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肝移植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联系移植专业医生。专业医生的指导对于调整药物、保持合适的治疗方案、评估病人状态、及时发现异常和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至关重要。患者不应在治疗问题上自作主张,随时咨询移植医师是明智之举。
肝移植术后的复查非常重要。围手术期中,完善的检查可以使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恢复情况并正确指导治疗。常见的检查项目包括生命体征、尿、粪常规和培养、血常规、电解质和肝、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监测、肝炎病毒检测、巨细胞病毒、EB病毒检测、血氨检查、血培养、引流物、分泌物细菌培养和真菌检测、胸部X线片、超声检查和肝穿刺活检等。
肝移植后,患者需要定期随访。随访频率根据术后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术后1-3月每2周随访一次,术后3-12月每4周随访一次,术后1-5年每4-12周随访一次,大于5年每12-24周随访一次。自我检测内容包括注意巩膜颜色、尿液颜色、大便颜色等,任何异常都应立即就诊。
门诊复查随访的项目因病患和术后时间的不同而异。必查项目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药浓度等。其他可能的检查项目包括眼睛检查、皮肤癌预防、常规的健康检查、妇科检查和口腔检查等,以预防或检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骨缺损问题长期困扰着数百万人群,尤其是那些因创伤、骨病或肿瘤而需要骨移植的患者。然而,传统的骨移植方法存在多种弊端,包括需要进行多次手术、取骨量限制、传播疾病风险以及成骨活性低下等问题。这些限制使得治疗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在大段皮质骨缺损和年轻患者股骨头坏死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肢体残疾和严重功能障碍。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研发出一种新型人工骨技术,该技术可以有效修复骨缺损,并且具备免疫抑制作用。这种技术使用了可吸收的多孔人工骨材料,能够促进骨头的生长和修复。此外,研究人员还开发了一种富含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生物人工骨,这种材料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大规模应用,并且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
新型人工骨技术的出现,为骨缺损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不仅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还可以减少手术次数和并发症的风险。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它将会在骨科手术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特效根治方法。治疗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降低发作频率、减轻溃疡的严重程度、加速溃疡的愈合并减轻疼痛。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常用的药物包括免疫调节剂、维生素类药物、中成药和局部使用的药物。针对可能导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的原因,个体化用药可以帮助改善大多数患者的病情。除了药物治疗外,还需要注意去除可能存在的局部刺激因素,例如锐利的牙尖边缘、残根、残冠和牙结石等。
药物性水肿是指在使用某些药物后引起的体液平衡紊乱,导致全身或局部肿胀。这种情况并不罕见,且可能由多种药物引起,包括皮质激素类药物、抗高血压药、钙通道阻滞剂、抗糖尿病药、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和抗生素等。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机制,可能会导致水钠潴留、血管扩张或变态反应等问题,从而引发水肿。
如果出现药物性水肿,首先需要进行肾功能检查,排除其他可能的原因。如果确定是由药物引起的水肿,应立即停药。对于轻度水肿,通常在停药后会自行消退。对于严重的水肿,可能需要使用利尿剂来帮助排除多余的水分和盐分。同时,限制钠盐摄入也是治疗水肿的基本措施。
为了预防药物性水肿,需要在使用可能引起水肿的药物时保持警惕,尤其是对于心力衰竭、肝功能不良及肾脏病变的患者。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每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并在必要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预防真菌感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伏立康唑作为一种有效的抗真菌药物,其应用对于降低移植后真菌感染的风险至关重要。预防措施应从移植当天开始,持续时间可长达100天,但应根据个体的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或免疫抑制情况进行调整。只有在免疫抑制或移植物抗宿主病持续的情况下,预防用药天数才可延长至180天。值得注意的是,伏立康唑的预防给药方案与治疗给药方案相同,并且在各年龄组中都有推荐的用法。然而,关于伏立康唑使用时间超过180天的安全性和疗效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探讨。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免疫相关的肠道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内窥镜检查进行诊断。值得注意的是,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有可能发展为UC,因此对此类患者也应保持警惕。
在治疗方面,美沙拉嗪是常用的药物,用于控制活动期的症状。若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效果不佳,可以考虑添加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甚至手术治疗。缓解期的治疗主要是维持用药和辅助治疗,例如使用益生菌等药物。中医治疗也可以作为辅助手段,采用清热利湿解毒止痢的方法,根据病情不同选择不同的中药方剂和治疗方式。
除了药物治疗外,日常管理也非常重要。首先,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饮料,如生、冷、海鲜、辛辣、油炸烧烤类;其次,减少久坐时间,保持适当的运动;再次,减少油炸食物和碳酸饮料的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菜和水果;最后,保持心情愉悦,减少压力对身体的影响。
大动脉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影响青壮年妇女。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全动脉炎,导致中膜损害和全层增厚和纤维化。这种疾病可以引起动脉狭窄和阻塞,进而影响血液循环。
大动脉炎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头臂动脉型、胸腹主动脉型、广泛型和肺动脉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治疗大动脉炎的主要目标是缓解症状和防止病情恶化。对于自限性疾病,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对于其他病例,可能需要使用激素治疗、免疫抑制剂、扩血管抗凝药物等多种方法进行治疗。
激素治疗是大动脉炎的基础治疗,可以有效改善症状和缓解病情。然而,长期使用激素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副作用,包括Cushing综合症、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症状和消化道出血等。因此,在使用激素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和副作用。
免疫抑制剂也可以用于治疗大动脉炎,尤其是对于激素治疗无效或需要减少激素用量的病例。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和甲氨喋呤等。新一代的免疫抑制剂,如环孢霉素A、骁悉和来氟米特等,可能具有更好的疗效和较少的副作用。
