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以强迫思维或穷思竭虑为主的强迫性障碍专家

简介:

陕西省皮防所医院是省级非营利性事业单位,2016年由原陕西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综合门诊部和陕西省皮肤性病防治所门诊部合并升级建成,是陕西省皮肤病、性病防治专业医疗单位,以诊治皮肤病、性病专科见长,集各科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综合医院。是“全国省级性病中心实验室”、“国家级性病门诊类HIV监测哨点”、“全国淋球菌耐药监测点”、“全国皮肤性病专科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先后承担国家、省级科研课题多项,有20余项科研成果被推广应用,其中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卫生部和省级科研成果奖23项。先后获得“市级文明单位”、卫生系统“创佳评差活动先进单位”、“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文明单位”、“陕西省文明单位标兵”等荣誉称号。具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医疗设备,承担全省地方病、皮肤病与性病的社会预防与临床治疗。医院门诊开设皮肤科、内科、外科、中医科、检验科、妇科、影像科等。医院在近发展中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大力推行“科教兴院、人才强院”的发展战略,拥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先进的技术设备,承担全省皮肤病与性病的社会预防与临床诊疗。由省内外知名专家潜心科研,拥有皮肤性病综合治疗室、过敏原检测与脱敏实验室、基因诊断实验室、艾滋病筛查实验室、全国性病中心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实验室,拥有强大的皮肤性病诊疗、科研能力,为广大患者提供专业、正规、系统的医疗服务。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脑,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无,完成相关体格、精神及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穆真 主治医师

待补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待补充
更多服务
张宏山 主治医师

擅长泌尿外科前列腺肥大增生 前列腺炎症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等等相关疑难杂症。拥有超过二十年经验

好评 95%
接诊量 117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泌尿外科前列腺肥大增生 前列腺炎症 尖锐湿疣 生殖器疱疹等等相关疑难杂症。拥有超过二十年经验
更多服务
胡月娇 主治医师

皮肤科常见病的诊疗,痤疮,黄褐斑,面部皮炎,湿疹、真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银屑病、白癜风,脱发等疾病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

好评 100%
接诊量 1986
平均等待 -
擅长:皮肤科常见病的诊疗,痤疮,黄褐斑,面部皮炎,湿疹、真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银屑病、白癜风,脱发等疾病的诊疗有独特的见解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情绪焦虑,停药备孕,担心影响备孕。患者女性30岁
65
2024-10-25 16:25:35
患者因焦虑强迫症状寻求治疗,目前服用多种药物但效果欠佳。询问是否有其他辅助药物,特别是是否会有类似文拉法辛效果的药品。同时表达担忧面部胀、身体有气等是否器质性病变。患者男性24岁
25
2024-10-25 16:25:35
反复思考,控制不住,确诊为强迫思维症,求用药建议。患者男性17岁
41
2024-10-25 16:25:35
青少年焦虑强迫症状两年,寻求专业用药指导和生活建议。患者女性
69
2024-10-25 16:25:35
我可能有思维强迫症,想了解如何治疗,听说舍曲林和氟伏沙明可以治疗,哪个效果更好?患者女性26岁
11
2024-10-25 16:25:35
34岁女性患者,因强迫症焦虑症咨询舍曲林药物问题。考虑线下就医并希望了解线上购药途径。患者女性
44
2024-10-25 16:25:35
压力大导致思维强迫症,想了解症状和治疗方法。患者女性
27
2024-10-25 16:25:35
患者因失眠咨询安眠药种类及治疗方案。已线下就诊并服用过药物,但效果一般。患者女性24岁
27
2024-10-25 16:25:35
患者在线寻求米那普仑药物处方,自述有焦虑强迫症状,寻求医生建议。患者男性23岁
41
2024-10-25 16:25:35
患者因前往医院艾滋病传染科并担心因伤口接触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对此存在焦虑情绪。患者女性43岁
70
2024-10-25 16:25:35

科普文章

#强迫观念#强迫性神经症
36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两个主要特征,但它们在表现和功能上有一些区别。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在个人思维中的入侵性、不受控制的想法、冲动或形象。这些观念通常是令人不愉快、沉重或恐惧的,并且与个人的价值观或信仰冲突。强迫观念通常是困扰性、令人不安的,患者往往试图抵抗或抑制这些思维,但通常无法成功地控制它们。如反复出现的恶心想法、犯罪冲动、念头或担忧等。

