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始建于1984年,2014年8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2020年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同意增加河南省针灸推拿医院名称,2021年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准设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肛肠病医院。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河南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推广基地。医院占地面积28879.71平方米,建筑面积69240平方米,开设临床科室32个,病区31个,医技科室9个(药学部、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手术室、病理科、输血科、食疗营养科、功能检查科、消毒供应中心),核定床位1500张,实际开放983张。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个(针灸科、肝病科、心血管科、肿瘤科)、重点学科2个(针灸学科、推拿学科);河南省重点中医专科5个(椎间盘病科、骨伤科、肺病科、脑病科、肛肠科);河南省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4个(针灸科、骨病科、肛肠科、产科生殖),培育项目2个(老年病科、内分泌科)。现有职工1184人,其中卫技人员937人,高级职称195人,中级职称49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353人。汇聚众多名医大家,国医大师2人(李振华、张磊),第一批至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31名(石冠卿、李振华、邵经明、娄多峰、赵清理、张磊、庞清治、高体三、蔡福养、郑建民、门成福、侯士良、孙六合、王自平、唐宋、李发枝、袁占盈、刘茂林、刘永业、和贵璋、吕海江、冯明清、王国斌、李庆海、李郑生、庞玉琴、崔应民、张大伟、张国海、许二平、周运峰),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中原名医、河南省名中医12人,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8人。拥有张磊国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针灸针刺手法工作室、河南邵氏针灸流派传承工作室、国家级按摩师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按摩师技能大师工作室共24个。长期以来,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名老专家优势和优质的中药饮片优势,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以来,针灸推拿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实行“院系合一”的管理模式。2020年针灸推拿学专业成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现拥有6个学科(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13个基层教学组织(推拿教研中心、针灸经典教研室、针灸基础教研室、针灸临床/针刀教研室、中医康复教研室、中医内科教研室、中医妇科教研室、中医外科教研室、中医骨伤教研室、内科学教研室、诊断学教研室、科研实验中心、教学实训中心),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和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针灸推拿学、中医内科学)。共承担各类科研课题301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12项,国家局基地业务建设课题1项,科技部重大专项合作项目2项,省科技厅课题51项,省中医管理局专项课题127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项,省教育厅课题44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厅局级科技成果奖50项。近三年,以第一完成单位共发表论文1800篇,论著近220部,已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114项。医院先后成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单位、河南医疗卫生界服务先进单位、河南省中医医院管理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首批省直医保定点单位、省直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先进单位、河南省重点学科单位;相继获得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文化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科学普及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卫生计生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河南省“红旗团委”、河南省“人民满意医院”、河南省最具创新力医院、河南省卫生系统安全、维稳等先进集体,省医疗品牌卓越奖、省会最具专业特色的十大优秀医院、郑州市“最负责任感的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三育人”先进集体、河南中医药大学文明单位标兵等称号。全院职工始终遵循“质量第一,病人至上”的办院宗旨,秉承“厚德和谐、精术敬业、承古拓新”的院训,贯彻“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理念,努力把我院建设成国内一流的三级甲等中医医院,为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儿童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亚型,以男性多见,起病于婴幼儿期,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言语发育障碍、人际交往障碍、兴趣狭窄和行为方式刻板。约有3/4的患者伴有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部分患儿在一般性智力落后的背景下某方面具有较好的能力。 该症患病率3~4/万。但近年报道有增高的趋势,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精神健康研究所(NIMH)的数据,美国孤独症患病率在1‰~2‰。国内未见孤独症的全国流调数据,仅部分地区作了相关报道,如2010年报道,广东孤独症患病率为0.67%,深圳地区高达1.32%。,尚不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 遗传因素对孤独症的作用已趋于明确,但具体的遗传方式还不明了。 2.围生期因素 围生期各种并发症,如产伤、宫内窒息等较正常对照组多。 3.免疫系统异常 发现T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辅助T细胞和B细胞数量减少、抑制-诱导T细胞缺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减低等。 4.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 与多种神经内分泌和神经递质功能失调有关。研究发现孤独症患者的单胺系统,如5-羟色胺(5-HT)和儿茶酚胺发育不成熟,松果体-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异常,导致5-HT、内啡肽增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减少。,脑,1.训练干预方法 虽然目前孤独症的干预方法很多,但是大多缺乏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无最优治疗方案,最佳的治疗方法应该是个体化的治疗。其中,教育和训练是最有效、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目标是促进患者语言发育,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学习技能。孤独症患者在学龄前一般因不能适应普通幼儿园生活,而在家庭、特殊教育学校、医疗机构中接受教育和训练。学龄期以后患者的语言能力和社交能力会有所提高,部分患者可以到普通小学与同龄儿童一起接受教育,还有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留在特殊教育学校。 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2.药物治疗 目前药物治疗尚无法改变孤独症的病程,也缺乏治疗核心症状的特异性药物,但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一些情绪和行为症状,如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者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如下: (1)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物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 ①利培酮对孤独症伴发的冲动、攻击、激越、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②氟哌啶醇对冲动、多动、刻板等行为症状和情绪不稳、易激惹等情感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有效,据报道还可改善社会交往和语言发育障碍。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控制患者的冲动、攻击和精神病性症状也有效。 (3)抗抑郁药物能减轻重复刻板行为、强迫症,智力障碍,无,1.脑电图 常有脑电图异常,多表现为基本节律慢于正常同龄儿童,多呈慢波发放,典型痫样放电少见,脑电异常区与孤独症大脑功能异常区定位相一致,提示患儿可能存在脑部结构或功能异常,但缺乏特异性。 2.结构磁共振成像(sMRI) 存在脑部结构异常,包括全脑体积增大,颖叶内侧(杏仁核和海马)、基底节、丘脑、脐服体、扣带回、小脑体积的变化,脑皮质厚度及表面积改变。 3.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 因其具有较高时间与空间分辨力,能快速显示脑功能变化过程,为深入了解孤独症病因提供了重要线索。 4.扩散张量成像(DTI) 患儿脐服体和左侧扣带回FA值增加,认为脑白质完整性的破坏可能严重影响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是孤独症异常认知的神经基础。 5.磁共振波谱分析(MRS) 枕叶、杏仁核海马区及小脑-乙酞天门冬氨酸(NAA)代谢水平下降,NAA是神经元数量和活性的标志,其水平下降提示神经元丧失或死亡以及代谢率下降。 6.单光子发射断层显像(SPECT) 示孤独症患儿左侧半球局部脑灌注较右侧明显减少,以左侧(或双侧)额叶前部、左侧Broca区和左侧Wernicke区较为常见。Broca区位于额卜回后部,其功能异常是患儿语言障碍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