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新生儿的情绪世界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许多家长认为,小婴儿什么都不懂,自然也不会有高兴或不高兴这类情绪,更不用说“焦虑”这种复杂的情绪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婴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尤其是6个月以后,他们在心理上开始经历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孩子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常常采用恐吓的方式,例如“再不听话,警察就来抓你”、“再不睡觉,大灰狼就来吃你”等等。然而,这种方式却可能对孩子的性格产生负面影响。
长期处于恐吓环境中的孩子,容易形成胆怯、敏感、缺乏安全感的性格特点。他们可能害怕与人交往,缺乏自信心,甚至出现社交障碍。此外,恐吓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使他们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为了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应该摒弃恐吓的教育方式,而是采用积极、正面的引导。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孩子: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尊重他们的个性,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去衡量孩子。
2. 控制情绪: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情绪激动时对孩子进行恐吓。
3. 积极引导:家长可以通过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4. 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爱和安全。
5.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孩子已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家长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我是一位担忧的母亲,我的儿子今年八岁,总是很内向,不爱说话。每次带他去公共场合,他都会躲在我身后,遇到陌生人更是紧张得不敢抬头。这种情况让我非常焦虑,担心他的社交能力和心理健康。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我了解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通过这个平台,我可以在线与专业的医生进行交流,获取关于我儿子问题的专业建议。于是,我决定尝试一下。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我详细描述了我儿子的情况。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医生逐渐了解了我儿子的性格和家庭环境。最终,医生给出了一个可能的解释:我儿子可能是因为焦虑而表现出内向和不爱说话的行为。
医生建议我们多带孩子出去玩,多鼓励他,不要强化他的不良行为。同时,医生也推荐了孩子多运动的方法,以此来降低焦虑。这些方法听起来都很简单,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我的儿子一定会有所改善。
我孩子有校园恐惧症,不上学,脾气暴躁,医生建议吃氟西汀胶囊和阿立派唑,吃了三个月效果不错,没有不良反应。
在互联网医院,我向医生咨询了孩子的情况,医生耐心倾听了我的描述,并给出了专业的治疗建议。经过医生的指导,我给孩子服用了医生开具的药物,效果非常明显,孩子的症状得到了有效缓解。我感到非常感激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和孩子都得到了及时的帮助。
通过图文问诊,我与医生进行了多次沟通,医生始终以友善的态度对待我,让我感到非常舒心。医生不仅给出了治疗方案,还详细解释了药物的作用和注意事项,让我对孩子的治疗充满信心。
我是一位无锡市的家长,我的孩子最近总是表现出焦虑的状态。起初,我以为只是学习压力大,或者是青春期的叛逆期,但情况越来越严重。孩子开始失眠、食欲不振,甚至有时候会突然大哭。我们带他去看了医生,医生诊断出他有焦虑症,并开了罗拉劳拉西泮片和盐酸舍曲林片。起初,孩子的症状有所缓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药效似乎减弱了。我们又去找医生,医生建议我们增加舍曲林的剂量,并逐渐减少罗拉劳拉西泮片的使用。然而,孩子的药快吃完了,我们想再买5盒,但在网上找不到。于是,我决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咨询医生。
通过线上问诊,我遇到了高学正医生。他告诉我,罗拉劳拉西泮片不宜长期使用,容易成瘾和依赖。相反,盐酸舍曲林片是更合适的长期治疗药物。医生还提醒我,青少年的焦虑问题与压力和心态密切相关,可以通过焦点问题解答法短程治疗。最后,医生建议我们改善亲子关系,这对孩子的情绪调整十分重要。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变得胆小、害羞,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这并非孩子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其中,家长或老师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孩子的神经细胞机能较弱,对外界刺激的耐受力较低。当孩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刺激,如大声的噪音、突然的惊吓等,很容易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从而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问题。
例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听话,会拿警察来吓唬孩子,说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会被警察抓走。这种做法看似简单有效,但实际上却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伤害。孩子会因为害怕警察而变得胆小、退缩,甚至影响到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除了吓唬孩子,还有一些家长会在孩子面前谈论一些恐怖的故事,如鬼怪、僵尸等。这些故事虽然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只是虚构的,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却会将这些故事当作现实。因此,孩子很容易因为这些恐怖故事而产生恐惧感,甚至影响到他们的睡眠。
那么,如何避免吓唬孩子呢?首先,家长和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避免用吓唬的方式教育孩子。其次,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克服恐惧。最后,家长可以通过一些科学的方法,如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孩子的心理成长需要家长的悉心呵护。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我是一位焦虑的母亲,我的孩子总是害怕、有被害妄想,甚至在家里也感觉不安全。这种情况开始于半年前,当我们自己开始照顾她时。起初,我以为这只是一个小问题,可能是因为环境改变所致。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我的孩子开始在家里看到鬼影,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洗澡时也总是感到被人盯着看。最令我担忧的是,她开始怀疑周围的人是否真实存在,包括我和她的父亲。
我决定寻求专业帮助,于是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预约了一位精神卫生专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取了我的描述,并详细询问了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和生活环境。医生告诉我,孩子的症状可能是由于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心理问题,建议我们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心理科就诊,必要时可能需要心理治疗。
我深感庆幸,能够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专业的医生,及时为我的孩子提供帮助。现在,我的孩子正在接受治疗,情况已经有所改善。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经历,能够帮助其他家长更早地发现和处理孩子的焦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