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儿童用药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90%的药品没有儿童版,导致儿童用药“成人化”现象普遍存在。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还使得不良反应成为儿童“重灾区”。
儿童生理发育尚未完善,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儿童用药应严格按照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然而,由于缺乏儿童专用药物,医生往往只能根据成人药物的剂量进行估算,这种“凭经验”的做法很容易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从而引发不良反应。
据调查,我国儿童用药不良反应率高达12.9%,新生儿甚至高达24.4%,而成人仅为6.9%。每天有数百人因不良用药而死亡,其中儿童占32%。更令人担忧的是,每年约有3万孩子因用药不当致聋。
造成儿童用药“成人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儿童专用药物研发和生产成本高,利润低,导致药企积极性不高。
2. 儿童药品市场潜力巨大,但监管力度不足,导致不良药品流入市场。
3. 家长对儿童用药知识缺乏,容易盲目跟风,导致用药不当。
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大儿童专用药物研发和生产投入,鼓励药企积极参与。
2. 加强儿童药品监管,严厉打击不良药品。
3. 加强儿童用药知识普及,提高家长用药安全意识。
4. 完善儿童用药指南,为医生提供科学依据。
总之,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用药环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关注自身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市面上充斥着各种保健品,一些不良商家利用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将保健品当作药品推销,甚至采用各种骗术误导消费者。为了帮助老年人识别保健品和药品,以下提供五招实用的辨别方法。
一、仔细查看包装和标签
保健品和药品的包装和标签内容有所不同。保健品的包装上通常标注有“卫食健字”或“卫进食健字”的批准文号,而药品的批准文号则带有“国药准字”。此外,保健品的外包装上还会标注有适宜人群、不适宜人群、食用方法等信息,而药品则更注重药效和剂量。
二、关注产品功效描述
保健品和药品的功效描述也有所区别。保健品通常强调调节机体功能、增强免疫力等辅助作用,而药品则明确标注其治疗疾病的具体功效。消费者在选购时,应警惕那些夸大功效、声称包治百病的保健品。
三、了解产品成分
保健品和药品的成分也有所不同。保健品通常以天然动植物提取物、矿物质、维生素等为主要成分,而药品则包含化学合成药物、抗生素等成分。消费者可以通过了解产品成分,判断其是否为保健品或药品。
四、参考专家意见
在选购保健品和药品时,可以参考专业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他们可以根据您的身体状况和需求,推荐适合您的产品,并指导您正确使用。
五、警惕虚假宣传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推销保健品,会采用虚假宣传、夸大功效等手段误导消费者。消费者在选购时,要警惕这些虚假宣传,避免上当受骗。
总之,老年人在选购保健品和药品时,要理性消费,谨慎选择,避免陷入骗局,保障自身健康。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用药安全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药品监管部门也不断加强药品监管力度,致力于为广大市民提供安全、可靠的药品。其中,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药品监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启动了“放心药店工程”,旨在提升药品零售企业的管理水平,确保药品质量安全。该工程包括6个监管体系、10项重点措施、3项药品放心工程,其中“放心药店”是三项药品放心工程之一。
为了深入推进“放心药店工程”,天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天津市药品零售企业量化分级管理(放心药店)等级评定标准》,对全市药品零售企业进行量化等级评定。评定标准包括人员、制度、设备、场所、管理、服务等5大部分39条,等级分为A、B、C、D四级。
经过半年的评定,共有3201家药品零售企业参与评定,其中85家药店被评为A级,1615家药店被评为B级,1092家药店被评为C级,409家药店被评为D级。会议向市各区县“放心药店”代表授牌,并要求这些药店在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悬挂“放心药店”等级标识牌。
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林立军指出,开展“放心药店工程”的主要目的是:一是增强药品经营企业的第一责任人意识及诚信守法意识,完善经营质量管理体系,提升服务水平,确保药品质量安全;二是促进监管工作由定性监管向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转变,强化风险管理,提高监管效能;三是通过向社会公示放心药店的等级评比结果,发挥人民群众对药品经营企业、对食品药品监管执法人员的社会监督作用。
林立军强调,各级监管部门要继续深入推进“放心药店工程”,完善“守信得益、失信惩戒”的综合评价和惩处机制,强化投诉举报的办理和反馈,对违反药品相关法律法规的药店,即时评定调整相应的等级,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医学知识,很多人在面对疾病时感到迷茫和无助。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疾病、药品以及日常保养方法,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预防和应对疾病。
