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常见的胃肠道恶性肿瘤,近年来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主要症状包括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性状异常、腹痛以及乏力和贫血等。诊断大肠癌通常需要进行直肠指检、肿瘤标志物检测、钡剂灌肠、影像学检查和结肠镜等多种检查手段。根据TNM分期标准,医生可以确定大肠癌的具体分期,以便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生物治疗等。其中,手术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化疗在大肠癌治疗中有两种作用:一是作为根治术后的辅助化疗,二是用于晚期大肠癌的股息化疗。新辅助化疗通常用于直肠癌,目的是增加保肛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辅助化疗则主要针对Ⅲ期大肠癌患者,可以提高5年生存率15%左右。
对于晚期大肠癌的化疗,氟尿嘧啶类药物仍然是主要选择。近年来,伊立替康和奥沙利铂的使用使联合化疗的疗效显著提高。单克隆抗体的联合方案也被广泛应用于大肠癌的治疗中,贝伐单抗和西妥昔单抗是两种常用的单克隆抗体药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大肠肿瘤的威胁。大肠肿瘤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本文将为您介绍老年人大肠肿瘤治疗前的注意事项,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治疗原则
大肠癌的治疗首选外科手术。对于晚期患者,则以药物治疗为主。治疗原则如下:
A期:通过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定期复查,一般不需要化疗。
B、C期:术前或术后进行放疗(尤其是直肠癌),并辅以化疗。
D期:以药物治疗为主,必要时进行姑息手术及放疗。
1. 常规治疗
(1)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手段,也是可根治性治疗的方法。根据肿瘤的不同部位、大小和生物学特征,可以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① 结肠癌的根治性手术:根据结肠癌的部位和淋巴结引流区域进行整块切除。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
A. 右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肿瘤位于盲肠、升结肠的情况。
B. 横结肠切除术:适用于横结肠中部癌。
C. 左半结肠切除术:适用于降结肠癌。
D. 乙状结肠切除术:适用于乙状结肠中、下段癌。
② 直肠癌根治术:根据肿瘤所在位置和淋巴引流途径,可以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例如,直肠上段癌可以采用经腹乙状结肠、直肠切除吻合术;直肠中段距肛门6~11cm的直肠癌可以采用直肠癌切除、盆腔内吻合术,保留肛门;直肠下段则需要做腹、会阴联合直肠癌切除术,广泛切除直肠旁、坐骨直肠窝内的淋巴组织及脂肪组织,需要做永久性乙状结肠造瘘术(人工肛门)。
(2) 放射治疗:
① 术前放疗:可以使肿瘤缩小,提高切除率,减少区域淋巴转移,减少术中癌细胞播散和局部复发。
② 术后放疗:适用于肿瘤已穿透肠壁、侵犯局部淋巴结、淋巴管和血管,或外科切除后有肿瘤残存,但尚无远处转移的患者。
③ 单纯放疗:仅适用于晚期直肠癌病例,有止血、止痛和可能延长生存期的作用。
(3) 化学治疗:为了提高大肠癌的治疗效果,目前普遍采用综合治疗。随着新的有效化疗药物的发现和化疗方案的改进,大肠肿瘤的化疗效果已经明显提高。
① 术后辅助化疗:
A. 单一用药:常用的药物有氟尿嘧啶(5-FU)、洛莫司汀(环己单一用药效率很少超过25%,且缓解期也不长。氟尿嘧啶(5-FU)沿用至今,目前仍为大肠癌亚硝脲、CCNU)、丝裂霉素(MMC)、长春新碱(VCR)等。近年来发展的新药伊立替康(HCPT-11)、奥沙力铂(草酸铂)等,最常用、疗效相对较高的药物是氟尿嘧啶(5-FU)。氟尿嘧啶(5-FU)为抗代谢类药物,对增殖细胞各期均有杀伤作用,但以S期癌细胞更为敏感。
一些研究观察到单药辅助化疗可以使患者的5年生存率提高5%~10%,并能明显提高Dukes’C期患者的无病生存率。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中40%在5年时复发,而未接受化疗者有52%在5年时复发。
...
