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杀倾向专家

简介:

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位于殷行路429号,是全国首批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批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上海市首批优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连续八届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中心在职人员总数250人,高级职称11人,中级职称110人。设全科、中医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妇女保健室等,管辖着殷行和新江湾城两个街道22.8万余人,其中65岁老年人5.6万余。为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提供连续、综合、全程、全方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了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12个家庭医生团队,2017年完成年门诊量899155人次。中心注重能力提升,以能力筑引力培育中心特色,做实做强中医康复服务,充分发挥现有中医药服务特色,将中医药适宜技术有效融入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以胡伟民社区好中医为特色品牌孵育人才,培育5个专病特色门诊,康复科以卒中康复为主,不断拓展康复服务内涵,逐步开展疼痛康复、呼吸康复、心脏康复等专病康复,为居民提供疗效可靠、服务便捷、价格优廉的社区康复服务,卒中俱乐部也成为中心的亮点品牌,成为辖区内卒中患者的福音。殷行街道属于典型的老城区,深度老龄化,独居老人特别多。中心利用社区网格,整合三二级医联体资源,以落实家庭医生制度为契机,积极推进“1+1+1”签约服务,以孤老、失独老人、残疾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为签约核心,进行分类分组管理,目前签约总数已达48098人。以健康教育为抓手,改变患者健康认知,提升遵医行为,有效改善患者身体健康,为营造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沈菲 主治医师

体检报告解读分析,心理咨询,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呼吸道疾病预防诊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肺部结节早期筛查,慢性病管理

好评 100%
接诊量 1858
平均等待 -
擅长:体检报告解读分析,心理咨询,肢体康复训练指导,呼吸道疾病预防诊治,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肺部结节早期筛查,慢性病管理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父亲情绪低落,持续时间长,有自杀想法,需及时就诊。患者男性66岁
3
2024-11-03 20:12:26
患者情绪低落、对事物失去兴趣、感到疲劳和睡眠障碍,偶有自杀想法,疑似抑郁症。患者女性17岁
61
2024-11-03 20:12:26
患者询问自杀药物及农药购买,表达悲观情绪。
17
2024-11-03 20:12:26
患者感到情绪低落,有自杀念头,睡眠差,记忆力减退,大脑反应迟钝,心烦、焦虑。患者男性13岁
30
2024-11-03 20:12:26
患者咨询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使用情况,自述情绪波动,曾有过自杀行为。患者女性19岁
59
2024-11-03 20:12:26
患者长期困扰,有自杀倾向,曾就诊精神专科医院,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男性17岁
17
2024-11-03 20:12:26
患者心情不佳,寻求药物帮助。医生提醒网上无法购买特殊管制类药物,建议就医咨询心理医生。患者女性18岁
16
2024-11-03 20:12:26
情绪失控,有自杀倾向,寻求精神科治疗建议。患者女性28岁
61
2024-11-03 20:12:26
失眠,躯体化严重,自杀倾向,19年确诊重度抑郁中度焦虑。患者女性19岁
1
2024-11-03 20:12:26
患有抑郁症,近期出现自杀倾向,口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女性45岁
41
2024-11-03 20:12:26

科普文章

#自杀观念#自杀倾向
30

 

2021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9年全球自杀状况》报告中最新估计,2019年,有70多万人死于自杀,即每100例死亡中有1例是自杀,自杀仍然是全世界的主要死因之一。

 

自杀不仅是个体的人生悲剧和触目惊心的公共卫生问题。

 

甚至也可能成为社会群体性公共事件的新的引爆点,自杀事件若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得当,加之媒体(尤其是自媒体)的炒作或推波助澜,就很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酿成严重的社会后果。

 

 

 

导致自杀的原因有哪些?

