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学名称“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科学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大肠杆菌种类繁多,它们并不都是“坏”的,绝大多数在维持人体正常菌群的协调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有一部分能引起人类腹泻,如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等一些菌株可引起严重的食源性疾病,这些大肠杆菌被称为“致泻性大肠杆菌”。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泻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代表菌株,1996年在日本大阪地区发生流行。5岁以下儿童易感染致病,症状轻重不一,从轻度水泻至伴剧烈腹痛的血便。死亡率达10%左右。
大肠杆菌对热的抵抗力较其他肠道杆菌强,55℃经60分钟或60℃加热15分钟仍有部分细菌存活。在自然界的水中可存活数周至数月,在温度较低的粪便中存活更久。
在环境卫生不良的情况下,大肠杆菌常随粪便散布在周围环境中。若在水和食品中检出此菌,可认为是被粪便污染的指标,从而可能有肠道病原菌的存在。因此,大肠菌群数(或大肠菌值)常作为饮水和食物(或药物)的卫生学标准。
人们主要通过受污染的水、食物,以及与动物接触感染病菌。
一、如何致病
大肠杆菌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致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通过食物、水、接触感染等途径传播。如:
- 食物传播:进食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食品,如生肉、生蛋、未煮熟的蔬菜等。
- 水传播:饮用被致病性大肠杆菌污染的水源,如受污染的井水、河水等。
- 接触传播:接触感染了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病人或动物,以及接触被细菌污染的物品。
二、常见症状有哪些?
特殊情况下,大部分无害的大肠杆菌可能致病。在机体免疫力降低、体内菌群失调、肠道长期缺乏刺激(如禁食)等特殊情况下,平时无害的大肠杆菌可能会移居到肠道以外的地方,引起泌尿道感染,腹膜炎,新生儿脑膜炎,败血症等部分或全身散播性感染。因此,大部分大肠杆菌通常被看作机会致病菌。大肠杆菌感染后,出现的常见症状包括:
- 肠道症状:感染后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通常是黄绿或稀薄的拉肚子,可能伴有腹痛、腹胀等不适感。有时也会出现便血。
- 食欲减退:大肠杆菌感染会导致食欲减退、厌食症状。
- 肠胃不适:感染者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胃肠道症状。
- 发热:有些人在感染大肠杆菌后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升高。
- 明显乏力:感染后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或虚弱感。
- 其他症状:少数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尿、尿急、关节疼痛、皮肤红肿等其他症状。
三、如何预防感染?
为预防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煮熟,避免生食。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接触食物前。
- 避免接触患者或动物:如发现有大肠杆菌感染症状的患者或动物,应尽量避免接触。
- 饮用安全水源:避免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尽量饮用烧开的水或瓶装水。
四、哪些人容易感染?
以下人群更容易感染大肠杆菌:
- 婴幼儿和老年人:由于婴幼儿和老年人的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容易感染大肠杆菌。
- 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癌症、糖尿病、肝病等疾病的人,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
- 密切接触者:与病人或动物密切接触的人群,如农场工作者、兽医等。
五、感染后的发病过程
大肠杆菌感染后,一般可在感染后1~3天内出现症状,但有时也可能需要3~7天。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轻者可能只需休息、补充水分即可自愈,重者可能需要住院治疗。
六、检出阳性后怎么办?
如实验室粪便检查结果显示大肠杆菌阳性,应采取以下措施:
- 尽快就医,接受医生的综合评估、诊断和治疗。
- 如病情较重,需住院治疗,并接受隔离,避免传染给他人。
-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家人和朋友密切接触,避免污染食物和水源。
- 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生素等。
本文由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检验医学科 刘小平 主任技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