级职称224名,中级职称405名;外聘专家70名,并先后成立了38个名医工作室,其中国家级名中医工作室11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7个。医院坚持“中医有特色,中西医融合差异化发展”的理念,按照“院有专科、科有专长”的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培育出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疗效显著的名科品牌。目前拥有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级重点专科7个,省级重点专科11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2个,正在稳步推进“广东省中医院海南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医紧急医学救援基地、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海南)和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伍(海南)建设。在长期探索实践中,医院形成首席中医专家制,以及打造领先技术、优势病种、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一体推进的专病建设新格局,推行MDT管理、“全院一张床”“康复一体化”等相协同相补充的学科建设创新模式,近年开展新技术新项目一百余项。“治未病”健康管理与中医特色护理是海南省中医院的重要板块。医院开设治未病中心等专科,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成立海南省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和“王琦国医大师工作站”,打造“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医院在省内率先创建了优质护理和中医护理相结合的双模合一病房,形成独特的中医特色护理体系,开展蜡疗、贴敷、中医膏摩等中医特色疗法34项。多次荣获“全国中医护理先进集体”、“全国中医医院优质护理服务先进单位”等称号。医院设备齐全、功能完善,硬件设施居省内前列。拥有1.5T核磁共振、256排多层螺旋CT、数字化平板血管造影机、美国GE双能量减影DR成像系统、全景数字化乳腺机、数字胃肠机、高档全数字四维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等100多种高端设备及一大批医疗、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医院高度重视科研教学工作,提出“科教兴院”的发展战略。先后成立了海南首个中医临床研究中心、中医诊疗创新项目海南基地,获批复认定海南省中医治未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培育单位”。医院广泛开展中医临床以及黎药、南药、海洋药物研究,医院的中医药防治重大慢性疾病研究团队入选海南首批“双百”人才团队,2021年获得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黎族医药研究与开发),医院近年科研立项增幅超一倍,科研论文发表增幅近30%。医院是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海南省中医临床教学基地,海南省中医护理培训基地,也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肩负头雁重任,践行龙头担当。医院牵头成立了海南省中医医联体,与各市县中医院形成了上下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为医联体内的成员单位提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帮扶,让更多的基层百姓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中医医疗服务。2022年,医院同质托管屯昌县中医医院,挂牌“海南省中医院屯昌医院”。海南省中医院新院区位于海口江东新区,占地面积221亩,总投资18.25亿元,设置床位1000张,被列为海南省政府重点建设项目。新院区目前已经全面启用,正在稳步推进二期工程,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海南特色、高点定位”的指导思想,打造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服务、管理一流的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和国际中医医疗交流中心,实现把医院建设成为适应海南自贸港需要、中医药特色突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的宏伟目标。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脑,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无,1.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影像学显示分离遗忘患者颖叶中部和基底节前部的脑灌注降低。 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分离性遗忘患者右侧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率减低。 3.事件相关电位(ERP)对脑功能和神经认知科学的探究也给分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