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李这次的肠镜检查又发现一个息肉,他很疑惑,一年前刚治疗过一次结肠息肉,怎么又复发了?会不会癌变?随着当代人生活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经结肠镜检查后发现大肠息肉的患者越来越多。少数表现为大便习惯改变、大便带血和黏液、稀便、次数增多等,多数大肠息肉起病隐匿,无任何临床症状。
那么,大肠息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疗?会不会癌变?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肛肠科吴炯副主任医师将为您一一解答。
大肠息肉哪里来
饮食因素:这主要与现代人饮食西化、太过精细,比如“二高一低”(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和越来越少的运动量有关。
油腻饮食能够增加结肠中胆汁酸与中性固醇的浓度,改变大肠菌群的组成,逐渐在肠道内形成致癌物质。
膳食中脂肪类成分超过 40%是形成大肠息肉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脂肪摄入不超过膳食的 15%,如多吃高纤维的蔬菜、水果和粗谷物,发病率就会显著降低。
另外长期大量饮酒、吸烟,损害免疫功能,使基因突变,也会增加息肉发生率。
炎性刺激:肠道黏膜的长期慢性炎症,如慢性结直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这些肠道的炎症反应或炎症性肠病均可以引起肠黏膜发生黏膜糜烂、溃疡、结缔组织或肉芽组织形成,腺上皮及下层组织增生,病理变化多表现为炎性息肉,除非息肉体积比较大,需要内镜下治疗,一般只要控制炎症,息肉就会缩小或消退。
机械刺激:长期便秘患者,产生的肠内毒素,或使用刺激性泻药刺激肠壁也会发生息肉,大便中粗渣、异物及其他因素可造成肠黏膜损伤或长期刺激肠黏膜上皮,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因素长期刺激,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局限性增生,形成肠息肉。
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一部分人的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最常见的就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是大肠内广泛出现数十到数百个大小不一的息肉,如不予治疗,可癌变,且可表现为同时多原发性肠癌。
从目前研究情况表明,突变基因可以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没有性别的差异。
中医观点,认为此病的发生,是湿热下注,迫于大肠,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痰血浊气凝集而致。
大肠息肉会不会癌变
其实,90%的大肠息肉医学上叫做腺瘤,人群的发病率在 15%~20%左右,而且大多数是良性的。但一小部分腺瘤是会发生癌变的,恶变率和息肉的大小密切有关,直径小于 1cm、1-2cm 和大于 2cm 的恶变率分别为 1%、10%和 35%。直径小于 2cm 的绒毛状腺瘤,其恶变率为 10%,大于 2cm 的恶变率则高达 53%。尤其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哪些人群有必要做电子结肠镜
有反复便血史,长期腹泻史,家族成员中有结肠癌或结肠息肉者,长期西方化饮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素等)、食用油炸食物;年龄大于 50 岁者。
发现息肉后如何处理
结肠息肉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而绝大多数的肠道息肉是可以通过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相比以往一些大的息肉需进行开腹手术来说,现在的内镜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治疗的手段也多样化,而且更安全。大多数息肉可通过内镜处理后治愈,只要定期随访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