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展至善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医务室。
1、基本概念
新型冠状病毒为目前发现的第7种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于2019年12月被发现,引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为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 60~140nm,病毒颗粒中包含 4 种结构蛋白:刺突蛋白(spike,S)、包膜蛋白(envelope,E)、膜蛋白(membrane,M)、核壳蛋白(nucleocapsid,N)。
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全长约 29.9kb。核壳蛋白N包裹着病毒RNA形成病毒颗粒的核心结构——核衣壳,核衣壳再由双层脂膜包裹,双层脂膜上镶嵌有新冠病毒的 S、M、E 蛋白[1]。
2、分型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基因变异情况,可划分为多个基因分支,并存在多种变异株,主要包括阿尔法、贝塔、伽玛、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
1、野生型毒株:即原始病毒株,在第一波感染中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病毒株,随病毒不断变异进化,已逐渐被各种变异株所取代。
2、阿尔法变异株(alpha):是在英国首先发现的B.1.1.7变异株,2021年上半年成为主流变异毒株。特性是攻击免疫,感染Alpha的细胞更加善于隐藏,病人的口腔、鼻腔甚至会流出带病毒的黏液,致使传染性更高。
3、贝塔变异株(Beta):2020年5月在南非首次发现,为B.1.351变异株。其传染性较强,免疫逃逸能力非常强。
4、伽玛变异株(Gamma):2020年11月在巴西首次发现,为P.1变异株,传染性较强且可能导致再次感染。
5、德尔塔变异株(Delta):2020年底在印度被首次发现,为B.1.617.2变异株,其特点是传播力更强、病毒载量更高。
6、奥密克戎变异株(Omicron):于2021年11月23日在南非首次发现,为B.1.1.529变异株,相比 Delta 等其他变异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在2022年初迅速取代 Delta 变异株成为全球绝对优势流行株,传播力强于 Delta 株,致病力有所减弱。
1、传染源
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
2、传染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至今并未完全阐释清楚。
1、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呼吸道后,主要识别宿主细胞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并与之结合感染宿主细胞。
2、新冠病毒的复制:
新冠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单股正链RNA,作为信使RNA,合成RNA复制酶,RNA复制酶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之后继续生成RNA正链和负链,同时RNA片段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生成病毒蛋白质结构,与RNA组合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
3、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调控异常是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损伤及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新冠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先天免疫反应及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
适度的反应有利于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增殖与扩散,而过度活化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导致细胞因子风暴产生,加速机体损伤的恶化与发展[2]。
4、新冠病毒的变异:
新冠病毒在人群中流行和传播过程中基因频繁发生突变,当新冠病毒不同的亚型或子代分支同时感染人体时,还会发生重组,产生重组病毒株;
某些突变或重组会影响病毒生物学特性,如S蛋白上特定的氨基酸突变后,导致新冠病毒与ACE2亲和力增强,在细胞内复制和传播力增强;
S 蛋白一些氨基酸突变也会增加对疫苗的免疫逃逸能力和降低不同亚分支变异株之间的交叉保护能力,导致突破感染和一定比例的再感染[1]。
5、宿主个体遗传因素:
在重症及致死性病例中,3%~5%存在Ⅰ型干扰素通路相关的基因缺陷,如Toll样受体3(TLR3)、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和IRF9等,10%~20%检测到干扰素自身抗体,造成内源性干扰素生成严重不足或缺乏[3]。
1、新冠病毒疫苗接种: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2、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提高健康素养,养成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打喷嚏或咳嗽时应掩住口鼻。
保持室内通风良好,做好个人防护。
1、常见症状:
呼吸系统最常受累。消化道、肝、脾、胰腺、肾、心脏、脑、淋巴结、皮肤等全身各器官也可受累,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1)全身表现:
以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为主。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
(2)呼吸道症状:
以咳嗽、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症状多见。肺炎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喘息,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重症可发展为呼吸困难、发绀,少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
(3)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神经和精神系统表现:
可出现头痛、肌痛、易激惹、嗅觉或味觉下降减退等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睡眠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及冲动攻击行为等,重症患者可能发生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反应。
(5)循环系统表现:
部分患者出现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也可仅表现为面色苍白/青灰、发绀、精神反应差、胸闷,重症者起病急,因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快速进展为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暴发性心肌炎或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6)皮肤表现:
部分患者在发热伴随或者热退后出现皮疹,类型多样,可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斑丘疹样(麻疹样)皮损、多形红斑样皮损等。
