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
网站导航

修水县白岭镇中心卫生院以强迫思维或穷思竭虑为主的强迫性障碍专家

简介:

修水县白岭镇中心卫生院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强迫症的病因复杂、尚无定论,目前认为主要与心理社会、个性、遗传及神经-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许多研究表明患者在首次发病时常遭受过一些不良生活事件,如人际关系紧张、婚姻遇到考验、学习工作受挫等等。强迫症患者个性中或多或少存在追求完美、对自己和他人高标准严要求的倾向,有一部分患者病前即有强迫型人格,表现为过分的谨小慎微、责任感过强、希望凡事都能尽善尽美,因而在处理不良生活事件时缺乏弹性,表现得难以适应。患者内心所经历的矛盾、焦虑最后只能通过强迫性的症状表达出来。 另外,近年来大量研究发现强迫症的发病可能存在一定遗传倾向,在神经-内分泌方面也存在功能紊乱,造成诸如5-羟色胺、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失衡,无法正常发挥其生理功能。,脑,虽然强迫症的病因至今未阐明,但依据现有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其发病不仅与人的个性心理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脑内神经递质分泌失衡有着莫大的联系。因而不论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对缓解患者病情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精神分裂症,无,完成相关体格、精神及辅助检查以排除器质性疾病。,。

杨佩环 主治医师

其擅长心脑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内分泌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如脑血管病,眩晕症,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急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胃肠炎症、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旋感染等疾病的诊治。

好评 100%
接诊量 797
平均等待 -
擅长:其擅长心脑血管,呼吸道,消化道,内分泌疾病,老年性疾病等常见多发病,如脑血管病,眩晕症,高血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冠心病、心绞痛、心肌缺血,急慢性心衰、各种心律失常,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心病,胃肠炎症、消化道溃疡、幽门螺旋感染等疾病的诊治。
更多服务
黄进梅 主治医师

从事多年儿内科临床,擅长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不良、腹泻、腹痛、便秘、厌食纳差),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专注于新生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婴幼儿湿疹、儿童生长发育等相关性疾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从事多年儿内科临床,擅长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儿童支气管炎、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消化系统疾病(儿童消化不良、腹泻、腹痛、便秘、厌食纳差),循环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专注于新生儿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婴幼儿湿疹、儿童生长发育等相关性疾病
更多服务
冷文魁 住院医师

内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 中医科(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肩关节疼痛 膝关节疼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内科(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 中医科(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出 肩关节疼痛 膝关节疼病)
更多服务
包侠 副主任医师

擅长胆结石、多发性胆囊息肉、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内外痔、复杂性混合痔、腹股沟疝、腹外疝、肾结石、腋臭狐臭切除、各类良性肿瘤(脂肪瘤切除、皮脂腺瘤切除、囊肿切除等)输尿管结石、下尿道结石、包皮切除等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及熟练操作手术等。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胆结石、多发性胆囊息肉、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内外痔、复杂性混合痔、腹股沟疝、腹外疝、肾结石、腋臭狐臭切除、各类良性肿瘤(脂肪瘤切除、皮脂腺瘤切除、囊肿切除等)输尿管结石、下尿道结石、包皮切除等普外科疾病的诊治及熟练操作手术等。
更多服务
官兴峰 主治医师

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
更多服务
晏艳娇 主治医师

擅长各种内科病,如感冒,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病,消化道出血,脑梗塞后遗症,腰椎病,以及各种妇科疾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擅长各种内科病,如感冒,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胃病,消化道出血,脑梗塞后遗症,腰椎病,以及各种妇科疾病
更多服务
杨慧 主治医师

常见病、多发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常见病、多发病
更多服务
胡德胜 主治医师

中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中医结合治疗各种常见病多发病
更多服务
罗阳军 主治医师

本人熟练诊治内外科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阑尾炎、腹股沟疝、泌尿系结石、胆囊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本人熟练诊治内外科各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阑尾炎、腹股沟疝、泌尿系结石、胆囊结石、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的诊治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更多服务
冷伟兵 住院医师

消化内科

好评 -
接诊量 -
平均等待 -
擅长:消化内科
更多服务

患友问诊

患者因思维强迫症寻求治疗,主要症状包括无法控制的重复思维和幻听。患者男性17岁
66
2024-12-04 17:34:47
童年记忆中出现性侵画面,导致焦虑和痛苦,担心自己遭受了性侵。患者女性21岁
32
2024-12-04 17:34:47
孩子啃手抠头皮,是否为焦虑强迫症状,用药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女性18岁
67
2024-12-04 17:34:47
思维强迫症,想尝试药物治疗,但无法在京东购买。
6
2024-12-04 17:34:47
患者服用治疗焦虑症和强迫思维的帕罗西汀期间意外怀孕,咨询孩子是否能保留及药物调整问题。患者女性28岁
65
2024-12-04 17:34:47
焦虑强迫症状,咨询帕罗西汀与五羟色胺、多巴胺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37
2024-12-04 17:34:47
车祸后自我怀疑、思维混乱,寻求专业解答。患者男性23岁
31
2024-12-04 17:34:47
压力大导致思维强迫症,想了解症状和治疗方法。
36
2024-12-04 17:34:47
患者运动后感到身体不适,涉及胸闷等症状,同时提及抑郁症、焦虑症和强迫症的治疗情况,询问是否运动过量及是否需要调整药物。患者女性20岁
35
2024-12-04 17:34:47
患者因网友欺骗出现强迫思考和焦虑情绪,求医生解答。患者男性20岁
29
2024-12-04 17:34:47

