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专家

简介:

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以下简称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成立于2002年6月28日,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第五临床学院,承担临床医疗、教学科研、防盲公益、预防保健等任务。医院目前是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眼科学硕士博士授予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项目单位、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广东省分中心、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医院、广东省眼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教育厅重点学科、广东省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广东省健康科普基地、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汕头市眼病临床研究中心、汕头市眼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粤港高校眼病精准防治与研究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汕头)工作基地工作站、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病临床研究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汕头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中心、互联网医院,中国女医师协会眼科专委会主委单位。医院现建筑面积9508平方米,建制床位180张,编制床位132张,实际开放床位100张,日间病床80张。延伸医疗点和科普基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未来的新院面积57249.63平方米,核定床位300张。年服务门急诊患者约34.3万人次,累计门诊量近410万人次;年手术量近2.8万例,累计手术量近30万例,累计服务住院患者近15万人次。2022年住院患者中,市外(含境外)患者数约比41.92%。2022年,平均住院日1.60天。医院设有白内障及屈光,青光眼,眼底病,眼外伤,屈光(视光)与儿童近视防控,眼表及角膜,眼肌病与小儿眼,眼眶病眼肿瘤与眼整形,神经眼科,中医眼科等十大覆盖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眼科亚专科。共设置职能科室12个,业务管理科室12个,医技辅助科室5个,研究机构6个。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医院现有职工543人,其中医疗技术人员403人,高级职称56人,博士及硕士学历135人。114名眼科医生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5%,高级职称占27%;其他医疗技术及护理人员289人。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以“致力发展为国际优秀眼科中心”为目标,以“追求卓越、真诚服务”为宗旨,以“人人享有光明世界”为愿景,以“用关爱的心点亮生命的光”为院训,为服务区域内外提供高水平、高质量、与国际同质化的眼科医疗、教育、科研服务。医院特色(一)声誉影响力各专科眼科诊疗技术与国际同步发展。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全国其他专科手术类连续四年获国家监测指标最高等级A级,2021年度排名全国第9,稳居全国眼专科医院第一方阵;2021年度、2020年度广东省三级公立医院(其他专科手术组)绩效考核——广东省第一; 连续8年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专科声誉排行榜列华南区眼科第2位,并连续6年获全国提名;2022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STEM)眼科排名第17位,广东省第2名;全国GCP机构药物临床试验量值排行榜眼专科医院第8位;“全民亮眼项目”入选中宣部全国2022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精准医疗技术输出助推基层眼科振兴发展”获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2021年度,助力汕头市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国家移动互联网满意度调查门诊患者满意度和员工满意度汕头市第1名,住院患者满意度汕头市第2名;“全民亮眼”大型眼健康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获得广东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广东省唯一入选医疗机构);中国医师协会最佳眼科公益团体;“全生命周期眼病同质化人工智能诊疗平台的建立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医药教育协会2022年度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21年获得广东省医院协会医院管理创新一等奖,中南六省医院管理创新二等奖,在国际学术团体任常务委员1人;在国家级一级学术团体任职62人次,其中,任主任委员1人次;任副会长1人次;副主任委员2人次,青年副主委1人次;常务委员2人次;理事1人次;委员55人次;在省级学术团体任职139人次,其中,担任会长3人;副会长2人;理事3人次;主任委员1人次;副主任委员8人次;常务委员38人次;委员86人次;在国内主要学术期刊任职11人次;先后获得“中华医学会防盲杰出贡献奖”、“APAO Susruta Lecture”、“亚太眼科学会防盲杰出贡献奖”、“亚太眼科学会成就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中国老年医学会老年医学杰出贡献奖”、“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防盲特别贡献奖”。(二)人才培养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青年医生在就职期间需前往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进修,另外,医院还利用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会议等多种形式,选派优秀的青年骨干赴美国梅奥诊所、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德国海德堡大学、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眼视觉中心、英国贝尔法斯特维多利亚皇家医院、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等国内外知名眼科中心深造,并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使高层次人才获得更多的专业前沿新信息、新技术、新思路。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医院有2人获得广东省第一批杰出青年医学人才,2人入选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青年拔尖人才”,3人入选广东省扬帆计划(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3人成为汕头市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人入选2022年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100名眼科医生。2人入选全国眼科专家学术影响力百强(TOP100),1人入选全国“TOP名医”眼科白内障专业前10强,17人入选广东“岭南名医”,4人入选“南粤好医生”,2人入选“南粤青年好医生”,30人入选汕头市高层次人才,1人入选汕头市医疗卫生名医。(三)科学研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坚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以科研结果推动临床发展,以香港中文大学为纽带开展国际多方合作,建立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Andrew Schally教授工作站,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普渡大学、迈阿密大学、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冰岛deCODE基因中心、新加坡国立眼科中心等国外知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在眼科学科发展、前沿技术、人才培养等多领域深度合作,拥有专业研究团队设备先进的十大实验室,与中科院数研院和北大儿少所联合成立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联合实验室。