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造瘘手术以改善排便功能。然而,这种手术会给患者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因此家庭护理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有助于大肠癌患者管理造口和饮食的家庭护理方法。
1. 排便管理
患者应学习人工肛门的自我护理方法,并逐步掌握排便规律。建议穿着宽松、舒适的裤子,避免压迫造口部位。同时,定期观察造口的颜色、大小以及排泄物的性状,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2. 饮食调整
合理的饮食对于大肠癌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应选择易消化、富含纤维的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蛋类等食物,避免辛辣、腌制、油炸或难以消化的食品。定时、均衡的饮食有助于患者恢复体力,保持健康的体重。建议患者记录自己的饮食情况,以便鉴别不适合自己的食物。
通过以上方法,患者可以更好地管理造口和饮食,提高生活质量,并促进康复过程。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年龄的增长,50岁以上的中年人群更容易患上大肠癌。这种疾病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导致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因此,肠镜检查对于及时发现大肠癌至关重要。
据研究表明,至少80%-95%的大肠癌是从肠息肉发展而来的。肠息肉是一种在肠黏膜表面上隆起的病变,通俗来说就是长在肠管内面的“肉疙瘩”。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息肉可能会慢慢长大并发生癌变。幸运的是,结肠镜可以在无症状时发现并切除这些息肉,有效地阻止了癌变的发生。
然而,根据2015年中国癌症统计报告,50岁以上人群接受肠镜检查的比例仍然不足15%。这表明我们需要更多地宣传和推广肠镜检查的重要性,鼓励中年人群定期进行检查,及早发现和治疗大肠癌,保护自己的健康。
在大肠癌手术前,灌肠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准备步骤。这主要是因为大肠癌本身就可能导致肠道内的压力增加,而灌肠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情况,甚至可能引起肠壁破裂或穿孔的风险。
此外,大肠癌患者的肠道可能已经存在炎症、溃疡或其他损伤,灌肠可能会刺激这些部位,导致感染或出血的风险增加。
相反,医生通常会建议患者在手术前采取其他准备措施,例如饮食调整、肠道清洁等,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者的安全。
大肠癌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它的发病率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并且在恶性肿瘤中占据了死亡率的第3~6位。由于早期诊断仍然具有挑战性,手术后五年存活率也相对较低,因此大肠癌对人民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大肠癌,以下是一些重要的防治措施:
体针:取大肠俞、关元、天枢、上巨虚、下虚,留针20分钟。隔日1次。尚可取百会、中极、关元俞、积聚痞块穴。如腹痛腹胀加用足三里、脾俞、鬼信穴;大便秘取天枢、足三里、脐中四边穴。耳针:取大肠、小肠、腹点、交感、皮质下、埋针或王不留行籽穴位贴压。
首先要注意忌食烟、酒与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花椒、辣椒、生葱、韭菜等,平素饮食宜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若大便偏稀者,主用细粮和苡米多食含纤维素少的蔬菜及酸涩的水果如黄瓜、包心菜、石榴、乌梅等;大便偏干者,主用粗粮加核桃仁、麻仁、多食含纤维素多的蔬菜和水果如芹菜、香蕉;手术后及放、化疗时,多食橘子、柑子、柠檬、山楂、罗汉果、元鱼、蜂蜜、蜂王浆等食品。其次要保持心情舒畅,因为不良的情绪常常会导致癌症的发生,平素情绪宜稳定,既使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既使是精神上的打击,也要想开些,且不可忧愁、悲观、失望、闷闷不乐,而要超脱,积极向上。
一项美国研究从2000年到2012年的全国内镜数据库中收集了65892例40-49岁患者的结肠镜检查数据,结果显示便血患者中较大的息肉(>9mm)或肿瘤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这提醒我们,如果出现大便带血,尤其是呈鲜红色并附于大便表面的情况,应警惕可能的痔疮、肛裂、巨大息肉或直肠癌等问题。
肠癌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因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是早期诊断的关键。以下六种情况值得关注:1. 便血;2. 黏液便和脓血便;3. 排便习惯改变;4. 腹泻或便秘交替;5. 中下腹痛和腹胀;6. 贫血与消瘦。若出现以上症状,应及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大肠癌以及癌前病变的最有效和首选的手段。
我还记得那天,手术后的我躺在病床上,心中充满了恐惧和无助。胃癌,这个词就像一把利剑,刺穿了我的心脏。我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去找谁,做什么。就在这时,一个年轻的医生走进了我的病房,他是我的主治医生,也是我的救星。
他告诉我,术后需要进行化疗,以防癌细胞复发。我问他,化疗会很痛苦吗?他笑着说,会有一些副作用,但我们会尽力减轻它们。然后他建议我找肿瘤内科的医生进行后续治疗,因为他们更专业。