 

绝望感和无助感是推动个体实施自杀的主要原因,一旦个体处于这两种极端情绪体验之中,就会失去生存的勇气,萌发弃世的念头。

 

此外,精神系统的疾病如抑郁症也容易导致自杀。

 

自杀诱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 痛失,突然失业或失去亲人、财产、其他重要的物品;

 

  • 孤立,行为受到孤立,活动不能合群;

 

  • 孤独,没有能够进行交流的对象,由此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 病痛,遭受疾病的痛苦折磨,治愈无望;

 

  • 失望,希望和期待落空,或没有得到满足;

 

  • 应变无方,生活、工作环境发生无法适应的巨大变化;

 

  • 成为累赘,自己的存在影响了别人的生活,惧怕给别人造成负担。

 

 

自杀是青少年中第三位的死因


2007年的统计数据显示,自杀是十几岁青少年中排在第三位的死因,仅次于意外伤害和他杀。在青少年时期,想到自杀和尝试自杀的人数比例在3:1到6:1之间。换句话说,在想到过自杀的青少年中,约有16%~30%付诸了行动。
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自杀率也在近几年出现了急剧的增长。这和老年人躯体疾病的增加和社会支持的减少,以及由此导致的抑郁障碍有关。 

 

男性实施自杀的比例比女性高4倍。男性通常选择非常暴力的方式,例如开枪和上吊;女性则选择相对温和的方式,如过量服药等。
数据显示,男性大多在老年阶段实施自杀,而女性大多则在中年阶段实施自杀。但在中国,女性实施自杀的比例高于男性,尤其在农村。


性别差异上,从全年龄段看,世界范围内除了中国,男性实施自杀的比例都要比女性高出4倍。一方面由于自杀在中国并未被污名化,相反的女性自杀在很多文化作品中被描述为一种解决问题的合理途径;另一方面,剧毒的农药在农村随处可见。


这种高频率的自杀行为可能是更多女性比男性受到抑郁影响的表现,是抑郁使得她们相对频繁的尝试自杀。

 

 

那么,常见的诱发自杀风险的因素都有哪些?

 

  • 精神疾病,酗酒或吸毒

 

  • 曾有过自杀未遂,自杀家族史,外伤或虐待史

 

  • 绝症或慢性疼痛

 

  • 最近的失落或生活压力大

 

  • 社会孤立和长期的孤独

 

或许你不曾直接面对自杀,或许你认识的人曾经试图自杀;又或者,你也有过自杀的念头。

 

无论你是因为甚么接触到自杀,知道以下几个自杀征兆都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注意的是:并非每个有自杀念头的人都会有这些征兆。

 

此外,出现一个征兆并不完全代表这个人有自杀倾向,以下要说的重点在于帮助你了解这些征兆,然后陪伴他,或者寻求专业帮助。

 

 

行为信号

 

个体的自杀意念付诸实际之前,往往会出现明显的行为异常。

 

1、过去曾经试图自杀

 

过去是否试图自杀,是一个人是否有自杀倾向最主要且最显著的征兆,这被称作是自杀趋势,人们通常误以为药物能够轻松地治疗忧郁症,然而,冒然的停药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忧郁,这可能会造成另一个自杀冲动。

 

2、特别关注死亡

 

一段时间内异常地关注死亡或者暴力,比如看或写以死亡为主题的诗或者故事等。

 

3、药物滥用或酗酒

 

Bruce Alexander研究了老鼠和药物成瘾的理论,之前的研究指出, 即使会遭受电击或被减少食物,老鼠仍会积极的想取得成瘾性药物。

 

Alexander设计了另一个实验以挑战这样的概念,他将老鼠放在可以自由活动并和其他老鼠互动的笼子中。在 Alexander 的研究中,老鼠几乎不对药物感兴趣。

 

同样的情况或许也适用于人类身上,当人和人群没有连结时,他们或许会转而向药物或酒精寻求慰藉, 用以逃避现实。

 

另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认为,药物或许能给他们自杀的力量。

 

 

4、写好遗书,安顿后事

 

这是很多自杀的人在自杀前都会做的事,一般来说,他们没有勇气当面跟自己的亲人说自己要离开,因此只能将自己想说的心里话都写在纸上,安排好身后事,自己才能安心的离去。

 

5、抗拒社交(低动机)

 

有自杀想法的人通常都会从社交生活中淡出,有忧郁情绪或自杀倾向的人 通常感觉不到和身边人的连结。

 

因此,他们会和身旁的朋友或家人渐行渐远,因为他们认为自己不够好,他们或许也会将社交视为一件不重要的事。

 

6、显著异常行为

 

他们可能会变得极其勇敢,变得“无所畏惧”,以前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是很厌恶的事,他们都会一一去尝试,甚至会和那些有着仇恨的人开始化干戈为玉帛。总而言之就是与平时看到的他们截然相反。

 

 

言语信号

 

