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医院(厦门市儿童医院)系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管理的全民事业单位,是厦门市委、市政府重大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发展目标是建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国内一流、省内领先的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医院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负责管理,秉承“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理念,努力为儿童提供安全、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医院位于厦门市湖里区宜宾路92-98号,建筑面积7.39万平方米。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引领下,医院于2014年6月1日开业,目前已顺利开满编制床位500张,开设24小时急诊、新生儿医学、儿童重症医学、儿童保健、康复医学、心血管中心、内镜中心等41个临床医技科室,已完成内外科二级分科(内科有呼吸、消化等13个二级专业,外科有新生儿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外科等7个二级专业),成为闽西南第一家达到国际新生儿救治评价体系的最高等级标准三级C。已获批福建省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新生儿质量控制中心、厦门市新生儿疾病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管理单位、厦门市早产儿救治优势亚专科建设单位、厦门市新生儿危重症救治重点专科、厦门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新生儿及儿童疑难病诊治中心建设单位、国家卫健委出生缺陷定点救治单位、全国儿童恶性肿瘤(实体肿瘤)诊疗协作组牵头单位、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医院、新生儿神经重症医学专项技术教学培训基地。各项业务均平稳快速发展,已基本达到三级甲等儿童医院的规模和学科水平。艾力彼医院管理研究中心发布《2020年中国医院竞争力报告》中,我院继2019年再次进入“2020年全国儿童医院50强”并位居福建儿科类(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儿科)首位。医院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黄国英名医工作室、周文浩名医工作室、郑珊名医工作室,和曹云教授、董岿然教授、黄瑛教授三位特聘主任,以及33位相关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的学术主任。医院海纳国内外儿科领域的20多名专家任学科带头人,技术力量雄厚。利用远程医学平台共享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优质资源,开展新生儿、心血管外科等各学科会诊(MDT),建立以病房为单位的“上海-厦门”信息互联互通并已全覆盖,建立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疑难病、罕见病(MDT)远程门诊。医院硬件设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配有先进的洁净手术室,3.0T西门子静音磁共振、64排飞利浦微平板CT、GE等高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系统、24小时动态脑电图、电子胃镜、肠镜、3D腹腔镜、德国布鲁克微生物质谱仪、串联质谱仪、DSA(X线血管造影机)、ECMO等先进诊疗设备。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对厦门医院实行品牌、管理和技术的平移,医院各项高难度业务服务相继开展,如:PICU能开展塔尖技术体外膜肺(ECMO),内镜中心开展小儿纤支镜、胃镜肠镜诊断治疗技术,新生儿外科开展食道闭锁、膈疝及肺叶切除等微创手术,神经外科开展早产儿颅内出血手术、癫痫外科手术,NICU开展呼吸支持治疗、换血技术和亚低温治疗、NO吸入、CRRT、ECMO等技术,成功救治23+4周470g超早产儿,开展ECMO联合CRRT救治34周、体重2.3千克早产儿。其中先天性食道闭锁的腔镜手术、胆道手术、早产儿救治都达到了国内一流水平,填补省内空白。心血管外科成功开展新生儿、小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医院已建成先心病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的一体化体系。新生儿医学中心、儿童重症医学科开通24小时院前转运,已接受厦门市及周边地区46家医院(包括三级医院)转诊危重症患儿万余名,至今成功率100%。医院已累计提供360余万人次的门急诊服务和10.8万人次的住院服务;手术突破2万台,单日突破100台。服务儿童近50%来自周边地市,其中14%来自省外,有效缓解区域儿科看病难问题,已成为福建省有重要影响力的儿童专科医院。