科普文章

#强迫观念#强迫性神经症
63

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是强迫症的两个主要特征,但它们在表现和功能上有一些区别。

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在个人思维中的入侵性、不受控制的想法、冲动或形象。这些观念通常是令人不愉快、沉重或恐惧的,并且与个人的价值观或信仰冲突。强迫观念通常是困扰性、令人不安的,患者往往试图抵抗或抑制这些思维,但通常无法成功地控制它们。如反复出现的恶心想法、犯罪冲动、念头或担忧等。

强迫行为:是为了减轻或防止强迫观念造成的不安或不适的行为或动作。这些行为是反复、仪式化的,按照特定的规律或顺序执行,以避免或减轻强迫观念带来的困扰。强迫行为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应对"机制,尽管在长期情况下可能对个人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如反复洗手、检查或整理物品。

不管是出现强迫观念还是强迫行为,都需尽快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治疗。

#强迫性障碍#强迫观念
9

如何识别强迫症?

#强迫性神经症#强迫观念
23

 

强迫症多为渐进性起病,通常为慢性病程,伴有症状的加重和缓解。成人的症状模式较为稳定,在儿童中变化较多。

 

常见临床表现:


一.  具有强迫性思维和/或强迫行为。
强迫思维指:
1. 在该障碍的某些时间段内,感受到反复的、持续性的、侵入性的和不必要的想法(如有关污染)、冲动(如刺伤他人)或表象(如有关暴力或恐怖的场景),大多数个体会引起显著的焦虑或痛苦。
2. 个体试图忽略或压抑此类想法、冲动和表象,或用其他一些想法或行为来中和它们(例如,通过某种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
1. 重复行为(例如:洗涤、排序、核对)或精神活动(例如:祈祷、计数、反复默诵字词)。个体感到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是作为应对强迫思维或根据必须严格执行的规则而被迫、机械的、不得不执行的。
2. 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的目的是防止或减少焦虑或痛苦,或防止某些可怕的事情的发生以求反复确认;然而,这些重复行为或精神活动与所设计的中和或预防的事件或情况缺乏 现实的连接(如对称的摆放物品以防止伤害所爱的人),或者明显是过度的。

 

二.  强迫思维或强迫行为是耗时的(例如,每天消耗1小时以上)或这些症状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

 

三.不能用其它精神障碍或某种物质的使用(如滥用的毒品、药物)来更好的解释。

如何走出“反刍思维”的怪圈?

关于应对反刍的方法,目前还没有非常系统的研究。研究者建议的方法通常包括这几类:分心/替代性活动;各种正念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改变环境或解决问题。

由于小编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心理学小菜鸟,当下并没有更系统科学的知识储备,所以现在,我就简单分享一下我自己是怎么一点点爬出“反刍”的泥淖的。

首先,我粗略地学习了正念解压疗法,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正念"这个概念。百度百科上对正念的解释是这样的:“正念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佛教禅修,是从坐禅、冥想、参悟等发展而来。有目的的、有意识的,关注、觉察当下的一切,而对当下的一切又都不作任何判断、任何分析、任何反应,只是单纯地觉察它、注意它。后来,正念被发展成为了一种系统的心理疗法,即正念疗法,就是以“正念”为基础的心理疗法。”我在这里对"正念"做一个更通俗的解释:正念其实相当于人们常常说的“活在当下”,当你觉察到自己开始“思维反刍”时,试着安静地坐在或者躺在一个舒适的地方,以一个自体最舒适的姿态存在着。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你可以什么都不去想,任思绪自由游走,尽量放空自己,当思绪回到让你焦虑的地方时,你及时将思绪拉回到当下即可。或者你可以观察身边提前放好的水果,观察它的轮廓,细嗅它的芬芳,触摸它的形体等等。正念的目的就是让你关注眼前,暂时将不良情绪拒之门外。

其次,我给自己设定了一个“反刍时间”,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段,允许自己去反刍,甚至去用力感受反刍过程中的各种不适。后来吧,也许是厌恶情绪的产生,渐渐发现反刍行为太没意思了。

当然,改变错误的认知,从而形成正确的行为导向,这对摆脱反刍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说服自己:反复纠结这些有的没的,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问题。既然有了强烈的想要解脱的欲望,不如好好探寻内心世界,问问自己,真正的需求是什么?而我找到的答案是:我想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希望自己拥有和谐美好的社交关系,渴望别人认可接纳自己。在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之后,慢慢回顾整理哪些地方是自认为不足的,然后制定可行的方案解决问题,将内心的阴暗面逐一解放。

在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认可并接纳自己,是一个人终身浪漫的开始。

学会爱自己,对自己多一点包容,少一些责备。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无完人罢了。明白这一点之后,就仿佛找到了内心情感的支撑,慢慢地,开始有了内向生长的力量。

从此,日子滚烫,生活可爱。

 
 
那我们要怎么分辨自己是在“反省”,还是陷入了“反刍”呢?
 
