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晴隆县人民医院胃癌前期病变专家

简介:

医院始建于1954年春,是晴隆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交通事故救治、医疗保险、商业保险的定点医院,是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医院。。

邓毅 主治医师

儿科常见病,呼吸,消化,新生儿常见病症

好评 100%
接诊量 19
平均等待 -
擅长:儿科常见病,呼吸,消化,新生儿常见病症
更多服务
邹凤先 住院医师

治疗范围包括各种牙齿疾病、颌面部损伤、口腔黏膜病损、舌头疾病、牙体牙髓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治疗范围包括各种牙齿疾病、颌面部损伤、口腔黏膜病损、舌头疾病、牙体牙髓疾病等的诊断和治疗.
更多服务
李卫来 主治医师

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脑血管疾病等神经系统疾病
更多服务
张园 主治医师

擅长冠心病治疗和心脏急危重症诊治,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也具有丰富经验。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擅长冠心病治疗和心脏急危重症诊治,对高血压、心律失常、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也具有丰富经验。
更多服务
李建平 住院医师

暂无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暂无
更多服务
陈伟东 主治医师

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成人及儿童的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霉菌性鼻窦炎及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成人及儿童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及睡眠呼吸紊乱综合征的诊治,耳聋、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的常规诊治。可适当增加中医中药的诊治和临床应用。头颈部肿瘤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治疗。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特别是成人及儿童的急性鼻炎、慢性鼻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霉菌性鼻窦炎及鼻腔鼻窦的良、恶性肿瘤,成人及儿童的急性咽炎、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及睡眠呼吸紊乱综合征的诊治,耳聋、耳鸣、分泌性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中耳胆脂瘤、鼓膜穿孔的常规诊治。可适当增加中医中药的诊治和临床应用。头颈部肿瘤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综合治疗。
更多服务
李新星 主治医师

脑血管狭窄手术治疗;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损伤;脑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常见疾病如:偏头痛、眩晕症等

好评
接诊量
平均等待
擅长:脑血管狭窄手术治疗;急性脑梗塞、脑出血;颅脑损伤;脑颅内肿瘤;脑血管畸形;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常见疾病如:偏头痛、眩晕症等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胃癌晚期,无法进食,想咨询瑞能营养液哪种适合。患者女性
35
2024-09-28 09:26:59
48岁女性胃癌3期患者,化疗期间心脏呕吐,考虑使用意美。患者女性
39
2024-09-28 09:26:59
62岁胃癌患者化疗后食欲不振,想咨询营养支持方法。患者女性
57
2024-09-28 09:26:59
胃癌晚期,呼吸困难,寻求适合家用的制氧机。患者女性
56
2024-09-28 09:26:59
62岁胃癌患者,咨询营养补充剂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患者女性
6
2024-09-28 09:26:59
胃癌化疗后出现恶心呕吐,想咨询是否可以使用阿瑞匹坦胶囊。患者女性
19
2024-09-28 09:26:59
64岁胃癌术后患者,想了解参一胶囊的用法和作用,以及是否可以缓解化疗副作用。患者女性
42
2024-09-28 09:26:59
45岁男性,食道癌患者,询问通关藤片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患者女性
40
2024-09-28 09:26:59
胃癌患者78岁,咨询长期用药副作用。患者女性
65
2024-09-28 09:26:59
胃癌患者,腰酸乏力,询问贫血用药。患者女性
58
2024-09-28 09:26:59

科普文章

"胃癌患者在进食时可能会感到疼痛。这是因为胃癌的生长可能导致胃壁的破坏,使得食物在通过胃部时对受损区域产生刺激,从而引发疼痛。
 
胃癌的症状多种多样,吃东西疼痛只是其中之一。胃癌的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腹部不适或疼痛等症状。其中,吃东西疼痛主要是因为胃癌生长导致胃壁受损,食物通过时对其产生刺激。
 
除了吃东西疼痛,胃癌患者还可能出现其他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黑色便等。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胃癌的发展而加重。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检查。
 
对于胃癌的治疗,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关键。手术、放疗和化疗是胃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如果胃癌导致吃东西疼痛,建议患者选择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以减轻症状。
 
胃癌患者在吃东西时可能会感到疼痛,这是因为胃癌的生长可能导致胃壁的破坏。如果出现这样的症状,应尽快就医进行检查。同时,合理的饮食也能够帮助缓解症状。"
#胃癌术后#胃癌前期病变#胃恶性肿瘤
83

201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五,死亡率居第三。因此,关注肠胃健康,就有必要了解关于胃癌的知识。了解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助于我们防患于未然;了解诊断方法,有助于病人更准确地获悉病情;了解诊断方式,则有助于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式。

多种因素可以导致胃癌

自从治好了潘大妈的无名腹痛,她就经常在他们村里四处“宣扬”我的医术,他们半个村子的人都来过我的诊室,她的手机号码经常出现在我的来电显示屏上。

一天,查房结束,我坐在学术报告厅,听肿瘤医院张晓东主任讲解消化道肿瘤诊疗的最新进展,忽然潘大妈的电话打了进来。

“李大夫,好久不见,近来可好?”潘大妈的声音很有穿透力。

“正在开会,潘大妈您啥事儿?”我小声回答道。

“我都不忍心打扰你,李大夫,实在是没有办法!无事不登三宝殿。”

“好的,您长话短说。”我再次压低声音。

“对不起李大夫,我妹妹得了胃癌,已经切除了,但是好像有转移,想找你看看,能不能用中药治疗一下。”

“让她过来,我先看一下吧。”

“李大夫,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病情,你别跟她说漏了。明天我带她儿子先去找你看看,行吗?”

“好的,你又要做导演了,我一定再次做好这个男主角。”

“麻烦你了,我们村近两年不知为啥,总有得癌症的,可能是风水不对⋯⋯

“潘大妈,明天来之前打电话给我⋯⋯

在结束门诊去病房的间隙,我再次和潘大妈见面了。她带着一个小伙子,坐在了我的办公室前。我看了一下表,距离下午出门诊时间还有15分钟。

“最近我们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有人得胃癌,李大夫你觉得这是咋回事儿?”

“这个不奇怪。不仅是你们村,这个病在全国不少地方都是高发症。”

“那这些人咋就得了这个病呢?”

胃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的致病原因非常复杂。咱们国家胃癌发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环境因素在胃癌的致病因素中居重要地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病也是一个道理。地域性疾病跟水质以及生活习性息息相关。比如成都和重庆医院的肛肠科特别厉害,这跟当地人肛肠病高发有重要关系,而当地人的肛肠病问题又跟他们喜欢吃辣有关。

有研究显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吸烟及易感染性基因,都是导致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潘大妈的外甥小伟拘谨地坐在我的面前,跟我讲了他妈妈的病:“我妈一开始也没啥症状,就是觉得肚子胀,不想吃饭。后来有点肚子疼,觉得就是受凉了。使了不少偏方,可是总不见好。我们让她去看病,她总说没事儿,一直忍着。后来感觉面色不好看,人也越来越瘦,3个月前,忽然吐了血,我妈有些害怕,于是去县城看病了。”

“在县城做了什么检查?”

“先是做了一个胃镜,大夫把我拉到一边,说情况不好,让去省里的医院看。我有些蒙了,和我大姨商量。大姨说咱们还是去找李大夫,大姨说您肯定要我们做检查。于是,我们干脆就去肿瘤医院做了个胃镜,还取了一块儿肉送去化验了。”

嗯,我点点头,感叹潘大妈的处理手段真的是果断有力。我的任务是诊断病情。我看了一下胃镜结果和病理报告。对于胃癌,胃镜检查是最好的诊断方式,可以确定肿瘤的位置,并且获得组织标本,进行病理检查。

病人是在肿瘤医院做的胃部切除手术,我看了病人的出院报告以及病历:贲门癌,印戒细胞癌,胃大部切除术,腹腔转移。

我告诉小伟:“你妈妈的病情诊断已经非常明确了。你妈妈的病变主要在胃的上端,所以进行了胃大部分的切除。”

“医生怎么还把我妈妈一部分食管切除了?”小伟继续跟我讨论病情。

“那是因为贲门在胃的上部,你妈妈的病变主要是在上端。”之所以这么处理,肯定是因为胃部的病变部分靠近贲门,做手术的时候会扩大病灶位置,切除可能受到浸润的贲门,是为了确保根除肿瘤细胞。

 

胃镜与活检

“我妈妈在做手术前做了两次胃镜。”小伟说。

这是胃癌患者手术前的常规操作。特别是超声胃镜检查,是为了评估胃癌浸润深度、判断胃周淋巴结转移状况,要进行内镜下黏膜切除(EMR)、内镜下黏膜下层切除(ESD)等微创手术,患者必须进行此项检查。

从医院的病历复印件上可以看出,小伟的妈妈做了两次手术。第一次手术是一个微创的腹腔镜,这个检查手术是为了确认腹膜是否转移,进而确认肿瘤细胞是否转移。第二次手术才是胃部切除术。

做了切除手术后,医生会对切下来的组织做病理检测。通过切取、钳取或穿刺等手段从患者体内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都叫作“活体组织检测”,也就是“活检”。

当然,这个病理结果也是胃癌确诊和治疗的依据。经过活检,小伟的妈妈确诊为“浸润性癌”(肿瘤形状不规则、具有破坏性,呈网状的浸润性形式),需要进行规范化治疗。

根据浸润的深度不同,病理诊断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也就是说,胃分为好多层,肿瘤是从里到外生长的。小伟妈妈的病灶已经快长到胃的外层了。根据检查结果来看,肿瘤医院切除了小伟妈妈大部分的胃。

活检时的取材也非常重要。对于活检标本,病理医生需要全部取材,并且要充分取得肿瘤组织,这样诊断才更明确。

我发现,肿瘤医院取的组织比较多,而且取材比较深,各个层面都取到了,为病理会诊争取了更大的空间。这也说明他们很有经验。

病理报告显示:

肉眼所见:

大网膜/大网膜淋巴结,第一组淋巴结,远端胃,第五组淋巴结,远端胃切除标本,大弯长14cm,小弯长8cm,上切缘宽14cm,下切缘宽4cm,距离上切缘4.5cm,距下切缘3cm,于胃窦小弯侧见一溃疡型肿物,大小2.2cm×1.8cm,溃疡深0.6cm,切面灰白实性,质硬,肉眼视深达肌层,大网膜,网膜组织大小17cm×12cm×4cm,表面未触及质硬结节。

病理诊断:

远端胃(切除)

胃窦小弯溃疡性低分化腺癌(Lauren分型):混合型,大小2.2cm×1.8cm×0.6cm,侵及固有肌层外纤维脂肪组织。(pT3)14枚淋巴结可见癌转移(第1组3/8,第2组1/6,第5组1/1,第6组6/6,第7组1/2,第8组1/2,第9组0/1,大网膜0/1)。

胃残端及十二指肠未见肿瘤。

网膜组织未见肿瘤。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BRCA-1(+)CD44(+)Cmet(1+)⋯⋯

 

胃癌的不同类型

小伟绝对是看不懂这个病理报告的,将这个报告翻译成“白话”,就是:诊断基本确定胃癌。除了切除胃癌的部分,医生还切除了能看到的淋巴结转移部分。

从切除的胃部的位置,我们可以做进一步深入的观察,对胃癌进行分类。医学家Lauren最早做了这个分类的工作。他在1965年根据胃癌的组织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将胃癌分为肠型和弥漫型。

肠型胃癌起源于肠化生黏膜。一般具有明显的腺管结构,肿瘤细胞呈柱状或立方形,可见刷状缘,肿瘤细胞分泌酸性黏液物质,类似于肠癌的结构;常伴有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多见于老年男性,病程较长,发病率较高,预后较好。

弥漫型胃癌起源于胃固有黏膜。癌细胞分化较差,呈弥漫性生长,缺乏细胞连接,一般不形成腺管,许多低分化腺癌和印戒细胞癌属于此型;多见于年轻女性,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Lauren分型不仅能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还能体现其病因、发病机理和流行特征。该分型的另一优点是,可以利用胃镜下活检组织进行胃癌分型,指导手术治疗。

Lauren分型简明有效,常被西方国家采用。但有10%20%的病例兼有肠型和弥漫型的特征,难以归入其中任何一种,从而称为混合型。

小伟妈妈的胃癌是混合型的,一旦有弥漫型倾向,情况就不是很好。

“那我母亲还能活几年?”小伙子听说不太好之后,有点哽咽。

客观地讲,我很难回答这个悲伤的青年。患者的生存时间从几个月到两年不等,也有时间比较长的。这和患者的精神状态以及肿瘤细胞扩散程度有关。

目前发现肿瘤细胞扩散的位置是淋巴结,还不知道是否扩散到其他地方,但是淋巴系统和血液系统相连,由此推断可能已经扩散到其他部位了,所以医生、病人和家属应该做好准备。

潘大妈和小伟都不说话了。他们在肿瘤医院就应该已经清楚了,来我这里是抱着一线希望的,却又一次被这个残酷的现实击倒。

“小伟,目前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也许其他地方还没有扩散,我们可能还有希望。”

 

严重病症需要多方位检测

医生需要安慰病人和家属,这绝对是有利于治疗的。对严重病症,我们还需要从多方位进行确诊。

1.血液检查:血常规、血液生化学、血清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肿瘤标志物是反映肿瘤存在的化学类物质。它的存在或量变可以提示肿瘤的性质,帮助我们了解肿瘤的组织发生、细胞分化、细胞功能,帮助我们进行肿瘤的诊断、分类、预后判断以及治疗。

所有的诊断都是一个综合判断的结果,而不是看某一项就能决定的。如果确实有癌症,肿瘤标志物一定会升高,但是肿瘤标志物升高,不一定有癌症。

一般情况下数值升高,只需要定期观察3个月到半年,若这段时间数值降下来了,就没问题。若持续很高,就得去做个仔细的检查。

2.尿液、粪便常规,粪隐血试验

3. 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上消化道造影,胸部X线检查,超声检查

这些手段都是用来明确胃癌的性质、位置等的。

CT属于影像学检查,CT平扫及增强扫描在评估胃癌病变范围、局部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状况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无造影剂使用禁忌的情况下,建议在胃腔呈良好充盈状态下进行增强CT扫描。扫描部位应当包括原发部位及可能的转移部位。

MRI检查是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之一。推荐CT造影剂过敏者或经其他影像学检查怀疑转移者使用。

4.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骨扫描

PET-CT不推荐常规使用。对使用常规影像学检查无法明确的转移性病灶,可以考虑使用,缺点就是目前费用太高,做一个要1万元,所以不推荐常规使用。

骨扫描也不推荐常规使用。对怀疑有骨转移的胃癌患者,可考虑骨扫描检查。目前还没有出现关节以及骨疼痛迹象的患者,可以先不做这个检查。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诊疗方式

除了切除病变部位,医生会采取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根据肿瘤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结合患者一般状况和器官功能状态,采取多学科综合治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MDT)模式,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手术、化疗、放疗,以及API特异生物免疫疗法等治疗手段,达到根治或最大幅度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

如果是早期胃癌且无淋巴结转移,可根据肿瘤侵犯深度,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术后无须辅助放疗或化疗。

如是局部进展期胃癌,或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早期胃癌,应当采取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根据肿瘤侵犯深度及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可考虑直接做根治性手术,或术前先做新辅助化疗,然后再考虑根治性手术。

成功实施根治性手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须根据术后病理分期决定辅助治疗方案(必要时考虑辅助化放疗)。

在这一点上,也存在分歧。化疗给病人带来的痛苦极大,而且费用昂贵,对很多患者来说,都不是一个很好的选项。中医能起到什么作用吗?

医疗的目的是治疗疾病,肿瘤的治疗大体上分为两个目标:第一,固定肿瘤的位置,不让病灶转移;第二,把病灶切掉,万事大吉。

靠目前的医疗条件,并不能完全达到这两个目标。病变一旦转移到淋巴结,入血传播,肿瘤就有可能全身扩散。

这时候,医生和患者以及家属,就要商量选择采用何种治疗方式。

如果患者年龄较小,希望以根除为主,并且患者可以耐受的话,应当制定一个周密的放化疗方案。这么做,有可能把病灶控制在最小范围,甚至消除。但放化疗的副作用不小,会出现恶心、呕吐的胃肠道反应,甚至导致免疫力下降,造成其他伤害。

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享受较高的生活,不想再折腾,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带着肿瘤生存。

当然,放化疗确实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想必你也听到过“人财两空”的说法,这确实是常有的事情。

根据临床观察,放化疗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都比较大,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患者自身也有较大伤害。在延长的生命时间和放化疗带来的副作用之间权衡,是现实造成的残酷选择。

而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有自己的优势:一方面,在放化疗期间辨证论治服用汤药,可以有效地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另一方面,如果选择保守治疗,中医药在扶助正气、提高生存质量以及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听了我的分析之后,小伟选择了更适合母亲的保守治疗。无论剩下的时间还有多少,他希望母亲能过得更好一点。

我点点头,对他说:“别伤心,目前你母亲的病情还没有到最糟的时候。虽然确定了肿瘤有转移,对复发/转移性胃癌,也有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在恰当的时机,可以给予姑息性手术、放射治疗、介入治疗、射频治疗等局部治疗,同时也应当积极给予止痛、支架置入、营养支持等支持治疗。我们也可以开个汤药。”

当面诊疗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建议他带他妈妈来门诊。国人畏癌如虎,患者知道病情后,精神的崩溃很可能让接下来的治疗没有意义。这也是我愿意配合家属隐瞒患者病情的原因。三天后,他们以治胃溃疡为借口,将小伟的妈妈带到我的面前⋯⋯

小伟和妈妈坐在我的诊室里,小伟和我对视一下,我轻轻地点了点头。

小伟妈妈刚做手术不久,面色萎黄,眉头紧皱。

“您哪里不舒服?”我看着她的眼睛,不再和小伟有眼神交流。

“上一个医生说我是胃溃疡。刚做了一个手术,整个人都没劲儿,胃口也不好,泛酸烧心。”

“大便好不好?”

“最近偏稀,一天好几次。”

“您平时容易着急生气吗?”

“就爱生气,总憋在心里。”

“一看您就是爱操心的,想的事情还挺多的。”

“是啊,操心的命。我到底咋回事儿啊,究竟严重不严重?”