强迫行为:是为了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造成的不安或不适的行为或动作。这些行为是反复、仪式化的,按照特定的规律或顺序执行,以避免或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困扰。强迫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应对"机制,尽管在长期情况下可能对个人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反复洗手、检查或整理物品。

不管是出现强迫观念还是强迫行为,都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强迫性障碍#强迫观念
9

如何识别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观念
22

 

强迫症多为渐进性起病,通常为慢性病程,伴有症状的加重和缓解。成人的症状模式较为稳定,在儿童中变化较多。

 

常见临床表现:


一.  具有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指:
1. 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如有关污染)、冲动(如刺伤他人)或表象(如有关暴力或恐怖的场景),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2. 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和表象,或用其他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例如,通过某种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
1. 重复行为(例如:洗涤、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机械的、不得不执行的。
2. 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情的发生以求反复确认;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 现实的连接(如对称的摆放物品以防止伤害所爱的人),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二.  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三.不能用其它精神障碍或某种物质的使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来更好的解释。

如何走出“反刍思维”的怪圈?

关于应对反刍的方法,目前还没有非常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建议的方法通常包括这几类:分心/替代性活动;各种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改变环境或解决问题。

由于小编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心理学小菜鸟,当下并没有更系统科学的知识储备,所以现在,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一点点爬出“反刍”的泥淖的。

首先,我粗略地学习了正念解压疗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正念"这个概念。百度百科上对正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我在这里对"正念"做一个更通俗的解释:正念其实相当于人们常常说的“活在当下”,当你觉察到自己开始“思维反刍”时,试着安静地坐在或者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以一个自体最舒适的姿态存在着。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你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任思绪自由游走,尽量放空自己,当思绪回到让你焦虑的地方时,你及时将思绪拉回到当下即可。或者你可以观察身边提前放好的水果,观察它的轮廓,细嗅它的芬芳,触摸它的形体等等。正念的目的就是让你关注眼前,暂时将不良情绪拒之门外。

其次,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反刍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允许自己去反刍,甚至去用力感受反刍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后来吧,也许是厌恶情绪的产生,渐渐发现反刍行为太没意思了。

当然,改变错误的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这对摆脱反刍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说服自己:反复纠结这些有的没的,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既然有了强烈的想要解脱的欲望,不如好好探寻内心世界,问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我找到的答案是:我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希望自己拥有和谐美好的社交关系,渴望别人认可接纳自己。在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之后,慢慢回顾整理哪些地方是自认为不足的,然后制定可行的方案解决问题,将内心的阴暗面逐一解放。

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认可并接纳自己,是一个人终身浪漫的开始。

学会爱自己,对自己多一点包容,少一些责备。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罢了。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仿佛找到了内心情感的支撑,慢慢地,开始有了内向生长的力量。

从此,日子滚烫,生活可爱。

 
 
那我们要怎么分辨自己是在“反省”,还是陷入了“反刍”呢?
 
 
 
 
 
 
 
01
 
 
反思的内容
 
 
 
 
反思的内容是有好有坏,还是只有“坏”?同样是对过往的事件进行反思,“反省”是在大格局上纵观全局,它思考的内容既包括正向经历和情绪,也包括负面经历和情绪。而“反刍”则只关注于消极体验。你可以这样理解它们的差异:如果反省是一部电影,那么反刍就是一个漫长的特写镜头,而这个镜头只对着那些给自己带来羞耻和不安的画面来回切换…
 
 
 
02
 
 
对过往经历的态度:是客观描述,还是自我批判?
 
 
 
 
“反省”时,我们对过往经历采取的是客观描述的态度,比如这件事做得很好,那件事做得不够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发生…我们的关注点是事件本身,它不会影响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反刍”就不一样了,它在回顾过往时,会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恶意的批判,比如我怎么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刚刚的行为真是愚蠢可笑…你把自己送上了审判台,用严苛的标准激烈地批判自己,苛责自己的过程中,你把自尊贬低到了尘埃…
 
 
 
 
 
 
03
 
 
结果:事情有没有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反省”是会导向具体行动的,它更像一个正反馈调节的过程,通过反省,我们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让自己走向康庄大道。
 
 
 