便血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但其原因多种多样,特别是痔疮和恶性肿瘤的鉴别。患者往往对便血等症状不够重视,容易导致疾病的延误。
大肠癌引起的便血通常与大便混合在一起,难以区分,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其颜色大多数为暗红色,也可能是鲜红色或黑色,具体取决于出血量和血液在肠道内停留的时间。相比之下,痔疮引起的便血一般是鲜红色,且大便和血液可以区分开来,鲜血附着于粪便表面,呈现出“便是便,血是血”的特点。
除了便血外,大肠癌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变细,甚至肠梗阻等。因此,对于出现便血的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确定病因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肠道恶性肿瘤之一,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治愈率至关重要。然而,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很多患者在出现明显症状时才就医,此时肿瘤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因此,了解肠道长肿瘤的异常信号对于及时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以下是五大常见的肠道长肿瘤异常信号:
了解这些异常信号并及时就医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和治疗肠道长肿瘤,提高治愈率。
那是一个晴朗的下午,我走进了无锡市肿瘤内科的互联网医院,心里有些忐忑,因为刚刚得知自己患上了肠癌。屏幕那头,一位穿着白大褂的医生微笑着向我问好,他告诉我,他就是我的主治医生***。
我向他说明了我的病情,他耐心地听我说完,然后详细询问了我的不适症状。他告诉我,我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肠癌3期,并且有淋巴结转移。
医生解释说,手术后一个月开始化疗是很有必要的。化疗的周期是8个,每个周期21天,期间我会定期来医院进行化疗。虽然化疗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可以耐受。
在化疗期间,医生还特别提醒我要注意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鱼肉、牛肉,河虾,鸡蛋、南瓜、番茄、萝卜、青菜等,避免摄入油腻、过咸的食物。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都表现得非常耐心和细致,他总是能够及时回答我的问题,给我提供专业的建议。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遇到这样一位优秀的医生。
虽然治疗过程充满了挑战,但是我相信,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一定能够战胜病魔。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已成为居民的第三大致命疾病。特别是在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增长速度更为显著。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将对国人健康造成灾难性后果。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属于下消化道肿瘤。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肠癌发病率略低,但增长速度却比他们快。三四十年前,大肠癌在我国“癌症杀伤力排行榜”中,居第6位,如今已跃居第3位。广州疾控中心数据显示,10年间大肠癌发病率上升了50%;30年间,上海大肠癌患病人数也增加了5倍多。
生活饮食习惯与大肠癌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过多的食物摄入,尤其是动物蛋白和脂肪,会增加肠道的排泄压力,产生大量毒素。研究表明,日本人移民到美国夏威夷后,胃癌发病率下降,但大肠癌的发病率却上升,可能与饮食差异有关。欧洲的肉类主导饮食也被认为是大肠癌高发的原因之一。
排便异常是大肠癌的主要症状之一。便血、大便变细或形状不规则、排便习惯改变、出现腹泻、便不净等情况都应引起重视。然而,由于都有便血症状,很多大肠癌在早期易被误诊为痔疮。经常腹胀的人也需警惕,尤其是老年人。如果腹胀特别难受,且在一段时间内突然加重,应及时就医。肠梗阻患者也需排除结肠癌的可能性。
有大肠癌家族病史、多发性结肠息肉、慢性肠炎、肠道有绒毛管状腺瘤等人群,都是大肠癌高危人群,易发生癌变。早期发现大肠癌的方法包括肛门指检、大便潜血检查、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的检测以及肠镜检查。高危人群应每年按时做肠镜,一般人群建议45岁开始,每隔3~5年做1次。
多发性结肠息肉是大肠癌的癌前病变,需要尽早处理。原位癌的治疗方法有内镜下切除黏膜内癌变和传统手术切除已发生病变的肠段两种。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和靶向治疗。即便是根治性手术,仍有40%的大肠癌会发生复发或转移,且术后两年是复发高峰期,发生率约65%~80%,但5年后的复发率则降为6%~8%。
预防大肠癌的方法包括:适量饮食,避免过多摄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低纤维素食品;回归传统饮食结构,多吃新鲜、天然、低盐少油少肉的食物;不偏食,吃尽可能多的食物。
结肠息肉,实际上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来说就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由于小的息肉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被偶然发现。值得注意的是,结肠息肉并非无害,它们有可能发展成腺瘤,甚至进一步演变为癌症。据统计,80-95%的大肠癌都是从结肠息肉一步步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可能需要5-10年不等,但也有人进展得很快。
