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的情绪世界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许多家长认为,小婴儿什么都不懂,自然也不会有高兴或不高兴这类情绪,更不用说“焦虑”这种复杂的情绪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婴儿从出生起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尤其是6个月以后,他们在心理上开始经历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产假结束后,许多职场妈妈面临着重返工作岗位的挑战。然而,随之而来的是宝宝可能出现的“分离焦虑”问题,让许多妈妈倍感困扰。
“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宝宝在成长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父母的依恋关系。当父母因工作等原因离开时,宝宝可能会出现哭泣、闹脾气、拒绝进食等行为,这就是分离焦虑的表现。
那么,职场妈妈应该如何应对宝宝的分离焦虑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做好过渡:在重返职场前,妈妈可以提前让家人或保姆参与宝宝的照料,让宝宝逐渐适应新的照料者。
2. 郑重告别:出门时,妈妈要给宝宝一个温暖的拥抱和告别,告诉他妈妈会很快回来。
3. 避免不辞而别:偷偷溜走只会让宝宝更加焦虑和不安。
4. 高质量陪伴:回家后,妈妈要放下手机,专心陪伴宝宝,让他感受到妈妈的爱。
5. 建立安全感: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帮助宝宝建立安全感。
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1.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让宝宝有安全感。
2. 提前告知宝宝父母要离开的时间,让他有所准备。
3. 鼓励宝宝表达自己的感受,并给予适当的安慰。
4. 和家人一起参与宝宝的成长,让宝宝感受到家人的关爱。
职场妈妈们,面对宝宝的分离焦虑,要有耐心和信心,用爱和关怀陪伴宝宝度过这个阶段。
2024年9月5日,北京通州区的一位母亲带着7岁的儿子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在线咨询。孩子从11月开始不愿意去学校,总说想妈妈,医生初步判断可能是分离焦虑引起的。通过与孩子的沟通,医生了解到孩子在弟弟生病期间,母亲需要陪伴弟弟,导致孩子产生了被忽视和抛弃的恐惧。医生建议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医生也提醒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陪伴孩子,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稳定感。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调整,孩子的症状有所缓解,重新回到了学校。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我带着3岁的儿子小杰来到了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小杰最近情绪有些不稳定,晚上总是哭闹,我们担心这是否是因为与妈妈分离而产生的焦虑。
医生在屏幕的另一端耐心地询问了小杰的日常表现,得知他在家脾气暴躁,喜欢吃手指,晚上总是叫妈妈。医生询问了孩子的父亲是否在场,我回答说:“是的,他在旁边。”
医生对小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可能正在经历分离焦虑。医生建议我们可以通过电话或视频多陪伴孩子,同时父亲也要多陪陪他。医生还建议我们可以带孩子出去游玩,转移他的注意力,并注意安抚他的情绪。
在得知我的担忧后,医生表示:“时间久了,孩子会好些的。”虽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医生的这句话让我感到一丝安慰。
我询问医生是否可以开些药,但医生表示线上问诊不能开具药物处方,建议我们去儿童心理科进行面诊。我提出想要导出问诊记录,医生告诉我可以咨询客服。
这次线上问诊让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温暖。医生不仅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还提醒我注意保护孩子的隐私。虽然不能立即解决问题,但我知道,只要我们耐心陪伴,孩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我是一位年轻的母亲,最近我遇到了一个让人困扰的问题。我的28个月大的孩子每天半夜都会哭闹,直到我给他冲好奶粉才会安静下来。这个问题开始于我们换了新的奶粉品牌后。起初,我以为他只是饿了,但当我注意到他在白天的食欲和精神状态都很好时,我开始怀疑这可能不是因为饥饿引起的。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建议,并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询问了孩子的详细情况,包括他的精神状态、食欲和体重增长等。他们还问及了是否有环境改变或其他可能的压力因素。然而,除了换奶粉之外,孩子的生活并没有其他明显的变化。
医生建议我先暂停使用新奶粉,观察孩子的反应。他们也提醒我注意孩子是否有分离焦虑或其他压力源。由于我们已经排除了这些可能性,医生建议我尝试在夜间给孩子喝水而不是奶粉,以减少对牙齿的影响。
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调整,并且很高兴地发现孩子的夜间哭闹情况有所改善。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小问题也可能需要专业的医疗建议和指导。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我能够方便地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解决了我的困扰。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健康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日,一位患有分离焦虑的幼儿园宝宝出现了低烧的情况,让家长倍感焦虑。
周一,宝宝开始体验幼儿园生活,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分离焦虑开始出现。到了周三,宝宝出现了低烧的症状,但状态依然良好,没有明显不适。
然而,周四凌晨,宝宝的体温突然飙升至39.6度,令家长十分担心。在吃了美林之后,体温能够退至37度左右,但宝宝明显有痰,却无法咳出来。周六下午开始流清鼻涕,今天凌晨又再次发烧到38.7度。
家长给宝宝使用了一些药物,包括美林、康隆小儿咳喘灵口服液、小儿豉翘颗粒等,但情况并未有明显好转。
在这样的情况下,家长选择了线上问诊,希望能够得到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以帮助宝宝尽快恢复健康。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许多宝宝对妈妈有着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分离焦虑’。然而,有些宝宝对陌生人的恐惧程度超出了正常范围,这可能会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自信心产生负面影响。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约在两岁左右,宝宝开始出现害怕陌生人的现象。当陌生人出现时,他们会将妈妈视为‘安全基地’,紧紧抓住不放,直到与陌生人熟悉后才会逐渐放松。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又会变得焦虑不安。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呢?首先,家长要成为宝宝的‘安全基地’,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和信任。以下是一些建议:
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宝宝的性格和气质不同,克服分离焦虑的速度也会有所差异。家长要有耐心,给予宝宝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总之,分离焦虑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家长要关注宝宝的情绪变化,采取科学的方法帮助他们克服焦虑,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