2021年获批广东省眼病精准诊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汕头市眼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病临床研究中心、汕头大学医学院眼科研究所、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汕头)工作基地工作站,依托这些平台,更进一步推动眼科临床产学研转化。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2项,国家级项目及国际横向合作项目32项,省市级科研项目251项;获国家及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0项;发表论文923篇,其中SCI论文443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为176.079,总影响因子为2071.446。“新冠肺炎病毒与眼部关系”和“新冠肺炎病毒与大数据搜索”两篇论文分别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国家专利授权1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项。由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组建的中国纯本土团队自主研发的多项人工智能研究成果在多个国际知名SCI期刊发表,2022年发布了全球首个集合了39种眼底疾病以及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全生命周期眼健康智能化眼病诊疗预警平台,实现了眼部多疾病多病变的高效精准检测的产学研转化,提升临床诊疗工作的效率及准确性。通过国际领先的AlphaFold2和RoseTTAFold技术建立的眼病突变基因大数据库与可视化突变蛋白数据库,模拟出超过500个眼科疾病蛋白的精细三维结构,成功研发精准靶向致盲性眼病基因蛋白药物研究平台,为区域乃至我国典型遗传性致盲性眼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精准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思路和策略以及预警体系。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搭建国际眼科医疗科研创新发展的学术交流平台,先后举办了广东省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年会、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眼科学专委会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学组2022学术会议暨粤港澳大湾区眼科高峰论坛、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学学术年会暨第11届国际眼科论坛、香港•汕头眼科高峰论坛、第三届岭南眼科论坛暨粤港澳大湾区眼科医师联盟高峰论坛、国际眼科研讨会(ISO)暨广东省医疗行业协会眼科管理分会年会、广东省首个5GSA手术直播、第五届中国眼科教育论坛、第四届智能眼科大会等富有影响力的学术会议,充分展示了当前眼科医疗科研领域最先进前沿的技术、理论和研究成果。(四)教学培训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是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五临床学院、汕头大学眼科学硕士、博士授予点、博士后流动站,广东省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了学历教育“本-硕-博”和“学历教育-专业规培-毕业后再教育”全覆盖的完整体系,承担眼科学、医学眼视光、护理学等全英教学。共有博士研究生导师3名、硕士研究生导师29名、全英授课老师12名。培养博士后5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333名、本科生3978名。博士获高校博士点专项基金3项,硕士获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国家级3项、省级11项;规培结业考核通过率98.79%。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坚持中英文教学,在全国率先将国际眼科医师考试(ICO)纳入毕业后教育体系,先后有139人次通过ICO考试,其中17人次获全国前三名,通过率全国领先。自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开展规培工作以来,已形成眼科专业理论课、阅片会、case report、香港远程教育、教学查房的一种规律性的线下双语教学培训模式。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从2020年至今坚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已开展超过1029场次线上规培,总浏览量达超34万人次,已覆盖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成为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眼科规培线上课程,建立了一条跨越疫情的教学桥梁。以多样化的继续教育为契机,汕头国际眼科中心以“助人自助,输血造血、持续发展”为理念,为全国各地的基层眼科医生提供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累计完成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81项,省级继续教育项目162项,市级继续教育项目148项,建立规范化住院医生及基层医生培训质量管理体系,全国首创虚拟结合现实wetlab的白内障手术技能培训模式,为根植基层眼科持续性发展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项目培训已覆盖全国22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共206个地区;培训白内障手术医生4200名,培养可独立手术基层医生647名,共独立完成手术量36万例,居全国首位,为全国各级医院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掌握了规范化手术技能并能独立开展手术的医生。(五)预防保健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自2007年起组织成立“青光眼患者俱乐部”,至今已连续15年,给广大青光眼患者提供一个交流沟通的“家”。目前俱乐部会员已达2000多人,医院专家定期为会员带来防治病科普知识和相关资讯,患者及其家属分享防治病心得、相互鼓励,共同迎战疾病。20年来,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服务团队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坚持做眼健康检查,开展“全民亮眼行动”大型眼健康科普活动,先后在汕头市近2000个社区、单位及学校,为超过19万群众开展眼健康建档并普及眼健康知识,举行3000余场眼健康科普讲座及一对一宣教,开展免费白内障手术5500余例,共捐济困帮扶款超过3000万元,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2017年度全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先进团队”称号,凭借多年的坚持,成为当年度广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全民亮眼行动”项目在2023年度入选中宣部全国2022年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在2021年度广东省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中被评选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作为汕头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与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技术指导中心,汕头国际眼科中心通过组织成立“汕头市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中心”,组建“汕头市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联盟”,建立全自动智能化近视防控信息大数据平台,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套构建近视防控“卫星站”,开展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培训。2020年-2023年,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共走进汕头市六区一县开展三轮次全覆盖近视监测数据采集工作,共为全市中小学生建立电子眼健康档案超过253万人次。