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大肠癌是一种对人类生命构成严重威胁的恶性肿瘤。每年全球新发病例超过10万,发病率排名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死亡率排名第二位。早期大肠癌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症状,往往意味着肿瘤已经发展到中晚期,这点非常可怕,也是许多恶性肿瘤的共同特征。
以下是大肠癌的五大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出现以下六大报警症状。
首先是便血,这是大肠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早期病变可能仅限于黏膜,可能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只有排便习惯的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便血,血色多为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
其次是黏液便和脓血便,这是因为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
第三个报警症状是排便习惯改变,例如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第四个症状是腹泻或便秘交替出现,这可能是因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
第五个症状是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出现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最后一个症状是贫血与消瘦,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慢性消耗性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及发热,并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这些与便血、摄入不足以及消耗过多有关。
如果出现以上任何一种症状,应及时就医并进行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有效手段。同时,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
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国每年有约37.6万例新发大肠癌病例,19.1万人死于大肠癌。这个数字相当于每3分钟就有1人死于大肠癌。面对如此高发的疾病,我们需要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
研究表明,95%以上的大肠癌是由大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因此,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推广肠镜筛查,发现可能恶变的结肠息肉,降低大肠癌的发生率是非常重要的。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息肉,多长在大肠上。它们是增生组织的团块,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是光洁平坦的,但如果局部受到损伤或刺激,消化道粘膜可能会过度增生,形成一个小的隆起或凸起,称之为息肉。这些息肉可以是良性的也可以是恶性的,肉眼下可以大致判断其良恶性,但最准确的诊断还是活检后显微镜下分析(病理诊断)。
大肠息肉对健康的威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可能出现癌变、发生率不低、长了不知道。任何人都可能长息肉,但如果有以下四项高危因素,肠道里长息肉的风险更大:50岁以上、体重超标、吸烟、肠息肉或大肠癌家族史及既往史。另外大肠息肉会让我们担忧,是因为肠道内长了息肉,自身是没有感觉的,不通过专门大肠的钡剂造影或肠镜检查,几乎是难以发现的。因此有计划的筛查,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肠镜筛查可以有效预防大肠癌。曾经大肠癌高发的美国,推荐5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定期检查肠镜,坚持了十几年,带来效果惊人。上世纪90年代,美国男性结直肠癌的发病率为1‰,女性为0.6‰,当时美国肠镜普查覆盖率只有21%。2017年,美国50岁以上的人群接受结肠镜普查的概率已经达到65%左右,男性发病率下降了40%,女性下降一半(男性0.6‰和女性0.27‰)。这必须归功于肠镜筛查。因为在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肠息肉,在检查后医生会把它们切除并送检,这相当于切断了大肠息肉演变为大肠癌的必经之路,长此以往大肠癌的发病率自然就降低了。肠镜筛查的另一个好处,是死亡率也会跟着降低。因为肠镜普及了,大肠癌不再像过去那样到了晚期才被发现。大肠癌在中早期的治愈率是比较高的。
肠镜检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可怕。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师操作熟练程度的提高,肠镜检查已经相当方便,绝大多数人可耐受并完成检查。然而,肠道准备是肠镜检查成功的一半。为了做好肠道准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检查前两三天不吃多渣食物,检查前1–2天禁食红色或多籽食物,检查前一天,午餐、晚餐吃少渣半流质食物,假如是上午检查,检查当天早晨禁食,在内镜检查前4–6小时,服用泻药,拉至清水无渣为宜;如果是下午检查中午仍需禁食,没有糖尿病的朋友可喝糖水防止低血糖。麻醉下肠镜则应按照麻醉师的要求,严格禁食、禁水。
最后,我们在此倡议:目前我国50岁以上人群接收肠镜检查的比例只有不足15%,而50岁以后是大肠息肉的高发年龄。若年过50的您从未做过肠镜检查,建议您下次体检时务必加上这一项。至于每年的例行体检,可以先查简单的大便隐血检查,若有阳性结果再做一次肠镜。
近年来,中国的胃肠癌发病率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平均发病年龄为48岁,远低于美国的69岁。据统计,早期肠癌的发现率不足20%,而大肠癌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治愈率极高。因此,了解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并进行定期肠镜检查至关重要。
根据2018年中国结直肠肿瘤早诊筛查策略专家共识,以下人群被列为高危人群:
此外,40~74岁的一般人群也被推荐作为筛查对象,尤其是城市人群。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肠癌,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我是一名33岁的白领,平时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最近在公司体检中,医生建议我做CEA和CA724的检查,但我对这两项检查的重要性和区别并不了解。于是,我决定寻求专业的医疗咨询服务。
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平台,我很快联系到了一位资深的医生。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家族病史和日常生活习惯,并根据我的情况,给出了明智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如果我的家族中有胃癌遗传史,重点应该放在胃肿瘤抗原检测上。对于CEA和CA724的选择,医生认为CEA更为重要,因为它是大肠癌的主要标志物之一。然而,医生也强调了肠镜检查的必要性,特别是如果我有肠道方面的症状或担心肠道健康的话。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先进行CEA的检查,并在必要时再进行肠镜检查。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非常安心和放心。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不仅了解了更多关于健康的知识,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
我叫“息肉”,在人体内的空腔脏器黏膜覆盖的内表面上生长。从鼻腔到子宫、膀胱,都是我喜欢生长的地方。虽然我生长缓慢,但一旦出现症状,可能已经是晚期癌症了。95%的大肠癌就是我们长大之后的样子!