“我给您摸摸脉,看看您的舌头。”

她舌红苔薄白,有齿痕,脉象细弱偏涩,有瘀血内阻的征象。

我骗她说,溃疡确实挺严重的。不过,最严重的部分已经切除了,剩下的就需要慢慢恢复了,病情不严重。

老人家的脸色立刻缓和了。但其实她的病情非常明确:胃癌中晚期,已经扩散。

中医认为,这种状态是“神不使”,就是机体的新陈代谢已经衰退到一定程度了,药物也很难发挥效能。

这种时候,医生经常会有回天乏术的无力感。但生命就是如此,我们必须接受现实。即使它很残酷,至少我们可以在精神上给予慰藉。医生只言片语的鼓励,对这个时候的患者和家属来说,可能就是沙漠里的一瓶水。

我给老人开了个药方,为的是减少她的痛苦,提高她的生活质量。

(特别提醒:药方需根据个人情况遵医嘱酌情增减药量)

我选取了我国著名中医药消化内科专家精心总结的处方,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增减。以黄芪建中汤和四君子汤为主,融合了当归补血汤以及八珍汤,以健脾养胃,补益气血,从调节免疫和胃肠功能入手,增强血液的新陈代谢能力。

根据药理研究,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具有抑制癌细胞扩散的功效,有助于降低胃癌的发展速度;莲子肉、鸡内金、陈皮、炙甘草等,是缓和的开胃良药,有了它们才能保证药物的吸收。

我把这些解释给小伟和他的母亲听,他们高兴地拿着处方走了。

这个药方并不能完全对抗肿瘤,更不能根治肿瘤,但是可以提高生存质量。运用中医药的独特疗效来让患者带瘤生存,这是一个屡试屡效的处方。

两周后,我收到了小伟的短信:

感谢李大夫,妈妈吃了您的处方,有精神多了,虽然还有泛酸烧心,但是出现频率降低了,并且胃口好了很多,走路也有力气了,我们村里人都说她气色好多了。

 

我是李博医生,健康问题可线上联系我咨询~

《胃靠养,肠靠清》

 

#胃癌术后#胃癌前期病变#胃恶性肿瘤
152

大家都知道,吃饭没定点、暴饮暴食、喜欢吃腌制品的人得胃癌的风险更高。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胃癌还总是爱找上那些情绪不稳定、长期处在过大压力之下的人。这些人往往不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或性格急躁、脾气火爆,或性格内向、常常生闷气。学会正确地疏导负面情绪,可以显著降低患胃癌的风险。

胃癌不是瞬间得上的,你可别想多了

疾病的发展总有一个过程,就像一口吃不成个胖子、一锹挖不出个水井,胃炎要变成胃癌,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在胃炎与胃癌中间,还存在着一个胃癌前病变的概念。

胃癌前病变是胃炎向胃癌转变的中间过程。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癌前病变这个概念,一方面在于胃癌的病因还不完全清楚,实施针对病因的预防比较困难,而及早识别、防治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生率和死亡率较为行之有效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在于要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

胃癌前病变离胃癌还有十万八千里

小王第一次来门诊的时候,拿着胃镜报告和病理单一言不发,只是不停叹气,然后交到我的手里,顺手拿出两张银行卡,吓我一大跳。

“不知道还能活多久,大夫,我把卡都带来了,人生苦短,您说吧,我还有多久就到胃癌了?”说完后一副大义凛然、慷慨就义的样子。

还没等我说话,他又补充:“也不怕您笑话,昨晚来北京,在宾馆里我就和老婆抱头痛哭,可怜我的孩子还很小。”30岁的男人说着说着哽咽了。

我浏览了一下病理报告,提示有肠上皮化生,估计小王自己上网搜索,得知是癌前病变,于是背了巨大的心理包袱,连交代后事的心都有了。我觉得又好气又好笑,话说“无知者无畏”,这是“无知者可怜”啊。

“你知道胃有多大吗?”避开胃癌不谈,我换了话题,小王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皱起了眉头。

我知道他不会回答,自己接着说:“一般来说,我们喝3瓶500毫升的矿泉水,胃就饱了。喝了5瓶矿泉水,胃就已经扩张到极限,处于急性胃扩张状态。这个时候,人会觉得非常难受。”

小王一脸疑惑地看着我,不明白我不管他的“癌症”,和他东拉西扯这些做什么。

“胃就像气球,胃里没东西的时候,它就像没气的气球,缩成一团,胃壁厚度有1厘米左右。人一开始吃东西,胃就像被充气的气球,体积慢慢变大,胃壁渐渐变薄。吃得特别饱时,胃会鼓得像充满气的气球。这种情况下,胃壁的厚度已经比纸厚不了多少了。”

小王虽然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是听得特别认真。

“你这种患者,我每天要看很多。你们在病理报告上见到‘肠上皮化生’的字眼,上网一查,呀!癌前病变,吓坏了。”

“是啊,癌前不就是马上要到癌症了?”小王的脸上满是担忧。

“刚才为啥要说胃的大小呢,就是要告诉你,胃的伸缩性很强,它的内表面积很大。咱们做胃镜的时候取的都是很小的一部分,没有人能把所有的地方都取下来一块做病理检查的。”

“那是我取出来的这块有问题啊?”

“是的,你取出来的这一块有问题。但这一块不是随便取的,医生在给你做胃镜的时候,会根据经验来判断什么地方容易萎缩、什么地方有可疑的病变,如果这地方在肉眼下看着可疑,就会用活检钳取出一点来做病理检查。最终的诊断会以病理结果为准。胃的内表面积那么大,取到的那一点有癌前病变,不代表全胃都有病变,剩下的大部分是在正常工作的。而且,就算是癌前病变,也不是马上就到癌了,中间还隔着千山万水呢!”

听我说到这里,小王似乎轻松了一些,他问我:“那大夫,我这报告上写的‘肠上皮化生’到底啥意思啊?它跟胃癌到底啥关系啊?”

“当医生从你胃里取出一小块组织去做病理检查时,病理科的大夫会用电子显微镜放大几千甚至几万倍去观察这块组织的形态。这块组织有可能是正常形态,也有可能萎缩了,也有可能出现癌前病变。癌前病变包括2种形态,其一,就是你这种‘肠上皮化生’,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的形态变得像肠上皮细胞一样;另一种叫‘上皮内瘤变’,强调胃黏膜上皮内肿瘤的形成,就是即将变成肿瘤。两相比较,你这种‘肠上皮化生’还是比较轻的。”

小王这时候的思想负担进一步减轻了,但他还是有自己的担心:“大夫,那我是不是还是比一般人容易得胃癌?”

“你没必要为这个有太多顾虑,胃癌的癌前病变要发展成胃癌,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停下来,甚至有可能回头。看到癌前病变的诊断,你不要有顾虑,它就是给你提个醒:你从现在开始应该警惕,有病治病,改变生活习惯。如果能做到这样,是不会轻易发展为胃癌的。”

“但我还是觉得有风险。”小王还是不放心。

“那要说风险,我们活在世界上就有各种各样的风险,就连吃饭都可能会突然被噎死,那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吧;也不能看到交通事故,那就不出门了吧。你这病发现得早,对于治疗有好处,我给你制订一个方案,按部就班地治疗,然后你就正常过日子就行了。”

反复做胃镜才能发现隐藏得很深的癌前病变

小王通过胃镜下病理检查,发现了胃内的癌前病变,他觉得自己很不幸,甚至感觉天塌下来了。我却觉得他还是很幸运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早期发现病变,可以早治疗,早改变生活方式,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阻止不好的情况发生。另一方面,一次病理检查没发现癌前病变,也并不能说明胃里就完全没有癌前病变,可能还需要多次检查。

如果病理诊断显示没有癌前病变,有2种可能:一是疾病确实没有发展到胃癌前病变这一步;二是病理没有取到病变的组织。第1种情况当然是我们希望的结果;但第2种情况,如果胃镜所见怀疑有癌前病变,而一次病理检查又没有发现,就需要多次检查来确诊了。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做过几次胃镜没发现,就一定没有癌前病变,如果一直怀疑,一直没有确诊,那就只能一直复查,不断探寻真相。

前面说了,胃的内表面积很大,胃壁展开,至少有1平方米,各个部位不同,病理变化不同。比如,有的地方萎缩了,有的地方不萎缩,很常见,即使胃镜诊断为“萎缩性胃炎”,也不代表全部胃都萎缩了,只能表明胃里面有一部分发生了萎缩。

癌前病变是在萎缩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在萎缩处取材,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或者上皮内瘤变,就算是“定罪”了。但“定罪”要讲证据的,好比抓小偷,没有人赃并获是不行的。如果胃镜发现有癌前病变的迹象,那也只能是“嫌疑犯”,一些“罪犯”非常狡猾,有可能“藏在”胃窦的一个角落里,但是取材时没有取到那个角落,就得不到确凿的证据。为了“定罪”,只好再次“搜查”,也就是再做一次胃镜了。

所以说,一下子就能明确诊断是小王的幸运。而有些患者反复多次检查胃镜,也是病情需要,说明您的病变隐藏较深,较难发现。这时,希望您能理解并配合医生。

 

生活恶习一大堆,疾病不找你找谁

烟、酒、剩菜、腌制食品,无一不伤胃

经过我再三劝解,小王基本认可了自己胃癌前病变的状态,也不再紧锁眉头,但新问题又涌现出来:“大夫,我才30岁,我这病怎么得的呀?”

我打开小王的病历本,仔细阅读了一下之前的就诊记录,发现小王曾经因为胃肠炎急性发作夜间到急诊做过胃镜,当时的胃镜显示已经有了慢性胃炎。我问他:“我看你这病历本上写着,医生提醒你不要再饮酒和吃腌制食物,你做到了吗?”

小王有些羞愧,低下头:“我们南方人,就爱吃个腌肉、腌菜,每年过节爹妈都给我带好多,一吃就大半年。”

“那吸烟、饮酒呢?”

小王的头更低了,小声说:“我做销售的,躲不开啊。”

其实大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许多疾病的罪魁祸首。小王估计也明白吸烟、饮酒、大量吃腌制食品与他的胃病有关,但好了伤疤忘了痛,不发作的时候,他就将医生的嘱咐抛到脑后了。

“你看,腌制食物里面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在胃酸和细菌的作用下会合成有强烈致癌性的亚硝胺类化合物。你总吃,发生胃癌前病变的概率可不就会增加吗?”

“是是!”小王点点头。

“你的工作性质需要应酬,这我无权说什么,但是,应酬真的对你的身体一点好处没有。吸烟、饮酒对胃的损害不用我多说了吧。就说说你的饮食习惯吧。你平时吃饭规律吗?荤素搭配合理吗?”