项目助力汕头成为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改革试验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学术论坛成为汕头市第一批学会和海智项目。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是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汕头市科普教育基地,拥有1185.44平方米的科普活动基地,日常开展青少年科普健康活动。(六)防盲公益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秉承公益性原则,致力打造“奉献文化”,把“授人以渔、助人自助”的理念渗透到医院的眼健康宣教、基层科普义诊、基层医生培训、近视防控、光明行医疗技术输出、医联体建设、后期手术支持等工作中,先后牵头建立涵盖多元化合作模式的医联体单位116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构建了“三级医疗振兴网络”眼科技术输出平台,以“一次投入、持续发展,低价收费、优质服务”为宗旨,实现了患者、扶持医院、政府、社会等多方共赢局面,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汕眼模式,开展了“关心是潮流”、“亮睛工程”、中华健康快车火车医院、中华健康快车培训中心、西藏显微培训中心、ASCRS培训中心、蔡司培训中心等八大全国性复明振兴项目,从扶持到振兴,以线上线下并驱的支援模式助力基层单位打破技术壁垒,项目获国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第五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的帮扶下,海南省成为全国第一个无障碍白内障省,潮南区成为汕头市第一个无障碍白内障区,三饶镇成为潮州市第一个无障碍白内障镇。2017和2018年,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战略,以国家级白内障专家领队单位身份带领国家援外医疗团队,2次7人次分别前往巴基斯坦及非洲布隆迪执行援外光明行手术组任务。在开展国际医疗援助的同时,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还积极配合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要求,派出6名医务人员参加柔性援疆(1)援藏(5)工作。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共派出121人次的志愿者团队参加25站“中华健康快车”光明行,接诊患者42806人次,完成手术25541例。26人获得中华健康快车“光明天使”称号,集体被授予中华健康快车“启明领袖奖”、“最美医生团队”等称号。自2013年起,汕头国际眼科中心积极开展公益“光明行”活动,先后远赴西藏、四川、青海、新疆、吉林、甘肃等“老少边穷”地区,帮助提高偏远地区眼科医疗水平。其中,援藏志愿者团队10年37次近500人次赴五省藏区,开展疑难病例会诊、义诊12373人次,手术1857例,并对当地医生进行手把手带教,培养了10名可独立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藏族医生,独立手术量达12131例。由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前院长唐慧明教授在荣休之际与医院共同成立的“慧明专项资金”,在“专项资金帮扶一些,政府报销一些,家庭自付一些”三方融合的模式下,累计资助患者618人次。不仅让众多患有眼疾的患者能够重获光明,也向外传递了大爱无疆的精神,为贫困的眼疾患者和家庭带来温暖和希望。(七)易地扩建项目如期推进,打造“一院两区”高水平现代智慧眼科医院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易地扩建项目作为广东省及汕头市“十三五”规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辐射带动广东省整体眼科医疗、科研水平提升的民生工程。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施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帮助下,项目已于2021年11月份顺利封顶,目前正在进行室内和配套建设工程。通过一系列基础建设和智慧医院建设,未来的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将实现院区扩容、迭代升级,成为一座“技术水平智能化 、医疗手段先进化、科研合作产业化 、医院管理自动化、医疗空间艺术化、医护培训体系化、公益救助闭环化” 的高水平眼科医疗中心,围绕“一体化、同质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形成医院职工和群众翘首以盼的“一院两区”发展的南北两翼新格局,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与国际先进的眼科医院齐头并进。 构建区域眼科医疗高地的基础更加夯实,就医环境持续优化。接下来,医院继续以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接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辐射带动,全面融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不断扩大办院格局,以“南北两翼”“一院两区”新布局推进高水平医院建设,致力为区域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创新动能,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和综合实力,全面科学统筹推进医院医疗、科研、教学、培训及防盲公益创新性发展,在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人才引培、内控管理、医联体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抑郁状态,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指没有明确奋斗目标,精神颓废的状态。心中极其压抑,时常感到十分烦躁不安。会走极端。,不明,脑,1.治疗目标 抑郁发作的治疗要达到三个目标:①提高临床治愈率,最大限度减少病残率和自杀率,关键在于彻底消除临床症状;②提高生存质量,恢复社会功能;③预防复发。 2.治疗原则 ①个体化治疗;②剂量逐步递增,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使不良反应减至最少,以提高服药依从性;③足量足疗程治疗;④尽可能单一用药,如疗效不佳可考虑转换治疗、增效治疗或联合治疗,但需要注意药物相互作用;⑤治疗前知情告知;⑥治疗期间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并及时处理;⑦可联合心理治疗增加疗效;⑧积极治疗与抑郁共病的其他躯体疾病、物质依赖、焦虑障碍等。 3.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中度以上抑郁发作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临床上一线的抗抑郁药主要包括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代表药物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和艾司西酞普兰)、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SNRI,代表药物文拉法辛和度洛西汀)、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5-羟色胺能抗抑郁药(NaSSA,代表药物米氮平)等。传统的三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由于不良反应较大,应用明显减少。 4.心理治疗 对有明显心理社会因素作用的抑郁发作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常需合并心理治疗。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人际治疗、婚姻和家庭治疗、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其中认知行为治疗对抑郁发作的疗效已经得到公认。 27.物理治疗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物理治疗手段——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主要适用于轻中度的抑郁发作。,通常需要和偏执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进行鉴别。,无,首先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头颅CT等检查,排除器质性可能。其次,确定患者为心理因素,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的心理量表,。