一、常见疾病及预防
1. 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预防感冒的方法包括: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患者等。
2. 胃炎: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预防胃炎的方法包括: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喝刺激性饮料等。
3. 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乏力等症状。预防高血压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等。
4.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症状。预防糖尿病的方法包括: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合理膳食、定期体检等。
二、常见药品及使用方法
1. 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用于缓解疼痛和发热症状。
2. 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头孢克肟等,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3. 降血压药: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用于治疗高血压。
4. 降血糖药:如胰岛素、二甲双胍等,用于治疗糖尿病。
三、日常保养方法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2. 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4. 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四、就医指南
1. 选择正规医院就诊。
2. 向医生详细描述病情。
3. 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4. 定期复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关于用药的误区,比如‘能吃贵药的不吃便宜药’、‘能输液的不愿注射’,甚至有人认为‘过期药品吃总比不吃好’。这些看似司空见惯的用药习惯,其实都是亟需纠正的‘非科学行为’。
一项由上海所做的‘民众用药调查’显示,人们在家庭用药知识方面普遍存在6个误区。
误区之一:家庭储备药品越多越安全。很多人认为,家里储备的药品越多越安全,其实不然。备药越多,因变质失效而承担的经济和安全风险会越大。专家建议,居民用药最好随用随买。
误区之二:只要对症,用药不必因人而异。有些抗生素对骨骼发育会产生抑制作用,成人可用,但孩子万万吃不得。专家提醒,家庭用药要遵医嘱,不可想当然用药。
误区之三:药越贵越好,剂量越大病好得越快。最昂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只有安全、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经济的。能吃药的别打针,能打针的别输液,能用小剂量的莫用大剂量。
误区之四:家庭储备药品无须作定时清理,药品的储存与质量关系不大。长期服用高温下软化的降血压药片会产生副作用。
误区之五:服用过期药品对健康损害不大,吃总比不吃好。吃了失效药自己还不知道,这会贻误治病的时机,甚至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误区之六:互为配伍禁忌的药品同时服用、随意增减服药剂量。
一、家庭用药安全须知
家庭用药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用药方法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还能避免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以下是一些家庭用药的注意事项:
1. 严格按照医生处方用药,不要自行购买药物或随意更改剂量。
2. 购买药物时,仔细核对药品名称、规格、生产厂家等信息,确保购买到正品药品。
3. 了解药物的作用机理、适应症、禁忌症、不良反应等信息,以便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
4. 妥善保管药物,避免儿童误食或宠物误食。
5. 定期清理过期药物,避免误用失效药物。
二、药物储存与保管
药物储存与保管是保证药效的重要环节。以下是一些药物储存与保管的注意事项:
1. 药品应保存在阴凉、干燥、通风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 不同种类的药品应分开存放,避免相互影响。
3. 药品应按照说明书上的储存条件进行存放,如冷藏、避光等。
4. 定期检查药品有效期,及时清理过期药物。
5. 药品应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避免儿童误食。
三、常见药物储存注意事项
不同种类的药物对储存条件有不同的要求,以下是一些常见药物的储存注意事项:
1. 抗生素:应冷藏保存,避免受热失效。
2. 镇静催眠药: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挥发。
3. 中成药:应避光保存,避免受潮或变质。
4. 抗癌药:应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氧化。
5. 药酒:应密封保存,避免酒精挥发。
药品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工具,其安全性一直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近期有消费者发现,一些药品说明书上标注的有效期竟然为“暂定24个月”,这让消费者不禁担忧:药品的有效期都不确定,我们还能放心使用吗?
