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拔牙似乎是一件小事。无论是乳牙,还是复杂的阻生智齿,人们的关心点总是集中在“拔牙疼不疼”上,却忽略了拔牙潜藏的高风险。
事实上,拔牙和个人体质、时机等都有关联。盲目拔牙,可能诱发颅内感染等风险。
《生命时报》采访专家,告诉你拔牙背后有哪些被忽略的风险,并为不同人群提供一份“安全拔牙攻略”。
受访专家
空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口腔外科主任医师 周宏志
中日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主任 乔敏
浙江省人民医院牙科副主任 高金星
北京老年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 石宁
拔牙可能导致颅内感染
牙齿具有复杂的结构,是唯一硬组织在外的器官。对于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人来说,拔牙是对身体的一场考验,在临床病例报告中曾出现过很严重的拔牙并发症。
拔牙引发脑死亡
2021年5月,广西南宁一名5岁女孩玩耍时不小心碰到大牙,导致牙齿松动。在拔牙过程中,出血不止导致孩子因失血过多而休克。
经专家会诊,初步诊断这名小女孩患有先天性颌骨中心性血管瘤。牙齿拔除后,其下方的血管瘤破裂导致大出血,随后引发脑出血,最后脑死亡。
拔牙致颅内感染
2020年初,广东肇庆28岁的王先生因智齿发炎、疼痛难忍,便在家附近的牙科诊所拔牙。但随后的第二天,王先生便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并且随着时间加重。
为寻求进一步治疗,3月下旬,经过多次检查,王先生被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导致的硬膜下脓肿并形成脑疝。
专家解释,拔牙前后如果没有仔细护理,特别在炎症急性期,口腔细菌非常容易通过血液或者直接“跑到”鼻窦及颅内,导致脑脓肿或硬脑膜下积脓发生。
因此,拔牙并非小事。一旦身体条件不适合拔牙或拔牙操作不规范,很容易引发较严重的并发症。
建议拔牙尽量选择身体状态好的时候,在拔牙后留有一段休息时间,从而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有些人则要与相关科室沟通后再决定能否拔牙。
拔牙后并非一劳永逸,后续还要经历一个阶段的肿胀和疼痛。临床上,拔牙引起的创伤性肿胀是机体对机械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是一种正常现象。
正常拔牙造成的肿胀通常在术后48~72小时达到高峰,然后逐步消退,术后第5天基本消失。
若超过3天肿胀不能缓解,且伴有剧烈疼痛,应及时复诊。
拔牙术后感染最常见的原因是患者术后口腔卫生不佳,食物残渣等在拔牙窝内导致厌氧菌大量繁殖,形成局部肿胀和大量感染性肉芽。
3类人群拔牙有“特殊禁忌”
拔牙并非人人适合,在拔牙前应该告知医生个人的身体情况。通常情况下,有下列情况就不适宜拔牙:
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和血压在180/100毫米汞柱以上的;
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
恶性肿瘤以及精神病发作期的;
糖尿病症状未被控制以前;
剧烈运动、劳动、饮酒后。
除了上述不适原则,不同人群还有一些拔牙禁忌:
1 女性
女性因为雌激素变化等原因,拔牙时要避开以下4个时间点:
经期:此时女性凝血状态与平时有所不同,拔牙会导致出血较多。加上应激能力下降,唾液中含有的溶酶原激活物质增多,伤口愈合减慢,会增大细菌感染风险。
服避孕药期间:这时候体内纤维蛋白分解有所增加,伤口不能形成很好的血凝块,对愈合不利,给病菌提供可趁之机。
孕期:女性在怀孕前3个月及后3个月都不能拔牙,否则容易受到刺激,引发流产。
哺乳期:患者拔牙后所服用的抗菌类药物,可通过代谢进入乳汁,对宝宝造成影响。
2 老年人
对于老年人来说,拔牙有两大风险:升高血压和影响心率。因此这类人群拔牙,要分不同疾病或服药情况来看:
患冠心病:如果近期心绞痛频繁发作或6个月内曾发生过心肌梗死、安放过心脏支架,不能拔牙,会增加再度栓塞的风险。
患高血压:此类老人一旦疼痛很容易紧张,血压升高,出血风险也会加重。拔牙过程中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变化。
服用抗凝药物:如果老人正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法华林等抗凝药物,拔牙前需告知口腔医生药物的种类与服用时间。医生根据服用抗凝药种类,调整拔牙方案。
对于超过70岁的老人、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拔牙禁忌证的患者,建议拔牙前至少要进行两项检查:测心电图和抽血化验,以评估是否适合拔牙。
3 儿童
对儿童来说,乳牙如在6岁以前不松动,但有牙体病变的,应进行治疗,而不应轻易拔掉。
另外,因为口腔治疗时需要患者坚持张着嘴,相比成年人,儿童更加难以适应。加上对治疗、疼痛的恐惧,一些孩子配合度非常低。因此选择全麻治疗时,需要麻醉师科学掌握好剂量。
拔牙前、中、后,分别要注意什么?
科学拔牙,除了需要了解自身的身体状况,还要做到以下生活细节,既能减轻疼痛感,也能避免口腔或其他身体部位受到不必要的牵连。
拔牙前
保证充足睡眠,照常进食。如果拔除的是有炎症的牙齿、牙根,拔牙前2天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以防术后感染。
应仔细刷牙、漱口,清洁口腔,对于牙结石较多的患者,建议拔牙前进行清除。
拔牙最好选择在上午进行,尤其是老年人,以便术后观察。不要空腹就诊,以免发生低血糖。
拔牙时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胸痛等症状,要告诉医生,以便及时采取救治措施。
拔牙后
牙齿拔除后,用纱布卷或棉卷轻轻咬40分钟~1小时后吐出。拔牙当天要少说话,不要用力吐痰、吐口水,不要刷牙,不要反复漱口。
不能用舌头舔创口,更不要吮吸创口,以免造成创口负压引起出血,也不要用手指或牙刷等东西去触碰。
拔牙2小时后才能吃米粥之类的流食,切忌吃太烫或太硬的食物,也不要饮烈性酒,不要吸烟,不要吃辛辣食物。
6小时以内不能漱口,否则可能引起再出血,或使创口感染发炎。
6小时以后可用温热的盐水轻轻含漱。
一般情况下,拔除下颌牙,特别是下颌智牙后,脸颊部肿胀的概率高于上颌牙。目前国际上普遍认同处理急性损伤的“RICE”原则非常适用于拔牙术后护理。
休息(Rest):拔牙术后视创伤严重程度,应给予适当休息,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再次出血和加剧肿胀;
冷敷(Ice):拔牙后冷敷不但能减少血液、组织液渗出,减轻肿胀,还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因此提倡拔牙术后48小时内间断性冰敷,但要注意避免长时间连续冰敷导致皮肤冻伤;
加压(Compression):有些复杂的患牙拔除后,除了冰敷还要辅助进行局部加压,目的与冷敷一样;
抬高(Elevation):在术后48小时内,使患处水平面高于心脏水平面(避免平躺,晚上睡觉时多垫一个枕头)。
此外,抽烟、过早吹奏乐器、连续咳嗽、过早洗热水澡等行为都会加重术后肿胀和疼痛,均应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