吴政根 主任医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白内障、黄斑水肿、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高度近视。各种白内障及眼底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激光和手术治疗,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工作。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白内障、黄斑水肿、老年性黄斑变性、视网膜裂孔、玻璃体积血、玻璃体混浊、高度近视。各种白内障及眼底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的激光和手术治疗,开展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工作。
更多服务
陈斐斐 主治医师

擅长眼科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葡萄膜炎。玻璃体疾病、 底病、青光眼、屈光不正、干眼症、弱视、白内障的诊治,擅长运用眼部微针以及中医药方法治疗疑难眼底病。

好评 100%
接诊量 895
平均等待 1小时
擅长:擅长眼科常见疾病、多发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葡萄膜炎。玻璃体疾病、 底病、青光眼、屈光不正、干眼症、弱视、白内障的诊治,擅长运用眼部微针以及中医药方法治疗疑难眼底病。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我有双向情感障碍,最近头晕、头重脚轻,四肢无力,晚上有时会很暴躁又很无力,正在服用喹硫平、丙戊酸镁和碳酸锂缓释片,想了解正确的用药方法和生活建议。患者信息:女性,30岁。
23
2024-11-13 12:07:52
我经常感到情绪波动大,时而高兴,时而沮丧,影响了我的日常生活。之前在北京安定医院就诊过,想了解更多关于双向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信息。
43
2024-11-13 12:07:52
我有双相强迫症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不敢随便与人沟通,害怕被打,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现在在服用丙缓、氟伏沙明、氯氮平、利培酮和氯硝西泮,想知道是否需要调整用药?患者男性30岁
48
2024-11-13 12:07:52
我经常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两年前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目前处于混合性发作阶段,最近调整了药物,效果不明显,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想知道如何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67
2024-11-13 12:07:52
情感双向症状,需要开具再普乐处方单。患者女性32岁
35
2024-11-13 12:07:52
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服用德巴金一年半,血液检查显示德巴金浓度过高,担心副作用影响身体健康。
47
2024-11-13 12:07:52
脑积水术后,现高血脂,双向情感综合症,求核磁报告异常原因。患者男性62岁
41
2024-11-13 12:07:52
患者咨询关于双向情感精神疾病的药品问题,包括药品成分及功效等。
1
2024-11-13 12:07:52
我怀疑自己有轻度的躁郁症,但很少去看心理科,能否自我评估和管理?患者女性22岁
7
2024-11-13 12:07:52
家属代为咨询,患者被诊断为双相情感精神病,需要长期服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和富马酸喹硫平片,7月5日出院后按时服药,现再次开药并询问生活建议。患者女性76岁
38
2024-11-13 12:07:52

