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市中心医院位于炎帝神农故里,编钟古乐之乡,巍巍大洪山下,悠悠涢水河畔。1904年,英国牧师李春华夫妇在县城福音堂设立药房兼诊所;1928年,在福音堂筹建了“随县普爱医院”;1949年10月在此基础上组建“随县人民政府卫生院”;1960年2月更名为“随县人民医院”;1984年,随州县、市合并,更名为“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随着地级随州市的设立,更名为随州市中心医院;2017年6月,被湖北省卫生计生委授予“三级甲等医院”。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救护、预防、保健于一体,是湖北医药学院附属随州医院、湖北医药学院第五临床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大学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的教学医院,与意大利罗马圣菲利普纳里医院缔结友好医院。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医院科学抗疫先进医疗队、全国百姓放心百佳示范医院、国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创建单位、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状、湖北省爱婴医院等称号。医院下辖文帝院区(设普通外科、骨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心胸血管外科、妇科、产科、生殖医学中心、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口腔科、烧伤整形/创面修复外科、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内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消化疾病诊疗中心、内分泌/风湿免疫科、肾病内科、血液净化中心、血液内科、神经内科、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疼痛科、介入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儿科、急诊医学科、核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超声影像科等)、龙门院区(设肿瘤防治中心、康复医学科、血液净化中心、健康管理科、老年医学科、全科医学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超声影像科、法医司法鉴定所等)、季梁院区(设心身医学科、精神重症医学科、精神康复医学科、精神中西结合科)三个直属院区,总占地面积16.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35万平方米,下设白云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管随州市传染病医院,总资22.52亿元。设置病床1900张,设有69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15个行政管理科室,10个业务管理科室,8个后勤管理科室。年门急诊服务92.55万人次,出院病人6.85万人次,手术(含有创操作)1.67万人次。另有慈恩院区(大洪山风景区医院)、炎帝院区(随县人民医院)、编钟院区(随州市老年康复医院)三个非直属院区。全院现有在职员工2420名,其中卫技人员2142人,有高级技术职称403人,其中专业技术二级岗位正高4名,专业技术三级岗位正高18名;博士研究生15名,硕士研究生464名。有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湖北省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卫生部先进工作者3名,中国医师奖1名,全国卫健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1名,湖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5名,湖北省劳动模范1人,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6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湖北省医学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省、市政府特殊津贴15人,国家省市级学会任职349人。医院设备先进,配置合理,拥有3.0T核磁共振、128排双源CT、直线加速器、全自动检验流水线、SPECT-CT、DSA(数字减影系统)、全飞秒激光手术系统等先进诊疗设备,设备总值6亿元。医院始终坚持“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以冠状动脉搭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血管内支架、脑血管瘤的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支架植入术、心脏介入、微创心脏瓣膜置换术、试管婴儿等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均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3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省级立项课题58项,校级立项10项,获湖北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随州市人民政府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10项。在国内外医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62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1篇,主编出版医学和管理专著216部。医院以湖北医药学院第五临床学院为依托,狠抓教学工作,现有专、兼职教师536余人,硕士研究生导师46人,开设5年制临床医学、4年制护理学、医学检验、康复治疗技术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硕士研究生1200余名,设有1个湖北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高水平科研平台--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现为国家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湖北省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基地。