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3至5岁儿童易患选择性缄默症

3至5岁儿童易患选择性缄默症
发表人:智慧医疗先锋者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常见于3至5岁儿童的言语障碍,表现为孩子在特定社交场合中沉默不语,但在其他场合或与亲近的人交流时却能正常说话。本文将介绍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

一、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1. 社交焦虑:孩子对新环境或新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会犯错或受到嘲笑。

2. 自我认知:孩子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3. 家庭环境:父母过度保护或期望过高,可能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4. 学校环境:教师过于严厉或忽视孩子的感受,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1. 在特定社交场合中沉默不语,如学校、家庭聚会等。

2. 在其他场合或与亲近的人交流时能正常说话。

3. 孩子可能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4. 孩子可能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1. 家长和教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2. 心理评估:通过标准化量表评估孩子的社交焦虑水平。

3. 诊断访谈: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

四、选择性缄默症的应对策略

1.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逐步适应新环境。

3. 与教师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4.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选择性缄默症疾病介绍:
选择性缄默症又称随意性失语、拒言性缄默,是一种临床罕见病,是指已经获得语言能力的孩子,因为受到精神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在一些社交场合保持沉默不语的一种心理障碍,极少数儿童与之相反,在家里沉默不语,这对孩子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日,一名14岁的少年兵兵举止突然变得很奇怪,不肯说话,却一直跟着弟弟,模仿弟弟。检查后医生表示,少年沉默的原因是因为轻度的精神发育迟缓,得了“缄默症”。

    缄默症是指沉默不语,可长时间一言不发。选择性缄默症患儿则对某些人、人群或在特定环境中保持缄默,而对另一些人和环境中讲话流畅。跟缄默症一样,很多人在上班时间侃侃而谈,聚会应酬时笑容满面,回到家却疲惫懒言,面对亲友麻木冷淡。这是怎么回事呢?

    下班缄默形成原因:

    1. 工作压力让人身心疲惫,难以兴奋;

    2. 长时间疲劳,使一些人形成了排斥情感交流的惯性;

    3. 总是习惯性地对陌生人客气,忽略亲友感受;

    4. 工作和交通环境太嘈杂,导致人们迫切寻求安静空间。

    上班族如何从心理调节中甩掉“缄默症”

    1. 努力关注生活细节,寻找生活乐趣。重视情感交流,主动与亲友沟通,跳出交际怪圈。主动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选择对自己真正有效的解压方法。

    2. 对于工作劳累而“下班沉默”的人,亲友应在适当的时间适当介入,不要在其烦躁或疲劳时强制交流。同时,亲友要重视日常的关怀,学会倾听,认真体会对方感受,给重压下的对方更多理解和关怀。

    3. 用人单位应提高对人性化管理的重视,对单位员工给予工作和生活同样的重视。给员工更多的休息放松时间,或者向西方很多国家那样,组织一些让员工及其亲友共同参与的活动或聚会,促进情感交流。

  •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常见于3至5岁儿童的言语障碍,表现为孩子在特定社交场合中沉默不语,但在其他场合或与亲近的人交流时却能正常说话。本文将介绍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症状、诊断方法以及应对策略,帮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支持这些孩子。

    一、选择性缄默症的原因

    1. 社交焦虑:孩子对新环境或新社交场合感到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会犯错或受到嘲笑。

    2. 自我认知:孩子可能认为自己不够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

    3. 家庭环境:父母过度保护或期望过高,可能加重孩子的焦虑情绪。

    4. 学校环境:教师过于严厉或忽视孩子的感受,可能导致孩子产生逃避心理。

    二、选择性缄默症的症状

    1. 在特定社交场合中沉默不语,如学校、家庭聚会等。

    2. 在其他场合或与亲近的人交流时能正常说话。

    3. 孩子可能表现出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

    4. 孩子可能拒绝参加社交活动。

    三、选择性缄默症的诊断

    1. 家长和教师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

    2. 心理评估:通过标准化量表评估孩子的社交焦虑水平。

    3. 诊断访谈:与孩子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内心感受。

    四、选择性缄默症的应对策略

    1.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2. 鼓励孩子参加社交活动,逐步适应新环境。

    3. 与教师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

    4.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