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但具有挑战性的恶性肿瘤。它起源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主要发生在胃部。GIST的特点是易于转移,尤其是血液转移和胸腔转移。传统的放疗和化疗对GIST的效果有限,因此,靶向治疗药物格列卫(伊马替尼)成为了控制疾病进展的关键。
格列卫是一种分子靶向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GIST细胞的BCR-ABL蛋白激酶,阻断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研究表明,格列卫可以使85%以上的GIST患者获得明显的疗效,并且相比传统化疗药物,格列卫的毒副作用更小,绝大多数患者都可以耐受。
对于那些无法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格列卫也可以作为术前治疗,缩小肿瘤体积,争取手术机会。即使在晚期转移复发的GIST患者中,格列卫也能将肿瘤转变为慢性状态,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然而,格列卫的高昂价格曾经是许多患者面临的难题。幸运的是,近年来,格列卫已经在国内的许多省份进入医保目录,且国内药企也推出了格列卫的国产仿制药,极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的来说,格列卫的出现为GIST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手术切除和靶向药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回归正常生活。我们期待着更多的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出现,为更多的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我是一位88岁的老人,长期以来都有睡眠问题,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服用了艾司唑仑片20多年。然而,前段时间因为误服导致住院,出院后我停止了服用此药。停药大约20天后,我开始出现频繁上厕所的症状,有时候便秘上不出来,有时候腹泻一点点,硬币大小的粘在纸上。虽然吃饭正常,但吃多了会有腹胀的感觉。我的肛门有痔疮,伴有疼痛和出血,服用益生菌也没有改善。这些症状让我感到非常窘迫和焦急,于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我的症状可能与长期服用安眠药有关。医生建议我做肠镜和腹部超声来排除肠道肿瘤和胆囊炎等问题。由于我之前的检查都正常,医生认为可能是安眠药的戒断反应导致的。医生给出了两组药物交替服用的方案,并建议我先改善症状再做进一步检查。
然而,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低烧的症状。医生认为这可能是胆囊炎引起的,建议我停止利胆药物,改用单纯治疗便秘的药物。医生强调了网上咨询的局限性,建议我去医院就诊,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我的病情。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局限性。虽然可以在家中就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但对于复杂的病情,仍需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同时,我也意识到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调整用药方案。
便秘在儿童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或排便不尽感以及粪便干结。虽然很多人认为便秘不是病,但长期的便秘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并且可能是某些疾病的症状。因此,对于有严重便秘症状的孩子,必须进行规范的检查以作出正确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
针对小儿便秘,首先应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培养和训练孩子每天定时排便的习惯,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多做体育运动,多饮水,必要时可以服用轻泻剂。如果内科治疗无效,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特别是对于先天性的巨结肠、乙状结肠冗长、肠狭窄、肠道肿瘤或盆底功能不良等情况。手术治疗的目的是矫正排便轴,削弱排便时肛管的阻力,增加排便动力。
在治疗小儿便秘时,必须重视其诊断,明确病因,规范治疗,合理选择手术方法。由于小儿慢性便秘的病因复杂,诊断困难,症状顽固,不同地域或不同医院对导致小儿便秘疾病的治疗效果可能大相径庭。因此,选择正规的权威医院就诊非常重要。
2024年9月5日,04:17:56,徐州市
在这个忙碌的早晨,医生小王正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上工作。突然,一个新的病例出现在他的屏幕上。患者是一位66岁的老太太,主诉便血半年。小王立即开始了详细的询问和评估。
通过对话,小王了解到老太太已经做了肠镜检查,并且肿瘤距离肛门较近。小王解释说,这种情况下保肛比较困难,但并非绝对不可能。老太太表达了她想要保住肛门的强烈愿望,并询问是否可以通过达芬奇手术来实现。小王耐心地解释说,手术方式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不能一概而论。
在接下来的对话中,小王详细地解释了肠道肿瘤的治疗方案和预后情况,并强调了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老太太对小王的专业知识和态度表示了高度赞赏,并感谢他提供的帮助和建议。
这次线上问诊的成功,不仅体现了小王的优良品质,也展示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在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方面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平台,医生和患者可以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治疗,极大地提高了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公平性。
我从未想过,84岁的我会面临这样的困扰。每天都要频繁地上厕所,肚子不疼却总是拉稀,甚至还伴随着黑色柏油一样的便血。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我开始感到恐惧和无助。
我记得那天早上,儿子带我去了一家小诊所。医生看了看我的情况,问了几个问题后,建议我去做肠镜检查。可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是很好,真的不想经历那种痛苦的检查过程。于是,我决定先在网上咨询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
我打开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APP,开始了我的图文问诊之旅。医生很快就回复了我,询问我的大便情况和是否有肚子疼的症状。我如实回答,医生听完后,建议我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怀疑可能是肠道肿瘤引起的。听到这个消息,我心中一沉,仿佛被打入了谷底。
我知道,医生的话并非危言耸听。我的身体状况确实不容乐观,需要尽快采取行动。于是,我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去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虽然我很害怕,但我也知道,这是为了我的健康着想。
在等待检查结果的日子里,我经常回想起医生的话,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恐惧。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身体状况,担心会有什么不好的结果出现。可同时,我也感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存在。没有它,我可能还在犹豫不决,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现在,我的检查结果已经出来了。虽然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但我已经开始积极面对这个问题。毕竟,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我们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们也能及时采取行动,保护好自己的健康。毕竟,健康是最宝贵的财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出现肛门不适、便秘、腹泻等症状。那么,究竟什么情况下需要到肛肠科就诊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和情况,供大家参考。
1. 肛门疼痛:肛门疼痛可能是由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都会导致肛门疼痛,并可能伴有出血、瘙痒等症状。
2. 肛门瘙痒:肛门瘙痒可能是由于肛门湿疹、痔疮、肛周感染等疾病引起的。长时间的瘙痒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等并发症。