除了药物治疗外,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也可以用于治疗大动脉炎。介入治疗包括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等方法,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和缓解症状。外科手术治疗主要用于解决肾血管性高血压和脑缺血等并发症。
在治疗大动脉炎时,监测主要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这些指标包括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结核菌素试验等,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果。PD-(L)1抗体单药或联合化疗等药物治疗NSCLC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生存。目前,多种PD-(L)1抗体单药或联合化疗已被批准用于NSCLC的一线标准治疗。
随着免疫治疗的广泛应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了许多不同于传统治疗的典型反应。这些特殊的反应类型可能与免疫治疗独特的作用机制相关。例如,延迟反应、假性进展和分离反应等都是免疫治疗的特殊应答模式。这些特殊的应答模式为免疫治疗疗效评估和临床治疗决策带来新的挑战。
延迟反应是指免疫疗法需要几周甚至数月的时间才能产生免疫应答。假性进展是指暂时性的影像学评估显示肿瘤大小增加和/或出现新病灶,但不伴随着临床恶化,之后的影像学评估显示为疾病缓解或稳定。分离反应是指影像学上部分病灶增大同时部分病灶缩小。产生分离反应的可能与肿瘤不同病灶及微环境的异质性相关。
基于免疫治疗的反应特征,免疫进展后继续治疗是否能为患者带来进一步获益?如果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即使有疾病进展的初步证据,基于总体临床获益的判断,可考虑继续应用本品治疗,直至证实疾病进展。
总结来说,免疫治疗已全面变革NSCLC的治疗模式,为NSCLC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其区别于传统靶向和化疗的作用机制,使得其同样具有特殊的应答特征,也为基于影像学评估的传统疗效评价方式带来新的挑战。如何充分了解免疫治疗的反应特征有助于治疗临床用药,最大化免疫治疗的临床获益。
郑某,女,11个月,肝移植术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肿大,疑似移植后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PTLD)。通过颈部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结果显示淋巴结结构破坏,多形性免疫母细胞、浆细胞及淋巴细胞弥漫分布,主要为T淋巴细胞为主。结合病史,首先考虑PTLD的可能性。
治疗上,需要根据临床及其它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血EB病毒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估。对于严重病人,可能需要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对于病灶局限的病情较轻的病人,可以停用某些免疫抑制剂并减少其他药物的剂量。同时,抗病毒治疗、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等也可能被用于治疗PTLD。干扰素α和免疫治疗也是一些可选的治疗方法。
PTLD的预后因疾病的克隆性和严重程度而异。单克隆恶性淋巴瘤的死亡率较高,而多克隆淋巴增殖性疾病的治疗效果通常更好。一般状况和累及病灶的数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又称为恶性血液病,是一种会导致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尽管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但该病有恶变趋势,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最终可能发展为急性白血病。MDS主要影响50岁以上的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上升。临床表现通常包括贫血、反复感染、出血等症状,长期贫血还可能引发心脏病。
MDS的诊断依赖于现代科技技术,包括骨髓中造血细胞形态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检测。鉴别诊断对于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病态造血现象的全身性疾病、营养状态和药物非常重要。维也纳MDS诊断标准是目前学术界主要参照的标准。
为了评估患者的预后和制定治疗策略,临床医生使用评分系统(如IPSS和WPSS)进行评估。这些系统基于大量患者数据,反映了大多数MDS患者的临床演变规律。通过评估,MDS可以被分为低危组和高危组,两组的预后和治疗策略截然不同。
低危组MDS患者的治疗可能包括成分血输注、造血因子治疗、免疫调节剂和表观遗传学药物治疗。高危组MDS患者需要更强烈的治疗,包括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这些治疗方法可能伴随较高的治疗相关并发症和病死率。因此,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体质、诊断类型、预后分组和个人意愿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制定。
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是一组自身免疫性炎性肌病,主要特征是横纹肌慢性、非化脓性炎性病变,伴随特征性皮肤改变。这种疾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发病,发病率大约在0.5-8/10万之间。女性患者约为男性患者的两倍。
关于病因,目前仍然不清楚。研究表明,遗传易感个体中,由免疫介导、感染与非感染环境因素所诱发的一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有关。其中,HLA-BDR3、DR6、DRW52在多发性肌炎患者中出现的频率高于对照人群,提示患者的易感性可能是以HLA为基础的。感染因素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及逆转录病毒等。另外,某些细菌及寄生虫感染也与肌炎发病有关。免疫因素同样重要,多数多发性肌炎/皮肌炎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出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抗Jo-1抗体、抗RNP抗体及抗PM-Scl抗体等。
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发病机理是由于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导致横纹肌组织抗原性质改变或机体本身免疫功能异常,造成肌肉组织损害。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异常均在本病中发挥作用。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浸润、肌纤维粗细不均、灶性分布的肌纤维变性和/或坏死、肌细胞再生、纤维化和肌萎缩。皮肤病变主要是小血管周围炎症,皮肤和皮下组织均有炎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包括对称性、进行性近端肌无力,血清肌酶谱升高,肌电图出现肌源性损害,皮肤改变等。需要注意的是,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症状可能与其他疾病相似,例如风湿性多肌痛、系统性红斑狼疮和重症肌无力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多发性肌炎/皮肌炎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一般治疗也很重要,患者在疾病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进行适当活动,但应避免过度疲劳。预后方面,随着正确的治疗方法的应用,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的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达到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