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种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从良性到恶性的临床谱系。近年来,GIST在诊断、治疗和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了推动GIST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建立多学科合作模式,制定专家共识或临床实践指南作为重要参考至关重要。2011年版的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曾经发挥了积极作用。随后,GIST专家委员会广泛征求意见,多次组织专家讨论,并根据最新资料对2011年版进行了修改和更新,形成了2012年版中国胃肠道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现予公布。
病理诊断原则
GIST的定义: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检测通常表达CD117,显示卡哈尔细胞(Cajal cell)分化,大多数病例含有c-kit或PDGFRA活化突变。GIST的病理诊断依据包括组织学形态、免疫组化检测和基因检测。对于局限性GIST的危险度评估,应该包括原发肿瘤的部位、肿瘤的大小、核分裂象以及是否发生破裂等因素。GIST的生物学行为因病例而异,2013年版WHO软组织肿瘤分类将其分为良性、恶性潜能未定和恶性三种类型。
外科治疗原则
活检原则:估计手术能完整切除且不严重影响相关脏器的功能者,可以直接进行手术。对于大多数可完整切除的GIST,手术前不推荐常规活检或穿刺。GIST的手术适应证包括局限性GIST、复发或转移性GIST等。GIST的手术原则是尽量争取R0切除,避免肿瘤破裂和术中播散。腹腔镜手术容易引起肿瘤破裂和导致腹腔种植,所以不推荐常规应用。GIST内镜下治疗原则:内镜下恐难行根治性切除,且并发症高,不常规推荐。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原则
GIST术前治疗的主要意义是减小肿瘤体积,降低临床分期;缩小手术范围,避免不必要的联合脏器切除,降低手术风险,同时增加根治性切除机会。GIST术后辅助治疗的适应人群是中高危复发风险患者。对于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治疗,伊马替尼是转移复发/不可切除GIST的一线治疗药物。c-kit/PDGFRA基因突变与分子靶向治疗疗效的相关性:一般认为c-kit/PDGFRA突变类型可以预测伊马替尼的疗效,其中c-kit外显子11突变者的疗效最佳。血药浓度监测对于伊马替尼400mg一线治疗进展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较重的患者、未遵从医嘱定期定量服药的患者等非常重要。药物疗效的判断标准包括改良的Choi疗效评估标准和CT扫描和测量规范。随访原则:GIST手术后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腹膜和肝脏,故推荐进行腹、盆腔增强CT或MRI扫描作为常规随访项目。转移复发/不可切除或术前治疗患者的随访也非常重要。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对于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来说,复查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无论是否接受了伊马替尼的辅助治疗,手术后的患者都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时发现肿瘤是否复发。一般建议每3个月复查一次,包括相关血液学检查、B超检查和必要时的强化CT扫描。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复查的间隔可以适当增加,例如术后3年后可以每6个月复查一次。
对于不能手术的患者,定期复查同样重要。他们需要接受伊马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并且需要每3个月进行一次复查,以评估肿瘤是否被药物控制。如果药物治疗无效,医生会及时调整或更换治疗方案。复查项目主要以增强CT为主,另外还需要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并观察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每项检查的间隔时间应根据患者体质和服用药物的不同来决定。
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肿瘤,它源自于胃肠道的间叶组织。这种肿瘤的性质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通常被归类为交界性肿瘤。对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手术切除是最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许多患者和家属都关心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性。
复发的风险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分级以及是否完全切除等。一般来说,如果手术能够完全切除肿瘤并且没有残留,复发的几率会相对较低。但是,即使在完全切除的情况下,也不能完全排除复发的可能性。因此,定期的随访和检查对于早期发现任何可能的复发至关重要。
此外,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可能有助于降低复发的风险。例如,靶向治疗药物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机制,阻止其生长和扩散。然而,药物治疗的效果需要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评估,并且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胃肠间质瘤(GIST)是一种罕见的消化道肿瘤,通常发生在胃或小肠。GIST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大小、位置、生长速度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下面我们将详细讨论GIST的治疗策略和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小于2厘米的GIST,通常不需要立即进行手术治疗,而是采取观察等待的策略。然而,对于大于2厘米的GIST或生长速度较快的肿瘤,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可以是传统的开腹手术,也可以是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具体选择取决于肿瘤的位置和大小。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GIST或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靶向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伊马替尼(Imatinib)和索拉非尼(Sorafenib)是两种常用的靶向药物,它们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然而,靶向治疗也可能带来一些副作用,如水肿、便秘和肌酐升高等,需要密切监测和管理。
此外,基因检测在GIST的治疗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可以预测肿瘤对不同药物的敏感性,并指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例如,KIT基因突变的患者通常对伊马替尼有较好的反应,而PDGFRA基因突变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索拉非尼等其他药物。
最后,GIST的治疗需要一个跨学科的团队,包括外科医生、肿瘤学家、放射科医生和病理学家等。他们将共同制定最适合患者的治疗计划,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合作,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我坐在电脑前,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心中却充满了焦虑和不安。14年前,婆婆被诊断出患有胃肠间质瘤,经过手术和药物治疗,病情一度稳定。然而,半年前复查时,医生告诉我们肿瘤已经复发,大小约为5cm左右,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小的肿瘤。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打破了我们一家人原本平静的生活。
我急忙打开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网站,开始与一位医生进行在线咨询。医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肿瘤的具体位置、大小、是否做过基因检测等等。我一一回答,心中充满了期待和担忧。医生告诉我,目前有两种方案可以选择:一是增加伊马替尼的剂量,二是换用舒尼替尼。听到这里,我的心情更加复杂了。
我回忆起过去的治疗经历,婆婆一直在服用伊马替尼,虽然效果不错,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加量吃药,会不会引起更多的副作用?而换药,又会不会对婆婆的身体造成更大的负担?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和犹豫之中。
医生似乎看出了我的困惑,安慰我说:“加量吃药是可以的,但需要注意监测血液指标,避免出现严重的副作用。如果加量有效果,可以先按加量的方案进行治疗,不必急于换药。”听到这番话,我心中稍微安定了一些,但仍然无法完全放下心来。
我决定先按照医生的建议,增加伊马替尼的剂量,并定期检查血液指标。同时,我也开始关注更多关于胃肠间质瘤的信息,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每天晚上,我都会陪伴婆婆一起吃药,观察她的身体状况,尽力让她感到安心和温暖。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患病的痛苦和无助,也更加珍惜与家人的每一刻。希望通过我的经历,能够帮助更多的人了解胃肠间质瘤的治疗方法和注意事项,共同面对疾病的挑战。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
胃肠间质瘤手术后的恢复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苏醒监护期、肠道功能恢复期、住院恢复期和术后治疗随访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标和护理方法。
在苏醒监护期,患者需要在苏醒监护室中接受生命体征的密切监测和支持,直到完全苏醒并且生命体征稳定。
肠道功能恢复期是指从患者回到病房开始,直到肠道恢复正常功能,包括有正常的肠道排气和排便。在此期间,患者通常不能进食,需要通过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适当的床上和床下活动,以及提前进食流质饮食,可以帮助肠道功能的恢复。
住院恢复期是指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后至出院的一段时间。在此阶段,患者的饮食量会逐渐增加,静脉用药也会减少并停止,直到医生认为患者已经恢复可以出院。
术后治疗随访期是指患者出院后根据病情需要的不同治疗和随访的时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患者的健康状况稳定,并且及时发现和处理任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或复发情况。
我从未想过自己会陷入这样的困境。肠破裂手术后,切口不愈合,脓水流出,腹部疼痛反气,这些症状像恶魔一样缠绕着我。每天都在与病魔斗争,生活变得一片灰暗。
在网上搜索中药治疗脾虚肠炎的处方时,我偶然发现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抱着一丝希望,我决定尝试线上问诊。通过视频连线,我向医生描述了自己的症状和手术经过。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情况,并给出了专业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我的情况需要加强营养,清创处理切口坏死组织,留置皮下引流管充分引流脓汁及渗出液,并加强换药,促进切口愈合。同时,医生也提醒我,我的肠道肿瘤消耗和自身免疫功能减低,营养状态差,造成切口经久不愈,治疗的价值可能有限。
虽然医生的话让我感到失望,但我也明白,继续治疗是唯一的选择。医生建议我去天津市肿瘤医院看一下,针对肿瘤进行治疗,并强调了加强肠内营养的重要性。
在这次线上问诊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心。虽然我的病情依然严重,但我至少知道了下一步该怎么做。京东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一个便捷、有效的就医渠道,让我在绝望中找到了希望。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有大便出血的经历。直到那一天,我在厕所里看到鲜红色的血液,我的心跳加速,手脚发凉。这种恐惧感让我想起了我曾经读过的一本小说,主人公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面临生死抉择。现在,我仿佛成为了那个主人公,面对着未知的健康问题。
我开始回忆过去几天的生活,是否有不当的饮食习惯或者生活方式。突然间,我想起了自己最近一个月都在吃外卖,油腻的食物和不规律的作息时间可能是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我赶紧打开手机,搜索相关的医疗信息,希望能找到一些线索。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上,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医生。我们进行了图文问诊,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和生活习惯,并给出了初步的诊断和建议。虽然我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但是至少我不再感到那么孤独和无助。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健康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科技带来的便利。通过互联网医院,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和延误。
我是一位88岁的老人,长期以来都有睡眠问题,为了改善这个问题,我服用了艾司唑仑片20多年。然而,前段时间因为误服导致住院,出院后我停止了服用此药。停药大约20天后,我开始出现频繁上厕所的症状,有时候便秘上不出来,有时候腹泻一点点,硬币大小的粘在纸上。虽然吃饭正常,但吃多了会有腹胀的感觉。我的肛门有痔疮,伴有疼痛和出血,服用益生菌也没有改善。这些症状让我感到非常窘迫和焦急,于是通过互联网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我的症状可能与长期服用安眠药有关。医生建议我做肠镜和腹部超声来排除肠道肿瘤和胆囊炎等问题。由于我之前的检查都正常,医生认为可能是安眠药的戒断反应导致的。医生给出了两组药物交替服用的方案,并建议我先改善症状再做进一步检查。
然而,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我出现了低烧的症状。医生认为这可能是胆囊炎引起的,建议我停止利胆药物,改用单纯治疗便秘的药物。医生强调了网上咨询的局限性,建议我去医院就诊,以便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我的病情。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局限性。虽然可以在家中就获得专业的医疗建议,但对于复杂的病情,仍需要到医院进行详细的检查和治疗。同时,我也意识到长期服用某种药物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需要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和调整用药方案。
一位老年妇女因大便带血就诊,自述患有痔疮多年,医生在肛门指检后发现直肠内硬肿块,随后确诊为直肠癌。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能将所有便血都归咎于痔疮,需要进行全面的检查以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
引起便血的原因可以分为肠内和肠外两大类。肠内原因包括肠道炎症、溃疡、缺血、肿瘤等多种疾病;肠外原因则涉及全身性病变在肠道的反应,如过敏性紫癜、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在面对便血的患者时,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和伴随症状,并进行相关检查,以避免误诊。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早期癌症病例被发现。一些病理报告显示的“腺瘤”也可能发展成癌症,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对于40岁以上的男性或45岁以上的女性,特别是有消化道肿瘤家族史的人来说,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至关重要,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