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椎体成形术
国内外研究报道,椎体成形术或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切实、可靠的方法,其创伤小,能有效的恢复椎体高度,增强伤椎强度,具有明显的止痛效果,患者可以早日下地,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但是该术式的并发症也不容忽视,主要包括肺栓塞、骨水泥热损伤、骨水泥渗漏(椎管内渗漏、椎旁渗漏和硬脊膜渗漏),以及神经损伤。骨水泥渗漏是最长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4%~65%,神经损伤是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52%。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骨水泥的注人量和术后并发症关系较为密切,胸腰段椎体建议注人为 5~8mL,我们建议骨水泥的注入量达到伤椎体积的 25%,效果最佳。
(二)固定融合
对于椎体严重变形,或者伴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或存在潜在神经损伤可能的时候,椎体成形术可能无法满足临床的需要,此时,需行后路固定融合术。为了增加螺钉的把持力,我们建议植钉内倾角度应适当增大,行双皮质固定,固定节段最好包括伤椎上下各两个节段。
(三)常规方法
对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传统常采用后路切开复位融合内固定术,由于骨质条件差,往往固定节段长,术中出血多,创伤大,术后内固定松动、移位发生率高。
(四)骨水泥强化钉道
研究表明骨水泥钉道强化能有效地改善固定界面,增加螺钉的把持力,稳定性维持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实际操作中为了获得良好的骨水泥弥散,应该在钉道的不同部位进行注入,保证骨水泥尽量弥散在钉道周围。制备钉道时,尽量保证一次成功,避免多次反复穿刺,破坏局部的骨性结构。
(五)膨胀螺钉
椎体骨质疏松已成为导致椎弓根螺钉固定能力下降、螺钉松动,融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学者提出,膨胀式椎弓根螺钉的设计在膨胀后其纵轴切面成三角形,不增加椎弓根螺钉的基础上,使椎体内的螺钉直径增大,使抗拔出能力增加。特别是其膨胀后产生张开的"爪"状鳍,潜人周围的骨质,可以有效地对抗轴向拔出负荷产生的旋出扭矩,达到螺钉固定稳定性的效果。膨胀式椎弓根螺钉能在不断增加螺钉长度和在椎弓根内直径,降低椎弓根处骨折风险的前提下,提供更加可靠的固定强度,是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较理想的固定器,但是不能耐受手术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的患者不适用。
(六)前路手术
有学者提出,后路椎弓根钉复位,融合固定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常用方法,但对于骨质疏松患者往往复位不理想,固定不牢,后期常有假关节形成,矫正度丢失。采用前路空心螺钉固定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该方法采用左侧前外侧人路,用自体髂骨植于上下椎间隙,融合上下椎体,在骨折椎体的上下位椎体中心定点插人定位针,安装 2 枚装有白体骨的空心螺钉,进行复位固定。手术资料显示,此方法并发症少,内固定良好,患者恢复情况好,效果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