2019年9月,经厦门市政府研究同意,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在上海签订了第二轮(2019年-2025年)托管协议。2021年6月,医院获批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第二批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试点项目单位。2021年9月,福建省政府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正式签署协议,合作共建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2022年3月获批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筹),医院步入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医院的功能定位为立足闽西南,辐射海峡西岸及东南亚地区,临床、科研、教学和人才培养一体化建设,创建具有示范意义的儿童区域医疗中心、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成为高素质儿科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对台儿科医学交流与合作基地。因各种原因引起腹主动脉直径扩张至正常直径的1.5倍以上称为腹主动脉瘤(一般认为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厘米)。,动脉退行性变 动脉壁内的支持和弹性结构可发生退行性变,血管正常结构发生变化,承受血流冲击的能力降低,容易发生动脉瘤。 动脉退行性变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结构基础。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常见的主要促发因素,与脂质沉积引发的血管炎症反应等有关,可造成血管壁内膜撕裂、变性、局部萎缩,容易形成血管瘤。 创伤 火器、刀刺等直接暴力可直接损伤动脉壁,造成动脉壁部分或完全破裂,从而引发动脉瘤。 爆炸等间接暴力可造成动脉壁撕裂,进而发生动脉瘤。 长期反复挫伤、血管移植、动脉穿刺等均可造成血管壁损伤而产生动脉瘤。 感染 脓毒性栓塞:脓毒症、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可形成感染性栓子,栓塞管壁的营养血管,进而造成感染。 血管邻近组织感染:可通过淋巴管、营养血管等波及大血管,是主要病因。 局部噬血管细菌感染:如猪霍乱杆菌、布鲁杆菌感染等。 血管损伤和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等容易发生感染。 先天因素 先天发育异常可导致动脉壁薄弱,从而容易发生动脉瘤。比如马方综合征,先天性结缔组织发育不良可引起全身弹力纤维断裂,患者可发生各种类型的动脉瘤。先天性疾病还有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等。 其他 免疫相关炎症、动脉中层囊性变性等可以导致动脉瘤,相关疾病有白塞病、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及血管炎等。 吸烟、创伤、高血压、高龄和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是动脉瘤的易患因素。,腹主动脉,动脉瘤切除及动脉对端吻合术 主要用于较大的肢体主干动脉。 切除动脉瘤后,将两端动脉进行吻合。 动脉瘤切除和血管移植术 适用于动脉瘤较大,切除后动脉缺损较长,无法进行吻合的情况。 可用人工血管或自体静脉移植术。 动脉瘤切除和动脉结扎术 主要用于非主要动脉的动脉瘤,并且动脉结扎后不影响组织或器官的血液供应。 主要方法为切除瘤体,结扎两断端动脉。 囊状动脉瘤切线切除及动脉修补术 适用于囊状膨出的动脉瘤。 呈切线状将膨出的瘤体切除后,有足够的动脉壁进行修补以恢复血流。 动脉瘤腔内修补术 适用于与周围组织或器官粘连紧密而分界不清楚的假性动脉瘤。 阻断瘤体两端血流,切开瘤壁,找到动脉裂口,行单纯缝合修补或用补片修补。 如修补会引起血管腔明显狭窄而影响血流通畅时,可加用补片。 腔内修复术 用于治疗周围动脉瘤以及降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尤其适用于有重要脏器功能严重不全等高危患者。 通过介入技术,在扩张的腹主动脉内放置血管支架,将动脉瘤壁与血流隔绝,从中间重建血管通道,预防瘤体继续增大。 优点是创伤小、恢复快。可降低心、肺等重要脏器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缺点是技术难度高,目前开展的医院较少,费用较高昂。 动脉瘤加固包裹术 当无法进行动脉瘤夹闭或修复时,可采用此方法,主要防止动脉瘤进一步增大。 包裹的材料包括肌肉、软布、Gore-Tex、聚四氟乙烯、橡胶板、棉布等。,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特别是发现肿块具有膨胀性搏动时,大多可以明确诊断。 部分动脉瘤因位置或症状不典型,需要同其他疾病相鉴别。如位于动脉表面的肿瘤,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扭曲,血供丰富的恶性肿瘤以及脓肿等。一般需要借助辅助检查,才可鉴别诊断。,减少肥肉、油炸食品、零食的摄入,超声检查、CT血管造影(CTA)、动脉血管造影(D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