“哎呀,大夫,我们跑销售的哪正经吃饭啊!在外面人家吃什么咱跟着,饥一顿饱一顿也没个点。回家呢,老婆孩子都吃完了,我总吃剩的。”

“你看,还用我说你吗?你这样胃能不出毛病吗?先不说你饥一顿饱一顿的,就说吃剩饭剩菜吧。一是没有营养,二是容易变质,吃多了变质的食物也容易导致胃癌前病变。”

“还跟吃剩饭有关啊?我一直觉得怕浪费,舍不得倒,都给吃了。”

“这真是一个特别大的误区,饭菜剩下确实很不应该,但是吃剩饭更不应该,你吃了有可能会伤胃,到时候治胃病的钱也比那点饭钱多多了。”

小王听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其实除了以上提到的吃剩饭、腌制食物,长期吸烟、饮酒,生活不规律会引发胃癌前病变外,精神紧张、压力大,以及水中重金属污染,也会导致胃癌前病变的发生。

不容忽视的幽门螺旋杆菌和遗传因素

小王长期在外应酬,除了上述提到的烟酒、剩饭、饮食不规律会伤胃以外,还有一个经常被忽略的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因为在外应酬吃饭很少用公筷,所以如果席间有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就很容易通过共同进餐传染给其他人。小王的生活没有规律,无论是身体整体免疫力还是局部抵抗力都较差,也就更容易被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属于明确的致癌因素。果然,小王的病史也显示他曾经有过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所幸已经杀灭了。但鉴于他的工作性质,他很有可能会再次感染。

当然除了生活方式,遗传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如果父母有胃癌的病史,那么子女的发病风险就会比其他人高出1倍。这是爹妈给的,和生活方式无关。

但是,通过我的介绍可以看出,在以上这么多因素中,先天因素就占一条,其他都是后天的。所以,胃癌前病变,甚至胃癌都主要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目前在门诊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正在向年轻人倾斜,像小王这样的患者不是少数。这与当前快节奏的生活、饮食规律的改变,以及浮躁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做得好,你也能逆转癌前病变

人生有奇迹,中医药助力癌前病变的逆转

慢性胃炎,一旦发生萎缩、肠上皮化生,很难逆转,如果现在能有一种药物明确可以逆转的话,哪怕概率是50%甚至更低,也将是广大患者的福音。遗憾的是,还没有这样一种药,也没有人敢说有办法能够逆转,即使有办法,也没有十足的证据。

但人体的复杂和美妙就在于:一切皆有可能。胃癌的癌前病变也不是完全不能逆转,只是概率较低而已。

最近门诊见到几位患者,复诊肠上皮化生消失,患者和我都很高兴。这是经过3个月的治疗,以及2年的随访后,得出的结论。这些患者里面也包括小王。

我还记得当时给小王治疗的情形。小王的脸色特别不好看,不红润,发黄,而且,他很瘦,消化不良,胃口不好,大便偏稀,舌红苔白,脉细,这些都是典型的脾虚表现;另外,由于工作忙碌紧张,时常有应酬,他整个人都处于焦虑的状态,且性格急躁,动不动就发火,这些都属于“肝郁”的特质。可以判断,小王处于脾虚肝郁状态。

肝的气机会影响到脾胃气机的升降。长期紧张郁闷,就会让脾胃运化不利,从而导致胃病。从现代医学来看,着急生气和紧张,会明显影响胃蛋白酶的分泌与合成,也会造成胃胀、消化不良等慢性胃炎症状。

小王的诊断已经非常清晰,我对他从疏肝和健脾理气两个方面进行中医治疗,为他开出了有针对性的汤药。

疏肝我选用经典的柴胡疏肝散,它可以调节胃肠神经,促进胃蛋白酶的生成;健脾理气我选用最常用的六君子汤,它可以促进胃肠吸收,增强胃动力。果然,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效果非常明显。不仅症状大为改善,病理结果也发生了惊天逆转——肠上皮化生消失了。

饮食、运动、心情,联合阻击胃癌前病变

当然,小王的病情能得到这么大的好转,并不全是中医药的功劳,他自身的努力也功不可没。

小王听我的话,从饮食、运动和心情三方面全面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长期坚持,还能使疾病彻底不再发作。

首先,规律饮食。三餐时间正确,食材以新鲜蔬菜为主,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早餐要有鸡蛋或者牛奶,豆腐脑也可以,中午应该有禽肉或者鱼肉,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包括油炸食物、太咸太辣的食物,不吃腌制和烟熏的食物,如腊肉等,不吸烟,不饮酒。多吃一些具有抗癌作用的新鲜蔬菜水果,例如,西蓝花、西红柿、尖椒、苹果等。大蒜的抗癌功效是大家公认的,别怕吃了会口臭,在凉菜里面适量放点,但绝不能吃太多,过犹不及,一天吃一头是不行的。晚餐以清淡为主,推荐喝一些有食疗作用的粥,比如薏米粥、山药粥,能够健脾益气,也具有抗癌功效。当然还应该有适当的蔬菜,可以吃一些根茎类的土豆、红薯、胡萝卜等。如果喜欢吃肉,应以禽类及鱼类为主;如果爱吃红肉,那么要减量,晚上有个100~150克就可以了。

其次,适当运动。每周运动3次,每次45分钟,要出汗30分钟以上,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跑步、骑车、登山等。

最后,调摄心情。要打消顾虑,放松心情,增加户外活动,多去旅游,多陪孩子一起玩,随时调整心态。

这3条,不仅能够狙击癌前病变,也是预防几乎所有消化道疾病的通则。能做到这3点,我们就踏上了健康的康庄大道。

胃癌前病变要积极用药

对于很多疾病,我都希望能靠人体自身的能力康复,非常不鼓励吃药。但对于胃癌前病变,我却是积极鼓励用药。因为,用药不仅会有前面说的肠上皮化生消失的奇迹出现,更重要的是,对大多数患者来说,用药有可能缓疾病的进展,不让癌前病变发展为可怕的胃癌。

在癌前病变的治疗中,首先疗程要足,一般我都建议服药3个月,这是我在门诊中要求吃药时间最长的一个疾病;如果是慢性胃炎或者反流性食管炎,一般建议疗程为1个月,而消化不良,有2周就行了。

另外,一定要听从医生的意见,不要轻信网络。虽然听医生的不一定会好得彻底,但不听医生的话,那恢复的希望就更加渺茫。不要相信“吃了某某药百分之百会好”的话,那是广告,不是现实。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小王的状态也不是一下子就好起来的,症状时好时坏,但是,他坚持服药和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总体趋势一直是在好转。小王胃里肠上皮化生的消失,我想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①年龄小,各种机能较好,代谢旺盛。

②病程不长,程度较轻,病变还没有太深入。

③中医药辨证论治有逆转胃癌前病变的可能性。

④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在内的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作为一个严谨的医务工作者,最后一点,我还是要说,两次胃镜检查不太可能取到相同位置,也存在取材位置偏差的可能性。所以,也有可能从小王体内取出的组织不对,取的刚好是没有病变的组织。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比较小,但还是有可能的。

一旦诊断为胃癌前病变,除了积极治疗与改变生活方式外,还要根据医生要求,定期复诊并复查胃镜,以便监控疾病的进展与治疗反应,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复查的时间常规是每年1次,但有的人半年就需要评估。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情况不同,间隔时间也有所调整。复查时间间隔长短与危险因素的多少成反比,危险因素越多,间隔时间越短;还与癌前病变的严重程度成反比,病变越严重,间隔时间越短。

 

学会看自己身体的“风水”

在门诊,和患者谈到胃癌前病变的时候,一般我的心情都比较明朗,有时候还会和患者开个小小的玩笑。但真正遇到确诊为胃癌的患者时,诊间交谈的气氛总是压抑的,我甚至感觉自己说什么都是无力的。虽然我也很想以一个理性的医生的身份去安慰患者和患者家属,但都不敢多说,因为作为一个消化科医生,我完全知道胃癌意味着什么。

有很多我曾经的患者或患者家属后来都成了我的老朋友,潘大妈就是其中一位。自从我治好了潘大妈女儿的无名腹痛,好张罗的潘大妈不仅经常介绍村里的老老少少来看病,还时常对我说些“体己话”。

“李大夫,我们村近两年有好些人得了胃癌,前不久我妹妹也被查出来有胃癌,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啊?是不是风水不太对?”

“嗯,我觉得有道理。”

听我一应和,潘大妈反而有些奇怪:“你们搞科学的也信这个?要不您来我们村给看看?”

“潘大妈,我们大夫和风水先生不一样,我们看风水不用去您家,您让病人来医院找我吧,我在这儿给您看。”

一向对我深信不疑的潘大妈这会儿也有些将信将疑了。不光是她,我想您看到这儿也会疑窦丛生。没关系,这关于胃癌的“风水”问题,您听我慢慢讲。

潘大妈的村子里有很多人患胃癌,这并不奇怪,因为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部的毛病多为“穷病”,胃癌也不例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胃癌的发病率有所下降,尤其是近十年来,下降得尤为明显。尽管如此,胃癌在恶性肿瘤排行榜上仍然位居高位。据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我国胃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死亡率居第3位(第1位都是肺癌)。

胃癌是指发生在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依据发病部位不同又可分为胃窦部癌、胃体上部癌和贲门部癌,近年来发病率下降的是胃窦部癌,而贲门部癌的发病率反而有所上升。

我让潘大妈带患者来看病,但潘大妈因为不敢直接告诉妹妹实情,所以带了自己的外甥小伟来找我。

我问小伟:“你母亲的胃癌是怎么发现的?”