结肠息肉的性质可能截然不同。例如,腺瘤性息肉有恶变为腺癌的可能,而炎性息肉则几乎不会恶变。要准确判断它们的性质,需要进行活检并在显微镜下进行病理切片分析。绝大多数息肉不引起症状,偶尔可能会出现出血或脱出。因此,结肠息肉主要靠肠镜检查来发现。对于大肠癌的高危人群,例如有大肠癌家族史、曾经长过息肉、长期吃高脂肪、加工肉制品、低纤维饮食的人群,或者年龄大于50岁的人,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和大便隐血、肛门指检等筛查,以早期发现结直肠癌。早期治疗效果好,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如果在肠镜检查中发现了结肠息肉,通常情况下,良性的小于2cm的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如果怀疑息肉已经恶变或者直径大于2cm,需要先取活检,待诊断明确后再进行相应的处理。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目前没有有效药物,内镜下切除或手术切除效果确切。即使切除了息肉,也需要定期复查,因为肠道内环境没改变,仍有可能复发。单发的良性息肉切除后,建议前2-3年每年复查一次,如果不复发,之后可以改为5-10年查一次。对于容易复发和癌变的特定类型的息肉,建议缩短复查周期。
预防结肠息肉的发生,需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西方的高脂肪、低纤维素的饮食结构容易导致大肠息肉,因此应该多吃蔬菜水果等纤维素丰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制品,有利于肠道蠕动,减少息肉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一些医疗检查项目感到厌恶或恐惧。然而,这些看似不舒服的检查实际上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疾病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将探讨三种常见的医疗检查项目:肛门指检、粪便检查和胃镜检查,并解释为什么它们是如此重要。
首先,肛门指检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查方法,用于筛查大肠癌和前列腺癌。虽然这种检查可能会让人感到尴尬,但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出直肠内的肿瘤或息肉,甚至可以在早期发现癌症的迹象。此外,肛门指检还可以用来检查前列腺的健康状况,包括是否有增大或质地改变等问题。
其次,粪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检查方法,用于诊断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肠癌。虽然很多人认为自己年轻健康,不需要进行这种检查,但实际上,肠癌的发病率在年轻人中也在逐渐增加。通过粪便检查,医生可以检测出大便中的潜血、细胞和其他异常指标,从而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最后,胃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胃部内部情况的检查方法。虽然这种检查可能会让人感到不适,但它可以帮助医生检测出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早期迹象。胃镜检查还可以用于取样进行病理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恶性肿瘤。
总的来说,这三种医疗检查项目虽然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但它们对于维护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这些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例如,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高脂肪和高盐的食物;定期进行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避免吸烟和过量饮酒等不良习惯;并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
最后,如果你有任何健康问题或疑虑,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治疗方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健康,过上幸福、健康的生活。
尽管大肠癌本身不会直接遗传给后代,但它与遗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在某些家族中具有明显的倾向。研究表明,如果家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大肠癌,那么个体患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成为肠癌高风险人群。
对于这些高风险人群,除了注意控制不良饮食等风险因素外,还应从45岁开始定期进行肠镜筛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
从分子层面来看,癌症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某些确定的基因变异累积最终可能导致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这些变异可能是自发性突变的结果,也可能是基因暴露于致病因素(如不良饮食、病毒感染或胆汁刺激等)的结果。高风险人群可能在已存在的遗传易感基因的基础上发生大肠癌,或者在慢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发生。
大肠癌的高发年龄段通常在40-60岁之间,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7岁。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下的患者占了约35%,而30岁以下的患者则占了12%左右。为了有效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我们强烈建议有家族史的人群在40岁时就开始进行大肠癌筛查,而其他人群至少也应在50岁时接受筛查。
良好的生活习惯在预防结肠癌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适量多吃以下三种食物外,还建议大家保持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和合理的锻炼。这些食物分别是: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和筛查也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让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