事实上,药品有效期标注为“暂定”的情况确实存在。这是因为,在药品研发过程中,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稳定性实验,以确定药品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而对于一些新研发的药品,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药企会将有效期标注为“暂定”,以等待进一步的实验结果。
那么,消费者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首先,我们应该了解,药品的有效期只是衡量药品质量的一个指标,并不能完全代表药品的安全性。其次,我们应该关注药品的生产批号和生产日期,以确保药品在有效期内生产。最后,如果对药品的质量存在疑问,可以向药店工作人员或医院医生咨询。
此外,消费者在购买药品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药品的有效期标注为“暂定”并不意味着药品不安全。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药品时,应保持理性,关注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以确保自身健康。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家长为了方便,直接给儿童服用成人药物的情况。然而,这种做法是否安全可靠呢?本文将探讨儿童用药的相关问题,帮助家长了解如何为儿童选择合适的药物。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儿童和成人在生理结构和代谢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成人药物剂量按照比例缩减后给儿童服用。据国家食药监局数据显示,我国3500多种化学药品制剂中,适合儿童专用的不足60种,90%的药品没有儿童剂型。这导致我国儿童用药主要依靠成人药物减量使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那么,为什么儿童用药剂型如此匮乏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研发成本高:儿童用药的研发成本几乎是成人药的2倍,且临床试验难度大,风险高,缺乏商业保险机构或社会专项基金的支持。
2. 临床试验难:儿童用药临床试验需要获得儿童法定监护人同意,而独生子女时代,找到合适的受试者十分困难。
3. 优惠政策缺乏:《处方管理办法》规定,一种药按照剂型被分为口服和注射两类,而口服和注射药分别只能购进两种厂家的药,这使得儿童用药被挤出市场。
针对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应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儿童用药研发,建立鼓励儿童用药研究开发、生产的配套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对儿童用药注册申请的审评力度,加快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
此外,家长在为儿童选择药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选择儿童专用药物:优先选择适合儿童生理特点的药物,如儿童剂型、儿童专用药物等。
2. 严格按照说明书用药: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剂量、用法、用药时间等要求用药。
3. 寻求专业医生指导:在用药过程中,如有疑问,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总之,儿童用药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加强儿童用药监管,提高儿童用药安全性,才能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近年来,假药问题屡见不鲜,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些假药往往通过偷梁换柱、更换标签等手段,以次充好,瞒天过海,让患者误入歧途。
偷梁换柱,指的是将正品药品换成劣质药品,然后更换标签,以正品的价格出售。这种做法不仅让患者承受了高昂的治疗费用,还可能因为药品质量问题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更换标签,则是指将劣质药品的标签换成知名品牌药品的标签,以假乱真。这种做法让患者误以为自己在使用正品药品,从而延误病情。
投机钻营,以次充好,是假药制造商的惯用伎俩。他们为了追求利润,不惜牺牲患者的生命健康。这些假药往往在成分、质量上无法保证,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风险。
瞒天过海,张冠李戴,更是假药制造商的卑鄙手段。他们通过虚假宣传、虚假广告等方式,误导患者,让他们相信这些假药是正品。这种做法让患者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和绝望。
面对假药问题,我们应提高警惕,学会辨别真伪。首先,要选择正规渠道购买药品;其次,要关注药品的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最后,要了解药品的成分、作用、副作用等知识,以便正确使用。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假药制造商的打击力度,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在儿童用药方面,我国市场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儿童的健康和安全。
首先,儿童用药缺乏专门的剂型和规格。许多药品只有成人规格,没有针对儿童的剂型,导致家长需要自行分割药品,不仅剂量难以控制,还可能造成污染和药物浪费。
其次,部分药品说明书缺乏详细的儿童用药指南。一些药品说明书上只标出儿童每公斤体重用量或“儿童酌减”字样,缺乏具体的剂量和用药方法,给家长带来困扰。
此外,部分药品的包装和标识存在问题。一些药品包装粗糙、标识不清,缺乏儿童警示标签,容易造成儿童误食或误用,增加了用药风险。
还有,新药上市前的临床试验往往不包括儿童,导致新药上市后缺乏针对儿童的用药资料,增加了儿童用药的风险。
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优先选择儿童专用药品,避免自行分割成人药品。
2. 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了解儿童用药剂量和方法。
3. 选择包装标识清晰、儿童警示标签明显的药品。
4. 关注新药上市信息,了解新药是否适合儿童使用。
5. 咨询专业医生,根据孩子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总之,关注儿童用药问题,保障儿童健康,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