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生殖医学中心(武汉同济生殖医学专科医院)始于1988年9月原卫生部批准成立的同济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中心,是一家集临床、教学、科研和培训于一体的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医院拥有湖北省卫健委批准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和湖北省人类精子库等执业许可资质,是华中科技大学生殖医学专业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临床教学、科研培训基地,武汉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 医院先后荣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的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授予的家庭生育健康关爱计划爱心帮扶基地、PAC优质服务医院,湖北省卫健委授予的湖北省卫健委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检验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湖北省男性不育临床研究中心培训基地,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授予的国际针灸病例注册登记研究联盟,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湖北省生殖健康学会挂靠单位,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生殖健康教育平台,武汉市卫健委批复的医学科学研究伦理委员会等资质和荣誉称号。 医院重点以辅助生殖技术、中西医结合诊疗为专科特色,开设了辅助生殖中心、妇科、中医妇科、泌尿外科(男科)、不孕不育门诊、麻醉科、手术室、药剂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10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医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30余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含副主任医师/药师),博士9人、硕士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4人。 医院近几年来在生殖医学和干细胞等前沿学科研究方面取得多项重大突破和突出成果。现已开展多项辅助生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AIH/AID)、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原始卵泡体外激活术(IVA),以及睾丸或附睾穿刺取精(显微取精)等先进技术。率先在国内外开展精浆游离核酸鉴别无精子症类型的无创性诊断技术,省内首开高分辨率染色体核型分析,率先在省内开展封闭抗体免疫治疗、睾丸显微取精术和宫腔灌注等前沿诊疗技术。 2011年3月,湖北省人类精子库通过专家评审并正式落户本院,主要从事捐精志愿者的精液冷冻、生殖保险和人类精子低温冷冻及相关研究,是经国家卫健委批准建立的集医疗和科研为一体的专业人类精子冷冻机构。 2019年7月10日,湖北省生育力保存中心成立,主要为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已婚的适应症患者提供卵母细胞冷冻、卵巢组织冷冻、胚胎冷冻等女性生育力保存、以及精子冷冻、睾丸组织冷冻等男性生育力保存等方面的科研医疗。 2020年12月3号,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认定人类干细胞制备与应用及资源保藏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中心将规范干细胞采集、提取和储存程序,统一质量标准,为开展科研、教学、医学技术转化提供充足的、符合标准的干细胞资源。 医院先后主编《临床生殖医学》、《生殖药理学》、《性医学》和《生殖工程学》四部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主编和参编多部生殖医学参考书,其中《人类精子学》荣获中国图书奖,《人类卵子学》于2018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医院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家攻关项目、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Ⅰ类、Ⅱ类新药临床研究,以及省部级相关研究项目,医院前身原同济医科大学生殖医学中心《四味流产中药的发掘和研究》、《天花粉中孕引产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棉酚作为男性结育药的发掘与研究》获国家科学大会奖;《抗早孕药物米非司酮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改善子宫胎盘血循药物青心酮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近两年医院《青年人群适宜避孕新技术方法推广应用模式的研究》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一等奖;《复合材料宫内节育器的研制及其应用》和《子痫前期的免疫学发生机制及其改善策略》获全国妇幼健康科学技术二等奖;《精浆游离核酸的发现、特征和在男性不育诊断及研究中的应用》获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人多能干细胞向雄性生殖细胞诱导及表现遗传重编程机制研究》等干细胞相关研究课题也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医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先后同美国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罗瑟琳达-富兰克林医科大学、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医学院、耶鲁大学医学院、康奈尔大学等国际知名医学院校开展跨国学术交流与合作。 国家卫生部原副部长王国强、湖北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宜开、国家卫计委妇幼健康司原司长张世琨、国家卫计委科技司原副司长张黎明、湖北省卫生厅原厅长焦红、湖北省卫计委原主任杨云彦、湖北省人口计生委原书记胡菊萍、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等领导先后莅临医院视察并给予关怀和指导。 医院秉承“科学规范、懿德诚信、优质创新”的院训,始终坚持“专家创院、科研建院、技术立院、服务兴院”的发展战略,以科研和技术为立院之本,精益求精、永攀高峰。始终坚持“患者至上、质量第一、信誉无价”的服务理念,先患者之忧而忧,以大医精诚、大爱天下的仁心仁术,致力于为海内外患者提供高品质的全程医疗服务。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矛盾的表现在DIC疾病发展过程中同时存在,并构成特有临床表现。在DIC已被启动的患者中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将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国内尚无发病率的报道。DIC病死率高达31%~80%。,DIC的病因来自于基础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恶性疾病约占2/3,产科灾难和外伤也是DIC的主要病因。 诱发DIC的基础疾病包括:①全身感染/严重感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立克次体等。②外伤,包括多发性创伤、大面积的灼伤、脂肪栓塞等。③器官损害,见重症胰腺炎等。④恶性肿瘤,包括各种实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等。⑤产科灾难,包括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死胎综合征等。⑥其他,如严重肝衰竭、严重中毒或蛇咬伤、输血反应、器官移植排异反应等等。,骨髓,血液血管,1.基础疾病治疗 加强基础疾病治疗是消减DIC促发因素,增加患者存活的首要措施。 2.血液制品的应用 应用血液制品实际是一种替代性治疗。包括浓缩血小板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新鲜全血、凝血酶原复合物等等。 3.肝素应用 肝素治疗可使某些慢性DIC患者受益。也用于急性DIC患者,应用时需审慎。 4.纤溶抑制剂 应用时需慎重。,1、重症肝病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3、原发性纤溶亢进,1.避免油腻食物;2.避免油炸食物;3.避免高盐高脂肪食物。,1.常用的快速简易的实验室筛选检查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 2.DIC特殊的检查适用于筛选检查后仍不能确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