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肾脏疾病的复杂性决定了肾活检在诊断中的重要性。对于尿中蛋白或血尿的患者,肾活检是了解病理结果的唯一途径。肾活检的目的是为了确定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的原因,这些原因直接影响肾脏功能的恶化速度和药物治疗效果的判断。肾活检的过程和并发症也需要被了解和重视。适宜进行肾活检的人群包括24小时蛋白尿超过1克、原因不明的肾脏功能持续恶化、持续的血尿等,而禁忌人群则包括慢性肾脏病损伤的病人、出血倾向、控制不良的高血压、多囊肾等。肾活检的并发症主要有出血、血尿和感染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欢迎选择专业的肾脏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就诊。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和支持。以下是就诊的详细指南和注意事项。
初次就诊
首次就诊前,请预约初诊号。初诊完成后,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相应的检查和预约专病就诊。
复诊
预约复诊的患者,需要在就诊当天挂号。为了确保次日能正常就诊,提前一天将24小时尿液、晨尿以及血标本送检。
周末和节假日就诊
周六上午正常门诊,周日门诊停诊,不做检查、不收标本。建议路途远的患者提前两天到达就诊地。节假日门诊按国家规定放假,急诊正常开放,如有紧急情况可于急诊处理。
临床研究和生物标本留取
临床研究/队列研究生物标本留取可与临床标本采集同时进行。连续留取2次尿蛋白定量的患者需在常规标本留取后继续留1次24小时尿液并送检。
安全提示
外出就诊期间,请注意人身和财物安全,勿轻信社会人员介绍去他处就医,避免上当受骗、耽误病情治疗。在身体状况尚未良好恢复前,请家属陪同患者就诊。
检验结果查询
目前,实验室检验结果可通过手机查询。实名注册登录并与就诊ID号关联,即可查询到已发布的检验报告。
祝您就诊顺利、早日康复!
肾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结构异常,可以在成年人和儿童中发现。这种病变可以由遗传或非遗传因素引起,通常是单纯性肾囊肿,但也可能是复发性肾囊肿,后者与恶性风险增加有关。肾囊肿的大小和数量各异,可能只在一个肾脏出现,也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肾脏中。
肾囊肿是否是肿瘤取决于其类型和特点。通过CT检查,肾囊肿通常被分为5个级别。I级和II级的单纯性肾囊肿通常是良性的,通常不需要治疗,只需定期复查即可。然而,如果囊肿增大并压迫周围组织,引起尿路梗阻,就需要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例如超声引导下肾囊肿穿刺抽液并注射硬化剂,或者腹腔镜下肾囊肿开窗引流术。
对于IIF级的复杂性肾囊肿,需要密切监测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性。III级复杂性肾囊肿中有40%-60%可能是恶性的,处理方法包括定期影像学检查、穿刺活检或肾部分切除术。IV级复杂性肾囊肿的恶性率为85%-100%,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选择肾部分切除术或肾根治性切除术。
如果在体检中发现肾囊肿,应该通过超声和CT检查结果,综合评估肾囊肿的类型,准确判断其分级,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密切随访、穿刺活检或手术治疗。
我从未想过,自己也会成为那个坐在医生面前,忐忑不安的人。直到那天,我的尿酸和肌酐检查结果出来了,才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健康的悬崖边缘。
那是一个普通的周末,我在家中悠闲地翻看着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消息:“尊敬的PLUS会员,您好,我是京东全职医师,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您有什么医学问题需要咨询?”
我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点击进入。毕竟,最近我总是感觉身体不太对劲,尿频、腰酸背痛,甚至有时候还会出现头晕的症状。这些都让我开始担心自己的健康状况。
“医生,你好,你看这个我是需要进一步检查还是吃药?”我小心翼翼地问道,心中充满了不安。医生温和地回应:“第一次查出来吗?”
“尿酸不是,尿酸以前五百多,降了100了。”我如实回答,希望医生能给我一个明确的答案。医生继续追问:“肌酐好像是第一次?”
我点了点头,心中开始涌起一股恐惧的感觉。医生又问:“是服药了吗?”
“嗯,吃过一些中药。”我坦白地承认,希望医生能理解我的处境。医生继续询问:“既往有肾病,高血压,通风/糖尿病等病史吗?”
我摇了摇头,表示没有。医生建议我查一下尿常规,看看有没有尿蛋白。听到这里,我不禁感到一丝恐慌。尿蛋白?这不是肾脏有问题的表现吗?
“那我改天去查。”我小声地说道,心中已经开始打鼓了。医生安慰我说:“好的,尿酸注意饮食,定期复查。肌酐过高是不是不能喝蛋白粉?”
我点了点头,表示知道。医生继续说:“控制蛋白,可以优质蛋白,瘦肉,鸡蛋白。不要吃植物蛋白,豆制品。”
我认真地记下了医生的建议,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医生最后提醒我:“痛风注意饮食,高尿酸注意饮食。尿酸定期复查,有肥胖或超重则需减重。”
我感激地向医生道谢,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敬畏。从此以后,我开始认真对待自己的健康,每天都在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希望能够早日恢复健康。
想问问大家有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啊?如果有,希望我们都能及时就医,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后悔莫及。健康没有小事,平日里大家也要多注意身体,出现不适要及时就医,不方便的话就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真的方便!
慢性肾脏病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疾病,为了防止尿毒症的发生,除了积极的药物治疗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非常重要。坏习惯可能加速尿毒症的到来,而好习惯则可以延缓尿毒症的发生,甚至终身不与尿毒症“相遇”。今天,我们总结了20个可以帮助降低尿毒症风险的好习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 在烹饪时,尽量减少盐和油的使用。
2. 不吸烟,包括二手、三手烟。
3. 限制酒精摄入,不酗酒。
4. 避免熬夜,每晚保持7-8小时的睡眠。
5. 每天进行适度的运动,不要整天躺在床上养病。
6. 不轻易相信偏方、秘方。
7. 保持个人卫生,注意保暖,了解预防感染的重要性。
8. 遵循医生的建议,不滥用药物,不私自调整药物剂量。
9. 如果身体出现不适,及时与医生联系,不要硬撑。
10. 不喝碳酸饮料和其他不健康的饮料。
11. 避免食用加工肉类,如火腿、熏肉、咸鱼等。
12.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13. 不吃零食。
14. 北方地区的肾脏病患者出门时应佩戴口罩,以防止雾霾对健康的影响。
15. 不要憋尿。
16. 自己购买血压计,每天监测血压变化(血压应保持在130/80mmHg以下)。
17. 不要轻信那些声称可以彻底治愈、治本、断根儿的骗术。
18. 在症状消失、指标恢复正常后,不要立即停药,而是按照医生的建议规范用药。
19. 不要盲目自信,认为自己已经很了解自己的病情,可以自行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好的建议。
20. 与肾脏病专家保持密切联系。
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使不能百分百成功,也会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做任何准备,那么失败是必然的。如果你能遵循这20条好习惯,那么你患尿毒症的风险就会降低。如果你全部遵循,虽然不能完全避免尿毒症,但你肯定会比其他同样病情的人预后要好一些。
尿液是人体新陈代谢的产物,通过泌尿系统和尿路排出体外。尿常规检查是三大常规检查之一,能够提供大量关于身体健康的信息,不仅反映泌尿系统的问题,还可以间接反映全身各系统的代谢情况。
在进行尿常规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留取尿液标本时应取中段尿液,避免污染;其次,清晨第一次尿标本是最理想的,因为它较为浓缩和偏酸性,且无饮食干扰;再者,女性在月经期间的尿检结果可能不准确,需要避开;最后,留取尿常规前一天应当避免同房、剧烈运动等,前一天晚上8点后避免大量进食、饮水。
尿常规报告单中各个项目的意义也需要了解。例如,尿比重减低可能是慢性肾盂肾炎、尿崩症、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多尿期等的表现;而尿比重增高可能是高热脱水、急性肾小球肾炎、心功能不全的结果。亚硝酸盐阳性可能提示有泌尿道结石或感染的可能;尿蛋白增多并持续出现多见于肾脏疾病;尿酮体阳性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非糖尿性疾病等的表现;尿胆红素阳性常见于肝实质或阻塞性黄疸病;尿胆原增多可能是病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心力衰竭、肠梗阻、内出血、便秘等病症的表现;尿葡萄糖阳性可能是生理性糖尿或病理性糖尿;白细胞酯酶阳性说明所检测的标本中有白细胞存在,也就是中性粒细胞,表示有炎症存在;尿红细胞的检查可以帮助诊断泌尿系统炎症、感染、结石、肿瘤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时可能是泌尿系统炎症存在的表现;尿管型的出现可能是肾脏实质性损害的标志;尿细菌和尿酵母菌的存在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尿结晶的种类和数量可以反映不同的健康问题。
玉米须,作为中医最早的药物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提到的“禾本科”的花蕊,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这种黄白色或褐色的天然草药在我国华北、华东、西北、东北各地均有出产,备受推崇。
据《现代实用中药》等多家中药学著作记载,玉米须具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特别适用于肾脏病、浮肿性疾病、糖尿病等症状。同时,它还是一种最佳的“利胆剂”,能够促进胆汁分泌,缓解胆汁中沉积物的形成,并降低其粘稠性、比重和胆红素含量,对胆囊炎、胆石、肝炎性黄疸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玉米须还被广泛用于急性、慢性膀胱炎及尿道炎的治疗,具有明显的利尿和强心作用。研究表明,玉米须含有维生素K、谷固醇等成分,能够降低血压、增加血液凝固酶原的含量并加速血液凝固。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玉米须被认为具有利湿清热、消肿退黄、利尿等功效。它的利尿作用与茯苓、泽泻、猪苓、通草、车前子等药物相当,但不会伤害肾气,因此在中药利尿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玉米须属于五谷,故其还具备调中健胃的功效。
多年来,玉米须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肝胆疾病、湿热黄疸、胆结石、胆绞痛、急慢性肝炎、糖尿病,以及肾脏、尿路疾病的治疗中。无论是配入汤方还是单味使用,玉米须都能发挥出良好的疗效。对于高血压病患者,日常饮用玉米须煎汤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是两种常见的健康问题,它们可以是潜在疾病的早期警告信号。血尿是指尿液中出现血液,可能是微量的,肉眼不可见,也可能是大量的,肉眼可见。蛋白尿则是指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出正常范围。这些症状并不总是伴随着疼痛或其他明显的不适,因此被称为“无症状”。
血尿和蛋白尿可能是多种疾病的征兆,包括肾脏疾病、泌尿系统感染、结石、肿瘤等。虽然它们本身不是疾病,但它们可以提示身体存在某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诊断。
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无症状血尿或蛋白尿,应该立即寻求专业医疗帮助。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尿液分析、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确定具体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总之,无症状血尿和蛋白尿是身体发出的警告信号,不能忽视。通过及时的检查和治疗,可以有效地管理和控制潜在的健康问题。
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会影响皮肤、关节和内部器官。其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疲劳、发热、皮疹、关节疼痛和肿胀等。对于这种疾病的诊断,医生通常会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实验室测试和影像学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帮助控制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高血压患者中,约有10%的病例源于肾脏疾病。肾脏病引起的继发性高血压在所有继发性高血压中占据首位。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中,80%~90%会伴随高血压。肾小球肾炎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介于23%~61%之间。国内研究显示,在309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103例(占33.3%)有高血压。这一数据反映出肾脏与高血压之间的密切联系。
多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肾脏疾病引起高血压的确切机制,但至今仍未完全阐明。肾脏调节血压的因素非常复杂。肾素活性增高在早期肾血管性高血压和部分肾实质性高血压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研究者们更关注肾脏排钠功能障碍导致的钠、水潴留和容量扩张引起的高血压。随着对肾脏产生的降压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的深入研究,我们对肾性高血压的认识将不断加深。
正常情况下,肾脏根据机体钠平衡状态,通过改变肾血流量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或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来维持水钠平衡。因此,在肾功能正常时,水、钠引起的容量改变并不会导致高血压。这时,血压的调节主要依赖于肾-体液反馈,特别是压力利钠机制(肾功能曲线)。当肾排钠功能正常时,动脉压保持稳定。然而,如果肾排钠功能受损,就需要增加动脉压以恢复肾的排钠功能,从而保持钠和水的出入平衡。
在急性肾实质疾病中,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钠潴留,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引起高血压;同时也抑制了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活性。慢性肾实质性疾病由于肾实质(肾单位)的减少,肾功能进行性减退,排钠能力下降,体内总的可交换钠增加,导致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引起高血压。随着肾功能恶化,高血压的发生率逐渐增加。慢性肾功能不全高血压患者在接受限盐或利尿治疗后,可交换钠、血容量、细胞外液容量和血压均会降低。这一结果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在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和高血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表明钠潴留和细胞外液扩张在产生高血压中的重要作用。
部分肾脏实质性疾病患者,其病变广泛且伴有血管病变导致肾缺血;肾血管病变早期已有肾缺血因而使肾素分泌增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引起“肾素依赖型”高血压。这种高血压在肾性高血压中发生率小于10%。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具有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引起血压升高,包括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引起血管收缩、增加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和减少其摄取、使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和血管紧张素Ⅱ的反应性增强并增加心搏出量、直接作用在肾小管增加钠的重吸收、刺激醛固酮的合成增加其在血浆中的含量并增强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刺激加压素释放并增强钠欲引起口渴。这些因素通过增加周围血管阻力或潴钠、容量扩张、加强心肌收缩、增加心搏出量引起血压增高。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引起的高血压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可以获得满意的降压效果。然而,如果使用利尿剂、限盐、透析脱水等减少水、钠负荷治疗时,血压可能更高。肾素活性不高而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有效者,可能是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所致。总之,肾脏疾病可以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强引起高血压,但这只在少数临床及动物实验中占重要地位,并且是在发生高血压的早期起主导作用。在持续性慢性高血压阶段,其他机制(如钠潴留等)也参与其中。
肾血管性高血压是指因单侧或双侧肾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狭窄型病变,使受累肾缺血引起的高血压。肾血管的损害还可能导致受累肾生成尿及内分泌功能异常。肾血管性高血压的重要意义在于经治疗使病变血管重新通畅后,高血压可被治愈,受累肾功能减退情况可以逆转。但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有肾动脉狭窄时,并不能说明此患者的高血压就是因肾动脉狭窄所致。因为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促进了粥样斑块在动脉壁的产生,造成了肾动脉的狭窄。另一方面,在血压正常者,并可有显著的甚至严重的肾动脉狭窄存在。因此,确诊肾血管性高血压比较困难,因而常被漏诊。近年来,新型抗高血压药物的出现及血管外科手术技术等的改进,使肾血管性高血压在诊断和治疗方面均有很大进展。
肾脏疾病患者常常伴随着尿蛋白的存在,这是由于肾脏结构的改变导致了滤过功能的障碍。正常情况下,肾脏会阻止蛋白质等有益物质的流失,但如果肾脏功能受损,蛋白质就会从尿液中排出体外,引发一系列的临床问题。
长期的尿蛋白流失会导致体内蛋白质含量减少,蛋白质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之一。血液中蛋白质的减少会降低血浆的渗透压,水分会从血液中渗透到组织中,形成水肿。此外,蛋白质减少还会干扰脂质代谢,引起高脂血症的风险增加。
除了对全身健康的影响外,长期尿蛋白还会直接损害肾脏本身。尿液中的蛋白质会增加尿液的渗透压,影响肾脏的浓缩功能,进而损害肾小球和肾小管的功能。研究表明,蛋白尿是肾小球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因此,如果发现尿液中存在蛋白质,应及时寻求医疗帮助。肾脏疾病的早期症状不明显,通常在体检时通过尿检发现异常。即使没有其他症状,也不能忽视这种情况,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