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假性自闭症与自闭症的区别及评估要点

假性自闭症与自闭症的区别及评估要点
发表人:医疗数据守护者
假性自闭症和自闭症在社交互动障碍、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刻板行为以及心理评估结果上存在显著差异。假性自闭症儿童的社交问题随年龄增长可改善,语言理解和表达通常无障碍,兴趣范围正常,刻板行为可调整;而自闭症儿童这些问题持续存在,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兴趣范围局限,刻板行为固定。心理评估结果显示,假性自闭症与正常儿童无显著差异,自闭症儿童则表现出明显异常。无论是假性自闭症还是自闭症,都应关注孩子的发展需求,提供适当的教育和支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宝宝不理人但很活泼不一定是自闭症。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交往障碍、语言沟通障碍以及行为活动受限等。如果只是单纯地表现为不理人,而没有其他典型的自闭症症状,则可能性较低。但是,为了确认诊断,需要进行全面的专业评估。若孩子除了不理人外还存在以下临床表现:回避目光接触;难以建立与他人的亲密关系;缺乏非言语交流技巧;固执于特定的游戏或玩具;对声音或触感敏感;在某些刺激下可能出现过度反应。则可能是自闭症的表现之一。关注儿童早期发展,定期进行行为和情绪评估可以有助于早期发现自闭症谱系障碍及其他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有任何疑虑,应寻求专业心理科医生的帮助。

  • 3岁宝宝自闭症通常表现出社会障碍、兴趣狭窄、情绪异常、认知发展不平衡、睡眠障碍等症状。具体来说,社交障碍表现为宝宝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喜欢独自玩耍,缺乏社交技能,不服从指令。兴趣狭窄则表现为对某些特殊兴趣和爱好过度沉迷,并经常重复某些僵化的行为。情绪异常可能导致宝宝情绪不稳定,容易攻击他人或哭泣。认知发展不平衡可能表现为心理发展缓慢,在某些领域如音乐、记忆、计算等方面表现出不同。此外,宝宝可能存在睡眠障碍,晚上难以入睡,也无法集中注意力。针对这些症状,建议宝宝多吃新鲜蔬菜水果、肉类、鸡蛋和牛奶等优质蛋白质,并积极参加户外活动,以促进身心健康。

  • 多动症(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障碍,其症状在三岁儿童中可能包括过度活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行为、难以完成任务以及社交障碍。这些症状通常与大脑神经递质失衡、大脑皮层发育延迟、额叶和杏仁核功能异常有关。诊断评估通常涉及临床访谈、心理测量和观察,治疗措施包括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和药物治疗。家长应关注孩子的饮食习惯、睡眠质量和生活作息,以辅助改善症状。

  • 3岁2个月的豆豆是一个“很酷”的小男孩,平时基本“不需要”和小朋友一起玩。他经常不理人,叫他也好像没听到一样。一出门,就像放飞了自我,到处跑来跑去,大人们不得不追着他的屁股跑,甚是费劲。不仅如此,他还经常自言自语,叽里呱啦地说一些别人都听不懂的话。爷爷奶奶开始觉得他只是说话晚,大一点自然就会了,不需要去医院看。但眼看这都快要上幼儿园了,妈妈担心他还不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被其他小朋友欺负,才不得不带他来医院看医生。经过评估、观察后,医生告诉豆豆妈妈:豆豆说话晚、不理人、跑来跑去,是因为他患上了自闭症。

    自闭症在医学上称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它是一组终生性的神经发育障碍症候群,以社会交往和社会交流缺陷,以及限制性重复性行为、兴趣和活动两大核心表现为特征。全球自闭症的发病率约为1%,近年来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对自闭症的病因尚未明确,在治疗上也是一个国际性的难题,现大多采用系统综合性的干预方法,如结构化的教育、语言训练、针灸、磁疗等。而及早识别、及早干预、及早治疗可明显改善其症状。

    那么,家长该如何早期发现孩子是否患有自闭症呢?这几个信号需警惕:

    1. 语言发育情况:婴儿期比较少有“啊”、“呜”、“哦”等对人的应答反应,少有咿咿呀呀或喃喃自语的发声。孩子一岁了仍对自己的名字毫无反应,问“妈妈在哪里”也不会去找寻,不会指认五官。两岁之后了仍少有主动言语,还只是会说一些旁人听不懂的言语。常出现重复、刻板的单词或短语,代词应用混淆,经常出现一些无意义单词、新词等。