2、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儿童:
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部分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但极少出现严重呼吸窘迫。
部分患儿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及惊厥、脑水肿等脑病表现,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4]。
(2)孕产妇:
妊娠可能会加重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程,也可能出现重症。在全球新冠大流行期间,自然流产或出生缺陷的发生率并未升高。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发热及低氧血症可增加早产、胎膜早破和胎心率异常的风险;对于重症患者,分娩可以改善母体重度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部分孕晚期重型或危重型病例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合并子痫、溶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多胎妊娠、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机械通气等增加胎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发生死胎及新生儿窒息的风险较高。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中,95%以上未感染且出生状态良好,新生儿感染多为生后接触感染者通过呼吸道或接触传播[5]。
(3)老年人:
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后除了常见的症状外,还常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以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疲惫乏力为首发症状,也可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易跌倒、交流困难、卧床不起、尿失禁、神志不清等全身的问题。
此外,一些老年人感染后表现为原有的慢性疾病加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咳嗽的次数增加,痰量增多;高血压患者出现血压降不下来或过低;糖尿病的患者出现血糖增高等。
老年人沉默性缺氧现象:有些老年人对缺氧的反应不敏感或已经耐受,虽身体已处于明显的缺氧状态,指氧饱和度不到93%,甚至低于80%,但无呼吸困难、胸闷等缺氧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沉默性缺氧。沉默性缺氧好发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因严重缺氧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6]。
1、潜伏期: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2—4天。
2、临床分型:
根据临床表现及疾病进展,除无症状感染者外,可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为轻型、中型、重型和危重型。
(1)轻型: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
(2)中型:
持续高热>3 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RR)<30 次/分、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
(3)重型:
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且不能以新冠病毒感染以外其他原因解释:
儿童符合下列任何一条:
(四)危重型:
符合以下情况之一者:
3、疾病进展及预后: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型,热程多不超过3天,少数病人病情危重。
新型冠状病毒存在二次感染或多次感染的可能。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新冠长期症状),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为确诊的首要标准。
其他诊断标准包括:新冠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新冠病毒分离、培养阳性;恢复期新冠病毒特异性 IgG 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
重型、危重型病例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核酸检测:可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气管抽取物)或其他标本中的新冠病毒核酸。荧光定量 PCR 是目前最常用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2)抗原检测: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检测速度快,其敏感性与感染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
(3)病毒培养分离:从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等可分离、培养获得新冠病毒。
(4)血清学检测:新冠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发病1周内阳性率均较低。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3、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可出现局限性斑片状影,重症表现为双肺多发实变影或"白肺"表现。
(2)胸部CT:
早期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磨玻璃影,可呈淡薄云雾状或细网格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少数呈局限实变影。
病情进展可表现为磨玻璃影增多,或者范围扩大有融合趋势,进而呈大片实变影。
重症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呈弥漫性实变和磨玻璃影混合存在影,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以实变影为主,少数表现为"白肺",胸腔积液和气胸极少见。
(3)头颅影像学检查:
当高度怀疑患者合并有中枢神经严重损害时,特别是儿童,首选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不具备条件者行头颅CT检查。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的影像学主要特征是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白质与灰质均可受累,病灶主要分布在丘脑(100%)、上脑干被盖、侧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髓质。
一、哪些人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癌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人群等)、儿童、老年人、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曾共处于密闭空间或密切接触的人群等更容易被传染。
