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起源于前庭神经鞘膜细胞,位于脑部的内听道和桥小脑角区。随着肿瘤的缓慢生长,患者可能会出现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可能导致一侧听力完全丧失。然而,随着健康意识的提高和影像检查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听神经瘤在早期被发现,部分患者在发现时仍保留有效听力。
听神经瘤切除手术需要保护脑干、神经和血管等重要结构,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功能影响。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手术已经从保护脑干等重要结构进步到在此基础上保护面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目前,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绝大部分情况下可以保留面神经的解剖结构,多数听神经瘤切除后面神经功能影响不大。
然而,对于听神经瘤切除后听力的恢复和保留,仍然是一个挑战。对于手术前听力已经完全丧失或不存在可测听力的患者,即使手术切除了肿瘤,听神经的功能和听力也不能恢复。对于手术前仍存在可测听力的患者,手术时应尽力保留听力,但遗憾的是,很多患者在手术后仍会丧失听力,只有部分患者可以保留有效听力。
对于仍存在听力的患者,手术切除肿瘤的同时并保留听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手术前需要特别注意听力的检查,如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言语识别率等,判断有无可测听力或实用听力。手术目标不仅要保留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更要尽力保留听力功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本文介绍了一位女性患者的听神经瘤手术成功案例。该患者在四年前因右耳耳鸣和听力减退就诊,经检查诊断为右桥小脑角听神经瘤。患者在等待十余天的床位后于2011年接受开颅手术,肿瘤被完全切除,患者恢复良好并回家休养。
最近,患者来到西安暂住,并进行了复查。复查结果显示,肿瘤未复发。听神经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早期症状包括耳鸣和听力减退,随着肿瘤增大,可能会出现面部麻木等三叉神经症状或闭眼无力等面神经障碍。对于小于2公分的瘤体,可以考虑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动态观察;如果瘤体增大,应接受手术。术后可能会出现面神经瘫痪等并发症,但部分患者的听力在术后有所改善。
如何在最大限度切除听神经瘤的同时,保护听力和面神经功能,一直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挑战。目前的共识是,功能保护应是首要考虑因素,以维护患者的尊严和生活质量。每年都有数百例此类手术,成功率非常高。
一位患者在接受巨大听神经瘤手术治疗后,出现了完全性面瘫的症状,包括右侧眼睛无法闭合、口角歪斜以及无法微笑等。经过两个月的保守治疗,患者的症状并未有所改善。
在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后,我们决定采用舌下神经吻合手术来替代面神经的功能。手术进行得非常顺利。
术后,患者的嘴角歪斜消失了,部分表情功能也得到了恢复。通过伸舌冲动,患者现在可以闭上眼睛。
在前一篇文章中,我们探讨了听神经瘤的早期症状。如果你怀疑自己可能患有这种疾病,除了注意症状外,还有哪些客观检查可以帮助你更精确地诊断?以下是详细介绍:
1. 听力测试:这是一个基本的检查,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听力下降的迹象。
2. 自描听力曲线和音衰变实验:虽然这两项检查在临床上不再常用,但它们的原理是利用蜗后神经病变导致的听敏度下降来进行诊断。
3. 言语测试:此测试可以测量言语识别率的下降,通常在30%左右。它有助于评估听神经的功能。
4. 声导抗测试:主要通过镫骨肌声反射来进行,能够检测到潜伏期延长、反射阈升高等异常情况。
5. ABR(听性脑干诱发电位):此测试可以观察到V波潜伏期的延长和I-V波间期的增加,提供了关于听神经功能的重要信息。
6. 耳声发射:通常情况下,这项检查结果是正常的。
7. 眼震检查:可以观察到自发性眼震的出现,帮助医生判断听神经瘤的可能性。
8. 影像学检查:CT和MRI都可以用来诊断听神经瘤,MRI的敏感性更高,能够早期发现小肿瘤。
如果你怀疑自己患有听神经瘤,首先应该进行内听道MRI和电测听检查。其他检查可以在确诊后再进行详细评估。
听神经瘤是一种相对罕见的良性肿瘤,主要发生在听神经上。由于其位置特殊,早期症状不明显,往往在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后才被发现。因此,了解如何确诊听神经瘤对于患者的早期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结合多种方法来确诊听神经瘤。以下是常用的几种方法:
以上就是听神经瘤的常用确诊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这些检查结果,医生可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听神经瘤,也称为前庭神经鞘膜瘤或听神经许旺细胞瘤,是一种常见的颅神经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它由听神经的Schwann鞘形成,多见于成年人,尤其是30-50岁的女性。早期症状包括耳聋、耳鸣和眩晕等,随着肿瘤的增大,可能会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更多严重的症状。
对于听神经瘤的诊断,神经耳科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听力检查和前庭神经功能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听神经瘤。CT和MRI扫描也可以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信息,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大小、位置和性质。
治疗听神经瘤的首选方法是手术切除,尤其是对于Ⅲ期以上的肿瘤。然而,对于一些特定情况,例如老年患者或全身状况不佳的患者,可能需要采取其他治疗策略。立体定向放疗也可以作为一种选择,特别是对于直径小于3cm的听神经瘤或手术后有残留肿瘤的患者。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需要长期与疾病斗争的人。2021年,因为听神经瘤,我做了手术。术后每年复查一次,直到最近一次复查是23年。由于时间跨度太长,23年以前的片子已经无法查看,只有报告留存。看着那张23年的电子胶片,我的心情复杂极了。它显示肿瘤复发了,或者说是残留?我开始焦虑,担心自己是否还需要再次面对手术的痛苦和不确定性。
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帮助,于是联系了在线医生。我们通过视频会议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医生告诉我,根据报告和最新的片子,肿瘤确实有复发的迹象。我们讨论了各种治疗方案,包括伽马刀治疗。医生还指出,肿瘤的位置临近脑干,这使得复发的概率增加。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研究数据支持这一点,但医生的专业判断让我感到安心。
在这次在线问诊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性和效率。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有网络连接,就能随时随地与医生进行交流。这种方式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在面对疾病时不再孤单。有了医生的指导和支持,我开始积极面对未来的治疗和康复过程。
我有耳鸣,听力也下降了,怎么办?
这是我在京东互联网医院上向医生提出的问题。我的耳鸣已经持续了好几年,开始只是夜深人静时偶尔出现的嗡嗡声和规律的敲打声,后来逐渐加重,白天也能听到。同时,我的听力也在下降,需要别人大声说话才能听清楚。这种情况让我非常焦虑和困扰。
医生问了我一些问题,包括耳鸣的性质、持续时间、是否伴有耳闷等症状。通过对话,我了解到我的情况可能是神经性耳鸣,需要进行听力学检查来确定具体原因。医生建议我先去医院做检查,并开了一些药物,包括金纳多、甲钴胺、敏时朗和西比灵,希望能缓解我的症状。
我回忆起去年去三甲医院做CT检查的经历,结果显示一切正常,但我的耳鸣和听力下降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医生告诉我,CT检查可以排除听神经瘤等器质性疾病,但对于神经性耳鸣等问题,可能需要更深入的检查和治疗。
我开始担心自己的病情是否能够治愈,医生安慰我说,如果发现的早,治疗效果会更好。但由于我的病情已经持续了好几年,效果可能不太理想。医生建议我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休息习惯,这对我的康复非常重要。
我决定按照医生的建议去做,希望能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我也想提醒大家,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能互相支持和鼓励,一起走出困境。
听神经瘤是一种常见的桥小脑角良性肿瘤,占颅内肿瘤的8-10%。手术是唯一可以根治肿瘤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学、显微神经外科以及颅神经监测技术的发展,听神经瘤手术不仅可以提高切除率延长生命,还更加注重颅神经功能的保存和术后生活质量的维持,尤其是对于面神经的保护。