3. 便秘和腹泻:便秘和腹泻可能是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也可能是肛肠疾病的症状。例如,痔疮、肛裂等疾病可能导致便秘,而肠道感染、炎症等疾病可能导致腹泻。
4. 出血:肛门出血可能是由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等疾病引起的。出血可能是鲜红色或暗红色,并可能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
5. 肛门肿块:肛门肿块可能是由于痔疮、肛周脓肿、直肠息肉等疾病引起的。肿块可能是单发或多发,质地可能柔软或坚硬。
6. 腹部疼痛:腹部疼痛可能与肠道疾病有关,如肠炎、肠梗阻、肠道肿瘤等。如果疼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应及时就诊。
除了以上症状,以下情况也需要及时就诊:
1. 肛门周围出现硬结、肿块,并伴有发热、寒战等症状。
2. 肛门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体重下降等症状。
3. 出现不明原因的便血,特别是中年以上人群。
4. 既往有肛肠疾病史,近期症状加重。
总之,当出现以上症状时,应及时到肛肠科就诊,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我还记得那个日子,阳光明媚,心情却如同乌云密布。刚刚做完肠道肿瘤手术的我,面临着化疗的恐惧。担心化疗会削弱我的免疫力,增加复发的风险。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咨询。
在滨州市的某个角落,我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医生耐心地听完了我的问题,详细解释了化疗的必要性和可能的副作用,并提供了一些增强免疫力的建议和药物推荐。
我被告知可以使用乌本美司胶囊、胸腺肽肠溶片等中成药来增强免疫力。同时,医生也提到了复方万年青胶囊的功效,虽然平台上暂时无法开具处方,但可以去当地的药店尝试购买。对于防止转移的药物,医生推荐了去甲斑蝥素片和华蟾素胶囊。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了化疗和免疫力增强的双重治疗。虽然化疗带来了恶心、乏力等副作用,但我通过提前服用止吐药和中药调理,成功地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现在,我已经恢复了健康,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约70%的病例发生在胃部。它占胃肿瘤的3%,并且可以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尤其是在50-70岁之间的个体。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相似。
对于GIST的治疗,手术是首选方法。术后,如果肿瘤直径大于2厘米或核分裂指数高于5个/50HPF,通常会建议患者口服伊马替尼一年的时间。对于高危患者,可能需要服用伊马替尼3年。对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舒尼替尼。瑞格非尼是另一种选择,适用于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均耐药的患者,包括晚期患者。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恶性的临床谱系。近年来,GIST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至关重要。2011年版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后,GIST专家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根据最新资料对2011年版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形成了2012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现予公布。
病理诊断原则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含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和基因检测。对于局限性GIST的危险度评估,应该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因素。GIST的生物学行为因病例而异,2013年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三种类型。
外科治疗原则
活检原则:估计手术能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GIST的手术适应证包括局限性GIST、复发或转移性GIST等。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争取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和导致腹腔种植,所以不推荐常规应用。GIST内镜下治疗原则:内镜下恐难行根治性切除,且并发症高,不常规推荐。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
GIST术前治疗的主要意义是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GIST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是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对于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一般认为c-kit/PDGFRA突变类型可以预测伊马替尼的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者的疗效最佳。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伊马替尼400mg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未遵从医嘱定期定量服药的患者等非常重要。药物疗效的判断标准包括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和CT扫描和测量规范。随访原则:GIST手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故推荐进行腹、盆腔增强CT或MRI扫描作为常规随访项目。转移复发/不可切除或术前治疗患者的随访也非常重要。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肿瘤,过去由于手术难以根治、放化疗不敏感、预后不佳而备受关注。然而,随着分子机制的明确和新型药物的开发,GIST的治疗效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典范。回顾GIST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自20世纪70年代电子显微镜和80年代免疫组化技术问世以来,GIST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了胃肠间质瘤的概念,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同年,日本大阪大学医学院Seiichi Hirota等报告,GIST含有活化的c-KIT突变,并且这种功能获得性突变在GIST的发病机理中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发现为GIST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伊马替尼的研发成功,使GIST的治疗策略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伊马替尼最初是为了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而开发的,但后来被发现也可以抑制GIST的c-KIT突变表达。2002年,FDA批准了伊马替尼用于治疗胃肠间质瘤。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发现GIST对伊马替尼的耐药性也在增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人员又开发了第二个药物舒尼替尼,用于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2006年,FDA批准了舒尼替尼作为二线治疗应用于GIST。对于某些部位的继发突变,舒尼替尼治疗效果不佳,于是第三个有效药物瑞戈非尼应运而生,用于伊马替尼和舒尼替尼治疗后耐药的患者。FDA于2013年批准了瑞戈非尼成为GIST三线治疗。
在GIST的研究中,科学家们不仅揭示了其分子生物学机制,还开发了有效的靶向治疗药物。这些成果不仅提高了GIST患者的生存率,也为其他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目前,全球治疗GIST基本都是参考美国癌症综合网络(NCCN)发布的临床实践指南,GIST的治疗效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GIST的研究历程告诉我们,通过深入了解肿瘤的分子机制,开发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可以有效地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