但“反刍”却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它更像一个负反馈调节的过程,反刍思维会让你沉溺在对负面情绪的思考中,让你觉得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通过打压自己的自信心,从而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除此之外,反刍思维还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比如:
 
 
 
反刍者可能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难以获得稳定的社会情感支持,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孤独和焦虑。
 
 
 
反刍会让消极情绪持续更久,还会提高抑郁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
 
 
 
 
最近一项对反刍的神经科学研究,可能揭示了“反刍思维”的本质:自我对过往经历的过度控制。试图用一套僵化的标准控制一切,一旦超出自己的预期就对这些经历进行打压,也许是造成反刍思维的核心原因。

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思维怪圈:在每天的正常社交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不断在内心世界里反复“复盘”这一天发生过的事情,纠结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够好,哪个意思表达的不够清晰准确,哪件事情做的不够完美…我总是在懊恼着,我本可以做的更好,可是仿佛我却搞砸了一切…

这种不安的情绪反复困扰着我,无处安放的焦灼甚至让人想要逃离。某一天不用出门上班或者没有其他安排时,就那么静静地窝在寝室里,竟是有些庆幸,终于可以“避世”。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无疑是孤寂的,但是这种环境又让他/她无比心安。疲于应付社交的“侵袭”,让一部分人在喧嚣和孤独的边缘反复徘徊试探。

我想,这种症状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交恐惧症”不谋而合了吧。

直到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才了解到这种心理现象叫作“思维反刍”。

这种揪着自己黑历史不放的思维习惯,在心理学界被定义为:反刍(rumination )。这是一种持续的思维模式,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过去为主导、集中于负面内容,而且很容易陷入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如果你想要做出某些改变,不妨来看看小编的这篇文章。

你是反省,还是反刍?

同样是对过去的反思和回顾,“反刍”和“反省”是有区别的。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许多人在特定的压力情景之后都会出现短时间的反省,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运用得当,反省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从消极情绪和创伤事件中走出来,做好未来规划和风险控制,防患未然。当然,这也有助于更加全面且深入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百度百科是这么定义反刍的:反刍俗称 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小时候我就看见过牛的反刍过程,当时也并不觉得恶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能成为一名医生的原因之一吧。)而思维反刍,顾名思义是在思维层面上不断反复“咀嚼”的行为,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削弱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致使我们更难获得别人的帮助,并且阻碍我们解决问题。

孩子的兴趣爱好稀奇古怪,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解惑03
原创 携手大儒心理的 京东健康心理

今天是京东健康心理×大儒心理《咨询师解惑》的第三期。

留言来自一位喜欢二次元的孩子的家长。

读者留言:

老师好,我想问问怎么去解决或者看待自己的孩子喜欢二次元?

咨询师解惑:

@咨询师徐凯文

其实,类似这样的困扰,在心理咨询中很常见。

许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小众的喜好、不同于自己的价值观取向时,都会隐隐有些担忧,不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处理。

下面,我将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帮助。

01|

做好守门员

首先,父母应该做好孩子的守门员。

我们在以往的文章中也有提到,所谓做好守门员,就是要守住法律的门。

如果孩子的喜好,已经触碰到违法犯罪的层面。

我们一定要及时出手干预或制止,避免孩子误入歧途。

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很小。

曾经有一位来访者,是一名女孩儿,就很喜欢“Cosplay”。

Cosplay,也就是角色扮演,我们这辈可能完全没听说过这个词,但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都很喜欢,大抵意思就是通过换装、化妆等方式,把自己装扮成喜欢的动漫或游戏人物。

这名女孩就是对动漫中的某个角色情有独钟,于是把自己打扮成了那个角色。

在咨询中,她坦言,自己的父母特别不理解她,说“怎么打扮得奇形怪状”,更难以接受她要穿着这些“奇装异服”出门,去参加朋友线下的聚会、公开的活动或展会等等。

为此她花了很大的功夫去说服父母,尽管他们百般不情愿,但最后还是选择了支持。

女孩在咨询中表现得很忐忑,但我觉得这个经历对她特别有帮助,你知道为什么吗?

