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所有儿童肿瘤疾病中,儿童脑肿瘤的发病率仅次于白血病。每年我国约有5万名18岁以下的儿童新增此类疾病,且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儿童胶质瘤是最常见的类型,占儿童脑肿瘤的3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分级,胶质瘤可分为低级别和高级别两类。低级别胶质瘤(I级和II级)通常被视为良性,而高级别胶质瘤(III级和IV级)则是恶性的。
对于低级别胶质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完全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通常被认为是治愈的,不需要进一步的放化疗。然而,对于不能完全切除的低级别胶质瘤,可能需要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常用的化疗药物有长春新碱、卡铂、顺铂、甲基苄肼、洛莫司汀、依托泊苷和伊立替康等。对于携带BRAF基因突变的低级别胶质瘤,达拉非尼、曲美替尼和司美替尼等靶向药物正在研究中。总体而言,儿童低级别胶质瘤的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超过90%,且很少转化为高级别,这与成人低级别胶质瘤有所不同。
相比之下,高级别胶质瘤占儿童脑肿瘤的10%,为恶性,预后不佳。即使接受手术和辅助治疗,70%~90%的患儿仍然在确诊后2年内死亡。高级别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累及中线的高级别胶质瘤和累及大脑半球的高级别胶质瘤。前者以弥漫中线胶质瘤最为常见,多见于桥脑和丘脑以及脊髓。手术切除无效,放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后者包括弥漫性儿童型高级别胶质瘤、弥漫性半球胶质瘤和婴儿型半球胶质瘤。这些肿瘤通常在大脑半球广泛生长,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放化疗效果也不理想,靶向治疗和电场治疗等方法也未能显著改善总体预后。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发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儿童疾病的发生率逐年下降。然而,儿童脑肿瘤的发病率并未因此改变,甚至在儿童肿瘤中位居第二。这种情况与家长们不能及时识别孩子的“健康警报”有关。
小儿颅缝的特殊结构使得脑肿瘤引起的颅高压可以通过颅缝裂开来代偿,导致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家长忽视。因此,家长们需要提高自己识别孩子大脑“健康警报”的能力,关注以下几个容易被忽视或产生误解的环节。
首先,呕吐不一定是胃肠道问题。约80%的儿童脑肿瘤患儿会出现呕吐症状,特别是在清晨。随着病情的发展,呕吐可能出现在任何时间,呈间歇性和反复发作。家长们应该警惕脑肿瘤的存在,并及时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
其次,部分孩子不能准确表达头痛,尤其是低年龄儿童。家长们需要注意孩子的行为变化,如烦躁不安、双手不断叩击头部或抓自己的头发和哭闹等,这可能是头痛的特殊表达方式。头痛症状对于怀疑儿童脑肿瘤非常重要。
第三,视力减退不一定是近视眼。脑肿瘤患儿中,视力减退也是常见的症状。家长们在排除近视眼的同时,需要多加注意,避免延误诊治导致视神经严重萎缩甚至失明。
第四,头围明显增大不一定是高智商的表现。正常头围在出生时平均为32-34cm;1岁时头围约为46cm;2岁时头围约为48cm;2-15岁头围仅增加6-7cm。家长们发现孩子的头围明显大于周围同龄儿童时,需要引起重视。
第五,多饮多尿不代表孩子的正常发育需求。有些脑肿瘤患儿表现为平时易饥饿,胃口增大,饭量甚至可以达到成年人,并且一直吵着要喝水。家长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这只是孩子生长发育的正常表现,需要警惕脑肿瘤的存在。
第六,孩子性早熟不一定是营养过盛引起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营养滋补品和部分食物中搀杂着激素,导致孩子过早发育的现象已经不再罕见。但是,孩子性早熟也可能预示着脑肿瘤的侵犯。
第七,孩子在无任何诱因下出现抽搐要高度警惕。脑肿瘤会给周围正常脑组织产生刺激症状,引起小孩抽搐。家长们发现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抽搐,至少要带孩子到医院做头颅CT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局限性生长的脑肿瘤。
家长们需要提高警惕性,及早发现并干预脑肿瘤,才能明显改善患儿的预后。早期发现、早干预、早治疗是关键。家长们是孩子的“私人医生”,警惕性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健康。
2024年9月5日下午2点26分57秒,黄浦区的一位患者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与一位资深的神经外科医生进行了线上问诊。患者的奶奶去年做了结肠癌早期手术,今年复查颅脑问题发现异常强化灶,患者非常担心,希望医生能够帮忙看一下片子。医生详细询问了患者奶奶的病史和症状,并认真查看了提供的病理报告。医生首先安慰患者说,颅骨上的异常信号不一定是肿瘤,可能是其他原因引起的。然后,医生建议继续观察,半年后再做一次头部磁共振复查。患者对医生的专业态度和耐心解释表示感激,称赞医生是真正的“白衣天使”。
脑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症状和特征因病理类型、发生部位和主要速度等因素而异。然而,所有类型的脑肿瘤都有三个共同特征:颅内压增高、局限性病灶症状和进行性病程。
首先,颅内压增高是脑肿瘤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约90%的患者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其表现形式包括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及视力减退、精神及意识障碍、头晕、复视、一过性黑朦、猝倒、意识模糊、精神不安或淡漠、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同时,生命体征也可能发生变化,如呼吸、脉搏减慢,血压升高。
其次,局部症状和体征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的部位。例如,大脑半球肿瘤可能引起精神症状、癫痫发作、锥体束损害症状、感觉障碍、失语和视野改变等;蝶鞍区肿瘤可能导致视觉障碍和内分泌功能紊乱;松果体区肿瘤可能引起四叠体受压迫症状;颅后窝肿瘤可能表现为小脑半球症状、小脑蚓部症状、脑干症状和小脑桥脑角症状等。
最后,脑肿瘤的病程通常是进行性的,早期可能不出现压迫症状,但随着瘤体的增大,临床常表现不同程度的压迫症状。肿瘤的生长速度和恶性程度也会影响症状的进展程度。
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多见于幕上区域,占据了颅内肿瘤的10-15%。这种高度恶性的肿瘤通常在成年患者的脑部和脊髓的支持组织中形成。其生长速度快,病程短,可能出现在大脑的任何部位,尤其是大脑半球的额、颞、顶、枕等区域。相比之下,脑干和颅后窝的发生率较低。胶质母细胞瘤起源于白质,具有侵润性增长特点,可能涉及多个脑叶,并通过胼胝体扩散到对侧大脑半球。它也可以向皮质深处不侵犯,达到脑丘、基底节等部位。
