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胸口刺痛是否预示猝死?医生揭秘猝死前兆及预防方法

胸口刺痛是否预示猝死?医生揭秘猝死前兆及预防方法
发表人:疾病解码者
张大爷最近感到胸口刺痛,担心自己是否即将猝死。医生解释说,偶尔的短暂胸痛并不一定是猝死的前兆,但持续的剧烈胸痛则需要引起重视。猝死前可能会有胸痛、胸闷、心慌、乏力、头晕等症状。猝死人群中,心源性猝死占比最高,且多见于有冠心病、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高血压等患者。预防猝死,需要注意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血糖,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若出现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心脏支架植入术后的患者,在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因为心脏负荷加重而出现心脏骤停或严重的心脏事件,从而引发猝死。这是因为情绪激动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引起心率增快和血压升高,从而加剧心脏负担。因此,心脏支架术后患者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以减少心脏负担和降低猝死风险。

  • 酷暑天气,气温攀升,人们容易放松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警惕。然而,夏季高温、空气湿度大等因素,反而可能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本文将介绍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健康的夏季。

    一、夏季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1. 高温环境:高温会导致人体出汗增多,血容量减少,血液粘稠度升高,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2. 情绪波动:夏季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躁、焦虑,情绪波动大,这会刺激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3. 生活习惯:夏季人们喜欢熬夜、饮酒、进食油腻食物,这些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二、夏季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措施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

    2. 调整饮食结构:夏季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高脂肪食物。

    3. 适量运动: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增强体质,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4. 保持情绪稳定: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三、夏季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

    1.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服用降压药、降脂药等药物。

    2.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可采取介入治疗。

    3.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脏瓣膜病、主动脉夹层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四、夏季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夏季室内温度应控制在26℃左右,避免过热或过冷。

    2. 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容易导致感冒、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3. 注意防晒:夏季阳光强烈,外出时要注意防晒,避免晒伤。

    4. 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阿司匹林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

  • 在现代社会,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白领人士为了缓解压力,选择在健身房进行锻炼。然而,近日却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在健身房跑步机上猝死。这起事件再次提醒我们,运动虽好,但也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机。

    专家指出,过度劳累会导致心脏承受力下降,运动前应充分评估身体状况,避免在身体疲惫的情况下进行高强度运动。运动时,如出现身体不适、头痛、胸闷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以下是一些针对办公室白领的运动建议:

    1. 运动前,应适当进食,避免空腹运动;

    2. 运动前应进行充分的热身,避免运动损伤;

    3. 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

    4. 运动时,应集中精力,避免一心二用;

    5. 运动后,如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

    此外,心理压力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而引发心脏病。因此,白领人士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 近年来,我国知名企业高管因心血管疾病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至2023年,已有数十位企业高管因心血管疾病离世,其中包括不少知名上市公司的高管。这些案例不禁让人思考,为何心血管疾病成为企业高管健康的“隐形杀手”?

    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原因

    1. 工作压力:企业高管工作繁忙,长期处于高强度、高压力的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引发心血管疾病。

    2. 饮食不规律:应酬频繁,饮食不规律,高脂、高糖、高盐的食物摄入过多,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

    3. 缺乏运动:长时间坐在办公室,缺乏运动,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

    4. 吸烟: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预防心血管疾病,从生活点滴做起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2.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少吃油腻、高脂、高糖的食物。

    3. 积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重视心血管疾病,关爱生命

    心血管疾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要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关注自身健康,关爱生命。

  • 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种严重的医疗紧急情况,其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原发性心脏骤停的常见原因:

    1. 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这是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室颤和室速等,它们会导致心脏无法正常泵血。

    2. 冠心病及心肌梗死:冠心病是导致心脏骤停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更容易发生心脏骤停。

    3. 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脏停搏:这类情况较为少见,但同样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4. 心肌病:如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等,这些疾病可能导致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

    5. 离子通道病:这类疾病会影响心脏电活动,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

    为了预防原发性心脏骤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积极治疗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控制病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脏疾病,降低心脏骤停风险。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心脏骤停的紧急处理: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在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沉迷于网络游戏,熬夜通宵的现象屡见不鲜。近期,一名大学生在网吧通宵玩游戏时突发心源性猝死,再次引发人们对熬夜危害的关注。

    长期熬夜、久坐不动,容易导致血管内栓塞、肺梗塞等疾病。特别是在晚上熬夜上网,神经持续兴奋,容易造成心律紊乱,引发心源性猝死。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它属于自然死亡,发生前可能没有明显的心脏病表现。据统计,我国每年有50多万人发生心源性死亡,其中中青年男性发病率最高。

    那么,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呢?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其次,要注意饮食健康,减少油腻、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此外,还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心肺功能。对于有家族史、遗传史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周围人员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抢救:首先,判断患者是否有呼吸和心跳,如果没有,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其次,清除口腔异物,保持气道通畅;然后,进行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同时,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寻求专业救援。

    总之,预防心源性猝死,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健康。

  •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往,但是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见过很多次的人,却总是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和面孔?这种情况可能与脸盲症有关。

      什么是脸盲症?