    2. 社会交往方面:自闭症儿童都存在社交能力差的问题。由于婴儿期社会交往范围较小,孩子的社交障碍往往不易被家长所察觉。但在一两岁之后,他们社交障碍的表现会慢慢显现出来。父母会发现,这类孩子对他人的指令经常毫无反应,对其他人的谈话经常没有兴趣,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以致常被家长怀疑是否存在有听力障碍。另外他们常与他人无或仅有短暂的眼神对视,不看他人的脸,缺少手势、表情等,对陌生人毫无恐惧或陌生的感觉。

    3. 特殊的行为表现:此方面在婴儿期表现的可能并不是非常明显。但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有些自闭症儿童会表现出经常看手、玩手,常对一件玩具或物品特别感兴趣(如毛巾、车轮等),如果将之拿走则会出现激烈的哭闹或不安。另外还有一些可出现怪异、重复、刻板行为,如转圈、用脚尖走路、重复开关门等。部分孩子还会出现过分烦躁、哭闹、睡眠过多或过少、挑食等行为。

    由于各个地区的医疗水平不同,加上家长对自闭症的认识水平有限,国内很多自闭症儿童到3-4岁时才得以确诊,有些甚至到上小学后因行为怪异,应老师要求后家长才带孩子到医院咨询,这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在孩子成长的路上,家长们不妨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有力的“执行者”,一旦发现孩子的语言、社交、行为、认知等方面出现异常,应及时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康复科咨询、就诊,千万不能抱有侥幸的心理,以免耽误了孩子的最佳治疗时机。

  • 自闭症儿童中的NT指的是非典型性特征,这些特征不仅包括社交沟通障碍和刻板的兴趣行为模式,还可能涉及对某些声音、触感或味道的敏感性等。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其核心症状包括社交交往困难、语言交流障碍、局限的兴趣与活动以及过度敏感于感官刺激。诊断自闭症通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评估工具,如ADOS和ADI-R,并可能进行脑影像学检查。治疗自闭症的方法包括行为疗法、语言疗法和社会技能训练,同时针对非典型性特征可能需要调整康复策略。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日常环境变化,避免过度刺激,并注意饮食营养均衡。

  • 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严重后果包括多种症状和潜在风险。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可能导致躯体症状,如心慌、胸闷等;社交障碍,如过度紧张和恐惧;认知功能损害,影响思维能力;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以及自杀风险的增加。建议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心态,合理饮食,并注意及时就医。

  • 高功能自闭症的患者在智力发育上通常表现正常,能够自理生活,但可能伴随行为刻板、社交障碍、语言障碍等后遗症。自愈的可能性存在,但也可能需要家庭的支持和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患者可能会在长大后表现出对人际交往的兴趣下降,语言表达受限,甚至出现情绪不稳定和冲动行为。因此,建议高功能自闭症患者及时就医,接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并得到家人的关爱和陪伴。

  • 我的线上问诊之旅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坐在电脑前,打开了我的第一场线上问诊。屏幕那头,一位温柔的声音响起:“您好,我是您的医生,请问您有什么不适?”

    我讲述了我的困扰,从小我就不喜欢与人交流,尤其是在学校。我总是感到自卑,无法放松与同学们相处。医生耐心地倾听,不时地点头,问我:“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吗?”

    我点了点头,接着说:“小时候在家里还能和家里人聊得来,但一到学校就不行了。”医生又问:“最近越大越自卑了,是吗?”我再次点头。

    医生接着问:“他说和同学之间分分秒秒都是煎熬,回到家里就好了。到其他场合呢,比如商场超市公共场合,怎么样?”我回答:“不和人说话就不社恐。”医生又问:“会到家里就特别放松,睡眠也好。”

    医生又问:“只要和人在一起就尴尬。”我回答:“去超市商场公共场合,不和人说话就没事。”医生又问:“谁问她什么,和她说话,她不能及时回复,也不知道是没有反应过来,最少也得问两遍,才回答,而且声音很低。”

    医生又问:“现在有没有什么爱好兴趣?”我回答:“她喜欢画画。”医生给出了建议:“有两点比较重要,第一,鼓励在学校多参加集体活动,尤其需要互动环节的。第二,需要居家模拟练习对话互动。可以通过抖音及一些电脑软件来帮助完成。”