科普文章

#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
166

视频简介

作者信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精神科 主任医师 罗庆华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我们应该尝试、去培养自己良好平和的性格,矫正患者不良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患者可以学习心理调节的方法,同时也需要家人的帮助。当患者病情不稳定的时候,家人和周围人员应该注意防止患者自伤自杀,防止其冲动伤人帮助他及早的就诊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导。

第二 在规律服药期间,应该特别注意不要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包含有精神活性物质的食物。

第三 患者是需要合理的安排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情况允许,家属应该鼓励患者,尽早的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者锻炼,适当的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恢复规律的生活,避免与社会脱节。

第四 治疗期间应该进行病情监测、定期复查,监测患者有无对药物产生不良反应,比如体重增加,肝功能损害,月经不规律,服用碳酸锂的患者,还应该规律的监测血药浓度,随访甲状腺功能等。

#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缓解状态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
66

大家好,我是吕医生,今天给大家科普一下

双相情感障碍治疗应遵循的几个治疗原则

  • 第一,安全原则,药物治疗必须在确保患者安全的情况下进行,双相情感障碍急性期患者往往具有冲动性,攻击性,对周围人或自身安全构成一定威胁,暴力、自伤甚至自杀的风险较大,并且急性期的病人往往抗拒住院或者他人的照顾,不服从治疗存在逃离医院,脱离监护的风险,对于这类病情严重的患者,应该选择住院治疗!
  • 第二,共同参与原则,双向情感障碍治疗的成功,需要精神科医生,临床药师,护士,心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士的通力合作,也需要患者,患者家属及重要关系人士的配合。
  • 第三,综合治疗原则。包括药物治疗,电抽搐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康复等手段在内,综合治疗更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 第四,联合用药原则,由于双向情感障碍,病情的复杂性,临床现象的多相性,病程的长期性等特点,目前还没有一种药物可以完美的满足一个患者各个治疗阶段各种临床相的所有治疗的需求。因此,绝大多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药物治疗往往是联合用药治疗,涉及到药物包括心境稳定药如碳酸锂、丙戊酸钠、卡马西平,抗精神病药,如奥氮平、喹硫平,利培酮等,以及抗焦虑药和催眠药,等等
  • 可是即便联合用药,药物的种类还是易少不易多,在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时,心境稳定药应该是基础用药,也就是说,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治疗是以心境稳定药为基础的联合用药治疗!
#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
5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如果患者存在于对于药物、心理双重依赖的话,那么这类情感障碍的患者可能治疗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多数情况下,这类患者已经对药物形成了比较强烈的依赖性,甚至很多人已经产生了药物成瘾性,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所谓的药物治疗,甚至可以变相的看成了服用药物毒品来治疗自己的精神创伤。因此,想通过药物戒断来进行治疗,困难重重。

停止服用药物后,患者第一可能产生比较明显的戒断反应。其次,还可能因为停止服用药物以后,原有的症状不断加重。这样两难的结局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这是其一。其二,这类患者不光是对药物有很强烈的依赖感,他们还对特定人群产生了比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感。比较强烈的心理依赖感表现在他们可能需要爱人长时间的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如果一旦离开,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躁不安,甚至疑神疑鬼,担心对方要离开自己,甚至出现了背叛。甚至会做出一些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情来。这种强烈的心理依赖感,甚至不会因为家人的陪伴而逐步得到缓解,反而可能会不断加重,甚至不能离开一分钟。往往这样双重依赖的情感障碍类患者,治疗效果欠佳。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34

双相情感障碍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一般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它对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约有一半的躁郁症发病于青少年阶段,提早发现,才能对病情做控制。若父母双方都有病史,孩子罹患的比率是 50%,父母单方有病史,罹患比率则约 15%到 20%,有家族史者须特别当心。

一般而言,躁病的发病年龄约在二十岁与二十五岁之间,郁病的发病年龄则大约在三十至三十五岁左右。躁病与郁病发作持续时间也不尽相同,通常若不加以治疗,躁病的症状可能持续三至六个月,郁病症状,可能长达六至九个月。发病年龄多在 20 岁左右,但各年龄组均可发病。

双相情感障碍的遗传度高达 80%,因此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比正常人更容易患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可遗传获得,因此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要比正常人群患病率高 10%。

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造成的;美国的数据表现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 1%到 3%。一般越发达的国家,发生双相情感障碍的几率越大。

#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
63

 

 

双相障碍患者目前在国内有增多的趋势。得益于学术界对该病有了更深入的研究与学习。

 