“我妈一开始也没啥症状,就是觉得肚子胀,不想吃饭。后来有点肚子疼,她觉得就是受凉了,吃了不少偏方,可是总不好,我们让她去看病,她也总说没事儿,一直忍着。但我们都感觉她面色不好看,越来越瘦。大概3个月前吧,有一次我妈忽然吐了,有血,我妈这才害怕了,于是我赶紧带她上北京的肿瘤医院做了个胃镜,才知道得了胃癌。”

我听了之后,对患者的儿子及时带患者就医,明确诊断的做法非常赞赏,但同时也感到惋惜不已,因为虽然没有见到患者,但单凭患者儿子的叙述,就感觉患者的病情恐怕已经不是早期了。

胃癌的早期症状不显著,所以很多人注意不到,而且即使出现一些胃痛、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也很少有人往胃癌上想,多不放在心上。等出现黑便、呕血等比较严重的症状再去检查时,往往已经是胃癌的中晚期了。

在此,我提醒大家多留心自己的身体,密切关注胃癌的一些早期信号,比如身体忽然消瘦、大便经常发黑、消化不良老不好等。还有,经常给自己“相相面”,我们常看见文学作品里说一个人印堂发黑,短期内必有大灾,其实这也不完全是无稽之谈,印堂发黑也就是面色晦暗,的确表明身体正在发生一些不好的变化,很可能是恶性肿瘤发出的信号。

我对小伟说:“你们应该早点带老太太来看病啊!你看,你们一开始就发现你母亲消瘦,面色不好看,这都是信号呀!得了癌症,尤其是胃癌,消化功能必然受到影响,营养吸收变差,就会引起面色改变和体重减轻,早能来看病就好了。”

小伟也是懊悔不已:“是啊!大夫,我们也不懂啊,要不是您说,这些我们哪知道啊?”

他说的我也十分理解,毕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医生一样具有医学素养。但即便如此,还是希望大家做个“有心人”,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情况,长时间不适时千万不要忍着,越早去医院诊断越好。

 

年龄大了,每年做个体检更放心

虽然我十分理解和同情小伟,但我还是对他提出了一点批评:“我还是要说你一句,怎么不定期给老人体检呢?没准早就能在体检里发现了呢?”

在这里,我同样呼吁大家加强对体检的重视。体检时,不仅可以通过B超等项目直接观察内脏的情况,还可以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查,早期发现肿瘤的蛛丝马迹。

目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有甲胎蛋白(AFP)、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癌胚抗原(CEA)、糖原19-9(CA19-9)、糖原125(CA125)等。这些肿瘤标志物各有各的用处,如甲胎蛋白(AFP)有助于原发性肝癌的早期发现,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糖原125(CA125)常出现在卵巢癌中,而和胃癌有关的则是癌胚抗原(CEA)、糖原19-9(CA19-9)等。

在我讲解的时候,小伟拿出一份化验单,指着一些指标问我:“您看,是不是这些?”

我一看,糖原19-9(CA19-9)、糖原7-24(CA7-24)及癌胚抗原(CEA)都明显升高,但这时候也只能说是验证性结论了。所以我在这里提醒大家,如果体检中发现某项肿瘤标志物升高,应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去医院全面体检,明确诊断。

这时,眼尖的潘大妈马上说:“打断一下李大夫,我的那项好像也高,是不是也有胃癌?”

我对潘大妈说:“别紧张,不一定的。”

如果得了癌症,血液中的某些肿瘤标志物可能会相应升高,但很多其他原因也会引起肿瘤标志物升高,比如某些良性疾病。

“那我这怎么回事啊?”潘大妈显然非常关心。

“您先别着急,尽快找个时间去医院详细检查一下,让医生帮您看看是什么情况。如果暂时没什么问题,3个月到半年再复查就行了。”

肿瘤标志物检查,更多的是起到筛查、提示作用,也可以帮助医生监控肿瘤患者的情况。如果发现肿瘤标志物异常,不要惊慌,应尽快就医,请医生结合病史、症状、体征,通过各种检查(B超、CT、X线、胃镜、肠镜)手段来综合分析,必要时依靠病理检查明确诊断。

 

远离胃癌,至少做到这3件事

听了我的话,潘大妈稍稍安心了些,又问道:“大夫,您上次不是说我们村风水有问题吗?是真的吗?”

我笑了笑,准备耐心给潘大妈讲讲她妹妹这胃癌是怎么得上的。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也容易产生一定的疾病。我国胃癌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地区差异,西北、东北、江南地区高发,而两广地带的发病率却很低。

具体说来,胃癌的发生和水质息息相关。因为水质来源于一方的土地,土地污染会导致水源污染,进而引起癌症(包括胃癌)高发。这就是我所说的风水问题。

我问潘大妈:“您村子周边有没有一些化工厂之类的,排放污水不达标?”

潘大妈说:“这个还真不知道。”

“就是有没有一些冒烟的大型工厂?”

“这好像没发现。”

“那您村子这方面的风水挺好的,还得找找其他问题。”

“工厂还和风水有关哪?”潘大妈觉得很新鲜,继续问我,“还有什么风水问题?”

“潘大妈,其实我所说的风水主要和‘水’有关,因为我们的胃每天都要接触我们喝进去的水。如果水好,对胃就好,如果水不好,对胃自然就不好。所以您村子的水质好坏决定了风水好坏。我问您有没有化工厂,就是怕工厂排出的污水污染了当地的水质。”

“哦,这么回事,”潘大妈恍然大悟,“那李大夫,我们村风水应该还不错啊。”

“嗯,不过除了污染问题,水中亚硝酸盐、微量元素的含量也和胃癌的发病有关,这些就不那么容易一下子搞明白了。”

“照您这么说,我妹妹这病多半是和我们村的水质有关了?”

“不一定,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吸烟等都是影响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我跟潘大妈解释,胃作为一个消化器官,胃癌的发病自然和“吃”关系最为密切。除了水质因素,“吃”还涉及饮食习惯、食物种类、饮食偏嗜等。比如,经常食用霉变、腌制、熏烤的食物,口味重、摄入食盐过多,食物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过度吸烟、饮酒等,都有可能引起胃癌。另外,有一种与多种胃病密切相关的小病菌——幽门螺旋杆菌,也是吃进去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仅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还有资料显示,它能使胃癌发病的风险提高数倍。

要想远离胃癌以及各种癌症,起码要做到以下3点:

①保持心情舒畅,让身体的内分泌系统处于良性循环。

平时不要总是生气、着急,放松一点。如果遇到让自己不开心的事,不妨听听音乐、看看电影、读读幽默故事,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②均衡饮食,避免胃癌的外界因素。

平时饮食中,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如果是“肉食动物”,那我建议吃新鲜瘦肉,不要吃香肠、腊肉等加工肉制品。有研究发现,每天多吃50克加工肉制品,癌症发病风险会升高11%;而新鲜的瘦肉却与癌症发病风险无关。可见,爱吃肉的朋友,不要犯懒,自己炖肉吃,比外面买的加工肉制品健康多了。

有些朋友平时喜欢喝两口,这也未尝不可,但要适度。每天1杯红酒(相当于1盅白酒或1罐啤酒),再也不能多了。有研究表明,每天饮酒5杯以上的人,胃癌等10种癌症的发病率显著上升。所以,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千万不要贪杯。

还要特别说一句,不要乱吃补品。就算是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过量进补有害无益。有研究表明,β-胡萝卜素摄入过量有引起胃癌的风险。如果想吃一些营养补充剂,最好咨询一下医生的意见,并且,一定要按照规定剂量服用,千万不要随意加量。

③坚持体育锻炼,促进新陈代谢。

多项研究表明,坚持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能减少多种癌症的发病风险。我建议大家每天进行1小时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运动5天。

运动还有一个附加的好处,就是能够控制体重,要知道,肥胖也会使癌症的风险升高。

 

98%的胃癌患者会问我这5个问题

放化疗,做还是不做?

小伟给我看了肿瘤医院出具的出院记录,上面详细记录了疾病的诊断、治疗过程。患者做过2次胃镜,经历了2次手术,承受了很多痛苦。患者家属把患者送到医院,自然希望患者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能够痊愈。但对于胃癌来说,医生能做的,往往没有患者期望的那么多。

医疗当然是要治疗疾病,但是能够达到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肿瘤的治疗,能根治当然最好,这要求肿瘤长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没有转移,医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把它切掉,万事大吉。但目前大多数情况并不是这样的,医生能做的是尽量综合治疗(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还有一些药石无效、回天乏力的患者,医生只能尽量安慰患者,给予患者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这正应了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拿着出院记录,小伟问我他母亲的情况到底怎么样。

我如实相告:“你母亲所患胃癌的组织类型不好,恶性程度高,预后不良。”

其实,患者家属心中早已了解了这一情况,只是还抱有一线希望而已,再次从我口中证实,又一次经受了打击。

这时,小伟问我:“李大夫,肿瘤医院建议我妈妈做放疗、化疗,但我听人说,做这个又费钱又遭罪,最后经常落个‘人财两空’,您说,我还让我妈做吗?”

做不做放化疗,也是患者经常问到我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患者与主管医生商量。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年龄较小,希望根治,并且身体状况尚好,可以耐受,应当制订一个周密的放化疗方案,是有可能把病灶控制在最小,甚至消除的。但与此同时,确实要做好放化疗副作用大,会经常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甚至免疫力下降等其他伤害的心理准备。如果患者年龄较大,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享受更好的生活质量,不想再折腾,可以考虑保守治疗,带瘤生存。

当然,放化疗的花费确实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人财两空”也确实是常有的事情。放化疗是目前延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命的最佳手段,寄托了很多人的希望。但根据我在临床的观察,经过放化疗治疗的患者,不一定会延长理想的生命,反而经常在最后的岁月里痛苦不堪。这真是一个残酷的矛盾,也是让医生、患者最纠结的地方。

中医药能治愈胃癌吗?

听了我对放化疗的看法,小伟又问我:“李大夫,我听村子里的人说,中药可以治愈癌症,这是真的吗?如果吃中药,我妈能支持多久呢?能不能用中药的方法来治疗呢?”

看来,这是他今天来找我的主要原因。

其实,中药对癌症治疗的作用问题,也是当前医生们讨论的热点。中医药治疗消化道肿瘤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放化疗期间,服用辨证论治的汤药,可以有效对抗放化疗的副作用;其次,如果选择保守治疗,中医药在扶助正气、提高生存质量及抑制肿瘤生长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我们医院的肿瘤科和肿瘤医院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在综合治疗消化道肿瘤方面,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我给小伟开了针对他母亲胃癌的方剂,希望能益气养血,增强免疫力,健脾养胃,提高他母亲的生存质量。

得了胃癌还能活多久?