02|

爱好提供了情绪价值

这个女孩本身性格就比较内向,之前的学习成绩也不太理想,一直不太有自信。

但Cosplay这件事,给她带来持续的快乐,本身就提供了情绪价值。

另外,她天生身材就比较高挑,这次扮演的角色又是一名运动员,为了贴合角色,她特地穿上增高鞋,精心装扮成了动漫里的人物形象。

不难想象,在前往展会的途中,身处拥挤的地铁车厢,这样一位穿着独特、修长身形的女孩,无疑会吸引周围乘客的目光。

这让她体会到了一种从未感受过的体验——被关注感。

更巧妙的一点是,由于她化了比较浓的妆,扮演成了“另一个人”,这就很好地削弱了这种社交场景下产生的恐惧。

起初可能还有些压力,但是到达会场之后,最后的紧张情绪也烟消云散了。

在场的都是喜欢动漫、与她“志同道合”的人,再加上她打扮得确实很漂亮,也很贴合动漫中的角色,许多人注意到她后,想争着要和她排队合影。

03|

“我从来没有被那么被肯定过”

她就站在那里,望着面前希望与她合影的队伍,

第一次体会到自己被那么多人关注着、喜欢着,也第一次体会到原来自己能被那么多人认可。

我问她“你会感到紧张吗”。

她是这样回答我的:

“没有啊,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我觉得我有被肯定到。”

可以看出,参加这次活动,为她自信心的建立提供了很多帮助。

后来,我也与她的父母沟通,说: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挺有益的,既没有违法犯罪,也没伤害到别人,还给很多人带来了美好的体验。”

我们没有经历过的,未必就是糟糕的事情。

面对这些新鲜事物,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进行类似的尝试。

在这探索的过程中,他们不但能获得难忘的体验,还能交到许多新朋友。

如果生活中有越来越多这样能“令她愉悦”的事物,可能就不再需要吃什么抗焦虑、抗抑郁的药物了,多好。

总而言之,我们身为父母,需要对孩子多一点包容、多一点理解。

我自己虽然也没有做得特别好,但我会一直努力地去看我女儿喜欢看的动漫,试图了解她心里想的是什么、喜欢的是什么,这样我们之间的关系才会更为亲密。

不一定要对孩子们的喜好了如指掌,但至少应该努力地去了解他们的世界。

你说呢?

写在最后

如果你的孩子也有一些“小众爱好”令你头疼不已、无法理解,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

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孩子总觉得我和老师是一伙的,把我当敌人”| 咨询师解惑01

原创 携手大儒心理的 京东健康心理

今天起,“京东健康心理”将联手“大儒心理”启动一个新栏目《咨询师解惑》。

每一期,我们将从公号后台选取一个用户的提问,并邀请一位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针对提问来进行分析,并给出建议。

帮助大家更加从容愉悦地应对生活、工作或学习中的困境和负面情绪,从而更好的提升自我、改善关系。

今天是第一期。

留言来自一位母亲,她的孩子对于自己的教导总是很抵触,这使她十分困扰。

读者留言:

我家孩子总觉得我和老师是一伙的。

大部分时候,我觉得老师指出的问题都是对的,但是每次开口三两句,还不等细说,孩子就把房门一摔回了房间,不愿意听了。

他完全不管批评本身对不对,反正就觉得我和老师都是他的敌人,很抵触我说话。

我也反省过自己,之前确实做过特别不好的事,小学时候,老师每次在学校里批评他都会给我发微信,我回来以后就继续训他,也不听他解释。

自从那时候开始,孩子就拒绝和我沟通了,一直持续到现在。

我知道自己教育方式有问题,可就是不知道怎么改,我该怎么办?

咨询师解惑:

@咨询师徐凯文
首先,我想告诉你,这个问题非常典型,很多孩子在青春期都会有这样的逆反。

而且我很开心你有反思自己行为的不妥,这是个非常好的开始。

下面是我从心理咨询师的角度对这件事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能有一些帮助。

01|

如何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此前做过大量青少年的心理咨询。

其实相较成年人,给青少年做心理咨询更难,差不多有1/3到1/2的孩子,在咨询时一坐下来,就很排斥:

“我不想说。”

“我不记得了,我忘了。”

“我没什么要说的。”

前几次咨询会非常艰难,气氛也十分尴尬。

我们都知道成年人来做咨询,大部分都是自己主动想来做咨询的。

但青少年,至少有一半是自己并不想来但被父母逼着来的。

而一个人如果自己不愿意改变,就没有人能改变得了他。

那我们是如何让孩子信任我们的?

