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属于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尤其在我国城市地区女性中,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且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甲状腺癌可分为四种主要类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甲状腺髓样癌(MTC)和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其中,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DTC),其生物学行为相对温和,预后较好。相反,ATC的恶性程度极高,中位生存时间仅7~10个月。MTC的预后介于两者之间。
对于高危人群,应进行定期监测和筛查。这些高危人群包括:童年期有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有全身放射治疗史;有DTC、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和加德纳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甲状腺癌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逐渐增大,质地硬,边界不清。其他症状可能包括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的霍纳综合征(Horner syndrome),以及侵犯颈丛引起的耳、枕、肩等处疼痛等。髓样癌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心悸、面色潮红等症状。
在进行甲状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时,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细胞病理诊断等多种方法都非常重要。其中,超声检查是甲状腺最常用且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高分辨率地显示甲状腺内直径>2 mm的微小结节,并评估其良恶性。同时,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自身抗体及肿瘤标志物检查也对甲状腺癌的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在甲状腺癌的治疗中,根据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和是否有转移等因素,医生可能会选择手术、放射性碘治疗、靶向治疗或化疗等不同的治疗方法。对于未分化癌和髓样癌等恶性程度较高的类型,可能需要更积极的治疗策略。
总之,甲状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通过定期的监测和筛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甲状腺癌,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甲状腺结节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碘充足地区触诊患病率女性为5%,男性为1%。而尸检病理学显示,成人可触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为4-8%,甚至高达50%。美国的研究结果表明,应用高清晰度超声,在随机选择的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高达19~67%,尤其在女性和老年人群中更为多见。甲状腺癌在甲状腺结节中的比例约占5%,但近年来有增多趋势。
甲状腺结节的病因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良性甲状腺结节包括增生性甲状腺肿、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甲状腺腺瘤、甲状腺囊肿、局灶性甲状腺炎等;而恶性甲状腺结节则包括分化型甲状腺癌、未分化甲状腺癌和髓样癌,甲状腺转移癌极为罕见。
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评估需要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通过详细完整的病史采集和认真仔细的甲状腺及邻近淋巴结物理检查来评估结节的性质。实验室评估主要包括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测定、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测定和血清降钙素测定。辅助检查评估则包括甲状腺核素扫描检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甲状腺细针抽吸细胞学检查(FNAC)是目前最准确、最经济的方法,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有90%的符合率。
对于甲状腺多发性结节,恶性危险与孤立结节相同。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结节,特别是有囊样变者,FNAC标本取材总不满意时,可能需要手术。甲状腺癌的处理主要是行甲状腺全切或近全切,术后给予放射碘去除残余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
甲状腺癌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文献回顾,我们将其危险因素整理为以下五个方面:家族史、放射线辐射、碘摄入、肥胖及代谢性疾病和其他因素。
约5%的甲状腺癌患者有同种类型甲状腺癌家族史。家族性非髓性甲状腺癌最常见,约占所有乳头状癌发病的6.2%~10.5%。此外,某些基因缺陷者也可能患上甲状腺癌,例如乳头状癌可见于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多发性内分泌腺瘤2型及其亚型Gardner综合征患者。
放射线辐射是目前唯一确定的致甲状腺癌危险因素。儿童期接触诊断性放射线检查与成年后甲状腺癌发病、既往头颈部放射性接触史与甲状腺癌的发病均存在关联。
碘过量与不足均有可能导致甲状腺癌的高发。过量的碘摄入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增长有关,碘缺乏可能与甲状腺滤泡性癌的高发有关。然而,强化食品中的碘摄入与甲状腺癌发生未发现统计学上的关联。
肥胖及代谢性疾病也与甲状腺癌的发病存在关联。研究表明,儿童期BMI与成年后甲状腺癌的发病存在相关性。肢端肥大症患者中,甲状腺结节以及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与对照组相比均增高。肥胖者或代谢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抵抗或高胰岛素血症能够诱导甲状腺癌的发生。
其他因素如饮食因素也可能与甲状腺癌的发生有关。烟熏及腌制海产品、油脂、奶酪、淀粉等的过多摄入均可能增加甲状腺癌的发生风险,但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关于女性生殖因素与甲状腺癌相关性的研究未发现较一致的结论。
我妈心率不齐,医生说要装心脏起搏器,真的有必要吗?
那天,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客厅,照亮了我妈的脸庞。她的眼神中透着一丝不安,手里紧握着一张检查报告单。我知道,这不是一份普通的报告单。
“医生说我心率不齐,需要装心脏起搏器。”她轻声说,声音中带着一丝颤抖。我能感受到她的恐惧和无助。去年九月份,她因为甲状腺癌做过手术,现在还在服药治疗。这个消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
我决定带她去京东互联网医院咨询一下。我们找到了一个专家,通过视频连线进行了详细的交流。医生问了很多问题,包括她是否有晕觉、是否晕倒过等等。最后,医生给出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结论:“没有做起搏器的指征。”
我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医生继续解释说:“窦性的心动过缓,如果没有明显的症状,完全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改善。”他建议她不要熬夜,多喝水,转移注意力,同家人聊聊天,会好转的!
我妈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笑容。我们都松了一口气。医生还提醒她,虽然更年期已经一年多了,但这与心率不齐没有直接关系。他的话让我们更放心了。
离开京东互联网医院后,我妈的步伐轻快了许多。我们决定一起去公园散步,享受这美好的阳光。看着她笑容满面,我知道,这次经历让我们更加珍惜彼此,也更加重视健康。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你们也能及时就医,不要因为恐惧而耽误了治疗。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对碘盐与甲状腺癌的关系存在误解。有人认为碘盐是甲状腺癌的罪魁祸首,但实际上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事实上,高碘饮食地区的人群,甲状腺癌的患病率反而更低。
根据中国医科大学内分泌研究所所长滕卫平教授的研究,全民加碘20年后并没有增加我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包括临床甲亢、临床甲减、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相反,碘超足量和碘过量是甲状腺结节的保护因素。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放心食用碘盐,包括曾经被认为与碘摄入有关的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
然而,碘缺乏的危害远超碘过量的危害。缺碘与甲状腺癌中的未分化癌有一定的关系,特别是未分化癌和髓样癌这两类癌症在甲状腺癌中所占比例很少,但治疗效果都很差!此外,孕妇缺碘还会影响胎儿智力发育,造成智力低下,出现呆小症。
因此,科学吃碘非常重要。甲状腺全切除患者可以随便吃;甲状腺半切除患者应避免过量食用含碘量高的食物,如紫菜、海带、海白菜、虾皮等。总的来说,饮食不挑食,不过量,多样化对于任何人都适用,对于甲状腺疾病患者也是如此。
甲状腺疾病在沿海地区尤其高发,近年来呈现逐步增长趋势。特别是甲状腺癌的发病率正在上升。许多患者需要在饮食中注意碘的摄入量,因为不同疾病的碘需求不同。碘不足或过量都可能引起健康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碘对人体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婴幼儿时期碘缺乏可能导致呆小症,而成人时期碘缺乏可能出现畏寒、精神不佳、食欲不振和粘液水肿等症状。因此,合理摄入碘至关重要。
正常健康成年人每天需要约150微克的碘,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则需要约250微克。对于不同的甲状腺疾病患者,碘的摄入要求也不同。例如,甲亢病人和甲状腺癌术后、行放射碘治疗之前的病人需要无碘饮食;桥本甲状腺炎病人需要低碘饮食;而正常人群及甲功正常的甲状腺结节人群则适合适碘饮食。
碘主要来自食物和饮水。近海地区的饮用水通常含有较高的碘,而山区的饮用水则含有较少的碘。不同食物中的含碘量也差异很大。海藻、海带是高碘食物,腌制食品、海鱼、海虾和贝类的含碘量次之。但是,三文鱼、带鱼、鲅鱼和黄花鱼等海鱼的含碘量相对较低。
对于需要低碘或无碘饮食的患者,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不吃加碘盐、海藻、海带、海鲜和腌制食品;避免十字花科蔬菜(如西兰花、萝卜和卷心菜)因为它们富含硫苷,可能导致甲状腺肿;不吃豆制品(如酱油、豆奶和豆腐),但大豆油和卵磷脂可以食用;不吃蛋黄,蛋清可以食用。除非是无碘饮食的患者,其他人少量食用上述食物不会有太大影响,除非长期大量食用。
此外,甲状腺疾病的患者还需要每半年左右进行常规体检。
甲状腺癌转移灶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挑战。然而,通过一些策略,可以增加转移灶对碘131的摄取,提高治疗效果。以下是四种有效的方法:
1. 提高TSH水平:TSH在甲状腺细胞的多个环节中起着调控作用,包括摄取碘、碘的有机化、甲状腺激素合成和TG合成等。TSH升高可以促进DTC细胞对碘-131的摄取。通常情况下,病人在停用甲状腺激素后,随着甲低的加重,TSH水平会不断升高。研究表明,治疗DTC转移的病人,血清TSH水平至少应高于30mIU/L以上,才能达到较理想的疗效。对于部分病人TSH升高不明显或不能耐受甲低状态引起的反应,可以考虑使用外源性TSH(如牛TSH)来促进转移灶对碘-131的摄取。目前,基因重组的人TSH(rhTSH)已被初步应用于临床,显示出安全有效的特点。
2. 降低体内碘池:限制碘的摄入和促进碘的排出可以使DTC病灶对碘-131的摄取增加。低碘饮食可以在4天内使碘尿排出从120ug/d降至30ug/d,进而增加DTC病灶对碘-131的摄取。同时,使用利尿剂也可以促进碘的排出,例如双氢克尿塞100mg Bid,4天后就能起到作用。将低碘饮食与促排碘的方法结合使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3. 延长DTC病灶内碘-131的滞留时间:在不影响对碘-131的摄取的情况下,锂制剂可以抑制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激素和延缓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释放到血液中,从而使碘-131在甲状腺组织或DTC病灶内的滞留时间延长。研究表明,使用碳酸锂可以明显延长碘-131在DTC病灶内的有效半衰期,提高治疗效果。然而,碳酸锂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使用时应注意。
4. 维甲酸在分化型甲癌治疗中的应用:在分化型甲癌的病程进展中,约有1/3的转移病人会发生失分化。维甲酸(RA)是维生素A的生物活性代谢物,对多种肿瘤具有抑制细胞增生和诱导细胞分化的作用。临床试验结果表明,RA治疗可以使部分失分化DTC病灶再分化,恢复肿瘤细胞的摄碘能力,进而进行碘-131放疗和T4抑制治疗。RA治疗失分化DTC病灶病人的有效率为30~40%,但无法预测哪些病人对RA治疗有反应。
在甲状腺髓样癌的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可能会遇到手术后降钙素水平不能恢复正常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检查和治疗措施。首先,进行颈部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是否存在残留或复发的病灶。如果检查结果显示有可切除的病灶,建议患者前往大型三甲医院进行二次手术治疗。
如果颈部检查未发现病灶,需要进行全身筛查,包括奥曲肽显像和PET-CT等检查。只有当所有影像学检查都无法确定病灶时,才会选择密切随访观察,等待病灶明确后再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手术切除。如果手术切除不可行,可以考虑进行基因检测和靶向治疗。需要注意的是,化疗和放射治疗通常效果不佳,因此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甲状腺癌的恶性程度通常不高,尤其是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这两种最常见的类型。乳头状癌占所有甲状腺癌的60%到70%,10年存活率可达88%,多见于40岁前女性患者。滤泡状癌约占10%到15%,10年生存率在50%到90%之间,多见于40到60岁的女性。髓样癌虽然恶性程度中等,但10年生存率仍可达到70%到75%。因此,得了甲状腺癌的病人无需过度担忧,只要接受适当的治疗,就有可能达到正常的预期寿命。
热消融治疗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方法,用于治疗甲状腺结节。与传统的手术切除相比,热消融治疗具有多种优点,包括微创、恢复快、不留瘢痕等。这种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彻底消除病灶,还可以保护正常甲状腺功能,避免长期服用药物的不便和麻烦。
热消融治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热凝固治疗过程,目的是将病灶彻底灭活;第二阶段是消融区的免疫吞噬过程,目的是使消融区逐渐变小直至消失。患者通常关心的是第二阶段的结果,即消融后结节什么时候才能消失,但实际上第一阶段结节的灭活是否彻底才是关键。这个关键阶段受消融医生的技术水平影响较大,通常需要全身介入超声治疗经验的超声医师集中学习3个月才能基本掌握消融治疗的技术方法与技巧。
消融治疗后,病灶会在原来的位置上发生坏死,并逐步缩小直至消失。这个过程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别,快慢不一,受原病灶大小及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影响。大部分结节经过1年的随访均会消失,个别患者的消融坏死区域吸收极其缓慢,存在数年之久,但是没有给患者带来任何不良影响。
微波及射频都具有较强的脱水作用,微波的作用相对更强。结节经消融后水分脱失,质地变硬,因此术后摸上去反而比治疗前硬了,这是正常且必然的术后改变。消融区的超声影像表现与术前不同,回声减低且较杂乱,其内未见血流信号,因而易被没有治疗经验的超声医师或临床医师误判为恶性肿瘤,甚至建议患者再行手术切除,造成没必要的手术创伤。
术前、术后均需对患者实施甲状腺和颈部淋巴结的超声检查,抽血检查甲状腺功能指标,让患者根据临床症状评分量表的提示对自己的临床表现进行打分,对结节进行穿刺活检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上述基础资料是评价疗效和副作用的重要参数,用于客观反映治疗效果。术后随访时间节点为: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
充分的临床资料证实,热消融治疗可以完全治愈甲状腺癌的结论(不包括髓样癌和未分化癌,主要指乳头状癌和滤泡状癌,尤其是微小癌)。术后我们会对每一位甲状腺癌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及穿刺评估,一旦发现新生癌灶或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也完全可以通过消融的方法再次治疗。
诊断是治疗的前站,清晰、正确的诊断是一切医疗工作的基础,而病理诊断不仅是金标准,更是循证医学的要求!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安全、微创、便捷,已成为甲状腺、乳腺、淋巴结肿瘤术前病理诊断的常用方法。无论是粗针活检还是细针活检,只要穿刺都是有创的,都有可能造成肿瘤细胞沿着穿刺针道发生脱落、播散,但对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滤泡性癌,穿刺导致的转移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这是全球范围内大样本统计的结果。
有些甲状腺结节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大,位置深或者是与重要的大血管、气管、食管、神经等相距甚近,不适合一次性消融治疗。或者有些患者的结节虽然具备一次性消融的条件,但是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这样那样不能耐受的情况,为了安全起见,医生会适时中止治疗,如果结节还没有全部消融完,那么就会留待下一次继续消融。因此,分期消融主要是由患者的病情决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治疗的安全性。
甲状腺癌常被认为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恶性肿瘤,然而,未分化癌却是其中的“癌王”,其恶性程度极高,生存期仅有5个月左右。这种癌症的发病率虽然低,占所有甲状腺癌的1%,但一旦发现,往往已经失去了手术机会,且病人的最后阶段极其痛苦。
未分化癌的细胞非常原始,具有极强的增殖能力,导致其侵袭性极强。病理医生在判断肿瘤恶性度时,会将未分化作为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这种癌症的处理原则是争分夺秒,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疾病性质并做出决策,同时考虑姑息治疗、止痛治疗、临终关怀等问题。
研究表明,未分化癌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由分化良好的甲状腺癌逐步演变而来。分子生物学上发现,40-70%的未分化癌中有BRAF突变,而这个突变正是乳头状癌中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不同的是,未分化癌除了BRAF突变还会合并TERT或TP53基因的突变。因此,肿瘤的恶性度及突变也是逐渐累积的。
尽管未分化癌的发病率不高,但其恐怖性质不容忽视。流行病研究发现,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及B型血型与未分化癌相关。然而,B型血型和未分化癌之间的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