由于在相当长时期内陷入不可自拔的消极情绪中,大多数自杀者都会通过各种社交途径表达自身的这些情绪,或是诉说深陷情绪之中的痛苦。及时发现这些相对容易辨认的言语信号,对帮助身边朋友远离自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自杀意念的表达

 

研究发现,大多数有自杀意念的人都会直接或间接、委婉地说出来,或是谨慎地暗示周围。常见自杀信号包括且不限于以下词句:

 

“活着没意思/太痛苦”

“想离开”

“有什么意义呢”

“不想再坚持了”

“好希望我从未出生”

“如果我死了你会怎么样”

 

与此同时,他们还很有可能会谈论与自杀有关的事,开自杀方面的玩笑,谈论自杀计划的时间、地点和方式等,这些都意味着自杀干预已经迫在眉睫。请不要把亲友释放的这些求救信号当作真的玩笑。

 

2、自我厌恨与负罪感

 

低自我效能感往往是自杀的一大内因。当个体感觉到强烈的内疚感和负罪感,随之而来的巨大痛苦就很可能使其想到用杀死自己的方式来为他人解决麻烦,也使自己得到解脱。常见自杀信号包括且不限于以下词句,

 

“我真是个废物/累赘”

“我怎么什么也做不好”

“我只会害人”

“家人/爱人为我付出了太多”

“没有我他们会更好/幸福吧”

 

 

3、无助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当个体长期处于消极情绪中且无力改变现状,自杀才慢慢成为了当事人的唯一出口。常见自杀信号包括且不限于以下词句,

 

“我的问题无法解决了”

“没人能帮我”

“我被困住了”

“明天也不会更好了”

 

4、道别

 

如果我们的家人或朋友忽然怪异或不寻常地来访,且说话方式好像是将来不会再见一样,请一定要及时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种自杀行为的先兆。常见自杀信号包括且不限于以下词句,

 

“我们以后可能不会在见面了”

“这辈子有你这个朋友真好”

“认识你是我一生最开心的事”

“你以后一定要快乐/坚强”

 

 

 

生理信号

 

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相对应的躯体表征。当我们发现身边人出现以下显著的生理变化时,请立时引起警惕,及时进行干预。

 

1、躯体症状

 

有自杀意念的人会有一些身体症状反应,比如感到疲劳、体重减轻、食欲不好、头晕等。这往往是抑郁情绪所致,不能简单地认为是身体有病,应引起注意。

 

2、欲望减退

 

个体兴趣缺乏、进食突然变少或变多、性欲降低、体重急剧减轻,都是比较明显的生理信号。除自杀风险增高外,上述生理表征也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生理表现,建议陪同他一起前往正规医院挂号就诊。

 

3、睡眠障碍

 

并非是睡眠障碍造成他们有自杀倾向,而是因为个人问题所致的压力和胡思乱想造成他们失眠。因此,持续一段时间的睡眠问题,或许可以当作是忧郁情绪,或自杀倾向的线索。

 

 

情绪信号

 

研究发现,自杀者在实施自杀行为前,大多会出现明显的情绪反常。

 

1、突如其来的情绪反应

 

个体往往行事冲动、不计后果,敏感易怒,常因小事大发雷霆。著名画家梵高自杀前就曾与朋友赌气,愤而割掉自己的左耳。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情绪反应的特点并非发脾气,而是发脾气的起因往往是微不足道的刺激和小事。

 

2、长期的消极情绪

 

长期的消极情绪(包括焦虑、抑郁、绝望、愤怒、内疚、悲伤等)也是自杀最常见的成因之一。面对不顺利的负性生活事件,正常个体都会表现出上述种种消极情绪,这类似于心理学家常讲的“应激”。但健康个体的内部调节机制会使人慢慢从这些消极情绪中走出来,并逐渐恢复到相对平静的基线状态。但如果个体沉浸在消极情绪中的时间显著过长,则必须警惕抑郁症及随之而来的自杀可能。

 

3、突然且反常的平静

 

毫无征兆和来由的突然平静,往往意味着个体已经进入自杀的最后阶段,开始与世界的告别。在此极端情境下,行动控制和强制干预成为最后的应对办法。

 

 

实践证明,大部分的自杀行为是可以干预的。

 

及时而有效的自杀干预措施对于阻止处于危机之中、有自杀意图、但尚未造成死亡后果的自杀者来说是有效的,而且能够明显地减少自杀行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认清了这些导致自杀的原因,症状以及影响因素之后,作为旁观者/同学/朋友/亲属,需要做的是:接触他们,并且表达你的忧虑。

 

 

如何开启谈论自杀这个话题?