医院重视专科建设,现有“湖北省重点学科”2个(临床医学、护理学),“湖北省三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26个(心血管内科、普通外科、精神科、康复医学科、中医肾病科、重症医学科、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医学科、儿科、眼科、骨科、泌尿外科、肿瘤科、妇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感染性疾病科、皮肤科、临床检验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输血科),“随州市临床重点专科”47个(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肾病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眼科、中西医结合科、中医肾病科、内分泌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产科、儿科、呼吸内科、急诊医学、康复医学科、疼痛科、耳鼻咽喉科、妇科、感染性疾病科、骨科、精神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新生儿科、血液内科、重症医学科、结直肠肛门外科、口腔科、烧伤外科、胸外科、老年病科、医学美容科、医学影像科、超声影像科、麻醉科、病理科、临床检验、核医学科、临床护理、临床药学、输血科、感染管理、临床营养科、病案科、信息科、健康管理医学科)。成功创建国家级胸痛中心、高级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创伤救治中心、PCCM中心、癫痫中心、心衰中心、高血压达标中心、危重症孕产妇中心、危重症儿童与新生儿中心等20个特色中心。医院坚持“依法治院、质量强院、科技兴院、文化建院”的办院方针,恪守“传承神农医道,仁爱奉献为本”的医院院训,履行“服务社会,促进健康”的崇高责任,坚持“普济众生、精诚至爱”的服务理念,培育“严谨、奉献、求实、创新”的医院精神,树立“生命之托、重于泰山”的核心价值观。倡导“传承文化、感恩文化、赶超文化、廉洁文化”等四大文化体系,借力炎帝神农故里这一文化名片,响亮提出“寻根炎帝神农故里,问医随州中心医院”的品牌文化,着力打造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区域医疗中心。分离性障碍又称分离(转换)障碍,曾称癔症或歇斯底里症。分离性障碍是一类由精神因素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精神障碍。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分离性症状,另一部分患者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躯体症状,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生理解剖特点,缺乏相应的器质性损害的病理基础。这些症状被认为是患者无法解决的内心冲突和愿望的象征性转换。,1.心理因素 个体对应激性生活事件的经历和反应是引发本病的重要因素。幼年的创伤性经历也可能是成年后发生分离转换障碍的重要原因。此症患者常常具有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包括:具有暗示性、表演性、自我中心、情绪化、幻想性等。 2.社会文化因素 此症患者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大多生活在封闭性的同源文化环境中。因此受教育程度、社会文化、生活环境对分离转换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3.生物学因素 目前分离转换障碍的遗传学研究结果并不一致。有些研究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的一级亲属的同病率较高。但也有研究得出相反的结论。有学者认为本病为多因素遗传疾病。,脑,对分离性障碍的患者应尽快完善相关必要检查以确定其无器质性损害,在治疗中建立良好的医患联盟,治疗应以心理治疗为主。 1.心理治疗 (1)个别心理治疗几乎适用于所有分离性障碍患者。在建立良好医患联盟的基础上了解和理解患者的个人成长史、家庭关系、人格特征等,共情患者的情绪,给予一定的支持,和患者共同探索其患病的原因与过程。切忌一味挖掘患者的童年创伤而不予以相应的共情和支持,以至于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 (2)暗示治疗可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高的患者。在治疗开始时向患者简单解释其疾病是一种短暂的神经功能障碍,通过即将实施的治疗即可逐渐恢复甚至痊愈。针对运动和感觉障碍的患者可以使用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配合言语暗示进行治疗。也可以运用催眠治疗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结合语言暗示以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3)系统脱敏治疗先让患者倾诉与发病有关的精神因素,然后对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逐步让患者暴露于诱发症状的精神因素中,患者渐渐体验到能够承受这些精神因素带来的紧张不安情绪而不发病,之后逐步增加暴露剂量。 2.药物治疗 临床中发现分离转换障碍患者常有焦虑、抑郁、失眠、疼痛等症状。药物治疗可针对这些症状进行治疗,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躯体不适感。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可用于改善情绪,苯二氮卓类药物可减轻焦虑及改善睡眠。,1.急性应激障碍 本病的发生发展和精神刺激因素密切相关,在强烈应激事件后立即发病,症状内容与应激事件相关,无反复发作病史,故可鉴别。 2.精神分裂症 分离性障碍的情感爆发和行为紊乱与急性青春型精神分裂症易混淆,但精神分裂症常表现为不协调性情感障碍、感知觉障碍和思维障碍,因此可以鉴别。 3.癫痫发作 分离性抽搐与癫痫发作临床表现有近似的方面,但癫痫发作有意识丧失,常有跌倒受伤、咬伤舌头、大小便失禁、脑电图异常等。 4.器质性疾病 器质性疾病如失明、失聪、感觉障碍等可依据相关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发现其症状符合躯体解剖学特征并加以解释。 5.诈病 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主观故意“没病装病”或“夸大原有的病情”,常突然产生,由主观愿望决定症状的消失与否。分离性障碍的症状一旦发生,是主观意志无法控制的。,无,1.SPE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化断层显像)影像学显示分离遗忘患者颖叶中部和基底节前部的脑灌注降低。 2.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查后结果显示分离性遗忘患者右侧前额叶的葡萄糖代谢率减低。 3.事件相关电位(ERP)对脑功能和神经认知科学的探究也给分离障碍的研究提供了可行的途径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