并不是每个息肉都会癌变,良性的占绝大多数。但是,短期内生长迅速的息肉往往凶多吉少,应警惕其癌变。组织学属于腺瘤型的息肉易癌变,属炎症型的则恶变较少。体积较小、带蒂的息肉,多属于良性,且不易癌变。某些有遗传倾向的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等容易癌变;多发性息肉癌变的几率增加。
我们最怕的是检查,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被切除。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已能够在内窥镜下用圈套器割除,或以电灼、激光来治疗,安全、有效、病人痛苦小,不再需要剖胸、剖腹,甚至不需要住院。但对于那些范围较广,体积较大的,在内窥镜下切除有困难,仍需手术治疗。
即使切除了我,还要定期复查。我的生命力极其旺盛,虽然你切除了我,但是你的生活习惯没变,你的体内环境没变,适合我生长的土壤还在,我还会生根发芽,死灰复燃!
在现代社会中,生活、工作压力不断增加,给我们的胃肠道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很多人都有胃痛、胃胀、反酸、烧心、腹痛、腹胀、腹泻甚至便秘、大便带血等症状。这些症状最常见的原因包括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以及结肠炎、结肠息肉、结肠癌等。其中,炎症或息肉等良性病变的治疗效果很好,而恶性肿瘤如胃癌、食管癌及结肠癌只有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效果才好。
早期发现这些疾病最准确、最直观的方法就是胃镜和结肠镜。但是,很多人都不愿意主动做胃镜或肠镜检查,主要是因为嫌麻烦和觉得检查时很不舒服。然而,拖延检查可能导致病情发展到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那么,哪些人应该做胃镜呢?根据研究,“不良嗜好+工作压力+遗传因素”已明确列入胃癌高危险诱因,包括感染过幽门螺杆菌、吸烟喝酒、喜好盐腌烟熏食物、有家族胃癌史、恶性贫血等,一些慢性良性胃部疾病,如胃息肉、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等也可能演变成胃癌。年轻胃癌患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饮食无规律等。
什么情况下要做胃镜检查呢?凡有上消化道症状,疑有食管、胃及十二指肠病变,临床需要确诊者;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x线钡餐检查不能确定病变性质者;已确诊的上消化道病变如溃疡、慢性胃炎、胃癌前病变等,需胃镜随访复查者;怀疑上消化道异物患者;有胃癌家族史,需要进行胃镜检查者;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明确胃黏膜病变者,或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培养以指导治疗者。
对于40~50岁以上人群,有胃癌高危因素者,如家族史,幽门螺杆菌阳性,既往有胃溃疡、萎缩性胃炎者,建议每1~3年做一次胃镜检查。50岁以上至少做一次肠镜。通过结肠镜检查早期发现结肠息肉,判断结肠息肉的性质,有无早期癌变,并及时进行肠镜下切除,就可以达到早期治疗的效果,无需开腹手术。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对于有便血、大便不规律等下消化道症状者,有大肠癌家族史者,曾患过结肠癌、息肉或有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疾病的患者也非常重要。40岁以上的人,不论男女,不论身体有没有症状或疾病,每年都应该定期体检,进行便潜血检测。50岁以上未查过结肠镜或40岁以上有结肠肿瘤家族史者,建议进行结肠镜检查。
有人对做肠镜有顾虑,觉得没必要每年复查,这样一是麻烦,二是不舒服。实际上,胃镜与结肠镜不需要每年都做,胃镜检查后无明显异常者可以过3年左右再复查;结肠镜检查无明显异常者可以5年后再复查。
炎症性肠病(IBD)患者有福了!浙二IBD外科门诊终于开张,每周四上午都有专科医生坐诊。浙二IBD外科团队实力雄厚,能够为IBD患者提供坚强的后盾。门诊时间和地点是每周四上午在9号楼6楼。