既然诊断为双相障碍,治疗当然是第一位的。心境稳定剂的优先使用是非常必要的。双相障碍会有多个亚型,不同的亚型治疗上也是有所差异的。

 

说到生活中的调养,那就要看患者目前处于双相障碍的哪个亚型。若抑郁发作为主,家人应多陪伴、关心,多为其分忧解愁;若以躁狂发作为主,家人也要多加看管,不要让其惹是生非、招猫逗狗、不要让其花钱无度,生活要规律,早睡早起等。

 

双相障碍患者会有一段时间的间歇期,此期基本如常人,这段时间越长越好。尽量不要让其受刺激,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定期去看医生,密切关注病情变化,有效应对。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64

无论是在专业人士群体,还是在双相障碍患者家属群体,“转躁”这一术语都是频频说起的话题。

从专业角度来解释,转躁就是双相障碍患者在抑郁发作过程中病情发生与抑郁发作相反的“转相”(switch),抑郁发作终止,出现典型的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这个转躁的过程既可以骤然发生,也可以历经数日完成。其中,多数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兼具抑郁症状和躁狂症状的混合形式,只是在此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哪种症状相对占优势而已。当然,躁狂发作或轻躁狂发作同样也可以转相为抑郁发作,也属于转相。由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转为抑郁发作要比由抑郁发作转躁的概率要更高。只是,由抑郁发作转躁可能发生在抗抑郁治疗期间,而且涉及对其发生可能与医疗行为有关的归因问题,对医生而言,重视程度往往较大。

然而,无论是在临床医生这个专业人士群体,还是在患者家属这个群体,都存在着对“转躁”概念的错误解读或对“转躁”现象的错误判断,即只要看到抑郁发作患者有了某种不是典型抑郁症状的表现,就往往联想到是“转躁”了。这种现象或倾向对正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患者尤其明显或敏感,甚至达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

实际上,现有的关于双相抑郁患者发生“转躁”的真正原因和准确数字都不清楚、不准确,只是从现象上看,接受抗抑郁治疗的抑郁发作患者,转躁的概率略高而已。而且,目前已有的关于转躁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主要来自多个小样本研究,且这些研究多为回顾性的,科学意义并不很大。另外,抗抑郁治疗与转躁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仍然没有定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过分强调“转躁”的风险甚至达到了谈虎色变的程度,显然不是理性的态度。而更可取的做法则是准确、可靠地识别出真正的转躁病例,给予正确、合理的处置,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发生的原因。

如果按照严格的诊断标准来操作,双相抑郁发作转躁后的表现必须符合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症状学标准,即有相对典型的心境高涨或易激惹或目的性活动明显增加,同时还有睡眠需要减少、思维联想活跃与言语明显增多或健谈、自我评价过高和夸大等。因此,识别由抑郁“转躁”的核心症状,应该是构成躁狂综合征的主要症状。什么是躁狂综合征的主要症状?我个人认为,心境的异常且相对持久的高涨(elation)或欣快(euphoria)是转躁的最可靠、最具特异性的标志。其次,目的性活动增多(increased aimed activity)也是较可靠的标志之一。再其次,意志活动增强也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如关注“宏大叙事”、表达“雄心壮志”、发出“豪言壮语”等。就转躁的特征性症状而言,易激惹(irritable mood)的特异性反而并不很高,甚至不及睡眠需要减少、思维联想活跃或自我评价过高与夸大等表现。

但在大多数情况下,病人家属语境下的“转躁”,甚至很多临床医生语境下的“转躁”,都是以“易激惹”现象作为判断标准的。如前所述,易激惹恰恰不是特异性最强的转躁标志。精神病学所说的“易激惹”,在病人家属口中常被称为“易怒”,是双相障碍的特征性症状(characteristic feature)。该症状还是双相障碍核心特征(core feature)心境的“不稳定性”(instability)或“易变性”(lability)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反映的是心境改变的激发阈值极低,微不足道的刺激即可激发或诱发极为强烈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暴怒、攻击、自伤等。从我个人的临床工作经验来看,易激惹现象背后的情绪或心境不尽相同,既有转瞬即逝的短暂情绪爆发,也有相对持续的恶劣心境。因此,易激惹现象可以在躁狂或轻躁狂发作患者夸大性、冒险性及不合理要求被拒时出现,如患者提出巨额冒险投资的要求被家属拒绝、在公共场所要享受“贵宾”待遇时被周围人拒绝,都可以使患者出现发作性暴怒;易激惹现象也可以在有持续性恶劣心境并伴有人际关系敏感或被拒绝敏感(sensitive to reject)症状的抑郁患者,遭受自认为是他人针对其的“恶意挑衅”而被触发出现。在前者,在患者情绪平稳后,可以为其暴怒和攻击行为真诚道歉;而后者,总是将其暴怒和攻击行为的原因归咎于他人,并为此耿耿于怀,绝不可能道歉。此外,临床上还有一种相当常见的易激惹现象,与以上两种情况有所不同。一些在成长过程中受家长娇宠、心理成熟程度差、人格存在缺陷的青少年患者,因心境恶劣,总是处于情绪爆发的临界状态,他们随时都可能出现自发的暴怒和攻击、自伤行为。但更多见的情况是,在家长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患者纠缠于家长或其他亲属当前或以往的微不足道甚至毫无关联的“过错”,而有暴怒发作,让人觉得完全是“借题发挥”,似乎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无赖样行径。