 

“最近我一直在担心你。”

“最近,我注意到你有点不一样了,想知道你过得怎么样。”

“我想和你聊聊,因为你最近有点不对劲。”

你也可以问这样的问题: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这种感觉的?”

“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开始有这种感觉?”

“现在我怎样才能最好地支持你?”

“你想过寻求帮助吗?”

你还可以这样告诉那些寻求帮助的人:

“你并不孤独,你还有我。”

“你现在可能不相信,但你会感觉到变化的。”

“我可能不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但我很关心并想要帮助你。”

“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告诉自己你能做到,你能再坚持一天,一小时,一分钟。”

 

和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话时,要注意谈话技巧。

 

1、应该这么做:

 

  • 做你自己。让对方知道你在乎他,他并不孤单。没必要追寻某种“政治正确”。你的言谈举止都会表现出你的担心。

 

  • 倾听。让有自杀倾向的人有渠道摆脱绝望,发泄愤怒。无论你们的对话看起来多么消极,事实上他们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 有同情心,不评判,有耐心,冷静,包容力。你的朋友和家人可以借此通过谈论自己的感受来做正确的事。

 

  • 提供希望。确保试图自杀的人可以得到帮助,并且至少暂时不再有试图自杀的冲动。让对方知道他对你很重要。

 

  • 认真对待。如果对方说“我很沮丧,我没办法继续坚持下去了”之类的问题,你可以问他一个问题:“你有自杀的想法吗?”不是要你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对方,而是让对方感受到你在担心,你是认真对待他们的,并且对方可以放心地与你分担痛苦。

 

2、不要这么做:

 

  • 与有自杀倾向者争论。避免说诸如:“你有很多生活需要”,“你的自杀会伤害你的家庭”或“乐观一点”之类的话。

 

  • 表现出震惊,教条式地说生命的价值,或者直接说自杀就是错的。

 

  • 保密承诺。为了保护自杀倾向者的生命安全,你可能需要咨询心理健康专家。如果你承诺保密你们的讨论,最终你可能不得不食言。

 

  • 提供自杀的方法或建议,或让他们觉得他们必须靠自杀为他们做辩护。这不在于问题可能有多严重,而在于它对你的朋友或所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有多严重。

 

  • 责怪自己。你无法“解决”某人的抑郁症。他们的幸福或不幸不应当完全是你的责任。

 

 

 

在危机中迅速回应

 

如果你的朋友或家人告诉你他/她正在考虑自杀,那么评估他所面临的危险系数就很重要。最近就打算自杀的人往往风险最大,他们也会有一个专门的自杀计划,包括实施方式、选择死亡的时间和意图。

 

以下问题可以帮助你评估自杀的直接风险:

 

你有自杀计划吗?(PLAN)

你是否有执行计划所需的物品(药丸,枪支等)?(MEANS)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自杀?(TIME SET)

你有自杀的打算吗?(INTENTION)

自杀风险等级(从低到高排列)

 

一级(LOW)–有少许自杀倾向。没有自杀计划。也许不会尝试自杀。

 

二级(Moderate)–有自杀倾向。有模糊的自杀计划。也许不会尝试自杀。

 

三级(High)–有较重的自杀倾向。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特定计划。也许不会尝试自杀。

 

四级(Severe)–有极其强烈的自杀倾向。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特定计划。会尝试自杀。

 

如果发现有人有迫在眉睫的自杀企图或正在自杀,请致电当地的危机处理中心,拨打110和120,或将他带到急诊室。拿开枪支,毒品,刀具或其他可能致命的物体,并保证他随时有人看护。

 

 

 

提供帮助与支持

 

如果你有朋友或家人想自杀,最好的帮助方法是给他提供一个善解人意的倾诉渠道。让他知道你在乎他,他并不孤单,但是,你不应为治愈他们承担所有职责。你可以为他们提供支持,但不可能保证会让他们一定变好。他必须对恢复健康承担个人必要的责任。

 

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需要很大的勇气。目睹所爱的人面对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可能会激起许多复杂的情绪。所以当你在帮助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时,不要忘记照顾好自己。你可以找到可信任的人,比如朋友、家庭成员或其他什么人,来谈谈感受并获得自己想要的支持。

 