小脑肿瘤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肿瘤,其症状多样,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详细介绍小脑肿瘤的三个典型症状,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1. 头痛:小脑肿瘤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是头痛,尤其是在清晨醒来时更为明显。头痛的原因可能与肿瘤压迫脑组织、脑脊液循环受阻等因素有关。随着病情进展,头痛程度会逐渐加重,持续时间也会延长。
2. 视力障碍:小脑肿瘤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进而影响眼球静脉血回流入脑,引起视乳头水肿。患者可能会出现视力模糊、视野缩小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出现眼底出血、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
3. 精神异常:小脑肿瘤侵犯大脑皮质时,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精神异常,如情绪低落、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性格改变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可能出现嗜睡、意识不清等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除了以上三种典型症状外,小脑肿瘤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走路不稳、语言障碍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以便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
针对小脑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术是治疗小脑肿瘤的首选方法,目的是切除肿瘤组织,缓解症状。放疗和化疗则用于辅助治疗,帮助控制肿瘤生长,减轻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小脑肿瘤的发生,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吸烟、酗酒等不良习惯。
2. 注意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脑部疾病。
4.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放射性物质、化学药品等。
颅咽管瘤是一种在儿童中较为常见的良性先天性肿瘤,发病率占所有颅内肿瘤的4.7-6.5%,其中70%的患者是15岁以下的儿童。由于其症状隐蔽,主要表现为视力减退,很容易被误诊为近视或其他眼科问题。然而,如果不及时治疗,肿瘤可能压迫视神经及眼动脉,导致永久性失明,并可能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家长们必须提高警惕,不能掉以轻心。如果孩子出现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应及时带他们到正规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和诊断。切勿因为缺乏相关知识而延误治疗,否则可能会导致孩子失明等严重后果。
脑胶质瘤是儿童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的肿瘤之一。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脑胶质瘤具有独特的分子遗传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2021年,第5版世界卫生组织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中,儿童常见的一些弥漫性胶质瘤被单独区分开来,并进一步分成了儿童型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和儿童型弥漫性高级别胶质瘤两大类。分子特征在分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关注儿童胶质瘤的生长方式、部位和组织学级别等因素。同时,近年来,分子病理学的发展也为儿童胶质瘤的精准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例如,毛细胞星形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胶质瘤类型,具有良好的预后;而弥漫中线胶质瘤H3K27变异型则是发生在脊髓、脑干、丘脑等中线部位的一组浸润性生长的弥漫性胶质瘤,预后较差。
总的来说,儿童脑胶质瘤的分子病理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肿瘤的形态学特征、分子特征、临床表现等。只有通过精准的诊断和个体化的治疗,才能为患儿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淋巴管瘤是一种以淋巴管系统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疾病。它由异常增生的淋巴管组成,内部充满淋巴液的肿块。这种疾病在10岁以下的儿童中非常常见,且大多数患儿在2岁以前发病,50%-60%的患儿出生时就已经患病。淋巴管瘤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淋巴管先天发育畸形或某些原因如外伤、炎症、寄生虫等引起的淋巴液排出障碍有关。
淋巴管瘤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含有淋巴组织的部位,约95%的病例发生在颈部和腋窝。传统上,淋巴管瘤被分为三类: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和单纯性淋巴管瘤。每种类型的淋巴管瘤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淋巴管瘤的主要症状是无痛性包块,质地软,有波动感,破溃后可流出淡黄色液体。当肿瘤增大对周围组织产生压迫,或者发生出血、感染、扭转、破裂等情况时,可能会出现疼痛、发烧、呼吸困难、吞咽困难等伴随症状。
诊断淋巴管瘤通常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和穿刺活检。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囊液抽吸、硬化疗法、放射、激光、热疗等。其中,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为了预防淋巴管瘤的发生,孕妇应避免感冒和病毒感染,防止服用可能对胎儿有不利影响的药物,不接触射线;成人应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避免药物滥用,适当锻炼,增强体质,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