 
 
 
 
 
 
01
 
 
反思的内容
 
 
 
 
反思的内容是有好有坏,还是只有“坏”?同样是对过往的事件进行反思,“反省”是在大格局上纵观全局,它思考的内容既包括正向经历和情绪,也包括负面经历和情绪。而“反刍”则只关注于消极体验。你可以这样理解它们的差异:如果反省是一部电影,那么反刍就是一个漫长的特写镜头,而这个镜头只对着那些给自己带来羞耻和不安的画面来回切换…
 
 
 
02
 
 
对过往经历的态度:是客观描述,还是自我批判?
 
 
 
 
“反省”时,我们对过往经历采取的是客观描述的态度,比如这件事做得很好,那件事做得不够好,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事情的发生…我们的关注点是事件本身,它不会影响我们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反刍”就不一样了,它在回顾过往时,会不断地对自我进行恶意的批判,比如我怎么又把事情搞砸了,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刚刚的行为真是愚蠢可笑…你把自己送上了审判台,用严苛的标准激烈地批判自己,苛责自己的过程中,你把自尊贬低到了尘埃…
 
 
 
 
 
 
03
 
 
结果:事情有没有朝更好的方向发展?
 
 
 
 
“反省”是会导向具体行动的,它更像一个正反馈调节的过程,通过反省,我们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让自己走向康庄大道。
 
 
 
但“反刍”却会阻碍问题的解决,它更像一个负反馈调节的过程,反刍思维会让你沉溺在对负面情绪的思考中,让你觉得自己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资源,通过打压自己的自信心,从而逐渐丧失自我认同感,变得惶惶不可终日。
 
 
 
 
 
 
除此之外,反刍思维还会导致其他问题的出现,比如:
 
 
 
反刍者可能出现孤独感和焦虑情绪,难以获得稳定的社会情感支持,这又进一步加重了孤独和焦虑。
 
 
 
反刍会让消极情绪持续更久,还会提高抑郁障碍和其他精神疾病的风险。
 
 
 
 
最近一项对反刍的神经科学研究,可能揭示了“反刍思维”的本质:自我对过往经历的过度控制。试图用一套僵化的标准控制一切,一旦超出自己的预期就对这些经历进行打压,也许是造成反刍思维的核心原因。

曾经陷入过这样一个思维怪圈:在每天的正常社交过程中,总是会习惯性地不断在内心世界里反复“复盘”这一天发生过的事情,纠结自己哪句话说的不够好,哪个意思表达的不够清晰准确,哪件事情做的不够完美…我总是在懊恼着,我本可以做的更好,可是仿佛我却搞砸了一切…

这种不安的情绪反复困扰着我,无处安放的焦灼甚至让人想要逃离。某一天不用出门上班或者没有其他安排时,就那么静静地窝在寝室里,竟是有些庆幸,终于可以“避世”。活在象牙塔里的人无疑是孤寂的,但是这种环境又让他/她无比心安。疲于应付社交的“侵袭”,让一部分人在喧嚣和孤独的边缘反复徘徊试探。

我想,这种症状在某种程度上与“社交恐惧症”不谋而合了吧。

直到开始学习心理学,我才了解到这种心理现象叫作“思维反刍”。

这种揪着自己黑历史不放的思维习惯,在心理学界被定义为:反刍(rumination )。这是一种持续的思维模式,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以过去为主导、集中于负面内容,而且很容易陷入停不下来的恶性循环。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困扰,如果你想要做出某些改变,不妨来看看小编的这篇文章。

你是反省,还是反刍?

同样是对过去的反思和回顾,“反刍”和“反省”是有区别的。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儒家文化”的熏陶,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就是在告诫我们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许多人在特定的压力情景之后都会出现短时间的反省,这是很正常的。如果运用得当,反省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从消极情绪和创伤事件中走出来,做好未来规划和风险控制,防患未然。当然,这也有助于更加全面且深入地剖析自己,了解自己,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百度百科是这么定义反刍的:反刍俗称 倒嚼,是指某些动物进食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返回嘴里再次咀嚼。(小时候我就看见过牛的反刍过程,当时也并不觉得恶心,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我能成为一名医生的原因之一吧。)而思维反刍,顾名思义是在思维层面上不断反复“咀嚼”的行为,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还会削弱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致使我们更难获得别人的帮助,并且阻碍我们解决问题。

宠物耳螨护理小技巧,全程温和无刺激
今日挑战:挖掘池底人参,看看运气如何
“海俪恩萌宠美瞳,逼真到惊艳”
养猫必备:羊奶粉真相解析
打开京东APP
实惠又轻松
打开京东APP
京ICP备11041704号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