如何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

 

1、获得专业性帮助。尽你所能帮助有自杀倾向的人。你可以拨打危机热线寻求建议和推荐,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咨询师,帮助他们找到治疗中心,或者直接带他们去看医生。

 

2、保证后续治疗。如果医生开了药,一定要让他们按照医嘱服用。要意识到可能的副作用,如果患者出现病情恶化,一定要及时通知医生。对大部分人来说,通常需要时间和毅力才能找到适合特定患者的药物或疗法。

 

3、积极主动去做。在考虑自杀的人通常不相信他们可以得到帮助,所以你通常需要更主动去提供帮助。说“如果你需要什么就给我打电话”这种话就太含糊了,不要等着别人给你打电话,甚至是回你的电话。你需要去主动拜访、电话联系,才能邀请到对方出来谈。

 

4、鼓励他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比如健康的饮食,充足的睡眠,每天至少30分钟的户外活动。锻炼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能释放内啡肽,缓解压力,促进情绪健康。

 

5、制定安全计划。帮助他建立一套他在自杀危机中承诺要遵循的步骤。它应该识别出任何可能导致自杀危机的诱因,如失去亲人的周年纪念日、酒精或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还包括此人的医生或治疗师的联系电话,以及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帮助的朋友和家人。

 

6、排除可能的自杀方式,如药片、刀具或枪支等。如果病人可能出现吞药自杀或不按时按量吃药,那就有必要对药物进行管控。

 

7、长期支持。即使自杀危机已经过去了,也要和对方保持联系,定期回访。对于在康复中的人,你的支持对他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人都有求生本能,当这一本能被扑面而来的绝望感淹没,逼你放弃自己的生命时,希望你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处,尽量去人多的地方。

 

2.找一些事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不要一直陷在“自杀”这件事里。

 

3.如果还是无法摆脱自杀的冲动,就去找一个你信任的人,让他寸步不离地陪伴你。

 

4.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打消你的自杀念头,就必须去医院了,通过住院或者电休克疗法快速摒除自杀的冲动。

 

自杀绝对不是不可战胜的,它不仅仅是一种病症发作,《自杀干预救助指南》也不仅是冷冰冰的文字,从“不开心”的情绪到最终的崩溃自杀,在这个过程中家人和朋友,包括自己,都能做很多,有时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拥抱,就足以拯救一条生命。

 

 

#自杀倾向#自伤自杀行为
8

儿童青少年自杀自残行为现状分析

#自杀倾向#自伤自杀行为
12

HZ46

由于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反复出现的,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干 预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然而,针对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干预方面的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目前的干预措施主要分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

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动机中,调节情绪型是比较常见的。从短期来看,自杀自伤行为代表了青少年管理情绪的一种不适应但通常有效的应对策略。虽然自杀自伤行为能暂时缓解一些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上的痛苦,但是一旦痛苦的情感或消极的情绪变成慢性的,或者自杀自伤行为将不再减轻他们的痛苦程度时,他们就会认为自杀将会是一个永久解决痛苦的方案,会把自杀视为唯一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自伤者通过减少对疼痛的恐惧,也会增加自杀行为的风险;同时通过自杀自伤行为来避免自杀冲动也会增加自杀的风险。

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是一种有直接反应的单一行为,并且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而采取的,是什么让一个青少年从单一的自我伤害行为转变为重复的自我伤害行为,这需要临床医生和家长详细了解自伤者每次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具体动机,询问他们每一次自杀自伤行为的动机是否相同,以及了解这种行为是否不再起到最初的作用,因为无法确定自杀自伤行为何时会成为避免自杀冲动的无效策略。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该避免让青少年立即停止自伤,因为这可能会消除他们唯一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痛苦的增加,并可能导致使用更致命的自伤方法甚至发生自杀行为。

由于青少年自杀自伤行为在青少年群体中是一种常见且容易反复出现的,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干 预措施来制止这种行为。然而,针对青少年发生 自杀自伤行为干预方面的研究文献还相对较少。目前的干预措施主要分为心理 治疗和药物治疗。

