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建于1951年,前身为贵州省商业厅职工医院。医院秉持“传承融汇,厚德济民”的院训及“以人为本,患者至上”的服务理念,经过70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管理理念先进、学科门类齐全、特色优势突出、人才结构合理,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养生、保健、养老为一体的大型综合三级甲等中医院,建有飞山院区、红岩院区和省委党校门诊部及包括49家成员单位的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联体。 医院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家爱婴医院”,先后获得“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及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是贵阳市残联助听器验配、假肢与矫形器适配等六个项目定点服务机构。 现有临床科室51个,医技医辅科室18个,编制床位1402张。高级职称257人,硕士361人,博士59人。拥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名中医4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人,省政府特殊津贴3人,省管专家6人,省级名中医28人,全国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青年岐黄学者”1人,国家级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10个;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1人,贵州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6人;贵州省名中医及学术经验指导老师31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贵州省高层次创新型“百”层次人才1人,“千”层次人才18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及培养对象2人;全国高等中医药学校“优秀青年”1人,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科技拔尖人才2人,“黔医人才”14人,“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贵州省百优医生10人、百优护士11人、贵州省“最美劳动者”3人。 医院高度重视学科内涵建设,积极搭建学科平台、建设学科团队、致力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反哺临床。现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4个,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5个,重点专科培育项目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一体化创新服务诊疗模式3个;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7个、重点培育学科4个,重点专科20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学科1个、重点学科1个;建有国家标准版胸痛中心、心衰中心、类风湿关节炎规范诊疗中心、痛风规范诊疗中心,贵州省中医相关专业医疗质控中心9个,是国家中医心血管病临床医学研究分中心、国家区域(华南)中医肺病诊疗分中心,是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HQCC全国小儿推拿标准化认证基地,获批通过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专业认证。创伤中心、卒中中心正在建设中。 近年来,先后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紧急医学救援队(贵州)、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西医学习中医”培训基地、贵州省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省级基地、贵州省病毒相关损害中西医结合康复人才基地、贵州省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贵州省中医风湿病临床研究基地,获得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践基地2个。同时,还建有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地1个、贵州省研究生工作站1个、张伯礼国家名中医工作室(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张学文贵州省工作站、省科技厅研究平台2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2个、省教育厅创新人才团队1个及省级教学团队1个,是贵州省唯一的高等医学院校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实践基地。作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直管附属医院,每年承担10000余学时本专科、研究生理论教学,还承担本专科医护实习生、研究生及规培生等近千人临床实践带教任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中西医结合复合型人才。 “十三五”期间,科研能力持续增强,管理制度更加完善,科研项目和经费持续增长,成绩斐然。“十三五”期间,我院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60项,经费共计2853.57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33项(经费1245.6万元),省部级项目39项(933万元),厅局级项目155项(经费502.07万元),校内项目132项(经费172.9万元),国家级学会课题1项。发表论文1533篇,其中SCI、EI22篇,核心论文146篇,普通论文1364篇。编写专著93部,其中主编19部,其他主编及副主编56部,编委18部。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国家级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会科技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贵州省护理学会科技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获批专利142项。 未来,医院将遵循“双核心、多特色”的发展战略,不断开拓进取,攻坚克难,以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人才、一流的管理,为中西医结合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可为单根骨折或多根骨折。由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扭转及传达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骨折后因骨间肌及屈指肌的牵拉,使骨折向背侧成角及侧方移位,单根的掌骨骨折移位较轻,而多根骨折则移位较明显,且对骨间肌的损伤也比较严重。,由直接暴力所致者,多为横断或粉碎骨折。扭转及传达暴力引起者,多为斜形或螺旋形骨折,掌骨,治疗原则 掌骨骨折的治疗要求根据不同部位骨折的特点,采用相应的复位和固定方法。复位要求相对较高,不能允许有成角、重叠、旋转等移位的存在,否则将影响手的功能。 对因治疗 1、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 在常规麻醉下进行牵引、复位,手法整复后应用外展夹板固定,4周后解除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 2、第1掌骨基底部骨折脱位 一般先进行整复、固定,但因这种骨折脱位很不稳定,容易引起短缩与移位,若复位后不能稳定时,可采用细钢针经皮肤做闭合穿针内固定。亦可采用局部加压短臂石膏管形外固定的同时加用拇指牵引,或做拇指末节指骨骨牵引3~4周。陈旧性骨折脱位宜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固定拇指于握拳位。 3、掌骨颈骨折 屈曲90°位,侧副韧带紧张,用食指压顶近节指骨头,使指骨基底部位于掌骨头之掌侧,将骨断片向背侧顶,同时用拇指将掌骨干向掌侧压才能准确整复。 4、掌骨干骨折 横断骨折、短斜骨折整复后比较稳定者,宜采用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在牵引下先矫正向背侧突起成角,以后用食指与拇指在骨折的两旁自掌侧与背侧行分骨挤压,并放置两个分骨垫以胶布固定,如骨折片向掌侧成角则在掌侧放一小毡垫以胶布固定,最后在掌侧与背侧各放一块夹板,厚2~3mm,以胶布固定,外加绷带包扎。斜形、粉碎、短缩较多的不稳定骨折,宜加用指骨末节骨牵引。 一般治疗 1、开放性损伤者应及时加压包扎止血。 2、患肢固定,防止骨折断端再移位。 3、注意观察患肢血运及手指活动情况。 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包括止痛,如应用布洛芬。疼痛严重者可给予曲马多。 2、抗生素预防感染,如头孢拉定。 相关药品 布洛芬、曲马多、头孢拉定 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 (1)多发性掌骨干骨折。 (2)骨折或合并脱位闭合整复失败者。 (3)陈旧性骨折拖尾畸形愈合者。 (4)指骨骨折手法复位不成功者或斜形骨折不稳定者。 (5)开放性骨折8小时内,污染较重者或伴有皮肤缺损、肌腱损伤者。 (6)骨折畸形愈合需手术矫正者。 2、手术方式 (1)可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或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 (2)手法整复后不易维持位置的横形或短斜形骨折,可用X线透视下经皮克针固定。 中医治疗 以下中医疗法均需在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 1、早期 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可内服活血止痛汤。 2、中期 治宜接骨续损,内服正骨紫金丹等。 3、后期 宜养气血、补肝肾、壮筋骨,内服六味地黄丸或,手腕部扭伤腕舟骨骨折,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酗酒。,x片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