我感激他的建议,但我还是有些犹豫。毕竟,手术已经让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我不想再去其他科室了。于是,我问他,能不能在原来的医院继续化疗?他说可以,只要有床位就行。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了化疗。虽然有时候会感到疲惫和恶心,但我知道这是为了我的健康。同时,我也开始尝试一些辅助治疗方法,比如热疗,希望能缓解化疗的副作用。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真的很难熬。但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医生,他不仅给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给了我很多鼓励和支持。如果没有他,我可能无法走出那段黑暗的时期。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有约37.6万例新发大肠癌病例,19.1万人死于大肠癌。这个数字相当于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面对如此高发的疾病,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
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推广肠镜筛查,发现可能恶变的结肠息肉,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多长在大肠上。它们是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平坦的,但如果局部受到损伤或刺激,消化道粘膜可能会过度增生,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这些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肉眼下可以大致判断其良恶性,但最准确的诊断还是活检后显微镜下分析(病理诊断)。
大肠息肉对健康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可能出现癌变、发生率不低、长了不知道。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如果有以下四项高危因素,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50岁以上、体重超标、吸烟、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另外大肠息肉会让我们担忧,是因为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不通过专门大肠的钡剂造影或肠镜检查,几乎是难以发现的。因此有计划的筛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肠镜筛查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曾经大肠癌高发的美国,推荐5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定期检查肠镜,坚持了十几年,带来效果惊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女性为0.6‰,当时美国肠镜普查覆盖率只有21%。2017年,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接受结肠镜普查的概率已经达到65%左右,男性发病率下降了40%,女性下降一半(男性0.6‰和女性0.27‰)。这必须归功于肠镜筛查。因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肠息肉,在检查后医生会把它们切除并送检,这相当于切断了大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大肠癌的发病率自然就降低了。肠镜筛查的另一个好处,是死亡率也会跟着降低。因为肠镜普及了,大肠癌不再像过去那样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大肠癌在中早期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
肠镜检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已经相当方便,绝大多数人可耐受并完成检查。然而,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成功的一半。为了做好肠道准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两三天不吃多渣食物,检查前1–2天禁食红色或多籽食物,检查前一天,午餐、晚餐吃少渣半流质食物,假如是上午检查,检查当天早晨禁食,在内镜检查前4–6小时,服用泻药,拉至清水无渣为宜;如果是下午检查中午仍需禁食,没有糖尿病的朋友可喝糖水防止低血糖。麻醉下肠镜则应按照麻醉师的要求,严格禁食、禁水。
最后,我们在此倡议: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接收肠镜检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而50岁以后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若年过50的您从未做过肠镜检查,建议您下次体检时务必加上这一项。至于每年的例行体检,可以先查简单的大便隐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预防大肠癌需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以下是五种有效的方法来远离大肠癌。
1. 锻炼
长时间的久坐生活方式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大肠癌的发病率。研究表明,运动可以使结肠癌的发病率降低24%。建议每天至少进行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跳舞、游泳等。
2. 减肥
肥胖与大肠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通过适当的锻炼和健康饮食来减肥,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的发生。BMI(体重指数)是衡量肥胖的指标,BMI大于或等于28被认为是肥胖。
3. 健康饮食
健康的饮食习惯对预防大肠癌至关重要。建议每天摄入至少半斤的新鲜蔬菜和水果,选择全谷物作为主食,适量摄入蛋类、坚果类和酸奶,减少红肉的摄入量。避免加工肉制品的摄入,因为它们可能增加大肠癌的风险。
4. 戒烟戒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大肠癌的发病率。因此,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建议每周红肉的摄入量不超过500克,并尽量少吃加工的肉类制品。
5. 合理使用药物和坚持健康体检
维生素D3和阿司匹林等药物已被证明可以预防大肠癌的发生。然而,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药物。同时,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包括自我检查和大便观察,必要时进行结肠镜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大肠癌,提高治疗成功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变化,人们的饮食逐渐转向高蛋白、高热量、高脂肪、低纤维模式,导致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国家癌症中心2017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大肠癌的发病人数较10年前增长了1倍多,成为中国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三高的疾病,仅次于肺癌和胃癌。特别是在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白领人群中,大肠癌的发病率上升尤为明显,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从年龄分布来看,40-45岁以后发病率急剧上升,在75-80岁达到高峰。然而,80%的大肠癌患者在诊断时已是中晚期,治愈率仅为5%—40%。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大肠癌的五年生存率可高达90%。
大肠癌早期筛查的意义在于,85%以上的大肠癌都由大肠息肉转变而来。通过早期发现并处理息肉,可以预防85%以上的大肠癌。早期大肠癌和大肠息肉往往没有症状,但可以通过筛检发现。及早发现并治疗大肠癌可以大大提高治疗效果,甚至有可能达到临床治愈。因此,进行大肠癌筛查对于预防和治疗大肠癌至关重要。
大肠癌的预防因人而异。一般人群在50岁以上建议进行筛查,检查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隐血、粪便DNA检测和肠镜。高危人群包括既往有大肠癌和大肠息肉或腺瘤病史、一级亲属有大肠癌病史、遗传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等。这些人群需要更加密切的随访和筛查。筛查方法有大便隐血检查、粪便DNA检测和肠镜检查等。对于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建议进行基因检测并密切随访。
在一次手术中,患者提到早已发现便血,但因工作忙碌和家庭事务而拖延了半年才就医。麻醉师指出医生和患者对待症状的不同态度,强调了对身体信号的重视。
回想半年前,笔者也曾发现大便颜色异常,立即联想到可能的健康问题,尽管没有其他症状。经过大便常规和潜血检查,结果正常,然而考虑到年龄因素,仍然需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肠镜体检是50岁以上人士的常规项目,能够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有效预防大肠癌。定期体检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健康,也能减轻国家的医疗负担,促进社会的整体福祉。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身体信号,定期进行体检,及早发现和治疗健康问题。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幸福生活。
近年来,全球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尤其是与生活方式和激素密切相关的肿瘤如肺癌、大肠癌、乳腺癌和前列腺癌等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根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肿瘤将成为人类的首要死因。恶性肿瘤的难以控制,部分原因在于目前癌变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的、针对性的防治措施的能力。
癌变机制的主流理论是以体细胞突变、克隆演进为基础的多阶段癌变学说。然而,近10多年来,肿瘤表遗传学、肿瘤干细胞理论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推动了对癌变机制的深入理解。根据新的事实,许多作者对体细胞突变理论提出了质疑;同时,体细胞突变理论本身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肿瘤病理发生过程的理解,并提出了重新调整对致癌因子分类的建议。
癌变是一个复杂的多阶段过程,包括肿瘤的启动或起始、促进、恶性转变和演进四个阶段。每个新阶段的启动都需要附加的遗传学或表遗传学改变,使得启动细胞具有了癌变倾向。癌变过程的多阶段性反映了在正常组织与高度恶性组织之间,存在处于不同恶性状态、具有特定表型的各个中间过渡阶段。癌变过程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癌变过程中存在多种可替代的遗传学途径,最终形成高度恶性的肿瘤。例如,大肠癌的发生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遗传学途径:CIN、MSI和CIN-MSI。
体细胞突变理论的形成是基于多方面的证据支持,包括肿瘤是单细胞克隆起源、肿瘤细胞存在大量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家族或遗传性癌综合征多为肿瘤抑制基因种系突变所引起等。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表遗传学异常同样可以引起基因组不稳定性,并可能是癌变过程之前的早期事件。单倍体不足与“两次击中”理论也为我们理解肿瘤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的视角。近年来,癌基因成瘾性的研究受到关注,表明某些特定的肿瘤细胞需要很高活性的癌基因才能存活,这为研究和制定新的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