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人总是以读书入仕作为正途,可是古代的科举考试与今天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其考试难度怕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不过退而求其次“不为良相必为良医”,所以又有了“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的说法。可是历史上清代有个叫徐大椿的却是既入了仕途,又成为了良医。这位大医家出道时间很晚,小时候跟随自己的父亲学习水利,中年时为官纂修明史。直到三十岁的时候,因为自己的家人经常生病,为了奉养家人开始致力医学,钻研历代名医书籍,竟然速成技艺,成为一代大医家。
在徐大椿所写的《洄溪医案》中,还记载了他一个有朋友因为一个方子与徐大椿结缘,在徐大椿的指引下成为一个名医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徐大椿的老家,有一年徐大椿的父亲去世,徐大椿回老家办丧事,并为父亲守孝。这个时候徐大椿已经外出做官多年,对自己的老家情况不是很了解。这时他想到了自己幼年时的好友张瑞五,于是请他帮了他的大忙,托他去城里买砖瓦石灰,请石匠刻碑文等。最主要是的他的这位朋友,平时身体并不好,得了一种经常咯血的病。即使这样张瑞五也十分讲义气,为他车马劳顿的奔走,不料因为劳累过度咯血又犯了,而且这次比之前更厉害!
徐大椿知道后立刻前去探望张瑞五,他看着躺在床上的张瑞五面色苍白,身体消瘦,不禁哭了出来,上前握住了张瑞五的手说:“我外出做官多年,才刚回来不久,你就为了我家的事,劳累成这样,我对你有愧啊!”张瑞五说:“我虽读书不如你,但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我还是做的到,更何况我们还是好朋友。”
两人握着手,开始聊起了往日之事,两人都不禁哭了起来。说到动情之处,张瑞五感叹道:“估计这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我怕是真的不行了。”徐大椿听后内心更加难过,说道:“瑞五,我平时读书之外也研习自学了些医术,还小有所成,你要是信得过我,我给你治。”张瑞五以为徐大椿是在安慰他,只是笑着点点头。
徐大椿回家后,琢磨了一夜,想到古医书都说琼玉膏是治疗血症的第一效方,具有滋阴润肺、益气补脾的功效。组成有鲜生地黄十六斤,人参二十四两,雪白茯苓四十九两,白沙蜜十斤。里面用新鲜生地黄,能够滋阴壮水以制虚火,生津养液并能凉血;白蜜补中润肺;这两个药物搭配,有金水相生,滋肾水润肺燥的作用。而人参、茯苓还可以益气健脾、滋阴润肺。而张瑞五的病情是由于平素有咯血,因为过度劳累而再次复发,病情危重,应当是肺肾阴亏证。
徐大椿再结合自己为张瑞五的诊脉的结果,敲定了以琼玉膏治疗这个病的注意。只是,当把方子写出来之后,徐大椿犹豫了,这个古方自己还是第一次使用,效果怎么样还不得而知。徐大椿心里再次对病证的表现,方子的方义推敲了一遍,确定辨证无误,便亲自送了过去。
自从那以后,徐大椿回去继续为官,同时也为病人看病,中间有三四年都没有听到张瑞五的消息,有一天,有一个和张瑞五同一个镇上的人来找徐大椿看病,徐大椿拿了那人带来的之前服用的方子,一看笔迹十分熟悉,于是便问病人,你这方子是谁写的,病人告诉他是一个住在馆桥右边的一个郎中写的。
徐大椿心内激动万分,这分明就是张瑞五的笔迹,想不到他还活着,于是赶忙去看张瑞五,原来张瑞五自从服用了琼玉膏后,咳嗽、咯血的病就慢慢好了。而他也因此爱上了学医,自学各种医书,偶尔试一试都有不错的效果,于是也做起郎中,为人看病,既是补贴家用,也是为了实现自己济世救人的志向。
这时张瑞五问徐大椿:“你三十岁才开始学医,有什么秘诀可否教授于我。”徐大椿万分感慨,和张瑞五说:“难得你身处乡野仍有济世救人的志向,我因为家里人经常生病因此自学成材,就靠两点,一是心存救人之心,二是小心谨慎。不投虚名,乱用稀奇古怪的药物,而是选用性味清淡且切合病情的药物,使病人的病情慢慢好转,这样即使无功,也不会出错。如果不这样,要是误诊了,虽然病人不知道,自己心里也不好受啊。”张瑞五听后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认认真真地按照徐大椿的建议去做,果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医生,一直活到了七十多岁才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