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动机中,调节情绪型是比较常见的。从短期来看,自杀自伤行为代表了青少年管理情绪的一种不适应但通常有效的应对策略。 虽然自杀自伤行为能暂时缓解一些消极的情绪和情感上的痛苦,但是一旦痛苦的情感或消极的情绪变成 慢性的,或者自杀自伤行为将不再减轻他们的痛苦程度时,他们就会认为自杀将会是一个永久解决痛苦的 方案,会把自杀视为唯一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 自伤者通过减少对疼痛的恐惧,也会增加自杀行为 的风险;同时通过自杀自伤行为来避免自杀冲动也 会增加自杀的风险。青少年发生自杀自伤是一种有直接反应的单一行为,并且是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而采取的,是什么让一个青少年从单一的自我伤害 行为转变为重复的自我伤害行为,这需要临床医生和家长详细了解自伤者每次发生自杀自伤行为的具体动机,询问他们每一次自杀自伤 I 行为的动机是否相同,以及了解这种行为是否不再起到最初的作用,因为 无法确定自杀自伤行为何时会成为避免自杀冲动的无效策略。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诊疗过程中,临床 医生应该避免让青少年立即停止自伤,因为这可能会消除他们唯一的应对策略,从而导致痛苦的增加,并可能导致使用更致命的自伤方法甚至发生自杀行为。

点击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我们继承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同时运用西方心理学思想精华,专注于青少年心里健康。这里有专业的心里咨询师,有最懂孩子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还会不定期分享育儿、健康管理相关优质文章。

 

是不是重度抑郁症自杀危险最大?
不是。


这正是抑郁症的独特之处:抑郁症患者自杀,往往发生在从轻度向中度恶化,以及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阶段。真正的重度患者不会自杀。原因为,抑郁症药物治疗的特点是,先改善患者的动力,后改善患者的情绪。


自杀要具备两个条件,即自杀的意愿和执行的动力。重度患者往往大脑一片空白、体力不支,不具备自杀能力;而药物一旦起效,患者大脑的抑制先得以解除(有了动力),可是情绪的好转要落后一周(自杀意念还在),自杀往往在这一阶段发生。
干预自杀,就要学会识别患者从轻度向中度恶化、尤其是从重度向中度好转的关口。在这两个时段,要把病人看好,最好寸步不离。一旦出现闪失,后悔莫及!


意志比较坚强的患者,则要有自我拯救意识
自杀往往发生在一念之间,很多时候仅靠意志难以抵抗自杀的冲动,这时,就要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具备自杀的条件。一般来说,割脉疼痛,服毒寻药不易,投河水面难觅,自缢程序太复杂。只有跳楼,简单易行。所以,一定要让自己远离高处,以防一跃而下的冲动。只要死不那么容易,自杀冲动就会再而衰、三而竭。


在一天之中,抑郁症患者多在凌晨自杀。这是因为患者的情绪变化晨重晚轻。患者往往早醒,那时情绪最为低落,想到漫长痛苦的一天即将开始,不知何时才是尽头,自杀的念头就会蜂拥而至。

#自杀倾向#焦虑抑郁状态#抑郁症
16

 

抑郁症是最能摧残和消磨人类意志的一种疾病,抑郁症带来两个后果:
一是严重降低生活质量,患者生不如死
二是真会去死,即自杀


如何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是一个严峻课题。许多人不懂抑郁症,仅有良好意愿,瞎出主意,往往收效不大,甚至事与愿违。我从个人经历出发,给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提出几个建议:


首先,要积极寻求治疗
血的事实告诉我们,抑郁症必须治疗。许多患者的亲朋好友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情感问题,只要谈谈话,疏导疏导,“打开心结”,就能“走出来”。这实在是不懂科学的表现。
至于患者本人,得了抑郁症,起先不自知;捱了很多时日,才会犹犹豫豫走上求治之路。那时他心理准备不足,当医生告诉他,疗程很长,至少半年以上,甚至两年、三年,还要不断复诊、复查,他就会畏难、绝望、抗拒,经常不能坚持治疗,最终酿成悲剧。
因此,一旦发现自己得了抑郁症,不要犹豫,立刻去看西医;根据自己的病情程度,请医生决定,是吃西药,还是看心理医生。不要浪费宝贵的时间,在抑郁症早期,时间就是生命。

 

其次,干预抑郁症患者自杀
最关键的是判断患者何时最有可能自杀。自杀分三个步骤:自杀意念、自杀企图、自杀实施。几乎每个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意念和企图,但要走到实施这一步,还需要客观条件。

#抑郁症#自杀倾向
14

 