“那我母亲还能活几年?”小伟问我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哽咽了。

经常会有患者和患者家属问我这个问题,但客观地讲,很难说清楚。

在一般老百姓眼里,胃癌可能就是一种病,但在专业医生眼中,胃癌可以说是一类疾病的统称。

依据构成胃癌的癌细胞不同(组织学类型不同),胃癌可以分为腺癌(最常见),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少见)。其中腺癌又可以分为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低分化腺癌、黏液腺癌和印戒细胞癌。根据癌细胞的来源,胃癌可以分为来源于肠黏膜的肠型和来源于胃固有上皮的弥漫型。根据癌细胞的生长方式,胃癌可以分为以团块式生长的膨胀型和以分散式向纵深扩散的浸润型。

以上这么多专业的医学名词,可能让您觉得深奥难懂,您也完全可以一扫而过。但对于医生来说,这些胃癌的分类都具有重要价值,它们很可能就决定了一位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生存时间。比如,肠型胃癌比弥漫型胃癌预后好,膨胀型胃癌比浸润型胃癌预后好,一旦看到印戒细胞癌,都意味着“摊上事了”。

除了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胃癌的分期,也就是肿瘤的大小、有没有淋巴结转移、有没有远隔器官转移等都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此外,患者的精神因素也非常重要。

至于小伟的母亲,我看到出院记录上清楚地写着“幽门癌,印戒细胞癌,胃大部切除术,腹腔转移”。这几乎是一个跟着一个的坏消息,预示着他母亲凶多吉少。

我并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他母亲的病情及我心里对他母亲情况的预期,而是对小伟说:“虽然你母亲的胃癌已经确诊了,但目前结果还没有完全出来,也许其他地方还没有扩散,所以还是很有希望的。”

说这话的时候,我自己都觉得脸红,不过,我相信安慰的力量,我相信这能够帮患者建立信心,而这绝对是有利于治疗的。

亲人得了胃癌,说还是瞒?

“大夫,我妈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得了啥病。您说我咋和她说啊,我实在是不敢告诉她。”小伟又问我。

潘大妈也在一边附和:“是啊,大夫,我一直都跟我妹妹说她得的是胃溃疡,但她有点将信将疑,可真是没人敢说实话啊!”

说还是不说,是摆在癌症患者家属面前的一道难题,我回想起在美国学习的岁月。

面对死亡和疾病,国外比国内坦然得多。可能是外国人说话比较直接,国人说话比较含蓄的原因,也可能是外国人的信仰和国人不同的缘故。总之,我在美国学习的时候,带教的老师得到医学的结果后,总是会和患者进行坦诚的沟通,告诉患者真实的病情。而癌症只是疾病的一种类型,并无例外。因为,患者有知道自己病情的权利,任何人没有权利决定别人的健康。

回到国内诊疗,曾有一时间让我很困惑。我也曾经想过,如果是自己得了绝症,究竟是糊里糊涂地活着,让人哄着,还是知道结果,惶惶不可终日,抑或成就一番励志的演说和事迹,很难说清楚。

我想,眼前这两位癌症患者家属,也是对患者的心态没有把握,所以不敢贸然说出真相。

我对小伟说:“你是患者的儿子,肯定最了解自己的母亲,我想,你应该能找到最适合她的方式。”

小伟皱了皱眉,说:“我明白了,还是先别告诉我妈了,就按我姨说的,胃溃疡。”

仿佛自己在怂恿他人说谎,我感到有一丝罪恶感。但转念一想,虽然是谎话,但包含了极大的善意,因为患者的儿子是想给自己的母亲一份希望,对于一个病情凶险的癌症患者来说,也许这才是最重要的。

胃癌患者怎么吃?怎么补?

“李大夫,我妈得了这个病,您说我该怎么办?给她吃点什么好?怎么补一补?”小伟问的这个问题,也是很多患者家属最关心的问题。

因为胃癌本身以及手术的影响,绝大部分胃癌患者的消化功能受损,身体状况较差,通常比较瘦弱。同时,贫血、钙质流失、营养不良及胃食管反流等手术并发症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

面对这种情况,最重要的不是吃什么来“大补”,反而是尽最大努力保持患者虚弱身体的低水平运转。

我对他说:“刚做完手术时,吃饭要吃流食,随后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品,少吃多餐。平时要保证休息,调节胃口。你妈妈做了全胃切除手术,如果发生大细胞性贫血,应当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如果服用中药疗效较好,需要一直吃下去,期待能多服用一段时间。”

另外,胃癌是终身的疾病,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都需要定期来医院复查,无论是否根治。复查的主要目的是监测疾病复发情况或治疗相关不良反应,评估和改善营养状态等。复查项目一般包括血液学、影像学、内镜等。复查频率为治疗后3年内每3~6个月1次,3~5年每半年1次,5年后每年1次。内镜检查每年1次。

想想我对患者家属这样的交代,实在无奈。作为医生,我总是希望能够治愈患者,但面对胃癌这样强大的对手,我常常感到深深的挫败感。一个又一个生命在我们的行医生涯中不断逝去,医学的无能为力不仅让患者感到绝望,也鞭挞着医生的灵魂。

保持怎样的心态才好,这是医生和患者永久的修行。

我是李博医生,健康问题可线上联系我咨询~

 

《胃靠养,肠靠清》

抑郁症是复发率相对较高的心理疾病,数据表明: 对于经历过一次抑郁发作的患者,约50%-60%在未来会经历第二次抑郁发作;如果患者经历过两次抑郁发作,复发的可能性增加到约70%-80%;如果患者经历了三次或更多次的抑郁发作,复发的风险会增加到90%以上。

这和我的直观体验相符。我在医院的“情感病房”为住院病人做心理治疗,经常看到的情况是: 一个抑郁患者,已经是第2次、第5次甚至第8次抑郁复发了。

但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并且治疗的方法非常成熟,可以大大降低复发。

关键是,要了解抑郁症复发的真正原因。这样,你就不会沮丧、失望,会对治疗抑郁症充满信心。你会发现,大部分抑郁复发的原因,是可以有效避免的。

一、80%患者根本没有被治疗

你有过重性抑郁么?你是否服药或进行过心理治疗?或者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自我疏导?

在美国,根据Pratt& Brody的研究,有76%的中度抑郁症和61%的重度抑郁 症患者,从未得到治疗。 根据一些研究数据,中国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接受了有效的治疗。

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根本就没有得到任何治疗。

尽管近年来,公众对抑郁症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依然存在较大的知识盲区和误解。许多人仍将抑郁症视为“软弱”或“个人问题”,而不是一种需要专业治疗的心理疾病。

许多患者因为对症状的误解、担心污名化或缺乏专业心理健康服务而未能及时寻求帮助。

举个例子,我认识的一位在学校工作的心理老师,她说如果在她所在的学校,学生被查出来有抑郁症,那么根据教育局的要求,这个学生就不能上学了。当时我们都惊掉下巴,不敢相信。这种不是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么!(这还是在长三角某大城市的中学)

这种做法很常见,这个政策看似保护了学校、老师,却是变相让家长增加了对郁抑症的恐惧,隐瞒疾病,没法得到彻底的治疗,孩子也不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社会支持。

二、需要时却没有进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有时候是必要的,但是却难以避免抑郁的复发。

Robert Leahy是抑郁症方面的专家,他的研究发现:

如果你是中度或重度抑郁症患者,接受了药物治疗好转后终止了药物治疗,那么你在接下来 的12个月里再次陷入抑郁的概率很高(为76%)。但是,如果你是在接受了认知行为疗法(或其他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后有所好转的,那么你在终止治疗后复发的概率会较低(为30%)。

为什么药物治疗的复发率更高呢?因为抑郁症患者往往有一些固有的思维习惯,例如完美主义、自我批评、负面判断等。这些想法是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不可能通过药物来解决。需要通过有效的心理治疗进行。

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被解决,那么,当有压力时间再次出现的时候,比如亲人离世、亲密关系危机、失业等情况发生,那么抑郁症就会很容易激起这些负面想法再次活跃,最终导致抑郁的再次发作。

遗憾的是,中国的心理治疗资源仍然非常匮乏。在北京,像北医六院、安定医院、回龙观医院这样的知名精神专科医院,预约心理治疗是非常不容易的。即便预约上一次,也不能保证下周就能约上。很多心理治疗也是留给了住院病人出院后的治疗名额。

好在,现在通过互联网能够远程获得一些心理咨询的机会,这大大解决了一些二三线城市缺少专业心理咨询师的现状。

三、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

药物和心理治疗往往还不够。特别对于一些有过多年抑郁病史的人,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在抑郁症的复发中起着重要作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后症状缓解,这些因素仍然可能成为复发的诱因。 下面我列出了8条不利因素,数一数,你占了几条?