面神经的运动纤维起始于脑桥下网状结构深部的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纤维从核出发后向背内侧行走,向上弯绕外展神经核,形成菱形窝的面丘,随后向前、下、外侧延伸,于脑桥和延髓交界的外侧部穿出脑桥,在桥小脑角处位于听、展神经之间,与听神经一起进入内听道,在内听道底部与听神经分道进入面神经管,于该管以前外-后外下方的迂曲径道出茎乳孔。由于与面神经位置紧邻,起源于前庭神经的听神经瘤常与面神经粘连、压迫使面神经变薄、移位,使得外科医生在术中辨认保护面神经变得困难,造成面神经损伤,甚至断裂。
面神经功能的评价通常采用国际上公认的House-Brackmann分级。术中面神经功能监测与保护非常重要,通过神经电生理和显微颅神经监测技术,整个听神经瘤手术中均可在面神经监测下进行。手术开始前将面神经肌电图记录针电极置于眼轮匝肌及口轮匝肌上,接地电极置于胸骨上凹,刺激电极置于锁骨上。术中确定面神经位置,当分离肿瘤囊壁牵拉面神经时,持续监测的肌电图可表现为单发或连续收缩的波形,待全部摘除肿瘤后刺激脑干段面神经,在不使用肌松药的前提下,引出面神经动作电位的最小毫安(mA)数即为面神经的刺激阈值。大量临床研究证明,面神经监护在术中的应用能提高手术面神经的解剖和功能保留率,且术中面神经刺激阈<0.1mA的患者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较好,超过3mA者术后面神经功能较难自行恢复。
对于听神经瘤患者的面神经功能重建,除了术中面神经监护和外科医生的手术技巧之外,影响术后面神经功能的因素还有肿瘤的大小、类型、曾经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等。一般而言,肿瘤越大对面神经压迫越严重,对于术后面神经功能的保存越困难。囊性听神经瘤在切除时损伤面神经的比例远高于实性肿瘤,术后面神经HB评分也明显较低。对于先接受伽马刀的患者再行手术治疗会造成面神经与听神经肿瘤粘连,暴露分离困难,术后面神经功能差。小肿瘤且术前面神经功能较好的患者,采用迷路径路和乙状窦后径路对面神经功能保留优于颅中窝径路。对于大型肿瘤,不宜采取颅中窝进路,迷路进路能早期定位面神经近心端和选心端,面神经功能预后要优于乙状窦后进路,但更重要的是术者的手术进路和手术技术的熟练掌握。
对于术中面神经离断的患者可一期进行面-副神经吻合、面-舌下神经吻合或神经桥接对面神经进行重建,其效果在术后半年可达到HBⅢ-Ⅳ级水平。对于虽然术中面神经保存完整,但由于长期压迫缺血,术后较长时间面神经功能仍然达不到Ⅳ级以上的患者可考虑面肌训练、面部理疗等方法来改善面神经功能。
听神经瘤,也被称为前庭神经鞘瘤,是一种良性肿瘤,通常生长缓慢并起源于听神经。最常见的症状包括单侧听力下降或丧失、眩晕、耳鸣、失衡、头痛以及三叉神经或面神经相关症状。没有病理组织的情况下,增强磁共振成像(MRI)可以用于诊断。
在20世纪早期,手术切除是治疗听神经瘤的主要手段。然而,随着MRI的普及,听神经瘤的检出率提高,甚至发现了很多无症状的听神经瘤。因此,需要寻求侵入性较小的治疗策略。在过去的五十年里,听神经瘤的治疗已经从单一的显微外科手术发展到更多的策略,包括观察随访定期复查磁共振、放射外科治疗和大肿瘤的次全切除。这反映了一种基于肿瘤特征、患者因素、对疾病自然史的理解以及维持生活质量优先于根治性肿瘤切除的理念。
1969年,Leksell和Noren将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作为外科治疗的一种潜在替代治疗手段。90年代后放射外科的发展和2000年后根托夫大学医院观察策略的提出改变了疾病的治疗模式。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来指导听神经瘤患者的治疗。
美国听神经瘤协会(ANA)调查了1970年到2019年1月接受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的数据共入选876例患者,220例采取观察等待(25%),454例接受显微外科手术(52%),193例接受放射外科治疗(22%)。该研究描述了近几十年来散发性听神经瘤现有三种治疗模式外科手术、放射外科和等待观察的演变趋势。从1970年到2000年,85%以上的散发性听神经瘤患者接受了显微外科切除术,从1990年开始显微外科手术率每年下降2%,2010年后的十年中,手术切除比例显著下降至44%。采取观察等待策略的患者比例从20世纪90年代的7%上升到2000年后的14%,到2010年后的33%。接受放射外科治疗的比例90年代为7%,之后明显上升,2010年后的十年中为28%。为了保留功能,手术策略渐渐趋于保守,直径>2cm肿瘤的次全切除率从2000的34%上升到2010后的60%,这一比例比过去几十年有了显著增加。
中小型听神经瘤(<3cm)的管理仍然存在争议。治疗方法包括动态观察等待、手术或放射外科治疗。对于大于3厘米的肿瘤,不应采取观察策略。大多数研究支持进行手术治疗。导致脑干受压或占位效应的大体积肿瘤需要积极干预。如果可能的话,建议对有明显占位效应的听神经瘤进行手术。对患者进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次全切除术,之后再对残留肿瘤进行放射外科治疗可以提高面神经功能保留率。
总结来说,听神经瘤的治疗目的已经发生了转变,转向以保留生活质量为中心的小肿瘤治疗。治疗模式日趋复杂,包括观察、放射外科和手术。听神经瘤的诊治需要一个密切合作的治疗团队,对患者进行充分评估,追求最佳治疗及效果获益比,最终决定合理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