    我听了医生的建议,心中充满了感激。虽然我并没有去看心理医生,但我决定多锻炼,先观察一下。感谢医生为我提供的服务。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 所谓狭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胸狭隘、气量小,俗称“心眼窄”、“小心眼儿”。这种人只听得好而听不得坏,只能接受成功而不能接受失败,受到一点委屈或碰到一点很小的得失便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具有这种性格的人,又极易受外界暗示,特别是那些与己有关的暗示,极易引起心理的内部冲突。

    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失误就认为是莫大的失败、挫折,长时间寝食不安。在行为上表现为人际交往面窄,只同与自己一致或不超过自己的人交往,容不下那些与自己意见有分歧或比自己强的人。

    有狭隘性格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办事刻板、谨小慎微,有时发展到吝啬、自我封闭的程度。狭隘心理是许多不良个性的根源,嫉妒、猜疑、孤僻、神经质等不良表现都源于狭隘心理。

    狭隘有百害而无一利。心胸狭隘会使人耐受挫折的能力降低、情绪不佳,无法结交更多知心的朋友。缺乏朋友之间的友谊与欢乐,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内心苦闷、压抑、沮丧,感受不到人世间的温暖,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导致消沉、颓废;由于对周围人产生厌烦、鄙视或戒备心理,容易导致无中生有、无事生非、疑心重重。

    长此以往,自负、嫉妒、孤僻、猜疑等不良心态的逐渐积累,使原本狭隘的心胸更为狭隘,偏激的认识更为偏激,个性缺陷恶性膨胀,容易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对老年人来说,狭隘心理更是养生的大忌。要克服狭隘心理,改变这一不良性格,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注意:

    1.充实知识。人的心眼与其知识修养有密切关系。一个人知识多了,立足点就会高,眼界也会相应开阔。此时,就会对一些小事、小利拿得起,放得下,丢得开。狭隘性格的人要多读一些道德修养和人际交往方面的书籍,培养自己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互助友爱精神。

    2.增长阅历。心胸狭隘和见识少密切相连,阅历浅,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头脑中积累的知识经验少,很容易出现认识上的片面性、看问题的绝对化和极端化。偏激认识一旦产生,就固执己见,容不下有悖于自己观点的人和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一般地说,人的阅历越广,见识就会越高,心胸就会越开阔,心境就会越恬淡从容。

    3.放弃自私。狭隘和自私是“孪生姐妹”。狭隘的人把目光投向自己,他们把“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为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作为人生信条,唯我独尊,固执己见,时时处处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交往中更是极力排斥“异己”,其结果落得了门庭冷落。

    4.扩大交际面。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人的性格、品格都是主体同环境互相影响的结果。人与环境的交流越多、越广泛,人的开放程度就越大,心胸越开阔;越是生活在封闭、抑郁的环境里,思想、胸怀也就越容易狭隘。

    5.待人以宽。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必然要在社会中生活,免不了要与别人发生交往。为了使交往顺利进行,应本着人际交往的互酬原则,也就是说,在交往中不要只想到自己的私利,甚至还想从别人那里得到点好处。

    6.多交结那些被公认为是慷慨大度、大方的人。你的周围一定会有这种人,跟他们在一起,你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坦荡胸怀、恢弘气度的影响,学到他们待人接物、理事处友的方法。最好少跟极端自私、斤斤计较的人在一起。有句俗话说“守好邻学好邻”,选择朋友也同样如此。

    7.培养生活雅趣。多参加朋友圈或社区里的文娱、体育活动,拓宽兴趣范围,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彼此广泛的交往中,感受生活中的新鲜刺激,感受生活的美好,增强审美情趣,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从而在健康向上的氛围中增强精神寄托,消除心理压力。

  • 轻微自闭症患者在长大后可能会面临社交障碍、语言沟通障碍、刻板行为和特殊兴趣等方面的挑战。社交障碍可能表现为对社交互动的兴趣降低,或在社交场合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可能导致社交恐惧和社交退缩。在语言表达方面,患者可能存在障碍,如口吃或结巴。刻板行为可能包括重复某些活动或对特定事物表现出异常兴趣。情绪变化也可能成为问题。家长和医生需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