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等。
1、老年人:
老年人呼吸屏障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身体识别和清除新冠病毒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老年人常合并1种或多种慢性病,新冠病毒感染后会使原有慢性病加重,且更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更易感染新冠病毒,感染后的治疗难度增大,住院和死亡风险升高。
2、慢性基础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及肾脏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肥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等。
3、孕产妇:
妊娠可能会加重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程,也可能出现重症。
4、重度吸烟者:
重度吸烟者呼吸屏障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重症风险增加。
1、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无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干、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且怀疑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建议及时至发热门诊(优先)、感染科、呼吸科或急诊科就诊,儿童可至儿科发热门诊、儿内科门诊或急诊就诊。
2、出现呼吸困难、昏迷、面色苍白、皮肤苍白、心率加快、抽搐、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至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1、及时就诊:
当存在新型冠状病毒接触史、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存在重症高危因素人群、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
2、处理原则: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或轻型患者,多采取居家观察或对症支持治疗,无需住院。对于中型患者,可门急诊治疗或由医生综合评定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对于重型、危重型或高危人群,需尽快住院治疗。危重型患者需于ICU住院。
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同时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3、特殊人群:
(1)儿童:
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是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主要特点。
患儿应暂缓上学。
儿童可出现热性惊厥、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监护人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出现呼吸频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等症状及时就诊。
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和辐射影响。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仅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应加强营养、喂养及护理,加强生长发育监测。
(2)孕产妇: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应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注意自我健康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体温、心率、血压以及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有条件者,还可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孕晚期需关注胎动。
孕妇新冠病毒感染症状经对症处理不缓解,出现高热不退(热峰≥39 °C超过3 d)、呼吸困难、头晕或头痛加重、憋气、心悸、意识模糊等严重不适,或者出现胎动异常或消失,或出现阴道出血及流液、腹痛、血压升高等表现时,要及时就诊。
需注意孕产妇用药安全和辐射影响。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仅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重型及危重型新冠病毒感染孕产妇,应由多学科救治团队共同决定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重点评估孕妇新冠病毒感染的分型、病程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
(3)老年人:
如老年人感染后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且原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无加重可考虑居家管理。
因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建议家属或者照护者密切观察老年人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呼吸、指氧饱和度等情况,如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管理好老年人的慢性病药物使用,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不要漏服或过量服用,注意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停药。
1、一般治疗
(1)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2)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3)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抗病毒治疗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只有母亲的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不建议在哺乳期使用。中度肾功能损伤者应将奈玛特韦减半服用,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不应使用。
(2)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新冠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3)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人群为发病 5 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4)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患者。
(5)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6)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3、免疫治疗