1、缺乏规律运动 运动有助于释放大脑内的内啡肽和其他积极的神经递质,如血清素和多巴胺,这些化学物质可以提高情绪和缓解压力。缺乏运动会导致这些积极的化学物质不足,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运动还能够增强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减少焦虑和抑郁症状。缺乏运动可能使人感到更加疲惫、无精打采,从而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很多抑郁患者就是通过跑步运动来彻底从抑郁中走出来的,最终收获了跑步的好习惯。

2、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不均衡的饮食(例如缺乏Omega-3脂肪酸、维生素B群、维生素D等)可能影响大脑功能,增加抑郁的风险。营养不足会导致大脑神经递质的不平衡,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另外,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血糖的快速波动,引发情绪不稳定和易怒,从而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3、睡眠不足或不规律 不规律的睡眠会扰乱生物钟,使得大脑中的某些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导致情绪波动。长期睡眠不足也会影响免疫功能和认知功能,增加抑郁症复发的可能性。 睡眠不足会削弱大脑处理情绪和应对压力的能力,使得个体更容易在面对压力时出现抑郁症状。

4、药物和酒精的滥用 药物和酒精滥用会对大脑的神经化学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削弱情绪调节功能。即使在抑郁症治疗后,如果患者继续或重新开始滥用物质,这些行为会极大地增加抑郁症复发的风险。

5、持续的工作压力 长期的高强度工作、超负荷的任务和缺乏支持的工作环境会导致长期的精神紧张和情绪耗竭。即使患者曾经克服了抑郁症,这种压力可能使他们再次陷入抑郁状态。 尤其在目前中国的职场,卷的厉害,如果你感觉你的老板过度PUA,经常要出差,或者工作是非常强调销售绩效的,我真的建议你考虑换一个更适合的工作。

6、家庭和人际关系问题 持久的家庭冲突或紧张的人际关系,如婚姻问题、亲子冲突或与家人疏远,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压力。家庭关系的不稳定常常是抑郁症复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在心理咨询时,我发现大部分患者缺少亲密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甚至想,哪怕这个来访有一个能谈心的好朋友,也不至于得抑郁症。

7、重大创伤性事件 失业、离婚、亲人去世等重大生活变故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冲击。对于曾患抑郁症的人,这些事件可能引发再次发病。 我有好几位来访,都是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失恋、离婚等亲密关系的丧失,也有因为疾病而失业,失业又反过来加重了疾病。这些情况非常常见。

8、长期的经济压力 长期的经济困难,如债务问题、失业或收入减少,会对个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严重影响。这种持续的压力可能导致抑郁症复发。

四、抑郁的复发可以避免 通过上面的介绍,我想大家能够清楚:
抑郁症复发率看似很高,但是大部分人根本没有接受过药物治疗,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心理治疗从而改变思维模式,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也没有得到改善 。 这很 像 一 个人 准备参加 考试,但是之前 完全没有 复习,最后 抱 怨考试不及格,这没什么稀 奇的。 通常,生活方式和环境压力并非单一因素导致抑郁症复发,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工作压力加上睡眠不足,或家庭冲突加上物质滥用,可能极大地增加复发的可能性。 发病后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病情好转后管理生活方式和减少环境压力,这些是预防抑郁症复发的重要策略。 如果上面这些工作并没有做,那么抑郁症当然会很容易复发。

所以, 并不是抑郁症难治 ,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进行有效 治疗和自我照顾 。 没有“ 一招鲜、吃遍天”的治疗方法,一些人鼓吹“只要跑步就能避免复发”、“只要坚持吃药就就能避免复发”都是片面的,是单一的策略。或许这个方法对你管用,但不一定适合所有人。 我想,大部分人需要一套组合拳,也需要发自内心的学会关爱自己,重塑自己的生活。 作为心理治疗师,我非常愿意帮助你, 走出抑郁。我也非常有信心,通过专业的治疗,大部分人能够走出抑郁。

小魏(化名)是我的读者。在我的公众号有关“双相障碍”的几篇文章下面,他疯狂留言,文字中透露的愤怒溢于言表。 我隐隐感受到,他的愤怒不是针对我,而是对整个精神科体系的不满。在他看来,双相障碍的标签是给人判了死刑;基因决定论只会让双相患者充满绝望;DSM-5的诊断标准是限制了人的自我探索。 客观的说,小魏的很多观点是有些偏激的。不过,我相信,在小魏的愤怒和不满背后,一定发生了什么故事。在我对小魏充满好奇的时候,小魏正好也找到了我,想和我深入探讨一下对“双相”的看法。 我这才知道,小魏是一位双相障碍误诊的受害者,而那次误诊还要从他大学时候说起。

1、大学期间被“诊断”:一切都变了 小魏读大学时,学校里有一位心理咨询师。这位咨询师帮小魏解决了失眠的问题,所以小魏非常信任她。 根据精神卫生法,精神障碍的诊断只能在医疗机构由精神科医生做出。 但是这位心理咨询师却很喜欢违规,给学生下诊断:比如她会诊断A学生是抑郁症,B学生是广泛性焦虑,而她给小魏的“诊断”是双相障碍,有轻躁狂发作。 小魏回忆,“最搞笑的是,在我被她诊断为双相时,我认为自己是最好的时候,也是身边人认为我最好的时候。” 小魏之前抑郁过,那段时间他终于和自己和解,甚至和世界和解了。 “我认为我的能量场各方面都非常统一,我非常感恩每天,并且我也做了许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他人也非常认可我。当时我在学校创立了几个平台,包括几个平台现在运行得非常好。” 听到这里,我会怀疑,是不是小魏那段时间真的有轻躁狂,而他自己不知道呢? 于是,我和小魏核对,当时是否有轻躁狂的常见行为表现,例如过度膨胀、以为自己无所不能、睡眠需求减少、过度消费等。结果表明,他当时是有一些兴奋,但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变化,大概率并不是轻躁狂。 几年之后,小魏也去当地三甲精神科医院诊断过,医生认为他有一定的焦虑,但并不是双相障碍。 然而在大学时候,当小魏信任的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他有双相的时候,对他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学校里,小魏是一个比较有想法和创意,做事果断且敢于尝试的人。小魏自认为这是他的优点。 但是这个“诊断”却彻底否定了他:“原来,我的优点都是因为我有病。” 在此之前,小魏是一个充满创意的人,之前有想法和创意,他会很兴奋,会考虑如何逐步实现它。 但在被“诊断”为双相之后,一切都变了。 小魏指着我之前画的情绪曲线(下图),对我说:他不敢开心,因为他害怕进入轻躁狂或者躁狂状态。 “当我兴奋时,随之而来的就是恐惧。我必须有意识地检查自己是否发作。” 小魏很担心轻躁狂给自己带来耻辱感。他害怕自己成为丢人的人,害怕自己成为一个自以为是、犯病不自知、在别人眼里是小丑的角色。 “因此,我宁愿不开心,把自己守在原地,压制在原地”。

2、质疑精神诊断体系:兴奋就是轻躁狂吗? 小魏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是被误诊双相了,也不再担心自己的快乐。他也去过几家大型精神科医院,医生们都认为他没有双相障碍。 但是他这几年对双相的研究,却让他对精神科体系产生了质疑:在他看来,有些医生认为只要症状发生,比如晚上不睡觉,过度兴奋,滔滔不绝说话,喜欢网购,就都是轻躁狂的表现。 我问小魏:“你会忽然话多,说话停不下来么?” 小魏讲到:“虽然我能够滔滔不绝地讲话,并且一个人能够讲很久,别人都认为我适合当讲师和销售。但是一旦别人讲话,我可以让自己停下来,听别人讲。” 我继续问:“那你会乱花钱吗?比如一兴奋买了好几千、几万块钱的东西,几天后发现这些东西都没有用。” 小魏说:“我当然喜欢花钱买东西,不过我更喜欢赚钱,我认为赚钱比花钱更快乐。” 我继续问了几个问题后,对他说:根据我的评估,同样认为他并没有轻躁狂的行为。 后来我发现,问题的根源是: 小魏对轻躁狂、双相的理解,和专业人士的理解并不一样。这也是为什么他偏激的认为,DSM-5的诊断是给人贴标签、容易造成误诊的原因。 DSM-5是《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的简称,是全球很多国家精神科医生和心理治疗师都要学习掌握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这本书中,把几百个精神疾病的诊断条件进行了清晰的描述和规范,从而非常方便心理健康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 如果精神科医生或者心理治疗师都经过专业的训练,那么,当其中一位谈到一个患者有双相障碍II型,或者有惊恐发作,或者有重性抑郁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很清楚的知道他说的是什么。因为大家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所以,DSM-5的诊断,绝对不是给病人贴标签,而是一种科学的统计和规范,也方便了行业内认识的学术交流,并给以最科学、有效的治疗。 DSM-5的中文版由陈道龙医生团队翻译。我是陈道龙医生在中国举办的GPM模式培训的会员,几乎每周都会听陈道龙现场给各种病人诊断各种精神疾病。我深刻的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他在精神领域工作30多年,基本没见过超过DSM-5的精神疾病。

3、精神疾病诊断四步骤:症状只是其中一部分 我从书架上拿下DSM-5这本厚厚的精神科诊断专业书。我邀请小魏和我一起看看,DSM-5对双相的诊断标准,到底有哪些。
我的书架上和精神障碍评估诊断相关的几本书 很多外行对精神疾病的诊断,主要就是看症状。例如,重性抑郁有9条主要症状,符合5条就可以被诊断。但实际上,只看症状并不严谨。 我对小魏说,他对精神科诊断的痛恨,其实正是因为他对精神科诊断的误解所致。 我个人的总结,每一种精神疾病的诊断,其实要看四部分:症状表现,病程时间,临床痛苦,排除条件。 大部分普通人,或者一些不专业的自媒体,常用的是“症状表现”的部分。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我们看每个疾病的表现,好像自己身上都有,能把焦虑、抑郁和好几种人格障碍都犯一遍。 这就是不专业的表现。如果仅仅是娱乐一下,倒也还好。但如果真的用在诊断上,就会出大问题。 上面精神疾病诊断的四个部分是我个人的总结。我觉得这样看每一疾病,就会更加全面一些。 接下来,我们以小魏被误诊的 双相障碍II型 为例,看一下专业诊断如何评估这四部分。

标准1:症状表现 对于双相障碍II型,患者的症状要有至少一次轻躁狂发作,以及至少一次重性抑郁发作。 其中,轻躁狂发作又有7个主要症状,重性抑郁有9个主要症状。要满足一定数量,才能称为轻躁狂发作或重性抑郁发作。 所以,不光要看症状,还要看数量,还要看核心症状。 例如,轻躁狂中有一个症状叫“ 睡眠需求减少 ”。如果有人一晚上失眠,只睡了2小时,第二天还很头痛,是否符合这个症状呢?当然不符合,因为这个人是失眠,属于“想睡而不能睡”。轻躁狂则是根本不想睡,没有这个需求,睡眠的“需求”减少。 又比如轻躁狂有一个标准叫做“ 过度地参与那些很可能产生痛苦后果的高风险活动(例如,无节制的购物,轻率的性行为,愚蠢的商业投资) ”,一个大学生把一个月的餐饮费1000多元,都用来打赏主播,可能就属于“无节制的购物”,而一个月薪5万的人,就算花2万块钱买个包包也可能不算。