有些家长或许不赞同,但我希望你们一定要完整地看完。

我得让他相信我跟他是一伙的。

那这意思是“我要跑到孩子一边,和他们一起对抗父母”吗?

当然不是!

02|

孩子和父母是一致的

其实,父母和孩子本就不在对立面上,所以哪来“帮了孩子就是对抗父母”呢?

有一点我需要反复强调和明确的:

请永远记得,孩子和父母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

帮助孩子,就是在帮助父母。

但是,相比父母,孩子处在绝对弱势的一方。

力量在你这边,钱在你这边,权利也在你这边。

而当孩子感觉自己非常弱势的时候,就会尝试用激烈的方式来反抗:

比如,就不好好学习、拒绝和你说话、甚至伤害自己等等。

所以,我们必须要跟他们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并没有处在一个弱势、被“欺负”的环境中。

这才有可能打开他们的心扉,从而真正帮助到他们。

其实,无论孩子、父母、老师,都是一条战线上的。

所谓的批评、说教,目的都是孩子能够成长得更好。

那么,为什么我们明明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却说什么也不领情呢?

这就是人和人工智能最大的区别:

人是有情绪的。

当一个人的情绪没有被妥善处理好,思想是很难被直接改变的。

就算我知道你说的是对的,可我怒火中烧的时候,也不可能去接受你说的话。

03|

处理好情绪是第一步

其实不止青少年,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这种情况。

而第一步,永远都是先处理好情绪。

当然,这里的处理情绪,不是说把对方的情绪一整个摘除或浇灭。

而是通过理解和沟通,让他感受到善意,进而抒发或释放掉情绪。

举个例子,我曾经有一位来访者,因为非常严重的产后抑郁前来咨询。

在她坐月子时,她的婆婆对她百般刁难,双方爆发了剧烈的矛盾。

现如今虽然已经赶走了婆婆,但她始终觉得一口恶气未出,一定要报复婆婆。

自己坐月子不方便行动,便差遣丈夫去报复。

她逼迫着老公去打婆婆,并用手机录下视频,替她出气,不然就离婚。

她老公对此也很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那我是如何处理的呢?

在咨询中,通过深入地沟通,我了解到这位来访者之所以会如此崩溃,不仅仅是因为婆婆的所作所为,更重要的是:

她自己原生家庭里,也有特别多的委屈堆积在了一起。

生孩子的辛苦有目共睹,她很希望能够得到婆婆的认可和接纳。

可是不但婆婆做得不好,自己的母亲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来帮她,而因为自小父母离异,她的父亲也一样没有来。

没有娘家人的撑腰,让她一个人在婆家显得分外孤零。

在咨询过程中,我和她说:“因为你在原生家庭过得并不开心。所以结婚之后,特别希望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庭,希望你婆婆能代替你妈妈,做一位好母亲。而当她做得不好的时候,你就特别的失望,很想报复她。”

话音刚落,她就开始大哭。

真正让她最难受的,从来不是婆婆对她不好。

而是爸爸妈妈在她生孩子、坐月子的时候,都没能来陪伴她。

当一场泪水决堤过后,她的情绪被悉数释放。

回过头来,她已然释怀不再想攻击婆婆了。

孩子也是如此,要想真正帮他解决问题,需要先处理他的情绪。

04|

家就是“谈情说爱,不讲理的地方”

先不论孩子究竟犯了什么错,可能是不应该和老师这样说话,又或者和其他小朋友在操场打架,作业没有写抄了同桌的......

不管这个由头是什么,他都需要一种“底气”,即:

不管发生什么,我爸妈都是爱我的。

所以,我们先要去共情和理解他的情绪状态,他的委屈、他的不舒服、他的不开心。

他为什么会情绪失控,或者为什么做那些不该做的事,一定都有他自己的“道理”。

允许他先把这个情绪表达出来。

等他讲完了自己的“道理”,情绪逐渐平复,此时再和他慢慢阐述为什么这样有失偏颇,应该怎么样做更好。

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吸收信息,更“听得进去”。

要知道,人是情感动物,没有办法一直保持在一个“绝对理性”的状态之下,只有先处理好情绪和情感,接纳情绪和情感,才能解决问题。

无论是家庭,还是心理咨询室,都是“谈情说爱,不讲理的地方”。

不执着于“摆事实、讲道理”,而是通过处理好情绪和情感、理解对方的内心感受来解决问题。

一个孩子对父母的失望,往往来自于我们的拒绝。

当我们拒绝听他说话、拒绝理解他的情绪、拒绝和他好好沟通时,也就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