(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酌情短期内(不超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2)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明显升高者可试用。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4、抗凝治疗:
用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病例,以及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5、俯卧位治疗:
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小时。
6、心理干预: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7、重型、危重型支持治疗
(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常规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3)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
(4)体外膜肺氧合(ECMO):符合 ECMO 指征,且无禁忌证的危重型病例,应尽早启动 ECMO 治疗,避免延误时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8、循环支持:
危重型病例可合并休克,应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9、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危重型病例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10、营养支持:
应加强营养风险评估,首选肠内营养,保证热量 25~30 千卡/kg/日、蛋白质>1.2g/kg/日摄入,必要时加用肠外营养。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11、中医治疗: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可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风险提醒:以上用药和治疗为科普内容,用药请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1、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尤其是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需家属协助、配合症状监测和就诊。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群聚集区域,勤洗手,保持良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适当运动,充足休息,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原有疾病。注意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就诊。
3、严格遵医嘱复诊,复诊时需携带病历、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相关就诊资料。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4、心理干预:该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积极和医生护士沟通病情。
5、恢复期康复方法:
虽然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结果已经转阴,但身体功能还未完全恢复,需要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康复。
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6、运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逐步恢复正常活动。
冠状病毒是一组单链RNA病毒,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可以感染人和动物,并具有传染性[1]。
冠状病毒属于套式病毒目、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大类病毒。
病毒基因组5′端具有甲基化的帽状结构,3′端具有poly(A)尾,基因组全长约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
冠状病毒颗粒的直径约60~200纳米(nm),平均直径为100nm,呈球形或椭圆形。病毒包膜上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形如花冠,因此被称为冠状病毒[2]。
冠状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不强,56℃加热10分钟可消除其感染性,乙醚、氯仿或紫外线处理均可使其灭活。
分型:
根据遗传差异和血清学特性,冠状病毒可分为a、β、γ、δ四群,其中α、β群主要感染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γ、δ群主要感染禽类。
在能感染人类的α和β群中,目前已知有七种冠状病毒会对人类致病,包括HCoV-229E、HCoV-NL63、HCoV-OC43、HCoV-HKU1、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和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
其中SARS-CoV、MERS-CoV和SARS-CoV-2的致病性强,分别导致了2003年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2019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被称为高致病性冠状病毒。
冠状病毒的β属又可分为A、B、C和D四个独立亚群。SARS-CoV和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B亚群,MERS-CoV属于C亚群。
1.传染源
主要是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
2.传染途径
冠状病毒感染的发病机制至今并未完全阐释清楚。
1、病毒感染宿主细胞:
冠状病毒入侵人体呼吸道后,识别宿主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感染宿主细胞。
2、病毒的复制:
冠状病毒感染宿主细胞后,病毒包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释放病毒遗传物质——单股正链RNA,作为信使RNA,合成RNA复制酶,RNA复制酶根据病毒RNA生成RNA负链,之后继续生成RNA正链和负链。
同时RNA片段和宿主细胞核糖体生成病毒蛋白质结构,与RNA组合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通过高尔基体分泌至细胞外,感染新的细胞。
3、人体的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调控异常是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多器官功能损伤及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引起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先天免疫反应及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适应性免疫反应。