      脸盲症,又称面孔遗忘症,是一种罕见但普遍存在的认知障碍。患者难以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也可能形同陌路。

      脸盲症的原因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大脑中负责面孔识别的区域——梭状回面孔区受损,可能导致脸盲症的发生。

      脸盲症有哪些症状?

      1. 认识新面孔困难:患者难以记住新认识的人的面孔和名字。

      2. 难以区分熟悉面孔:即使见过多次的人,患者也可能难以辨认。

      3. 记忆力下降:由于难以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难以回忆起与他人的交往经历。

      4. 交际困难:由于无法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和焦虑。

      如何应对脸盲症?

      1. 培养记忆力:通过记忆训练,如记忆游戏、图片记忆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

      2. 使用辅助工具:使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他人的名字和面孔,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记住他人。

      3. 社交技巧: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如通过声音、穿着等识别他人,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

      4. 心理咨询:面对社交困难,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技巧。

      总之,脸盲症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障碍,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应对,提高生活质量。

  • 运动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备条件,然而,运动场上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近日,邯郸钢苑中学一名13岁初一女生在运动会比赛中不幸猝死,令人扼腕叹息。

    青少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心脏疾病。心脏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和后天性心脏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这些疾病在运动过程中容易诱发,导致心脏骤停,最终导致猝死。

    除了心脏疾病,其他因素也可能导致青少年运动猝死,如:

    • 过度疲劳: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容易引发心脏骤停。
    • 运动不当:运动姿势不当、运动强度过大等都会增加运动风险。
    • 天气因素:高温、高湿等恶劣天气容易导致身体脱水,引发心脏疾病。
    • 心理因素:过度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也会增加运动风险。

    为了预防青少年运动猝死,家长和学校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青少年心脏疾病的筛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的心脏疾病。
    •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
    • 教授正确的运动姿势,避免运动不当。
    • 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在恶劣天气下运动。
    • 加强心理疏导,缓解青少年心理压力。

    此外,学校应该配备专业的医护人员,一旦发生意外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抢救。

    青少年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提醒我们,在追求健康的同时,也要注意运动安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运动环境。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压力的增大,中青年人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副主任医师、微博大V@急诊夜鹰王西富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猝死多源于突发的心脏骤停,而我国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却不到1%。

    数据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猝死,其中大部分与心脏病发作有关。心脏骤停是一种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才能挽救生命。然而,很多人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

    王西富主任表示,心脏骤停的救治成功率低,主要原因是人们缺乏急救知识和技能。因此,他呼吁大家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以便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心脏骤停的救治需要遵循“生存链”原则,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 识别心脏骤停:观察患者是否有意识、是否有呼吸,如果患者没有反应且没有呼吸,则可能发生了心脏骤停。

    2.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3. 开始心肺复苏: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立即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

    4. 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如果身边有AED,应立即使用。

    5. 高级生命支持:患者被送往医院后,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王西富主任强调,心脏骤停的救治时间非常有限,每一分钟都可能意味着生命的丧失。因此,掌握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至关重要。

    除了学习急救技能外,预防心脏病也是预防猝死的关键。王西富主任建议,人们应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规律运动等。

  • 为什么有的人能活到100岁,而有的人却连60岁都没熬过?在我国居民死亡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心血管病是导致居民过早离世的主要原因,占到总死因的比例超过四成,远远高于癌症。专家表示,在60岁的中老年人中,有心血管疾病的比例占到40%,而一旦病情严重后发生心梗,猝死的可能性极高。管理好心血管,意味着在健康长寿的‘天平’上加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砝码。要管理好自己的心血管,首先要排除肥胖、吸烟、血脂异常等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肥胖会增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心血管;吸烟会增加猝死的几率;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最为密切;睡眠异常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缺乏锻炼会降低免疫力,加快血管中的垃圾积累;高血糖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压力过大会造成血氧公益长期失代偿,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造成疲劳。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