如此看来,若精神科医生能对上述临床现象进行细致的甄别,排除以恶劣心境为背景的易激惹现象,真正转躁的病人其实并不多。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治疗中,完全不必为那些不靠谱的“转躁”率而因噎废食,过分限制抗抑郁药物的使用,影响病人的远期疗效。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13
一项新近发表于《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的研究称,近三分之一的双相 I 型障碍患儿同时患有自闭谱系障碍(ASD),这对他们本已受损的社会功能而言可谓雪上加霜。
 
美国麻省总医院的Gagan Joshi及其团队开展了这项研究。该研究共纳入了155名双相障碍患儿,其年龄在6-17岁之间。结果显示,这些患儿中有30.3%同时患有ASD。另外,无论参与研究的双相障碍患儿是否共患ASD,他们主要的躁狂症状都“惊人地相似”:易激惹、注意分散、判断力下降和活动增加。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共病ASD的患者明显更倾向于展示夸大的特质。
 
共病ASD同时意味着更加严重的精神病理学异常。与未共患ASD的双相障碍患儿相比,存在共病状况的患儿双相发作年龄更早(4.7岁 vs 6.3岁),整体功能评定量表得分也更低(39.5 vs 41.1)。
 
同样,由共病患儿的父母所报道的儿童行为量表(CBCL)也体现出同样的趋势:这些患儿在各个版块的得分均显著低于未共病的患儿。按照Joshi及其同事的观点,这一结果“提示ASD使得双相障碍患儿的疾病进程愈发复杂化。”
 
这两种疾病,不管是单发或共病,均对患者的教育和家庭功能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与136名对照儿童相比,这些患儿家庭环境量表(FES)得分更低,受教育方面的表现也更差。
 
研究者还发现,这些患儿一级亲属罹患双相 I 型障碍的风险亦不受患儿是否共患ASD的影响。
 
“按照一般的观点,夸大是躁狂发作的主要症状之一,而此症状究竟是否同样为ASD的一个独特属性,目前尚存疑问。”Joshi推测,夸大可以独立于双相障碍而出现在某些形式的自闭谱系障碍患者中。
 
“这个结果提示,双相 I 型障碍和ASD之间确凿存在共病的可能,而并非其中某种疾病的症状被简单地混淆为另一种疾病的症状,”Joshi指出,“研究成果仍需进一步确认,但精神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考虑到两者共病的可能性,并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
19
据报道,双相情感障碍(BPD)在确诊前有69%患者被误诊为其他精神疾病,少年儿童更是如此,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症状不典型或症状与其他精神障碍重叠 儿童青少年情感表达简单,多不深刻,BPD症状不典型或与其他精神障碍相仿,可为易激惹而不是情绪高涨。Weckerly等认为易激惹症状可能严重、持续、强烈,有的易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2 共病较多 Arman等认为38%的BPD患儿有一种或多种共病的诊断。
 
3 认识不足 有人认为BPD在少年儿童中少见,据报道20%~40%成年BPD患者在儿童或少年期就有BPD发作,其实并不少见。
 
4 病史了解不够 由于轻躁狂具有动力足、精力旺、非常自信,思路快、计划多、想法多等很多“阳光”的一面,因此很多家属很难把轻躁狂当成一种障碍,而被看成是一种正常或比较好的表现,只有在出现了一些行事鲁莽、乱花钱、好冲动、缺乏耐心等一些比较“阴暗”的一面时才会引起重视,而这些却不一定每个患者都会发生的。
 