自杀的想法”其实涉及很多想法,感觉以及行为。一开始,可能只是模模糊糊有一些想消失的想法。一段时间后这些想法扎了根,变得更阴暗: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干预,最后你就可能付诸行动。

 

管理自杀想法一条重要的思路就是降低自杀的风险

 

1. 少嗑药,少饮酒,减少一时冲动;最好把这些东西从家里拿走,或交给朋友保管。

 

2. 远离自杀的物或环境,比如火器,药以及高层建筑;如果你家里有一些致命的药,那么与你的家人谈谈,请他们暂时保管这些药物。

 

3.不要擅自停药。抑郁症患者停止心理或者药物治疗存在着很大的危机风险,所以一定要先告诉你的医生以及心理治疗师。千万不要做鲁莽的决定。

 

除了降低风险,你还可以做一些其他努力来提供抵抗抑郁症的保护因素

 

1. 确保你可以及时寻求抑郁症治疗;明确你下一次去见医生或者治疗师的具体时间。

 

2. 和朋友或者家人保持经常沟通;和你的朋友家人保持联系可以减少孤独感、被拒绝感以及孤立感,所以一定要想办法让你的朋友和家人知道你需要什么。

 

3. 时刻暗示自己你的人生哲学以及你活着的原因是什么;努力和自己沟通一下,找到那些尚对你还有用的东西,或是你还在坚持的东西,这很重要。

 

作者: 镇江市精神卫生中心 临床心理科 主任医师 李一云

 

有件事让我的心一直很痛,历历在目,我决定用一个鲜活的案例来告诫天下所有的妈妈们,不要将心理疾病只当成心理问题,而单纯的寻求心理帮助,拒绝药物治疗,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我的脑海里时常会浮现出她那清瘦的身影——记得那是一个周一的早晨,天下着蒙蒙细雨,她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我的诊室,她有张苍白的脸,低着头坐在我的对面的板凳上,没有说话,长长的流海及披肩的短发几乎遮住了她的整个脸颊。妈妈迫不及待的开始向我描述着女儿目前的状况。她首先强调女儿没有病,只是心情不好,最近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和同学相处不好,学习压力大造成了她这几天没有去学校上学,至所以今天来这里就是向让医生做做她的思想工作,让她尽快回学校读书。我示意她妈妈可以先出去,让我单独与她女儿单独聊一聊,但妈妈表示不愿意,对我说,“医生,我在这里没有问题,我对她很了解的,她没有什么病,就是心理压力特别大”,我将目光转向她女儿,问她是否介意她母亲留在诊室里,女儿没有任何反应,仍然低着头不语。在我再三恳求下,母亲不情愿的离开了诊室,当我再次将目光转向女孩时,我发现女孩已泪流满面,女孩告诉我,她情绪不好已经有半年多了,从小到大,她妈妈对她的学习都管的很严,平时除了学习几乎没有其他课外活动,就周末休息与同学一起出去玩妈妈也不会同意,渐渐的同学外出也不再叫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慢慢疏远了,自己感到特别的孤独。近半年来,自己觉得自己变了一个人,变得怕动、怕说话、怕与人交往,上课注意力也不能集中,学习成绩也明显下降了,自己感到很自卑,总想去死,心情也特别烦躁,也很痛苦,前几天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发生了争吵,事后自己也感到很后悔,觉得是自己心情不好才会这样乱发脾气的,现在自己不想上学并非与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而是根本就学不进去,并称妈妈根本就不了解她。当我告诉她已经患上了抑郁症时,女孩一点都不惊讶,她说她自己也上网查过了。接下来,我对女孩进行了心理治疗,并告诉她,一定要住院接受抗抑郁药物治疗,病才会好起来,女孩点点头,表示愿意接受治疗。随后,我请女孩的妈妈进来,告诉她女儿的病情及药物治疗的重要性,及如果不治疗会导致自杀的可能,女孩的妈妈不以为然,称药物会有副作用及成瘾性,我女儿的情况我自己了解,根本就不需要吃药,更没有必要住院了,你们医生开导开导她就行了,无论我怎样解释,最终她还是带着女儿离开了我的诊室。两周后,女孩的妈妈独自来到了我的诊室,一见到我即嚎嚎大哭,告诉我她女儿自杀了,她也崩溃了……我的泪一下涌出了眼眶。

 

这个悲剧在我的生涯中不仅仅是个案,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大声向社会呼吁了:

1)目前的社会过多的夸大了心理的因素,过分的强调的心理作用,在他们的脑海里,心理疾病不是病,只是思想问题,从而忽略了疾病。不能清楚认识心理疾病就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药物治疗是必须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心理疾病并非心理咨询师可以解决或取代治疗的。

2)病人或家属因为个性偏差,往往会夸大了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因为在他们的思想理念里,认为心理疾病不是病,仅仅是心理问题,不需要服药,加上他们道听途说,从有些病人那里得知服药时间比较长,就误以为药物有依赖性了,故抗拒服药治疗。

3)精神类药物有依赖性吗?其实,有依赖性的药物的种类非常少,绝大多数药物没有依赖性及成瘾性,病人不能停药的原因是因为病情需要服药,而不是因为药物有依赖性,就像抗高血压药物一样,虽然抗高血压药物没有依赖性,但高血压患者必须终身服药。

4)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积极有效的治疗的话,那么痛苦的就会缠绕你,最终会导致社会功能减退,甚至自杀、自伤或伤人的严重后果。

在这里,我想对天下所有爱孩子的妈妈们说,不要太自以为是了,要相信医生,相信科学!

#自杀 NOS#自杀观念#自杀倾向
15

这是我与京东互联网健康平台度过的第一个除夕夜,也注定是不平凡的。在这个锣鼓喧嚣的夜晚,烟花,鞭炮,家人欢聚一堂,本该是多么美好的夜晚!有那么一个小女孩却独自一人在家用小刀想要割脉自杀,这是我除夕夜接诊的一位患者。询问病史的过程中,发现她有重度抑郁,有自杀的想法,这时作为一名医生心情很沉重,我反复问自己,“我能为他做什么?”多亏了京东平台的应急处理流程,我将他的信息提交京东客服,感谢这么晚客服仍在线,京东客服提交相关工作人员,而我继续安抚患者情绪,后续孩子问我“阿姨,您是不是给我爸爸打电话了?没用的,明天我要买一瓶安眠药自杀,我想死谁也拦不住的。”那时候的我觉得很无助,我又能为患者做些什么?我跟患者说目前他对生活的无意义感是因为疾病引起的,觉得周围人不喜欢他也是疾病引起的,等病好了,看待这些事情的角度就不一样了。在交谈的过程中,他说“阿姨,我冷,我在发抖,我困了。”我怀疑他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得知没有以后,我引导他做呼吸放松训练。大约聊了 3 小时,她父母回来了,她说心情好一些了,明天去看医生,我心里也踏实了。她在咨询过程中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她说“阿姨,父母认为我不懂事,您也觉得是我错了么?”我明白孩子的负面情绪,来自于外界给他灌输的负性认知。孩子的认知来自于父母。

目前孩子非自杀性自伤,也就是自残越来越多,这应该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有研究发现有非自伤性自杀行为的人群比那些自我伤害频率较低的人,在经历痛苦事情时更容易做出冲动,最终发生严重的自杀行为。

什么原因引起的非自伤性自杀呢?目前非自伤性自杀动力不明,有研究报告的动机包括应对痛苦及对他人施加影响,寻求感官刺激、避免自杀(摆脱自杀观念)、维持或试探界线、表达或应对性倾向、模仿等。在很多患者眼里,自己的生命一文不值,他们是父母口中的“废物”,自己已经欠父母很多了,不想再花父母的钱,不治了,他们很痛苦,以身体的痛苦麻痹心理的痛苦。甚至有患者真的会实施自杀行为。一句“废物,不懂事,你花了我多少钱啦,没钱了”是父母施加给孩子的压力,灌输的错误观念,更是最后造成孩子对生命不负责任的主要原因。

我们能做些什么呢?首先应确定患者是否有真正的自杀欲望,是否存在心境障碍、焦虑障碍、人格障碍及其他精神障碍的可能,并积极开展相应的精神科治疗。其次评估其自伤自杀的风险,以及可能或将要采取的措施,并通过各种方法及时告知家属,防止患者接触自杀的工具。同时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避免情绪过度反应,医生的过度反应可能会在无意中向患者传递一种信息,即自伤是维持他人对自己注意的有效方式,进而强化他们在痛苦时以此方式寻求支持的行为。最后完善相关的安全计划。

特鲁多曾经说过“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用来形容我们精神科大夫是多么恰当,尽己所能的保护患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药品使用说明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