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不断有关于罕见病例的报道。柬埔寨东南部地区就出现了一位17岁的少年,从1岁开始就形成了一种怪癖:坚持不穿衣服,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季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他一年四季都光着身子到处跑。此外,家人还不敢给他理发,因为理发会使他“着魔”。这一现象引起了医学专家的关注。
据悉,这名17岁的男孩名叫森法纳,是柬埔寨东南部山区一个村庄里的村民。他出生后很正常,但长到一岁左右,开始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开始不停的哭闹,只要大人将他身上的衣服脱掉就眉开眼笑。经过调查,医生初步判断,森法纳可能患有某种罕见的心理或生理疾病,导致他不喜欢穿衣服。
除了不喜欢穿衣服之外,森法纳还不让母亲给他剪头发。他的母亲说,有一次她坚持给森法纳理发,结果剪短了头发后森法纳的性情就会判若两人,简直就像着了魔一样,疯疯癫癫的。医生表示,这可能与森法纳的头皮神经有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
对于森法纳的怪癖,当地居民表示难以理解,但同时也表示尊重。医生呼吁,如果类似情况出现,应及时就医,以便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医生还提醒,家长在照顾孩子时,应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对于罕见病例,医学界也在不断努力,希望通过科学研究,为患者带来福音。
儿童青少年时期的心理行为偏差,对其成年后的精神健康有着深远的影响。研究表明,部分儿童青少年时期出现的心理障碍,与成年后的精神疾病存在密切的关联。
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主任林力指出,常见的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品行障碍、孤独症、情绪障碍等,都可能影响成年后的精神健康。
ADHD:部分儿童ADHD症状会延续至成年,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冲动等。其中,约有33%的成人ADHD患者伴有情绪障碍、抑郁症,且易发生酒精和药物滥用。成年后,ADHD患者可能存在反社会人格障碍、嗜酒、社会能力低下等问题。
品行障碍:儿童品行障碍的表现包括偷窃、逃学、说谎、虐待动物等。它与成年反社会行为有密切关系,成年后发生其他精神病者增多,职业适应、婚姻冲突、人际关系问题也比较多。
孤独症:孤独症症状可能完全持续至青春期或成年期。部分孤独症患儿症状改善,另一部分则表现为行为衰退,尤其是智力缺陷、脑器质性损害者,青春期时约30%发生癫痫。成年后,许多孤独症患者仍处于严重功能缺陷状态,需要长期照管。
情绪障碍:大多数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到成年期表现正常,少数与成人神经症以及精神病之间有一些连续性。严重的焦虑、恐惧和强迫症有可能发展为分裂症,因此,对儿童青少年表现为拒绝到校或学校恐怖症者应密切观察和警惕。社交性焦虑障碍则可以从青春期完全延续至成年期。
林力主任强调,精神疾患已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儿童青少年心理障碍与成年精神健康关系密切。因此,精神健康须从保障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开始。
在生活中,许多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表现出嫉妒心理。例如,当父母夸奖其他孩子时,孩子会感到不高兴,或者当父母拥抱其他孩子时,孩子会感到嫉妒。面对这种情况,许多家长都想要立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但你是否想过,这种心理的根源在哪里?
源于缺乏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
南宁市兴华文化教育培训学校首席讲师李铮认为,孩子的嫉妒心理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一个自信的人是不会嫉妒别人的,而嫉妒源于不自信,不自信的根源在于得到的认可度不够。孩子年龄小,对自我的认知来自于别人对他的肯定,如果父母对孩子的肯定较少,一旦肯定其他孩子,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觉得我不够好,所以他们肯定别人,而不肯定我’。
其次,一些父母虽然给予孩子爱,但孩子却不能感受到,或感受到的爱不足。当父母对其他孩子好时,孩子就会认为‘爸爸妈妈爱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爱我’。李铮表示,孩子的嫉妒心理主要是因为父母对孩子的爱没有给他安全感,因此孩子才会想要表现自己,证明自己是值得关注的,这个关注就是爱的延伸。
孩子安全感的缺失也反映了他自我价值感没有建立好。父母在表扬别人时,如果孩子没有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贬低那个孩子,说他这里不好,那里也不好。如果孩子有比较好的自我价值感,他就会认可这样的评价。
给孩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
要想消除孩子的嫉妒心理,父母首先要学会爱孩子,让孩子形成稳固的自我价值感。一个人被爱,才能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小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一定来源于父母与他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得到很多爱,那么当他长大自我价值感稳固后,父母再批评他时,他也不会怀疑爸爸妈妈的爱了。
怎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李铮表示,爱是说不清楚的,但可以透过结果来看。真正的爱是会有呈现的,如果孩子又与父母有亲密关系,又非常的独立,那么父母给孩子的爱就是真爱。
不要老拿孩子与别人比
卢丹映表示,家长千万不能有比较的心理,父母如果常拿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比较,拿自己的不好,比别人的好,这会教育出自卑的孩子。常常被拿来比较的孩子一般有两种反应:一是你一说他不好,他就说自己很好很好,表现为非常的骄傲;二是你说他不好,他就会觉得自己真的不好,表现为非常的自卑。但这些都不是自信,自信的孩子就是你说他好或不好,他都会很坦然,不会骄傲也不会自卑。
先肯定,再给指导
如何处理“嫉妒”正在发作的孩子?卢丹映表示,父母要注意先了解孩子不高兴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因为他平时也做得一样好却没有得到表扬?如果是这个原因,那么家长应该经常评价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价值感。如家长可以在人前表扬孩子的优点等。
如果孩子确实做得不够好,家长也可以把别的孩子树为榜样,但要注意说话的技巧,应先肯定他目前的状态,再给他指导的方向。李铮举例,家长可以这样对孩子说:‘我发现你在玩轮滑方面已经很努力了,如果你能再加快一些速度,就像旁边的大哥哥一样,那就更好了。’李铮提醒,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这样的方式,有些孩子能接受前半句(自己跟自己比),但不能接受后半句(自己与别人比),这时家长就最好暂时不说后半句,先把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充实起来再说。
在生活中,很多孩子会在与其他小伙伴的相处中表现出“嫉妒”的心理,专家表示,类似这样的行为是源于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神奇而复杂的器官,它不仅负责思考、记忆和行动,还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近年来,科学家们对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大脑的左右半球在情绪调节方面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一项研究发现,乐观、积极等正面情绪主要与大脑的左半球相关,而消极、悲观等负面情绪则与大脑的右半球相关。这意味着,乐观主义者更倾向于使用大脑的左半球进行思考,而悲观主义者则更倾向于使用大脑的右半球。
此外,研究还发现,婴儿出生后的前72个小时对其未来的情绪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大脑皮层开始形成,并开始积累与情绪相关的经验。因此,在这个阶段,婴儿所获得的积极或消极的刺激将对他们的情绪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脑与情绪之间的关系,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发现,激活大脑的积极区域比消极区域更为复杂。这表明,培养积极情绪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也发现,人们可以通过锻炼大脑来提高积极情绪。例如,参与愉快的活动、与朋友交流、进行体育锻炼等都可以激活大脑的积极区域,从而提高积极情绪。
此外,科学家们还发现,肥胖者比瘦子更容易感到快乐。这是因为肥胖者体内分泌的内啡肽水平更高,而内啡肽是一种能够提升情绪的化学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