弱小的他,发现自己最信任的人居然站到了另一头,该有多难过。

所以,请一定记得:

遇到事情,不要先急着聊事情本身,先试着听听孩子的想法,看到他背后的诉求和期待。

让他感受到,无论他做了什么,你都是他最坚实的后盾。

写在最后

如果你在和孩子的沟通时,也遇到一些令你头疼不已的问题,可以寻求咨询师的帮助,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可以备注“不要精选”)。

我们会定期选取一些留言,邀请大儒心理的入驻咨询师来解答。

同时,我们一定会保护你的隐私,隐藏你的个人信息,请放心。

希望你在感到迷茫和无措时,能在这里被拥抱和支持。

门诊实录......点视频,听洪医生给大家科普......

#过敏反应
0

         春天来了,春暖花开。对于孩子来说,正是室外活动和踏青的好时节。然而,春天也是过敏性疾病的好发季节。常见过敏性疾病明显增多,如湿疹、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花粉症(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结膜炎)、哮喘等。出现的症状多种多样如皮肤红斑、丘疹、风团、痒、流涕、喷嚏不断、鼻痒、咳嗽和气喘。

        也许家长会问,为什么春天里过敏性疾病会增多呢?这正是我现在想告诉大家的。春天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各种花的花粉会在空气中形成一种飘浮物,易过敏的孩子吸入后会出现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和哮喘的症状。花粉散落在皮肤上可能引起皮肤过敏。同时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尘螨和昆虫开始增多,活跃。尘螨是中国最常见的过敏原,春天的气温、湿度很适合尘崂的生长繁殖,尘螨过敏可引起各种过敏性疾病;昆虫过敏可引起丘疹性荨麻疹。而且由于春天气温不稳定,孩子容易感冒,人体抵抗力下降,病毒、细菌、支原体等病原容易引起感染,加重过敏症状。

        首先,让我们复习一下过敏相关知识。什么是过敏和过敏原? 过敏是人体免疫系统对接触、吸入或食入来自空气、水源、接触物或食物中的无害物质时出现的过度反应。 过敏原,就是诱发过敏反应的抗原,可以是通过任何途径进入人体,包括吸入、进食、注射或接触等方式使机体产生过敏现象。过敏原种类繁多,可以说除了糖盐以外的任何物质,包括食物、飘浮在空气内的吸入物、药物、化工产品、病毒或细菌等都可成为过敏原。过敏性疾病是人体对环境中一种或多种过敏原产生过强免疫反应,并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而引起的疾病。而在医学上过敏性疾病又称为变态反应性疾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过敏"。

         其共同症状特点是:

         1、发作性。每次发作时出现症状,疾病控制后和正常人一样,下次发病又出现同样的症状。如过敏性鼻炎发作时,有流鼻涕、连续喷嚏、鼻痒,不发作时无任何症状。

         2、反复性。相同症状反复发作。如过敏性鼻炎孩子反复出现流鼻涕、喷嚏和鼻痒。

         3、间歇性。两次症状发作往往间隔一段时间,在间歇期无任何症状,和正常人一样。

         4、有一定的诱因。每次症状发作可找出可疑的诱发因素。如过敏性鼻炎孩子接触花粉或尘螨后发病。

         爸爸妈妈了解了这些知识,当宝宝出现症状时,可以初步判断是过敏还是细菌或病毒感染。

         春天谈过敏,花粉过敏是必不可少的。但什么是花粉过敏?与过敏性鼻炎有什么区别?或许家长并不清楚。花粉症又称季节性过敏性鼻结膜炎,以前又称枯草热。花粉症是指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和吸入花粉后,引发的过敏性鼻炎、结膜炎、哮喘、皮肤过敏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花粉症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易受某些气象因素影响,症状随花而来,花落而去。而过敏性鼻炎仅有单纯的鼻炎症状,过敏原因也不局限于花粉,其他过敏原也可以引起。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