5 与同年龄阶段的正常情感状态难以鉴别 青春期前后正值生长发育时期,其情感状态可以快速波动,有时不易与BPD鉴别。
 
6 诊断标准不统一 成人的诊断标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少年儿童。儿童及青少年的临床特点和成人有着很大差异,成人BPD有清楚发作界限和痊愈界限的不连续抑郁,这在儿童并不常见,取而代之最常见的是抑郁躁狂的快速循环和混合性发作的长期维持。对少年儿童BPD的诊断标准应考虑与成人有别。
 
少年儿童BPD的及时诊断和治疗与预后关系很大,应当引起足够重视。

 

三点建议:

 

      首先,如果青少年有重度抑郁和BD家族史,并且对简单的抗抑郁治疗措施没有反应,那么还有第二个建议。

 
 
       第二,如果青少年的行为发生了显著变化,满足HIPERS标准(H指目标导向的多动-能量过剩/多动;I指过分易激惹;P指精神病[夸张、幻觉、妄想];E指兴高采烈、格外高涨的情绪;R指言语、思维快速;S指睡眠改变[不想睡或感到没有任何必要睡]),那么建议家属就近到BD领域专家(可能不会全部都很近,但是走一趟是值得的)和/或大学的医学中心就诊。
 
       第三,Carlson医师说她会鼓励儿科医师“查询当地是否正在进行有关躁狂的药物研究(躁狂研究比BD研究多)。即使儿童没有满足研究的标准,他们通常也会得到适当的评估。真正躁狂的青少年可能在儿科医师的处理范围之外。”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轻躁狂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15
1.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说的狂躁抑郁,一段时间狂躁,一段时间忧郁。狂躁时患者会兴奋、花钱,少睡,有时还喜欢打冤枉仗,这都是狂躁的表现。抑郁阶段表现为自我评价低、对未来感到绝望、凄凉,觉得自己想死,生活不感兴趣,这些都是抑郁阶段的表现,被称为双相障碍。
 
2.临床表现
典型躁狂发作表现:心情愉悦或容易发脾气,言语增多、高谈阔论,自我感觉良好、自信心膨胀,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爱管闲事,计划多但虎头蛇尾,行为挥霍或鲁莽,睡眠需要减少,性欲亢进。

典型抑郁发作表现:情绪低落、对前途感到悲观,愉快感缺失即无法从生活中体验到乐趣,兴趣减退或缺失,即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既往感兴趣的事也变得索然无味, 自我评价下降,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一无是处,自责甚至自罪,认为自己成了别人的包袱,注意力难以集中,自感记忆力下降,睡眠障碍,食欲下降,精力减退总 觉得乏力,自感脑子反应迟钝,自杀观念或行为。

3.临床现状

它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共病率的特 点,该病对患者的婚姻、子女、职业等诸多方面均有严重影响。该病临床上误诊率高、识别率低、自杀风险高,完全治愈率低,很多患者面临着抑郁的慢性迁延、转相的频繁、转相的突发等。

4.提高识别率,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参与

双相障碍从发病到准确诊断的平均延迟时间是5-10年,造成误诊率高、识别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轻躁狂的难以识别,对于轻躁狂状态常被患者感受到抑郁缓解或作为一种快乐的情感体验,持续时间相对短暂和具有自我协调的心境状态,故轻躁狂患者极少自发报告这种情况,那么这时家庭成员的细致观察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要减少误诊率,提高识别率,除了需要临床大夫需要不断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同时还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参与。

①患者有过首发抑郁之后,要多关注患者情绪的波动、行为的变化、语量的多少、 与人的沟通、内心的体验、言语的内容等的变化,尽可能地回忆患者是否有过持续几天的觉得心情愉悦,或发现脾气的变化,或变得勤快了,或一反过去的羞涩而表 现健谈,爱吹牛,感觉不到困倦,工作能力提高,睡眠需求减少,创造性提高,有很多想法等,并向大夫详细表述。

②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也可以了解一些简单 易操作的测查量表,并借助这些工具来筛查,有助于早期识别及提高警惕性。
#双相情感障碍,目前为混合性发作#双相情感障碍
21

 一般来说,需长期服药的母亲应停止哺乳,改用人工喂养。首先,按需哺乳严重影响睡眠,增加了疾病在产后复发的易感性。其次,所有精神类药物,都能分泌进入母乳,若药物浓度较大,则可能对婴儿产生毒性。因此对要求坚持哺乳的患者,首先应考虑非药物性的治疗,如心理治疗、电休克治疗。

抑郁症的疗程至少3-6个月,系统规范服药是疾病痊愈的关键。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