以下是浙二IBD外科门诊的专科医生介绍:宋永茂博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结直肠肿瘤诊治中心主任医师,擅长IBD开腹和微创手术、大肠癌的开腹和微创手术以及大肠癌的综合治疗。李军博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副主任医师,擅长IBD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大肠癌的开腹和微创手术。俞少俊博士是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师,长期从事IBD等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规范化综合诊治。王展怀博士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肿瘤外科主治医生,长期从事结直肠癌、IBD等消化道良恶性疾病的微创外科治疗及规范化综合诊治。
此外,浙二IBD内科门诊周一到周四都有专家坐诊,包括陈焰、王小英、张晗芸等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他们都有丰富的IBD诊治经验。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临床上遇到的高龄患者越来越多。通常情况下,70岁以上的患者被视为高龄患者。在消化肿瘤外科领域,高龄患者约占全部住院患者的20%左右。许多人认为高龄肿瘤患者的治疗没有意义,并且部分家属认为高龄患者的消化道肿瘤发展缓慢,更适合采取保守治疗。然而,即使是高龄肿瘤患者,只要身体可以承受手术并且肿瘤仍处于中早期阶段,手术仍然是最好的治疗选择。高龄患者仍然有康复的机会。
老年人对各种创伤打击的耐受性较差,手术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恶性肿瘤患者,需要切除病灶并清扫淋巴结,手术创伤很大。以前,高龄病人被列为手术禁忌症之一,导致许多高龄病人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而死亡。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高龄手术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外科手术的年龄限制也大为放宽,并且疗效得到了肯定。只要认真评估老年病人的手术风险因素,进行必要的术前准备,恰当掌握手术适应症,加强老年人围手术期的监测与处理,重视老年人并存病的治疗,一般不会增加手术的死亡率。
高龄患者的肠道肿瘤多数是高分化的,高、中分化者占70%以上,即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及浸润转移度均较青年人低,这为手术切除肿瘤病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近年来,80岁以上的高龄手术病人越来越多。高龄手术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老年人器官衰退、手术耐受性差,合并多种疾病,手术后恢复慢等。但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早期的药物干预和生活习惯的调整来控制。
还有一部分人担心高龄患者无法承受手术麻醉。实际上,手术麻醉的耐受性并不仅仅取决于年龄,而是与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合并症有关。例如,一个40岁的中年人如果有多种疾病缠身,其心肺功能可能比一个健康的60岁老人还要差。因此,在手术麻醉上来说,年龄不是一个绝对的决定因素。目前,全麻手术患者的最高年龄记录是103岁。
决定是否进行手术,需要权衡手术风险和疾病本身的利弊。对于消化肿瘤外科的手术,如果身体条件允许,建议积极手术治疗。这样可以打断保守休养所带来的恶性循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高龄患者能否手术,主要取决于病人的身体条件,包括心肺功能、肝肾功能、血糖水平、血压水平等。一般来说,老年人能够活到80岁以上,身体状况就还可以,心肺功能相对来说也不会太差。因此,他们一旦需要手术,身体底子就能承受这些打击。
因此,高龄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症,也不会完全阻碍手术的选择。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更多考虑病人的“生理年龄”、机体状况、病变类型、病理分期,而不是因年迈体弱、全身免疫力下降、手术并发症多、危险性大而放弃手术。
肠癌的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为了早期发现和治疗肠癌,电子肠镜检查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筛查手段。以下是适合进行电子肠镜检查的人群:
然而,以下人群不适合进行电子肠镜检查: