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预防大肠癌:从饮食和生活方式开始

预防大肠癌:从饮食和生活方式开始
发表人:癌症防治先锋

在中国,消化道肿瘤的发病率正在上升,尤其是大肠癌。据统计,每分钟就有753个中国人被诊断出消化道肿瘤,其中大肠癌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专家指出,50岁以上是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段,但年轻人患病的比例也在增加。近年来,14岁的结肠癌患者的出现更是引起了广泛关注。

研究表明,饮食和生活方式是大肠癌的主要诱因。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缺乏膳食纤维等都可能增加患病风险。因此,专家建议我们应该少吃富含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食物,如油、肥肉、动物内脏、鱿鱼、墨鱼、鸡蛋黄,以及棕榈油和椰子油等。相反,应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魔芋、大豆及其制品、藻类等,并注意补充新鲜蔬菜和水果。同时,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和正常的体重也非常重要。

除了饮食和生活方式外,疾病和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大肠癌的发生。如果家中有多发性息肉的亲属,或者本身有肥胖、炎症(如结肠慢性炎症)、息肉以及胆囊结石等病症,应该提高警惕。

早期发现大肠癌是非常重要的。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便便性状改变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等都是大肠癌的早期信号。如果发现以上任何一个症状,并且持续超过一周,应该及时就医。筛查是最有效的早期发现手段,包括大便潜血、钡灌肠和结肠镜等方法。虽然结肠镜检查可能会带来一些不适,但对于有遗传史或伴侣有大肠癌的人来说,40岁以后定期筛查是非常必要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良性肿瘤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大肠良性肿瘤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月前还能自己起床的我,会在今天连站起来都成问题。78岁的我,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大肠癌的诊断。这个消息像一道闪电,划破了我平静的生活。

    我记得那天,医生用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严肃表情告诉我这个消息。我的世界瞬间崩塌了。从那一刻起,我的生活就像被打乱的棋盘,所有的计划和希望都被推翻了。

    我开始频繁地去广州第三人民医院接受治疗。每次去医院,我都能感受到周围人的同情目光。他们不知道我内心的挣扎和恐惧。我不敢想象自己会瘫痪在床上,无法再做任何事情。

    在一次治疗后,医生开了一些补血药给我。他们说这是为了帮助我恢复体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情况并没有好转。相反,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虚弱,连起床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我开始感到绝望。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的家人也都很担心。我们都在寻找答案,希望能找到一种方法来帮助我恢复健康。

    在这个过程中,我遇到了陈医生。他是一位非常有经验的医生,总是耐心地听我讲述我的症状和担忧。他告诉我,我的体质虚弱可能是导致我瘫痪的原因之一。他建议我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肉、蛋、奶和阿胶,以帮助我恢复体力。

    我开始按照陈医生的建议去做。每天,我都会吃一些补血的食物,希望能够慢慢地恢复健康。虽然我知道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还是决定要坚持下去。

    现在,我仍然在接受治疗,并且在家人的帮助下,努力恢复健康。虽然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我知道我不能放弃。我会继续战斗,直到我再次站起来,重新开始我的生活。

    如果你也遇到了类似的情况,我想告诉你,永远不要放弃希望。寻找专业的医生,听从他们的建议,并且坚持下去。健康没有小事,我们都需要好好地照顾自己。最后,我想说,幸好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过,病情才没有加重。大家如果有这样的情况,又没时间去医院挂号看病的话,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大肠癌引起瘫痪的可能性及调理方法 常见症状 大肠癌可能引起腹痛、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尤其是体质虚弱者可能会出现瘫痪等严重并发症。 推荐科室 肿瘤科、消化内科 调理要点 1. 多吃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肉、蛋、奶,帮助身体恢复; 2. 补充阿胶等滋补品,增强体质; 3. 按医嘱服用补血药,改善贫血状态; 4.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关于大便频率的问题。比如,三天一次大便和一天三次大便,究竟哪个是大肠癌的信号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大便频率的变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大肠癌。正常情况下,每个人的大便频率都不同,有的可能是每天一次,有的可能是每两天一次。这种差异主要受到饮食、生活习惯、身体状态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如果大便频率突然发生明显变化,比如持续几天不排便,或者一天之内排便次数过多,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大便频率变化的原因:

    1. 饮食因素:高纤维饮食可以帮助促进肠道蠕动,增加大便频率;而高脂肪、高糖饮食则可能减慢肠道蠕动,导致便秘。

    2. 生活习惯:缺乏运动、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影响大便频率。

    3. 疾病因素:大肠癌、炎症性肠病、肠道感染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大便频率发生变化。

    4.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过敏药等,也可能导致便秘或腹泻。

    那么,如何判断大便频率变化是否与大肠癌有关呢?以下是一些线索:

    1. 持续性的大便频率改变:如果大便频率突然发生变化,并且持续一段时间,这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2. 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变细、形状异常等,也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3. 大便颜色改变:如大便变黑、变红等,也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4. 大便带血:如果大便中带有血液,这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5. 腹部疼痛、不适:如果出现腹部疼痛、不适等症状,也可能是大肠癌的信号。

    总之,如果出现大便频率、性状、颜色等方面的明显变化,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等,也有助于预防大肠癌的发生。

  •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有约37.6万例新发大肠癌病例,19.1万人死于大肠癌。这个数字相当于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面对如此高发的疾病,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

    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推广肠镜筛查,发现可能恶变的结肠息肉,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多长在大肠上。它们是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平坦的,但如果局部受到损伤或刺激,消化道粘膜可能会过度增生,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这些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肉眼下可以大致判断其良恶性,但最准确的诊断还是活检后显微镜下分析(病理诊断)。

    大肠息肉对健康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可能出现癌变、发生率不低、长了不知道。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如果有以下四项高危因素,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50岁以上、体重超标、吸烟、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另外大肠息肉会让我们担忧,是因为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不通过专门大肠的钡剂造影或肠镜检查,几乎是难以发现的。因此有计划的筛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肠镜筛查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曾经大肠癌高发的美国,推荐5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定期检查肠镜,坚持了十几年,带来效果惊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女性为0.6‰,当时美国肠镜普查覆盖率只有21%。2017年,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接受结肠镜普查的概率已经达到65%左右,男性发病率下降了40%,女性下降一半(男性0.6‰和女性0.27‰)。这必须归功于肠镜筛查。因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肠息肉,在检查后医生会把它们切除并送检,这相当于切断了大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大肠癌的发病率自然就降低了。肠镜筛查的另一个好处,是死亡率也会跟着降低。因为肠镜普及了,大肠癌不再像过去那样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大肠癌在中早期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

    肠镜检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已经相当方便,绝大多数人可耐受并完成检查。然而,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成功的一半。为了做好肠道准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两三天不吃多渣食物,检查前1–2天禁食红色或多籽食物,检查前一天,午餐、晚餐吃少渣半流质食物,假如是上午检查,检查当天早晨禁食,在内镜检查前4–6小时,服用泻药,拉至清水无渣为宜;如果是下午检查中午仍需禁食,没有糖尿病的朋友可喝糖水防止低血糖。麻醉下肠镜则应按照麻醉师的要求,严格禁食、禁水。

    最后,我们在此倡议: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接收肠镜检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而50岁以后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若年过50的您从未做过肠镜检查,建议您下次体检时务必加上这一项。至于每年的例行体检,可以先查简单的大便隐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

  • 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与生活方式和激素密切相关的肿瘤如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肿瘤将成为人类的首要死因。恶性肿瘤的难以控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癌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能力。

    癌变机制的主流理论是以体细胞突变、克隆演进为基础的多阶段癌变学说。然而,近10多年来,肿瘤表遗传学、肿瘤干细胞理论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对癌变机制的深入理解。根据新的事实,许多作者对体细胞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体细胞突变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肿瘤病理发生过程的理解,并提出了重新调整对致癌因子分类的建议。

    癌变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包括肿瘤的启动或起始、促进、恶性转变和演进四个阶段。每个新阶段的启动都需要附加的遗传学或表遗传学改变,使得启动细胞具有了癌变倾向。癌变过程的多阶段性反映了在正常组织与高度恶性组织之间,存在处于不同恶性状态、具有特定表型的各个中间过渡阶段。癌变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癌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可替代的遗传学途径,最终形成高度恶性的肿瘤。例如,大肠癌的发生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遗传学途径:CIN、MSI和CIN-MSI。

    体细胞突变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包括肿瘤是单细胞克隆起源、肿瘤细胞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家族或遗传性癌综合征多为肿瘤抑制基因种系突变所引起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遗传学异常同样可以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可能是癌变过程之前的早期事件。单倍体不足与“两次击中”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近年来,癌基因成瘾性的研究受到关注,表明某些特定的肿瘤细胞需要很高活性的癌基因才能存活,这为研究和制定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中发病率迅速上升的疾病。尤其是在我国沿海的上海、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大肠癌已成为高发区。其病因可能与饮食中高脂肪含量有关,高脂肪饮食会改变大肠中的胆酸浓度,引起大肠癌的发生。同时,肉类在油煎和烧烤过程中可能产生致癌物质环胺,而脂肪饮食中高比例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也会促进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

    大肠腺瘤(通常说的息肉)是最重要的大肠癌前病变,80%以上大肠癌由大肠腺瘤演变而成。因此,预防大肠癌的发生至关重要。可以通过控制高脂肪摄入、增加纤维素(如粗粮)、积极防治癌前病变和大肠腺瘤来实现一级预防。如果在大肠镜检查中发现息肉,怀疑腺瘤,应及时行肠镜下高频电摘术,并定期随访。

    大肠癌的二级预防主要是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高危人群包括有肠道症状者、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大肠腺瘤者、大肠癌手术治疗后患者、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以及溃疡性结肠炎、Crohn氏病等患者。对于这些高危人群,需要定期进行粪便隐血试验、直肠指控、钡剂灌肠造影X检查和电子结肠镜检查等监测。

  •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近年来一些省市的统计数据,其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至第六位。值得注意的是,该病的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以上海市为例,1963年至1976年这14年间,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了101%,而结肠癌的发病率则增加了158%。

    性别在国外的差异不大,但在我国,根据上海、北京、杭州等地1564例分析,男女之比为1∶2。该病好发于40岁左右的人群。世界各地大肠癌的发病率不同,在欧美地区是高发癌症之一,而在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相对较低。

    引起大肠癌的具体原因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但多认为与息肉、慢性炎症、血吸虫病、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长期摄入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食物可能会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大便不畅、粪便变细、便中带有粘液和血液等。随着病情的发展,排便时可能伴有腹痛。晚期可能出现肝肿大、黄疸、腹块、腹水、肠梗阻、骶尾部持续性疼痛、排尿不畅或疼痛等症状。

    诊断大肠癌主要依据中年以上患者的大便习惯改变、反复便中带血和粘液,以及不明原因的贫血和消瘦等症状。约75%的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检触及肠腔肿块或肠壁环形狭窄。乙状结肠镜检查和纤维结肠镜检查也可以帮助医生观察和确诊大肠癌。

    大肠癌的治疗需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调整脏腑、经络的机能,扶正祛邪,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以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同时,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非常重要,例如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等。

  • 小儿潴留性息肉,也称为婴幼儿息肉,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大肠或直肠。这种息肉通常是由黏膜下腺管阻塞引起的,多见于2岁以下的婴幼儿。在冬季,由于气候干燥,幼儿的肠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从而增加潴留性息肉的发生风险。
    在家庭预防方面,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降低小儿潴留性息肉的发生概率:
    1.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鼓励孩子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物,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息肉形成的机会。
    2. 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确保孩子每天有足够的水分摄入,以保持大便通畅。
    3. 定期体检: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肠道问题。
    4. 健康生活习惯: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免疫力。
    在治疗策略上,小儿潴留性息肉的治疗方法包括:
    1. 药物治疗:对于较小的息肉,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以缓解症状。
    2.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的息肉或伴有并发症的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3. 随访观察:即使进行了治疗,医生也会建议进行定期随访,以监测息肉的变化。
    总之,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肠道健康,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并及时就医,以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

  •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消化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呈现上升趋势。PET/CT作为一种新兴的影像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PET-CT技术可以揭示机体的动态生物学过程,特别是在放射治疗中定位生物靶区和实施适形调强放疗计划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在消化道系统肿瘤中,PET-CT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食管癌:18F-FDG PET对食管癌的全身累及范围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在检测远处转移灶(如锁骨上窝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肝转移等)方面明显优于CT检查。同时,18F-FDG PET还可以用于监测食管癌术后吻合口复发的情况。
    2. 胃癌:18F-FDG PET主要用于胃癌的临床分期,能够显示高代谢影像的胃癌及其转移灶。需要注意的是,在正常情况下,部分患者的胃壁可能出现18F-FDG的生理性浓聚,因此在判断可疑胃癌时,应当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3. 大肠癌:18F-FDG PET可以用于大肠癌原发灶的诊断,特别是在检测转移灶和进行临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对于大肠癌的中晚期患者,PET-CT技术可以明确转移灶的有无及数量,全面了解病变的全身累及范围,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PET-CT技术也可以用于监测大肠癌手术治疗后的复发和转移情况。
    4. 肝癌:对于胆管细胞癌及分化程度低的肝细胞癌,PET-CT技术显示为高代谢病灶;而对于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由于肿瘤细胞内含有一定水平的葡萄糖-6-磷酸酶,PET-CT技术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因此,11C-乙酸PET显像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PET-CT技术还可以用于评价肝癌介入、适形放疗、射频消融术的疗效。
    5. 胰腺癌:PET-CT技术可以早期检出胰腺癌原发灶,并全面了解病变全身的累及范围,帮助临床医生进行准确的临床分期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PET-CT技术还可以用于监测胰腺癌对治疗的反应和复发情况,甚至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预后信息。

    总之,PET-CT技术在消化道系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潜力。

  • 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段通常在40-60岁之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7岁。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下的患者占了约35%,而30岁以下的患者则占了12%左右。为了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强烈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在40岁时就开始进行大肠癌筛查,而其他人群至少也应在50岁时接受筛查。

  • 尽管大肠癌本身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但它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些家族中具有明显的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大肠癌,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成为肠癌高风险人群。

    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除了注意控制不良饮食等风险因素外,还应从45岁开始定期进行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从分子层面来看,癌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某些确定的基因变异累积最终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这些变异可能是自发性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暴露于致病因素(如不良饮食、病毒感染或胆汁刺激等)的结果。高风险人群可能在已存在的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发生大肠癌,或者在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发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