适度的反应有利于控制病毒在体内的增殖与扩散,而过度活化的抗病毒免疫反应促进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进而导致细胞因子风暴产生,加速机体损伤的恶化与发展[3]。
1、疫苗接种:
目前已有多款安全有效的疫苗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针对其他冠状病毒的疫苗仍在研究当中。
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可以减少新冠病毒感染和发病,是降低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的有效手段,符合接种条件者均应接种。符合加强免疫条件的接种对象,应及时进行加强免疫接种。
2、一般预防措施:
常见的人冠状病毒(包括229E、NL63、OC43和HKU1型),通常会引起轻度或中度的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
症状主要包括流鼻涕、头痛、咳嗽、咽喉痛、发热等,有时会引起肺炎或支气管炎等下呼吸道疾病,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人群、婴儿和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MERS-CoV、SARS-CoV和SARS-CoV-2常引起较为严重症状。
MERS症状通常包括发热、咳嗽和呼吸急促,甚至发展为肺炎,病死率约为34.4%。SARS症状通常包括发热、畏寒和身体疼痛,甚至发展为肺炎,病死率约为9.6%。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体后,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以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等为开始症状,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肉疼痛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出现表现为呼吸急促、憋喘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危重病人可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进而危及生命。
1、常见症状:
呼吸系统最常受累。消化道、肝、脾、胰腺、肾、心脏、脑、淋巴结、皮肤等全身各器官也可受累,造成组织细胞损伤。
(1)全身表现:
以发热、乏力、肌肉酸痛为主。发热多为中低热,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
(2)呼吸道症状:
以咳嗽、鼻塞、流涕、咽干、咽痛等症状多见。肺炎患者可出现呼吸急促、喘息,肺部可闻及湿啰音和哮鸣音,重症可发展为呼吸困难、发绀,少数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急性肾损伤/肾衰竭等)。
(3)消化系统症状:
部分患者出现食欲下降、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4)神经和精神系统表现:
可出现头痛、肌痛、易激惹、嗅觉或味觉下降减退等非特异性神经系统症状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睡眠异常、认知功能障碍、焦虑抑郁情绪及冲动攻击行为等,重症患者可能发生急性或慢性心理应激反应。
(5)循环系统表现:
部分患者出现心率增快或心律失常,也可仅表现为面色苍白/青灰、发绀、精神反应差、胸闷,重症者起病急,因症状隐匿容易被忽视,快速进展为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等,极少数患者可发生暴发性心肌炎或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6)皮肤表现:
部分患者在发热伴随或者热退后出现皮疹,类型多样,可表现为急性荨麻疹、斑丘疹样(麻疹样)皮损、多形红斑样皮损等。
2、特殊人群症状特点:
(1)儿童:
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部分病例症状可不典型,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或仅表现为反应差、呼吸急促;少数可出现声音嘶哑等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表现或喘息、肺部哮鸣音,但极少出现严重呼吸窘迫。
部分患儿出现热性惊厥,极少数患儿可出现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
可发生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主要表现为发热伴皮疹、非化脓性结膜炎、黏膜炎症、低血压或休克、凝血障碍、急性消化道症状及惊厥、脑水肿等脑病表现,一旦发生,病情可在短期内急剧恶化[4]。
(2)孕产妇:
妊娠可能会加重新冠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程,也可能出现重症。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发热及低氧血症可增加早产、胎膜早破和胎心率异常的风险;对于重症患者,分娩可以改善母体重度呼吸系统疾病的症状,部分孕晚期重型或危重型病例需要剖宫产终止妊娠。
新冠病毒感染孕妇合并子痫、溶血肝功能异常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以及慢性高血压、子痫前期、多胎妊娠、脓毒症、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要机械通气等增加胎儿不良结局的风险,发生死胎及新生儿窒息的风险较高。
(3)老年人:
老年人新冠病毒感染后除了常见的症状外,还常出现不典型症状,如以食欲减退、精神萎靡、疲惫乏力为首发症状。
也可出现心慌胸闷、呼吸困难、易跌倒、交流困难、卧床不起、尿失禁、神志不清等全身的问题。
此外,一些老年人感染后表现为原有的慢性疾病加重。
有些老年人对缺氧的反应不敏感或已经耐受,虽身体已处于明显的缺氧状态,指氧饱和度不到93%,甚至低于80%,但无呼吸困难、胸闷等缺氧症状,这种现象称为沉默性缺氧。
沉默性缺氧好发于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通常病情较重,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可能因严重缺氧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5]。
1、潜伏期:
冠状病毒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2-4天。
2、疾病进展及预后:
冠状病毒感染为自限性疾病,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绝大多数患者为轻型,热程多不超过3天,少数病人病情危重。
冠状病毒存在二次感染或多次感染的可能。
部分患者可能存在冠状病毒感染后遗症,包括乏力或疲倦、思维障碍或不能集中精力、呼吸急促或困难、头痛、头晕、心跳加速、胸口疼痛、咳嗽、关节或肌肉疼痛、抑郁或焦虑、发热、嗅觉或味觉丧失等。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综合分析,作出诊断。
1、一般检查:
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可见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肌钙蛋白和铁蛋白增高。
部分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PCT)正常。
重型、危重型病例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炎症因子升高。
2、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查:
(1)核酸检测:
可采用核酸扩增检测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鼻咽拭子、咽拭子、痰、气管抽取物)或其他标本中的冠状病毒核酸。荧光定量 PCR 是目前最常用的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方法。
(2)抗原检测:
采用胶体金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呼吸道标本中的病毒抗原,检测速度快,其敏感性与感染者病毒载量呈正相关,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支持诊断,但阴性不能排除。
(3)病毒培养分离:
从呼吸道标本、粪便标本等可分离、培养获得冠状病毒。
(4)血清学检测:
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IgG抗体阳性,发病1周内阳性率均较低。恢复期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有回顾性诊断意义。
3、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
可出现局限性斑片状影,重症表现为双肺多发实变影或"白肺"表现。
(2)胸部CT:
早期多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局限磨玻璃影,可呈淡薄云雾状或细网格状,内可见增粗血管影,少数呈局限实变影。
病情进展可表现为磨玻璃影增多,或者范围扩大有融合趋势,进而呈大片实变影。
重症者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呈弥漫性实变和磨玻璃影混合存在影,内见支气管充气征,以实变影为主,少数表现为"白肺",胸腔积液和气胸极少见。
(3)头颅影像学检查:
高度怀疑患者合并有中枢神经严重损害时,特别是儿童,首选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不具备条件者行头颅CT检查。
儿童急性坏死性脑病的影像学主要特征是对称性、多灶性脑损害,白质与灰质均可受累,病灶主要分布在丘脑(100%)、上脑干被盖、侧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髓质。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
免疫力低下者(如糖尿病、癌症患者、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人群等)、儿童、老年人、与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曾共处于密闭空间或密切接触的人群等更容易被传染。
病情危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晚期妊娠、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等。
1、老年人:
老年人呼吸屏障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身体识别和清除新冠病毒的能力也随之降低。老年人常合并1种或多种慢性病,冠状病毒感染后会使原有慢性病加重,且更易出现并发症。因此,老年人更易感染冠状病毒,感染后的治疗难度增大,住院和死亡风险升高。
2、慢性基础疾病:
如心脑血管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及肾脏疾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重度营养不良、肥胖、遗传性疾病、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等。
3、孕产妇:
妊娠可能会加重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病程,也可能出现重症。
4、重度吸烟者:
重度吸烟者呼吸屏障功能减弱,抵抗力下降,重症风险增加。
1、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咳嗽、无力、肌肉酸痛、鼻塞、流涕、咽干、咽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且怀疑与冠状病毒感染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建议及时至发热门诊(优先)、感染科、呼吸科或急诊科就诊,儿童可至儿科发热门诊、儿内科门诊或急诊就诊。
2、出现呼吸困难、昏迷、面色苍白、皮肤苍白、心率加快、抽搐、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应立即至急诊科就诊或拨打120。
1、及时就诊:
当存在冠状病毒接触史、出现冠状病毒感染疑似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尤其是存在重症高危因素人群、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
2、处理原则:
对于无症状感染者或轻型患者,多采取居家观察或对症支持治疗,无需住院。
对于重型、危重型或高危人群,需尽快住院治疗。危重型患者需于ICU住院。
对重症高危人群应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特别是静息和活动后的指氧饱和度等。同时对基础疾病相关指标进行监测。
3、特殊人群:
(1)儿童:
家庭、学校和托幼机构聚集性发病是儿童冠状病毒感染的主要特点。患儿应暂缓上学。
儿童可出现热性惊厥、脑炎、脑膜炎、脑病甚至急性坏死性脑病、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吉兰-巴雷综合征等危及生命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及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监护人需密切观察患儿病情,出现呼吸频率增快、精神反应差、嗜睡、惊厥等症状及时就诊。
需注意儿童用药安全和辐射影响。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仅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应加强营养、喂养及护理,加强生长发育监测。
(2)孕产妇:
冠状病毒感染孕妇应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注意自我健康监测。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体温、心率、血压以及有无呼吸道感染症状。有条件者,还可监测末梢血氧饱和度。孕晚期需关注胎动。
孕妇冠状病毒感染症状经对症处理不缓解,出现高热不退(热峰≥39 °C超过3 d)、呼吸困难、头晕或头痛加重、憋气、心悸、意识模糊等严重不适,或者出现胎动异常或消失,或出现阴道出血及流液、腹痛、血压升高等表现时,要及时就诊。
需注意孕产妇用药安全和辐射影响。对于无症状感染者和仅表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一般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
对于重型及危重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应由多学科救治团队共同决定分娩时机与分娩方式,重点评估孕妇冠状病毒感染的分型、病程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及危险因素。
(3)老年人:
如老年人感染后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且原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肺部疾病等无加重可考虑居家管理。
因老年人症状不典型,建议家属或者照护者密切观察老年人的体温、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呼吸、指氧饱和度等情况,如有变化应及时就医。
管理好老年人的慢性病药物使用,提醒老年人按时服药,不要漏服或过量服用,注意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必要时咨询医生是否停药。
1、一般治疗
(1)保证充分能量和营养摄入,注意水、电解质平衡,维持内环境稳定。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
(2)根据病情给予规范有效氧疗措施,包括鼻导管、面罩给氧和经鼻高流量氧疗。
(3)抗菌药物治疗: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抗病毒治疗
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外,尚没有严格证明有效的抗冠状病毒药物,对于新冠病毒感染,可使用下列药物行抗病毒治疗。
(1)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适用人群为发病5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只有母亲的潜在获益大于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时,才能在妊娠期间使用。不建议在哺乳期使用。中度肾功能损伤者应将奈玛特韦减半服用,重度肝、肾功能损伤者不应使用。
(2)阿兹夫定片:用于治疗中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中重度肝、肾功能损伤患者慎用。
(3)莫诺拉韦胶囊:适用人群为发病 5 天以内的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年患者。不建议在妊娠期和哺乳期使用。
(4)单克隆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注射液。联合用于治疗轻、中型且伴有进展为重症高风险因素的成人和青少年(12~17 岁,体重≥40kg)患者。
(5)静注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6)康复者恢复期血浆:可在病程早期用于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毒载量较高、病情进展较快的患者。
3、免疫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1)糖皮质激素:对于氧合指标进行性恶化、影像学进展迅速、机体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状态的重型和危重型病例,酌情短期内(不超过 10 日)使用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时间、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减少副作用。
(2)白细胞介素 6(IL-6)抑制剂:托珠单抗。对于重型、危重型且实验室检测 IL-6 水平明显升高者可试用。注意过敏反应,有结核等活动性感染者禁用。
4、抗凝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用于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病例,以及重型和危重型病例,无禁忌证情况下可给予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
5、俯卧位治疗:
具有重症高风险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中型、重型和危重型病例,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 12小时。
6、心理干预:
患者常存在紧张焦虑情绪,应当加强心理疏导,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
7、重型、危重型支持治疗:
(1)治疗原则: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2)呼吸支持:常规给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经鼻高流量氧疗或无创通气,治疗疗效不佳,应及时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3)气道管理:加强气道湿化,建议采用主动加热湿化器,有条件的使用环路加热导丝保证湿化效果;建议使用密闭式吸痰,必要时气管镜吸痰;积极进行气道廓清治疗,如振动排痰、高频胸廓振荡、体位引流等;在氧合及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情况下,尽早开展被动及主动活动,促进痰液引流及肺康复。
(4)体外膜肺氧合(ECMO):符合 ECMO 指征,且无禁忌证的危重型病例,应尽早启动 ECMO 治疗,避免延误时机,导致患者预后不良。
8、循环支持:
危重型病例可合并休克,应在充分液体复苏的基础上,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密切监测患者血压、心率和尿量的变化,以及乳酸和碱剩余。必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
9、急性肾损伤和肾替代治疗:
危重型病例可合并急性肾损伤,应积极寻找病因,如低灌注和药物等因素。在积极纠正病因的同时,注意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的指征包括:高钾血症、严重酸中毒、利尿剂无效的肺水肿或水负荷过多。
10、营养支持:
应加强营养风险评估,首选肠内营养,保证热量 25~30 千卡/kg/日、蛋白质>1.2g/kg/日摄入,必要时加用肠外营养。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11、中医治疗:
冠状病毒感染属于中医“疫”病范畴,可在专业中医指导下进行辨证论治。
风险提醒:以上用药和治疗为科普内容,用药请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1、自我健康监测:
在加强自我防护的同时,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尤其是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需家属协助、配合症状监测和就诊。做好个人防护,不去人群聚集区域,勤洗手,保持良好个人和环境卫生,适当运动,充足休息,增强体质。
2、积极治疗原有疾病:
注意监测药品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并就诊。
3、严格遵医嘱复诊:
复诊时需携带病历、检查结果、用药情况等相关就诊资料。如有不适,应随时就诊。
4、心理干预:
该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恐慌、自卑、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因此,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积极和医生护士沟通病情。
5、恢复期康复方法:
虽然冠状病毒核酸检测、抗原检测结果已经转阴,但身体功能还未完全恢复,需要1~2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康复。
重视患者早期康复介入,针对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呼吸功能、躯体功能以及心理障碍,积极开展康复训练和干预,尽最大可能恢复体能、体质和免疫能力。
6、运动:
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避免运动。康复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有氧运动,逐步恢复正常活动。
特殊时期,出现感冒发烧情况?这份居家护理指南请查收!#守护健康指南 #健康科普 #发烧
身体恢复后,还是胸闷气短、咳嗽不停?别大意!可能是肺部发出的信号 #有用的冷知识 #健康科普 #肺部
各地的新冠疫情预防方 #新型冠状病毒 #中医治疗新冠 #新冠预防
感染新冠能治疗肿瘤是真是假? #医学知识科普 #健康 #新冠
有以下三种表现需警惕新冠三阳。
#每一张照片都是满满的回忆 #防疫志愿者 #疫情早点结束
新冠病毒可直接破坏脑细胞损伤神经元
确诊新冠后,一定不能这么吃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