标准2:病程时间 除了看上述症状之外,还要有一定的病程时间。例如,轻躁狂至少要持续4天,重性抑郁至少要持续2周。 我们会看到,轻躁狂或者重性抑郁的很多症状,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会有的。这个年代,谁不会emo一下呢? 但是,偶尔一次兴奋睡不着觉,熬夜想事情,并不代表你就轻躁狂了;或者,你情绪低落了三天,然后就好了,也不代表你就重性抑郁发作了。 不看症状的持续时间就判断疾病,那这个世界上肯定没有正常人了,因为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本来就是人之常情啊。

标准3:临床痛苦 DSM-5中的很多诊断标准都要求症状“ 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 ”(clinically significant distress),以确保只有那些真正受到影响的人才会被诊断为心理障碍。 什么是“引起临床意义的痛苦”呢?这句话指的是一个人在经历某种心理或情绪问题时,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显著的困扰或不适。具体来说,这种痛苦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的功能。换句话说,症状不仅存在,而且足够严重,以至于对个体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例如,有人轻躁狂期间花了几万元买奢侈品,轻躁狂好了后才发现这些东西自己根本不想要,信用卡缺刷爆了,她自己就会非常痛苦、懊悔。 也有人在轻躁狂期间和同事或者朋友开一些莫名其妙或者很夸张的玩笑,导致影响了社交关系。 也有的人在重性抑郁期间,没法集中注意力工作,每天非常疲惫,睡眠不好,这些都给工作、生活带来了损害。

标准4:排除条件 大部分精神疾病都要排除一些条件,一个是排除物质使用(如毒品、药物等)导致的生理症状,一个是排除躯体疾病(如脑部疾病、甲状腺疾病等)导致的精神问题,最后还要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因为精神疾病共病很常见,如果能用另外一些疾病更好的解释,就不用这个疾病来解释。 例如,我的一个来访,是个大学生,他在大四时候申请了国外的研究生。在等待offer期间,抑郁发作了,去医院诊断后,开始第一次吃抗抑郁药。后来某一天,他的offer下来了,并且是非常理想的美国名校。于是,这个大学生突然兴奋起来,整天和邻居、亲戚聊天,睡眠需求变少,持续了一周多。这时候家人带他去医院,被诊断为双相。 不过,我对这个诊断是有怀疑的,因为抗抑郁药吃完后,确实容易有轻躁狂的症状,加上他拿到了offer,此时有一些“范进中举”的举动是很正常的。考虑到双相的排除标准,他被诊断为双相,就值得怀疑了。 他们后来去精神专科医院重新检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后,果然之前的双相是误诊。

4、科学诊断:摆脱误诊的枷锁 误诊双相障碍给小魏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使他对自己原本积极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深深的怀疑。在那段时间,他不敢追求幸福和快乐,时刻警惕自己的情绪变化,害怕自己的任何一点兴奋会被视作“发病”的迹象。这种心理负担不仅影响了他的自信和创造力,还阻碍了他在生活中的自由表达。 小魏的经历也让我深刻反思精神科诊断的严谨性和复杂性。 一个正确的诊断不仅要依靠对症状的观察,还需要结合病程、临床痛苦以及排除其他可能性。这就是为什么仅凭短期的症状表现就下诊断,是非常危险的。

精神科诊断不是标签,而是帮助患者获得最合适治疗的工具。 回顾整个过程,小魏的误诊并非个例。现代社会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逐渐增加,但与此同时,误解和误用心理学知识的现象也频发。因此,作为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们有责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严格按照诊断标准进行评估,避免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恐惧。 对小魏而言,最终他通过科学的诊断找回了对自我的肯定,他明白了自己并没有双相障碍。如今,小魏不再害怕快乐,他学会了与自己的情绪和平共处,重新拾回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创造力。 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胜利,也是对我们所有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个启示:用科学的方法,给予患者最合适的帮助,才能真正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最后,我想对所有曾经或正在经历误诊困扰的朋友说: 不要轻易被诊断所束缚,寻求专业的帮助,正确的诊断会带来解放,而不是枷锁。

长期禁欲,可以养肾吗?

头晕、夜尿多、欲望低是肾虚吗?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后注意事项如下:
 
一、休息与活动
 
1. 术后应卧床休息一段时间,一般为 24 至 48 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之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仍要避免过度劳累。
 
2. 对于较大结石或复杂结石患者,休息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
 
二、饮食调整
 
1. 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 2000 至 3000 毫升以上,以增加尿量,促进结石排出。可分多次饮用,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
 
2. 饮食均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高钙、高草酸、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牛奶、豆制品、菠菜、动物内脏、海鲜等。
 
三、观察症状
 
1. 观察尿液:注意观察尿液的颜色、量及有无结石排出。如果尿液呈红色,可能是碎石过程中对尿路黏膜造成了损伤,一般会逐渐减轻。如果血尿持续加重或伴有血块,应及时就医。
 
2. 疼痛管理:术后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疼痛,这是由于结石碎片在排出过程中刺激尿路引起的。如果疼痛较轻,可以忍受,可通过休息、多饮水等方法缓解。如果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止痛药物。
 
3. 发热处理:如果出现发热,可能是尿路感染所致,应及时就医,进行抗感染治疗。
 
四、复查随访
 
1. 术后应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一般在术后 1 周、1 个月、3 个月进行复查,主要检查项目包括泌尿系统超声、腹部平片(KUB)等,以了解结石的排出情况和有无并发症发生。
 
2. 如果结石未能完全排出或出现并发症,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急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性障碍
0

我们经常听到 一些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抑郁几年后 “变成了双相障碍”。 我在医院做心理治疗,有不少双相患者,他们很担心 自己某一天 会不会“失控”、“ 发 疯 ”, 变成精神分裂。 这种情况并非个例。最近, 一位抑郁症青少年的家长找到我,她的孩子从高一开始有抑郁表现,包括没有学习动力,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经常动不动哭泣,容易发脾气 ,还会有割手腕的自伤行为。 (上述 都是抑郁症的常见 症状) 孩子在当地精神科医院,已经被诊断为抑郁症,目前在服药,没有做心理治疗(孩子拒绝),目前已经有两年。在家长看来,两年时间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被解决:孩子仍然情绪低落,不愿意去学校,并且仍然偶尔割手腕。
家长最近听别人说:如果不干预,抑郁症长期发展会变成双相,双相长期发展会成为精神分裂。

于是,他们很紧张。很担心孩子未来会不会有躁狂、精神分裂的表现。 那么,实际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我们需要注意哪些?

1、三种疾病不是“自然发展”的关系
这三种精神健康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它们是独立的诊断类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治疗方式。 简而言之,并不能简单地说“抑郁的尽头是双相,双相的尽头是精分”。 抑郁症 :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主要表现为长期的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乐趣、精力下降等。抑郁症通常不会演变成其他精神疾病,虽然严重抑郁可能会伴随一些精神病性症状(如妄想或幻觉),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自然发展成双相或精神分裂。 双相情感障碍 : 双相是一种情绪波动较大的疾病,患者会经历抑郁发作和躁狂或轻躁发作。 一些人之前是重性抑郁,后来因为有了躁狂或轻躁狂行为,被重新诊断为双相障碍。这可能是一些人以为“抑郁会发展为双相”的理由。其实,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是两个概念,并不意味着抑郁症会自然发展为双相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与遗传因素和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相关,治疗主要集中在情绪稳定和预防复发。 精神分裂症 : 精神分裂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为幻觉、妄想、思维紊乱等症状,与情感障碍有很大不同。 精神分裂症的起因与神经生物学、遗传等复杂因素有关。虽然有些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在躁狂或抑郁发作时可能会有精神病性症状,但同样,这不等于双相障碍会发展为精神分裂症。

2、三种疾病会有症状上的重叠 这三种精神健康问题可能会在症状上有所重叠,尤其是在严重发作时。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下面我列了一个图表,展示了这三种障碍之间的一些症状重叠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症状在不同疾病间有重叠,但每种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

例如,双相障碍的治疗会侧重于情绪稳定剂的使用,而精神分裂症则可能需要抗精神病药物。此外,精神病性症状在重性抑郁和双相障碍中可能作为次要症状出现,而在精神分裂症中则是核心症状。

对于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应由专业的医生根据患者的详细症状和病史进行评估。

3、误解的原因来自于诊断变更 在我看来,更多时候并不是抑郁发展成双相、双相发展成精神分裂,而是诊断上的变更。 核心原因是,精神障碍的诊断主要针对症状学,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同的医生可能会根据症状的不同理解和定义,给出不同的诊断。有的医生甚至会误诊。 例如,我的一位来访最近反应,他当地医院的医生就认为,只有躁狂发作但没有重性抑郁不算是双相障碍。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诊断。无论是ICD-11还是DSM-5,双相I型的核心症状就是有躁狂发作,但不需要有抑郁发作。

此外,患者可能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表现出不同的症状,这可能导致诊断的变更。 例如,一个长期抑郁的患者,他在和医生讲述自己病情的过程中,并没有讲到自己有轻躁狂的经历,从而漏诊双相II型;但在后来因为轻躁狂看病,就被诊断为双相障碍了。

总之,重性抑郁 、 双相障碍、 精神分裂并不是递进发展的关系。重要的是要认识到,精神健康问题可能很复杂,症状可能会随时间变化,而且不同的精神健康状况可能有共同的症状。

#非器质性障碍或疾病引起的性功能障碍
0

感觉最近性欲在下降,是不是要阳痿了?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